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MHC基因研究现状

畜牧业MHC基因研究现状

一、家畜MHC基因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武长贤[1](2020)在《汗液外泌体和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胞内侵染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布鲁氏菌是引起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能导致家畜和野生动物不育、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给全球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布鲁氏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无经典毒力因子,无荚膜,但有很强的致病性。该菌能够在被巨噬细胞胞吞后,内化进入溶酶体定殖,形成布氏小体改变胞内环境,抑制细胞自噬途径,调节免疫因子释放,改造最适环境后大量复制并适时释放。胞内寄生机制在布鲁氏菌侵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证明了胞外囊泡促进了布鲁氏菌的胞内增殖,为研制新型疫苗、发掘药物靶标和诊断标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它胞内寄生菌的防控提供借鉴。布鲁氏菌感染病人早期会出现虚汗、盗汗等症状,早期易于误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为研究汗液生物标志物的特性,本研究分离和纯化了汗液外泌体作为对象。透射电镜下汗液外泌体呈典型的茶杯状结构,动态光散射显示其粒径在50到200纳米之间,针对细菌16S r DNA的PCR表明提取过程排除了细菌的影响,色谱分析排除了油脂的影响,Western blot表明该提取过程能够提取到排除细胞碎片的完整汗液外泌体,之后,本研究将分离的汗液外泌体进行了非标记Label free的蛋白组鉴定,鉴定到了1062种蛋白质,其中有13种抗菌蛋白或多肽。除已报道的10种抗菌蛋白或多肽,组蛋白H2B 2-C型、组蛋白H2B、组蛋白H2A和组蛋白H1.3是首次在汗液中发现。在亚细胞定位分析中,大部分的汗液外泌体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胞外、细胞质和细胞膜;在生物学功能分析中,大部分汗液外泌体蛋白集中在代谢功能和细胞功能;在分子功能方面,大部分汗液外泌体蛋白集中在催化活性、结合活性、结构活性和转运活性。相比于汗液,汗液外泌体蛋白谱新发现了997种蛋白质;而与唾液外泌体、尿液外泌体及血浆外泌体比较,汗液外泌体有5种共同的蛋白和896种独特的蛋白质,其中包含已报道的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和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生物标记物。同时本研究分离提取了汗液外泌体的mi RNA表达谱,RNA-seq鉴定了284种mi RNA的存在,RT-PCR证实了mi RNA-203a和mi RNA-1246的存在。本研究通过鉴定汗液外泌体的蛋白质和mi RNA表达谱,鉴定了大量抗菌蛋白和生物标记物,为布鲁氏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选择了模拟布鲁氏菌侵染细胞的体内条件的饥饿酸性和中性条件培养羊种布鲁氏菌,利用蔗糖垫层超高速离心分离了布鲁氏菌两种条件的外排囊泡,用透射电镜证明了布鲁氏菌外排囊泡的完整性,动态光衍射和纳米粒径分析鉴定了外排囊泡粒径的正态分布。Western blot表明外排囊泡包含间质蛋白和外膜蛋白,label free的蛋白谱鉴定了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布鲁氏菌外排囊泡中的310种蛋白质。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在亚细胞定位上外排囊泡蛋白集中在细胞组成和细胞膜上,生物功能集中在胞内进程和代谢,分子功能集中在催化和结合活性上。布鲁氏菌外排囊泡的小RNA组测序鉴定了三条高丰度的小RNA。两种布鲁氏菌外排囊泡孵育巨噬细胞后,都能显着增强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ELISA检测显示布鲁氏菌在不同条件下诱导产生的外膜囊泡都有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能力;q RT-PCR显示布鲁氏菌外排囊泡孵育能显着上调巨噬细胞AIM2、STING-α、STING-β、IFN-β、p65、IL-10、IL-6的RNA水平。布鲁氏菌外排囊泡的一系列蛋白组学、小RNA组和共培养实验证实了外排囊泡确实对布鲁氏菌的胞内增殖有促进作用。总之,本研究从宿主角度分析了汗液外泌体的蛋白质和mi RNA组,鉴定了汗液外泌体的生物标志物;同时从布鲁氏菌外膜囊泡角度,鉴定布鲁氏菌外膜囊泡蛋白质和小RNA表达谱,评估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的侵染、胞内复制、分子互作和免疫调节的影响,为研究该菌的入侵、复制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张保军[2](2020)在《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青山山羊是内蒙古肉绒兼用型山羊的典型代表之一。大青山山羊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产绒性能,但对其肉品质的研究较少,这也成为制约大青山山羊及肉品深加工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大青山山羊羊肉的肉质特性变化规律,探索相关基因对其肉质特性的影响,为大青山山羊品质研究及其相关肉品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大青山山羊为研究对象,将60只大青山山羊分山地环境和滩地环境两组,每个组以1.5岁龄、2.5岁龄、3.5岁龄三个不同年龄段进行养殖,每个年龄段为10只大青山山羊。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三个部位作为具体的试验样品,从营养指标、品质指标及和风味前体物质入手研究其肉质特性,结合mRNA-seq及miRNA组学技术分析其肉质特性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结果表明:就养殖区域而言,山地组的平均水分、蛋白质及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比较不同岁龄,除蛋白质外其余三个营养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脂肪含量在3.