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钢辙叉论文_胡玉堂,李金华,丁韦,阮亮,彭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贝氏体钢辙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辙叉,道岔,闪光,高锰钢,碳化物,热膨胀,正火。

贝氏体钢辙叉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堂,李金华,丁韦,阮亮,彭鹏[1](2019)在《贝氏体钢辙叉补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氏体钢轨辙叉具有高强、高韧、耐磨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在铁路线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贝氏体钢辙叉的磨耗伤损随着线路的提速,其焊接性能对贝氏体钢轨的整体使用性能影响非常重要。文中主要根据现场服役的贝氏体闪光焊接头伤损情况,分析相应的伤损原因及预防对策,提高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服役使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黄科伟[2](2018)在《30MnSiCrMoNi贝氏体钢辙叉热处理工艺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商用的30MnSiCrMoNi钢贝氏体辙叉锻后去氢工艺和最终的回火工艺。实验表明,锻后采用去氢处理,可减少贝氏体钢中的含氢量,提高辙叉的冲击韧性;采用正火温度为930℃,回火温度为350℃时,30MnSiCrMoNi钢具有最佳的硬度和韧性的匹配。(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栾道成,汪思敏,王正云,熊师兵,张伟[3](2018)在《重载铁路辙叉用新型贝氏体钢的应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重载铁路辙叉发展要求,在已有发明应用的客运铁路贝氏体钢辙叉基础上,研究重载铁路辙叉用新型贝氏体钢,满足辙叉心轨大尺寸下,热处理空冷态得到贝氏体组织,获得高强高韧性能,代替传统高锰钢辙叉材料。研究表明:研制的新型重载辙叉心轨贝氏体钢成分设计实现了在正火空冷态获得奥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贝氏体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奥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断裂强度高达1 400 MPa,V型缺口的锻后回火态试样的冲击强度高达39.8 J。(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林云蕾[4](2018)在《辙叉用高强高韧贝氏体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辙叉是铁路线路的关键构件之一,服役过程中受到巨大的交变冲击载荷和高应力的作用,不仅要求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还要求材料耐磨损等,为铁路的安全、高效提供保障。空冷贝氏体钢具有高的强度(1200MPa以上)、良好的韧性(室温冲击韧性40J以上),良好的焊接性等优点,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制造钢轨及辙叉的新一代结构材料。但是,随着我国铁路向重载化方向快速发展,对铁路用关键部件辙叉的强韧性、耐磨性和抗疲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无缝线路的大力发展也要求钢轨和辙叉具有良好的焊接性。提高贝氏体钢轨性能的方法有合金化法和热处理方法,合金化法主要通过添加Mn、Cr、Mo、Ni等合金元素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保证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韧性,但加入合金元素过多易使贝氏体钢的组织产生偏析,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均匀性、稳定性不利。实际生产中,热处理方法主要通过等温处理和控制冷却实现贝氏体钢的组织控制。为了获得良好的贝氏体组织,必须尽量减少贝氏体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提高贝氏体组织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结合热处理,调节贝氏体钢的性能和组织,使其达到良好的强韧性配合。本文设计了9种贝氏体钢,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炉进行冶炼并锻造,评价了不同成分贝氏体钢的强度、硬度、室温冲击韧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技术对各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C、Cr、V、Ni、Al等元素对各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贝氏体钢的组织主要为无碳化物贝氏体+M/A岛,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也有少量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内,与板条成20°~40°夹角。随着C含量增加,M/A岛数量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增多,贝氏体钢的强度随之增加,塑韧性先增加后降低。随Cr含量增加,贝氏体钢的组织变细,贝氏体铁素体尺寸减小,板条间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厚度变薄,贝氏体钢的强度随之增加,A和Z先增高后降低。添加V、Ni有利于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改善钢的韧性。Al与Si有相似的作用,能够抑制贝氏体中的碳化物析出,使贝氏体钢形成无碳化物组织,但添加Al后贝氏体组织较粗,添加Al代替部分Si的贝氏体钢抗拉强度低于1250MPa,远低于其他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1400MPa以上)。通过合金元素优化,得到了强、韧、塑性配合较好的化成成分,其力学性能为:R_m=1467MPa,R_(p0.2)=850MPa,A=17.0%,Z=45.5%,KU_2=52J,HRC=44.4。对试验贝氏体钢进行了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为:900℃保温1.5h随炉冷却至室温+900℃保温1.0h空冷至室温+300℃保温3~4h空冷至室温。热处理使组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细化,原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的残余奥氏体厚度减小,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变得细长。XRD测试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试验贝氏体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均下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热处理对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辙叉贝氏体钢工业化试制,并对其连续冷却特性曲线进行测定,得到了特征点Ac_1=730℃、Ac_3=873℃、Ms=320℃。由连续冷却特性可知,在0.05℃/s~1.0℃/s冷速范围内,该贝氏体钢可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当冷速大于1.5℃/s时,获得的组织为低碳马氏体为主;随着冷速增大,低碳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对工业化试制的贝氏体钢进行热处理优化试验,由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发现,退火可使贝氏体钢的晶粒细化,有助于改善钢的塑韧性,而正火温度过高可使晶粒粗化,不利于钢的塑韧性。由此得到了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本文研究的贝氏体钢已用于制造镶嵌翼轨式合金钢组合辙叉,使用情况表明,上道半年至一年后,贝氏体钢辙叉的翼轨和叉心表面质量良好,磨耗较少,基本没有出现剥离掉块等伤损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6-01)

