导读:本文包含了板壳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傅立叶,教学改革,工程,变分法,函数,学术前沿。
板壳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宋海鹏[1](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模式的提出与推进对高等院校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与法国工程师院校合作办学的经验,对《板壳力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叁个层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总结,旨在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思维、人文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9期)
刘刚,黄一,张崎[2](2013)在《基于工程案例的“船舶板壳力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多数研究生课程教学仍处于知识传授层面,在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本文以"船舶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重点强调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课程讨论与汇报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24期)
李善倾[3](2012)在《R-函数理论在板壳力学及扭转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薄板与扁球壳的振动和弯曲问题、弹性杆的扭转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有少数具有简单边界形状的有解析解,如矩形和圆形边界形状;用变分法等数值方法求解时,也只有具有简单边界形状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试函数。对于具有复杂边界形状的很难直接求解,而R-函数理论可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R-函数理论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具有复杂边界形状问题:(1)将R-函数理论与变分法应用于分析了复杂横截面形状杆的弹性扭转问题。只用变分法求解杆的弹性扭转问题时,只有截面形状简单时如矩形、椭圆等容易假设满足边界条件的应力函数,对于复杂横截面形状时很难找到满足边界条件的应力函数。R-函数理论可以解决此问题,R-函数理论可以用隐函数形式描述复杂区域。引入R-函数理论可容易构造复杂横截面形状杆的应力函数,使其满足边界条件。通过变分法确定复杂横截面形状杆的应力函数表达式,进而求解单位扭转角和剪应力分量。最后通过数值算例来验证本章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2)应用R-函数理论和准Green函数方法,研究了简支多边形底扁球壳和弹性地基(包括Winkler地基和Pasternak地基)上扁球壳的弯曲和自由振动问题。首先采用中间变量将简支多边形底扁球壳的弯曲和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分解为两个互相耦合的二阶微分方程,再利用问题的基本解和边界方程构造准Green函数,这个函数满足了问题的齐次边界条件,但没能满足基本微分方程。建立准Green函数的关键在于将问题的边界用规范化方程ω=0表示出来,问题的区域由不等式ω>0表示出来。ω将存在多种选择,经过适当挑选,积分方程核的奇异性可以被克服。R-函数理论保证了对于任何复杂的区域,总可以找到函数ω,从而可将原问题化为无奇异性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最后由离散化方程组得挠度,而对自由振动问题从离散化方程组有非平凡解的条件求得固有频率。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准Green函数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3)应用R-函数理论和准Green函数方法,研究了任意边界形状固支薄板(包括Winkler地基上的)的自由振动问题和固支正交各向异性薄板(包括Winkler地基上的)的弯曲问题。对于固支正交各向异性薄板问题,首先引入参数变换,将正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微分方程化为双调和算子的边值问题。利用问题的基本解构造一个准Green函数。这个函数满足了问题的齐次边界条件,但没能满足基本微分方程。而建立准Green函数的关键在于将问题的边界用规范化方程ω=0表示出来,问题的区域由不等式ω>0表示出来。ω将存在多种选择,经过适当的数学处理,积分方程核的奇异性可以被克服。R-函数理论保证了对于任何复杂的区域,总可以找到函数ω,从而可将原问题化为无奇异性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最后从离散化的齐次方程组有非平凡解的条件出发,求出薄板自由振动固有频率;而对弯曲问题求解离散化方程得挠度。通过固支矩形薄板、梯形薄板、平行四边形薄板的数值结果表明了本章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4-19)
杨丽红,邹广平,吴国辉[4](2009)在《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总结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高教版)》期刊2009年08期)
杨晓林[5](2008)在《傅立叶分析在板壳力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板壳力学的控制方程在数学上难以求解的问题,结合傅立叶分析的思路,说明了利用傅立叶级数可求解板壳力学中的边值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8年25期)
樊建平,施少波[6](2008)在《“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板壳力学"领域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与之相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形象化教学以及理论结合工程实际,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08年16期)
唐寿高[7](2007)在《《板壳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工程力学专业传统课程板壳力学的教学方法改革,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板壳力学经典理论与现代工程实际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板壳力学不再抽象,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能解决工程问题的面结构力学课程。笔者力求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提出一个正确的力学模型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谭丹丹[8](2004)在《基于板壳力学的蒸发冷却电机用薄壁套筒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浸润式蒸发冷却是一种新型的冷却方式,其优越性在于冷却效果好、效率高、运行安全等方面。本文首次将板壳力学理论引入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领域,对浸润式蒸发冷却电机所采用的薄壁密封套筒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了分析,解决了小空间尺度和小气隙的条件下,所必须解决的薄壁密封套筒应力应变问题。对蒸发冷却技术的推广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对完善蒸发冷却技术相关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套筒材料的均匀连续性、各向同性的假设下,针对薄壁密封套筒结构的特殊性,引入板壳力学理论分析其受压变形情况,推导了其变形位移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薄壁密封套筒在电机工作情况下的受热状态进行了二维的热应力和热变形仿真计算;在对薄壁密封套筒承受轴对称外压的等效前提下,对其产生的变形位移量进行了仿真计算。 为了验证计算结果,利用组内一台定子浸润式蒸发冷却异步发电机的定子模型,对于定子密封套筒进行了试验,测量了在不同压强下套筒的椭圆度,并与理论计算结果作比较得到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期刊2004-05-20)
李维明[9](2003)在《地块角区及边缘带有利成矿的板壳力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形地域及隆起边缘带有利成矿"反映了已知矿床集中区与大地构造单元特定部位间的联系。采用考虑横向剪切的Reissner平板理论和李国豪解斜板问题的弯曲应力解析算法,计算结果表明,在斜板角区及边缘带出现明显的弯曲应力集中。这种模拟与现象间的一致性,说明板壳力学对于研究区域构造及其与矿床分布间关系的适用性。叙述了斜板弯曲应力分布的一般形式及其在河南西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黄金地质》期刊2003年01期)
板壳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高校多数研究生课程教学仍处于知识传授层面,在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本文以"船舶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重点强调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课程讨论与汇报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板壳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宋海鹏.新工科背景下《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9
[2].刘刚,黄一,张崎.基于工程案例的“船舶板壳力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
[3].李善倾.R-函数理论在板壳力学及扭转问题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2
[4].杨丽红,邹广平,吴国辉.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
[5].杨晓林.傅立叶分析在板壳力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
[6].樊建平,施少波.“板壳力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7].唐寿高.《板壳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8].谭丹丹.基于板壳力学的蒸发冷却电机用薄壁套筒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
[9].李维明.地块角区及边缘带有利成矿的板壳力学解释[J].黄金地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