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P<0.05),灰分含量在1.5岁龄和3.5岁龄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2.5岁龄(P<0.05),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在1.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P<0.05)。比较不同部位,股二头肌的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背最长肌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大青山山羊肉的pH45min值和pH24h值均不受养殖区域的影响。1.5岁龄的pH45min值显着高于2.5岁龄和3.5岁龄,3.5岁龄的pH24h值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臂三头肌的pH45min值和pH24h值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山地组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1.5岁龄的亮度值(L*)和红度值(a*)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黄度值(b*)在三个岁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亮度值(L*)在三个部位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臂三头肌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山地组的滴水损失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蒸煮损失和剪切力不受养殖区域影响。三个岁龄阶段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剪切力在3.5岁龄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岁龄(P<0.05)。三个部位之间的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大青山山羊肉的还原糖和硫胺素含量均不受养殖区域和部位影响。1.5岁龄的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3.5岁龄(P<0.05),但2.5岁龄的与其他两个岁龄阶段无显着差异(P>0.05)。2.5岁龄和3.5岁龄的硫胺素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显着高于1.5岁龄的硫胺素含量(P<0.05)。滩地组大青山山羊肉的EAA、CEAA、NEAA及TAA含量均显着高于山地组(P<0.05)。不同岁龄大青山山羊肉CEAA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岁龄的EAA、NEAA及TAA含量与其他岁龄无显着差异(P>0.05),且1.5岁龄显着高于2.5岁龄(P<0.05)。大青山山羊肉不同部位的EAA、CEAA、NEAA及TAA含量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区域的大青山山羊肉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且山地组显着高于滩地组(P<0.05)。3.5岁龄、2.5岁龄的SFA、LCFA和脂肪酸总含量显着高于1.5岁龄(P<0.05),而3.5岁龄的USFA和MU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3.5岁龄的PUFA含量显着高于1.5岁龄(P<0.05)。背最长肌的MUFA显着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股二头肌的PUFA显着低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共筛选出2794个差异基因,其中1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肉质特性相关。MHC和MX2与免疫系统相关,其影响着动物生长性状。GS2、ESRRG、PLA2G16、FosL1、ADAMTS4、PPARGC1A、ANKRD9、TMEM160 和 MTMR6 参与脂类(包括磷脂)代谢或沉积。NNMT、MYH6、ACTG2、MYL3与肌肉组织性状和肌纤维类型形成相关。GST和GPX参与谷胱甘肽代谢和合成。样品miRNA测序分析结果共筛选出chi-miR-21-3p、chi-miR-200b和chi-miR-493-5p等2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关联分析发现,ESRRG基因与chi-miR-493-5p基因之间存在调控关系,这一途径可能在大青山山羊肉的脂肪沉积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大青山羊肉质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研究肉质变化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大青山山羊肉表观特性的调控机制,这也可能为后续大青山山羊肉的品质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