林云蕾,周清跃[5](2018)在《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辙叉是铁路轨道结构的关键部件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巨大的交变冲击载荷和接触应力作用,易产生疲劳裂纹,导致剥离掉块等伤损。传统的高锰钢辙叉存在内部铸造缺陷,焊接性差,平均使用寿命约7 000万~8 000万t,不能满足我国铁路高速化、重载化的发展要求。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性,是制造辙叉的理想材料之一。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英国铁路辙叉以提高冲击韧性为主;美国境内铁路以重载为主,因此着重提高钢轨的强度和硬度,要求其具有高耐磨性;日本的贝氏体钢轨含C量约0. 20%~0. 55%;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贝氏体钢辙叉,目前贝氏体钢辙叉的平均寿命已突破1亿t。(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10期)

林云蕾,周清跃,张银花,刘丰收[6](2018)在《Mn-Si-V系贝氏体辙叉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采用热膨胀法,测定了一种Mn-Si-V系贝氏体辙叉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利用DMI 5000M型光学显微镜、Hitachi H-800透射电镜和显微维氏硬度计对不同冷速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分析,并就合金元素对贝氏体相变和显微组织的作用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试验贝氏体钢的相变点为:Ac_1=730℃、Ac_3=873℃、Ms=320℃。以0.05℃/s的冷速冷却时,试验贝氏体钢获得以上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在0.05~1.0℃/s的冷速范围内,试验贝氏体钢可以获得以无碳化物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当冷速大于1.0℃/s,试验贝氏体钢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并且随冷速增加马氏体含量增大;当冷速达到8.0℃/s,试验贝氏体钢获得以低碳马氏体为主的组织。(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1期)

Kuchuk-Yatsenko.Serhii.Ivanovych,Kavunichenko.Oleksandr.Vasylovych,马萍,张铭达[7](2017)在《辙叉与钢轨间采用奥氏体钢过渡的闪光焊工艺和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岔相关技术是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之一。为提高铁路辙叉的使用寿命,采取了将辙叉和与之连接的钢轨焊连在一起的形式,取代了接头原有的螺栓连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电焊研究所开展了相关研究,研发出了辙叉与钢轨焊接的连续闪光对焊设备,同时,开发了高锰钢辙叉心与普通钢轨之间插入奥氏体钢过渡段的脉动闪光焊接工艺,焊接接头不需要采取后续热处理即可达到相关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7年12期)

