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论文_葛跃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道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家,先秦,生态,儒家,话语,自然观,哲学。

先秦道家论文文献综述

葛跃辉[1](2019)在《气化阴阳: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气”论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社会治乱相关。道家更多把"气"与整个自然界相连,着重谈"通天下一气",人也应该顺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由此,"养气"才能延续生命、保全天性。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化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调和人体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社会的治乱。不同的是,儒家用"气"来发展仁义之说,赋予道德色彩;道家则坚持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更倾向于与"气"的融合和统一。(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郭洪刚,胡媛,李游[2](2019)在《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在中国两千年来历史文化长河中,道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等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各领域的管理遇到一些困惑、问题,当然也包括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本文主要探讨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之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张海英,胡文雯[3](2019)在《先秦道家论礼之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的礼本于人情和本于历史说不同,道家认为礼产生于对人类各种欲望的节制,这与法家的看法相似,但其本质区别在于道家从对人性的破坏这一点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具有消极作用;而法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纷争,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雷欣翰[4](2019)在《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论中的神话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古典学对神话与哲学之关系的研究,对研究中国古典学中的相关问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作为哲学传统诞生初期的一种建构性话语,在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论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概念——道、水、气、天地和阴阳,等等——都与神话传统密切相关。两种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互作用,主要呈现出哲学对神话之"继绝"与神话对哲学之"重新介入"。以一和气为核心的哲学概念在相关文本中的意义变化情况,是内容方面的例证;"大传统"视域下用韵、图像材料和话语结构的比较研究,则分别以《鹖冠子》文本、子弹库帛书、马王堆帛画和线性时间序列的话语结构为例,从话语形式方面对前者进行补充和深化。(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杰[5](2019)在《“道恒无为”还是“道法自然”?——论先秦汉晋道家哲学主旨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学界以"自然"作为解释道家哲学主要的核心概念,"无为"受到忽视。但是,"自然"与"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此消彼长的。《老子》"道恒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提出,将"自然""无为"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二者是同等层次的概念。其后至西汉,道家思想家的自评与他者的评判以"无为"为中心,"无为"的地位高于"自然"。严遵《老子指归》与王充《论衡》开始将"自然"与"无为"并列起来,提升了"自然"的重要性。至魏晋玄学与早期道教经典那里,形成以"自然"为主的解释道家的思想理路,确立了自然主义的时代思潮。因此,以严遵、王充为界,道家思想的诠释主旨亦即"自然""无为"的思想地位在学术史上实现了第一次转变。(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庄晓东,丁建雄[6](2019)在《先秦道家情感传播研究——以“庄子之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看似无情,实则情浓。因道家思想侧重于内向传播,重视直觉的自我体验,往往话中有话,意在言象之外。从人际情感传播方面看,人情有"真情"和"伪情"之分。真情源于内在,由"天机"发动,纯而不杂,自然流露。真情融入了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不寻求外界的认同,是一种"依然故我"的良好状态;"伪情"则盲目外求,靠"智巧"搏利,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会丧失自我,还会伤害他人。在情感交流活动中,庄子强调要"去伪存真"。进一步,庄子提出了"真人之情",这是基于真情的一种升华和转换,是察乎盈虚、明乎坦途、悟透死生后的一种达观通透之情。此情臻于道境,是天人合一之情,是"不情之情",是"道是无情更有情"。今天对"庄子之情"进行现代阐释,无疑具有重大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桑延海[7](2019)在《浅析先秦道家的朴素生态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思想库中,有着丰富的朴素生态文化思想。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齐同万物"和"生有涯,知无涯"等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解决我们的物质生存危机和精神家园重建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鉴意义。但是更应该持批判的态度,认识到其具有的消极作用,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1期)