佐日古丽·伊斯马伊力(Zorigul Ismayil)[3](2019)在《基于MHC-DRB基因的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一个多基因家族,是有高度多态性基因座组成的、与免疫应答和抗病性密切相关的多基家族。MHC基因已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适应性进化机制的最佳候选标记,这一观点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认定。目前,进化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最为热点就研究MHC基因多态性及其进化机制。到目前为止,在鹿科动物MHC-DRB基因的进化机制方面的研究一直缺乏来自塔里木马鹿的研究证据。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新疆马鹿之中高度适应荒漠生境而形成的特殊亚种,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又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本研究MHC-DR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塔里木马鹿MHC-DRB的多态性及适应性进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PCR-SSCP和克隆测序技术,利用牛DRB3特异性引物,从51个塔里木马鹿样本中检测出13个DRB等位基因,该13个等位基因序列包含76个核苷酸变异(24个单突变位点和52个简约信息位点),总位点数中变异位点数占30.5%。本研究所得的13条等位基因序列中G、C、A、T四种碱基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各碱基所占比例为36.2%(G)、23.3%(C)、22.9%(A)、17.6%(T);G+C(59.5%)的含量明显高于A+T(40.5%)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GC偏好性。转换/颠换率为R=0.55,全长序列中插入或缺失位点一律未发现,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序列变异中存在颠换偏倚现象。2.塔里木马鹿基于MHC-DR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π):0.1125,单倍性多样性为(h):0.9380,平均核昔酸差异数:28.015。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及遗传多样性较高。3.塔里木马鹿在保持MHC多样性上受到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正选择作用是维持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多态性的主要维持机制。本研究得到的塔里木马鹿Ceel-DRB*01,Ceel-DRB*02等13个等位基因外显子2序列的PBR和non-PBR的dN都是大于ds的,说明这些等位基因都存在着正向选择作用。表明DRB基因的变异主要存在于PBR区域;经Z-test选择性检验,表明这些位点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0.01<P<0.05)。并进一步用EasyCodeML软件对本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M8模型更适合用于我们的数据,进一步确定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经历了显着的正选择作用(P<0.001),并检测了共有18个氨基酸位点受到正选择作用的影响。

王开胜[4](2017)在《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疆外引绵羊育种实践表明,湖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较为易感,其感染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同为引进品种的杜泊羊对该病的抗病力较强,同时杜泊羊与湖羊的杂交一代绵羊也很好地表现出其父本杜泊羊较强抗病力的特性。研究证明,绵羊MHC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其中,OLA-DRB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MHCⅡ类分子的DR亚区则是MHC抗性/易感性研究主要区域之一。绵羊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的基因杂合度较大,从而表现为其遗传变异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基因分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湖羊、杜泊羊及杜湖F1代绵羊的MHC基因多态性与其对支原体肺炎的抗性/易感性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此研究在遗传学方面对新疆引进绵羊品种的抗病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方法对新疆引进品种杜泊羊、湖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进行PCR-RFLP多态性分析,以确定其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抗性、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型。本研究选择了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低且兼具父母本遗传特性、遗传背景相对一致的杜湖F1代羊为研究对该病易感与抗性基因的最佳群体,因此,挑选出候选易感、抗性基因型绵羊个体进行分组,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测量实验羊体温,观察其临床症状,进行肺脏组织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评分;采用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感染前后各组绵羊细胞免疫因子(TNF-α、IFN-γ、IL-1β、IL-2)和体液免疫因子(IL-4、IL-6、IL-10)蛋白表达变化;采用qRT-PCR检测ELISA细胞免疫因子和体液免疫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从而验证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和易感性候选基因型与该病的关联性。结果:(1)绵羊支原体肺炎易感群体湖羊、抗病力较强的杜泊羊群体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均可被SacⅠ、HaeⅢ、SacⅡ、MvaI和BsaHⅠ五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出多态性。三群体绵羊的SacⅠ、SacⅡ、MvaI和Bsa HⅠ酶切位点均由双等位基因控制,分别表现出3种基因型。