熊师兵,王正云,栾道成,孙卫鹏,张伟[8](2017)在《辙叉用贝氏体钢的形变组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不同形变量下,铁路辙叉用贝氏体钢的形变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贝氏体钢随形变量的增加,其硬度明显提高,增加值高达170 HV。在塑形变形过程后,贝氏体等轴晶逐渐沿着与压缩垂直的方向被压扁、拉长,晶界逐渐消失,贝氏体组织逐渐碎化。贝氏体钢中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奥氏体,部分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向马氏体转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随形变量的增加逐渐变窄甚至弯曲断裂,位错增值并相互缠结,产生位错林、位错胞,固定钉扎位错阻碍位错运动,增大辙叉贝氏体钢的变形抗力,产生明显的加工硬化效果。(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7年12期)

张伟,王正云,栾道成,陈宝书,孙卫鹏[9](2017)在《重载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行研制的重载辙叉用贝氏体钢进行了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此种材料在锻造态下的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与少量残留奥氏体。该试验钢在锻造态下具有1340 MPa的屈服强度和1440 MPa的抗拉强度,伸长率为18.5%,断面收缩率为53%;试验钢在锻后回火态下的屈服强度为1362 MPa,抗拉强度为1460 MPa,伸长率为20%,断面收缩率为54%;夏比V型冲击试验显示,试验钢锻造态下的常温冲击吸收能量为43.4 J,-50℃时的冲击吸收能量为11.4 J,能满足重载贝氏体钢辙叉低温状态下的使用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重载辙叉用贝氏体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7年05期)

王宝帅,何继宁,刘宁,丁静,谢志峰[10](2017)在《贝氏体辙叉早期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两公司生产的辙叉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研究重载贝氏体辙叉短期内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失效重载贝氏体辙叉组织主要为贝氏体、马氏体双相组织。组织中残留奥氏体量很少,辙叉组织不均匀,晶粒较粗大;致使其强塑性配合不佳,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差,在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时发生麻点剥落和浅层剥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7年03期)

贝氏体钢辙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商用的30MnSiCrMoNi钢贝氏体辙叉锻后去氢工艺和最终的回火工艺。实验表明,锻后采用去氢处理,可减少贝氏体钢中的含氢量,提高辙叉的冲击韧性;采用正火温度为930℃,回火温度为350℃时,30MnSiCrMoNi钢具有最佳的硬度和韧性的匹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氏体钢辙叉论文参考文献

[1].胡玉堂,李金华,丁韦,阮亮,彭鹏.贝氏体钢辙叉补焊工艺研究[J].焊接技术.2019

[2].黄科伟.30MnSiCrMoNi贝氏体钢辙叉热处理工艺性能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8

[3].栾道成,汪思敏,王正云,熊师兵,张伟.重载铁路辙叉用新型贝氏体钢的应用基础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林云蕾.辙叉用高强高韧贝氏体钢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8

[5].林云蕾,周清跃.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8

[6].林云蕾,周清跃,张银花,刘丰收.Mn-Si-V系贝氏体辙叉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特性[J].金属热处理.2018

[7].Kuchuk-Yatsenko.Serhii.Ivanovych,Kavunichenko.Oleksandr.Vasylovych,马萍,张铭达.辙叉与钢轨间采用奥氏体钢过渡的闪光焊工艺和设备[J].铁道建筑.2017

[8].熊师兵,王正云,栾道成,孙卫鹏,张伟.辙叉用贝氏体钢的形变组织和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7

[9].张伟,王正云,栾道成,陈宝书,孙卫鹏.重载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组织及性能[J].金属热处理.2017

[10].王宝帅,何继宁,刘宁,丁静,谢志峰.贝氏体辙叉早期失效分析[J].金属热处理.2017

论文知识图

贝氏体钢辙叉使用情况(包西线...系贝氏体钢辙叉使用情...系贝氏体钢辙叉使用情...贝氏体钢辙叉纳米划痕曲线不同载荷下高锰钢和贝氏体钢的磨损率贝氏体钢辙叉的Mssbauer谱参数

标签:;  ;  ;  ;  ;  ;  ;  

贝氏体钢辙叉论文_胡玉堂,李金华,丁韦,阮亮,彭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