张磊[8](2019)在《先秦道家神明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学科门类而言,它贯穿宗教学、民俗学、哲学等领域;就形成背景而言,它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畛域;就发展过程而言,它又经历了宗教化、学理化、工具化的演进阶段;就影响和作用而言,它已融入到了人的社会、道德、精神实践之中。先秦道家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源头之一,在神明观念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侧重从哲学层面对先秦道家神明观念进行研究。分为六章(按:含结语部分)。第一章“‘神明’考释”侧重对“神”“明”以及“神明”叁词在文字学方面的探源,并简要分析、梳理了“神明”一词出现的时间及词义的演变过程,认为“神”之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是神秘不测、灵妙的象征;“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祇,“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后逐渐具有明察之义;另,根据现有资料探知“神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左传》一书中,其含义为神祇。其后,随着观念的演变,先后发展出明智如神、人之精神、神圣高超等含义。第二章“叁代时期的神明观念”其有二旨:一在于介绍先秦道家神明观念产生的思想背景;二在于论证本为鬼神意蕴的“神明”向具有人文精神意蕴的“神明”转进的合理性。虽然叁代时期并未出现“神明”一词,但是“神明”(“神祇”)范畴下的“天”“帝”“命”等概念都在悄然向着道德化、人文化、理性化的方向演进,这也就为神明观念的演进和转变提供着契机。第叁章“老子的神明观念”旨在昭示神明观念在老子思想里开始渐渐与宇宙之生成相联系,并出现了以“神明”指代人之内在精神的萌芽。通过对《老子》书中能够体现神明观念的“神”“明”“天”“帝”“命”“鬼”等概念的分析,以及与孔子、孙子对上述概念理解的对比,发现他虽然具有继承原始神明观念的保守性,但也具备了宇宙论层面的哲学思辨性,并且将神明思想引向“内在精神”层面。至于庄子时期,“神明”一词已经在《左传》《周易》中出现,故而第四章“庄子的神明观念”以《易传》为背景,探索庄子之神明思想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庄子“神明”一方面指向源于“道”的无可方的且能观照万物的一种力量和妙用意义;一方面将“神明”一词原有的指代圣贤道德的含义转变为契合自然之道的灵妙精神境界。此外庄子还进一步创造出将“神明”一词用来描绘人之内在精神的用法。第五章以《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叁书为中心考察了战国中后期道家的神明观念,揭示了先秦道家在继老子自然哲学向庄子精神哲学转向后,又一次向政治哲学转向的大背景下,神明思想由以往的追求内在超越向服务于外在实践的转向,即“神明”由所具有的“道”之神秘不测作用义演变为万物之秩序与规律义;由灵妙境界义转化为人超凡的认知、体验能力义,此时期的“神明”展现出了可知性、规律性和工具性等特点。结语部分则重在概括先秦道家神明观念在此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揭示先秦道家神明观念对后世神明观念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阐释对当下思想、实践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韩亦菲[9](2019)在《先秦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及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切与思考,人类呼唤生态文明。先秦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即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由观、生态平等观、生态价值观与生态实践观等,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培养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实践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源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国哲[10](2019)在《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道”的思想贯穿整个道家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备受国内外学者所关注。道家生态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下生态危机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是我们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强有力的理论来源,并且其思想也对我们当下人的生活具有借鉴意义。先秦道家生态思想主要从自然观、伦理观和技术观叁个方面进行系统地概述。先秦道家自然观主要以“天人合一”为基底,以“道法自然”为行为的准则。认为“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根、“道”为世界之本源,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先秦道家生态伦理观中认为万物平等、万物平衡和万物不伤,提出了“物无贵贱”、“齐物”的思想,认为万物皆有其价值,不能以人的主观去划分高低贵贱,应该知常知和保持整个宇宙的“和”的运行规律,做到知止知足在自然承受限度内适可而止的开发;先秦道家生态技术观既有对技术的肯定又有对科学技术的担忧,“技”不能脱离“道”,主张弃圣绝智、绝巧弃利,主张虚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在当今生态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很多现代启示。现代人需要树立整体和谐的自然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选择顺应自然、有利身心健康、简单有效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的消费方式,在城市加快传统产业的环保治污染改造升级换代工作,更多建设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当今人们需要从生产和生活的宏观战略和各个细节入手,运用好道家的生态智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先秦道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在中国两千年来历史文化长河中,道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等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各领域的管理遇到一些困惑、问题,当然也包括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本文主要探讨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道家论文参考文献

[1].葛跃辉.气化阴阳: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气”论异同[J].文化学刊.2019

[2].郭洪刚,胡媛,李游.先秦道家管理思想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J].北方文学.2019

[3].张海英,胡文雯.先秦道家论礼之起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雷欣翰.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论中的神话话语[J].百色学院学报.2019

[5].杨杰.“道恒无为”还是“道法自然”?——论先秦汉晋道家哲学主旨的转变[J].哲学研究.2019

[6].庄晓东,丁建雄.先秦道家情感传播研究——以“庄子之情”为例[J].学术探索.2019

[7].桑延海.浅析先秦道家的朴素生态文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大众文艺.2019

[8].张磊.先秦道家神明观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韩亦菲.先秦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及现代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杨国哲.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武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叁神山-蓬莱山法,但偏,’宁”、“木”、“乡”、“...因指依据.一4八仙雕刻第六届养生文化节(源自彭山区政府官...子弹库楚增书图影⑥大传统与小传统》.《...

标签:;  ;  ;  ;  ;  ;  ;  

先秦道家论文_葛跃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