HaeⅢ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三群体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对绵羊支原体肺炎较易感的湖羊群体有7个等位基因,表现出15种基因型;抗病力较强的杜泊羊群体和杜湖F1代绵羊群体均受到6个等位基因控制,分别表现出14、11种基因型。绵羊支原体肺炎抵抗力较弱的湖羊群体与抵抗力较强的杜泊羊和杜湖F1代绵羊群体MHC-DRB1外显子2在Mva I与HaeIII酶切多态中差异极显着(P<0.01),Mva I bb、HaeIII ee基因型均出现在绵羊支原体肺炎抵抗力较弱的湖羊群体,而抵抗力较强杜泊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则以MvaI cc、Hae III dd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提示Mva I cc、HaeIII dd基因型可能与绵羊支原体肺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在对杜泊羊、湖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MHC-DRBl多态性及其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易感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分析得出与该病抗性关联的基因单倍型,从杜湖F1代绵羊群体中挑选出可能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相关的HaeIII dd和Mva I cc基因型健康绵羊各5只,分别为A组和B组,易感关联HaeIII ee基因型健康绵羊5只,为C组。人工感染绵羊支原体肺炎前后的结果显示:3组绵羊体温变化显示出起伏的变化,A组(HaeIII dd基因型)和B组(Mva I cc基因型)绵羊的体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C组(HaeIII ee基因型)在1 d内的体温差极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C组绵羊的感染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或P<0.01),而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经对3组绵羊的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进行分析,A组和B组绵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抗性强于C组,即HaeIII dd和Mava I cc基因型绵羊的抗性明显强于Hae III ee基因型绵羊。(3)为了探明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3个基因型组杜湖F1代绵羊体内免疫因子的应答情况,对其血清中的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感染后,TNF-α、IFN-γ、IL-1β、IL-2四个免疫因子的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组和B组绵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出现峰值时间早于C组,且持续时间较长。(2)体液免疫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IL-4、IL-6、IL-10三个免疫因子的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组和B组的三个免疫因子的出现峰值时间早于C组,且持续时间较长。在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C组绵羊体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降低(P<0.05),但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升高(P<0.05)。这与C组绵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加重、病变显着的结果一致。表明A组(HaeIII dd基因型)与B组(Mva I cc基因型)表现为抗性,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反应,降低炎症反应,从而保护羊抵抗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感染。(4)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3组绵羊的免疫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FαmRNA表达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7天均达到峰值;IL-2 mRNA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感染后第14天水平最高;IFN-γmRNA表达水平呈现为先下降后升高,但低于感染前的水平;IL-4 mRNA表达显着升高,而IFN-γmRNA表达显着下降,IL-4/IFN-γ比值增高。C组的IL-4/IFN-γ比值的增高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说明C组的病情较A组和B组更加严重;感染后第7天开始,C组IL-6水平始呈上升趋势,且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IL-10 mRNA表达水平一直低于A组和B组。各免疫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说明了A组和B组表现出的抗性强于C组,说明A组(Hae III dd基因型)与B组(Mva I cc基因型)绵羊机体的免疫力及抗病力强于C组(Hae III ee基因型)。结论:(1)本研究分析了3个群体绵羊MHC-DBR1基因第二外显子5个核酸内切的PCR-RLFP分析数据,发现绵羊支原体肺炎高发的湖羊群体与低发杜泊羊群体在HaeIII与Mva I内切酶酶切多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提示HaeIII ee、MvaI bb基因型绵羊可能易感肺炎支原体肺炎,而Hae III dd、Mva I cc基因型绵羊可能对该病具有抗性。(2)对A组(Hae III dd基因型)、B组(Mva I cc基因型)和C组(HaeIII ee基因型)绵羊进行绵羊肺炎支原体人工感染,结果表明,A组和B组绵羊在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中均优于C组,提示A组和B组绵羊对新疆本地气候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强于C组。(3)绵羊肺炎支原体攻毒后,A组和B组绵羊的各免疫因子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均与C组存在差异,C组绵羊体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降低(P<0.05),但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升高(P<0.05)。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试验验证了抗性基因型(HaeIII dd、Mava I cc)组绵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力及抗病力强于易感基因型(HaeIII ee)组绵羊。

蒋松[5](2017)在《六钩蚴侵染期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文中指出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CE),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羊、牛等中间宿主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绵羊是其最适宜的中间宿主,感染该病后因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以及毛、肉和奶的产量和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患病羊肝、肺病变严重,不能食用。目前,新疆绵羊存栏数为3663.2万只,出栏数为3107.5多万只,而包虫病感染率9.8%,单就包虫病所造成的畜牧业经济损失近一亿元,给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农牧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前期成功筛选出抗包虫病哈萨克羊单倍型MHC-DRB1 Mva I bc–Sac II ab-Hin1 I ab,随后分别对带有和不带有该单倍型的绵羊进行人工感染攻虫,进一步验证其抗性和非抗性。由此,本论文着重研究抗性和非抗性的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免疫因子和microRNA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microRNA及其可能靶基因进行了分析。依据前期实验室研究,300只哈萨克羊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抗性单倍型分析,筛选出具有包虫病抗性的个体(基因单倍型为MHC-DRB1 Mva I bc-Sac II ab-Hin1 I ab)和非抗性个体(基因单倍型为MHC-DRB1 Mva I bb-Sac II aa-Hin1 I aa),同时结合B超和ELISA的方法对筛选出的绵羊个体进行检测,回访后从中随机购买7只健康的绵羊,其中用于人工感染试验的抗性组绵羊3只,非抗性组3只,非抗性绵羊1只作为对照。抗性组和非抗性组绵羊每只喂约10000个成熟虫卵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随后进行以下试验:1.试验一检测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感染六钩蚴早期机体免疫指标的变化。人工感染后6h、8h、10h屠宰绵羊,采集绵羊各段小肠组织并匀浆取上清液,ELISA试剂盒检测小肠组织中抗体(IgM、IgG、IgE)、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IL-4、sIgA)和趋化因子(CCL8)的水平。结果表明,IgE(P<0.05)在空肠后段、Ig M(P<0.01)在回肠、SIgA(P<0.05)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以及IFN-γ(P<0.05)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抗性组显着高于非抗性组,IgG(P<0.05)在空肠前段、IL-2(P<0.05)在回肠抗性组显着低于非抗性组。而TNF-α、IL-4和CCL8在两组间没有显着差异。2.试验二研究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侵染6h、8h、10h)IgA、IgG、IgM在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中的分泌和分布情况。抗性组、非抗性组于感染6h、8h、10h后采集小肠组织,对照组采集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抗性和非抗性组哈萨克羊小肠组织中抗体的分泌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绵羊感染虫卵后各时间点,IgA、IgG、IgM主要分布在小肠各段基底部肠腺细胞,但IgM在小肠各段顶层腺体及固有膜也有分布,且随着攻虫后时间的增加,抗性组各肠段IgM分泌表达量高于非抗性组,在空肠及回肠最为明显。非抗性组IgA、IgG分泌表达量高于抗性组,其中非抗性组Ig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段最为明显,而Ig G则呈现出从基底部肠腺细胞向肠腔分泌的趋势,在固有膜有所表达。3.试验三筛选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小肠组织差异表达的microRNA。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感染包虫虫卵后小肠差异表达microRNA,其中抗性组与非抗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抗性组与非抗性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83个,其中表达量上调的有75个,下调的有8个;抗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139个,其中10个表达上调,129个表达下调。非抗性组与对照组比较之后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41个,其中10个表达上调,31个表达下调。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了部分差异表达microRNA((bta-mi R-93,bta-miR-192,bta-miR-92a,bta-miR-20a,bta-miR-145,bta-miR-181和bta-miR-101),发现microRNA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差异表达microRNA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排名前三的为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嗅觉转导途径(Olfactory transduction)和肿瘤通路(Pathways in cancer),而样本联立分析则发现KEGG通路涉及表皮细胞细菌入侵(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焦点粘连(Focal adhesion)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等途径。4.试验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实时定量PCR等就试验三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croRNA,miR-101和mi R-145分别对靶基因RAC1和CAV2的作用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miR-101和miR-145分别下调了RAC1和CAV2的表达。从而证明miR-101和miR-145可能通过分别抑制RAC1和CAV2的表达,促进肠道细胞的免疫反应,参与包虫病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携带MHC抗性基因型的绵羊在小肠组织表现出较强的包虫病抵抗力可能与其早期IFN-γ、SIgA和IgM分泌较高有关,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表明IgM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结果提示miR-101和miR-145分别抑制RAC1和CAV2基因表达,参与了小肠抗包虫粘膜免疫。

严国[6](2017)在《绵羊MHC-DQB2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exon3 SNP进行研究,并运用SHEsis软件对SNPs进行单倍型分析,以期得到两组个体间有显着差异的SNPs位点以及单倍型组合,以此作为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遗传标记,为今后开展布鲁氏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加快选育具有布鲁氏菌病抗性的绵羊新品种打下一定基础。方法:1.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100只哈萨克羊进行血清布鲁氏菌检测,对布病感染阳性组和感染阴性组分别使用PCR-SSCP技术检测MHC-DQB2 exon2、exon3的SNPs,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克隆测序,然后运用序列比对软件寻找exon2、exon3 SNPs位点,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在布病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位点,最终得出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SNPs位点。2通过对检测到的所有的SNPs位点进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的吻合度检验,选出符合条件的SNPs位点,运用SHEsis在线软件对符合要求的SNPs进行单倍型分析,得到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单倍型组合。结果:1.利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100只哈萨克羊血清样本进行了布鲁氏菌感染检测,其中检出阳性血清样本16只,阴性血清样本84只,布病感染阳性率为16%。2.使用PCR-SSCP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结合分析,在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 270bp中检测出44个SNPs位点;在exon3 282 bp中检测得到22个SNPs位点。3.对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进行SAP分析,得到exon2共编码90个氨基酸,其中有34个是SAPs位点;在34个SAPs位点中,有3个为同义突变位点,其余31个均为错义突变位点。得到exon3共编码93个氨基酸,其中有20个为SAPs位点。在20个SAPs位点中,有6个为错义突变位点,其余均为同义突变位点。4.通过对MHC-DQB2基因两个外显子SNP与布鲁氏菌病的关联分析,发现exon2只有9C/G位点基因频率在两组当中呈现出显着差异;通过对exon2每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发现9G/C、117G/T、131C/G、157C/A、180G/A5个位点在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exon3 155T/C的等位基因在两组样本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exon3每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各位点基因型在两组样本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5.通过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符合条件的18 SNPs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exon2存在13个连锁域,分别命名为Block1-Block13,其中有9个Block(Block2、Block3、Block4、Block6、Block7、Block8、Block10、Block12、Block13)个属于强连锁不平衡。对MHC-DQB2exon3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exon3存在8个连锁域,分别命名为Block1-Block8,其中有4个Block(Block1、Block2、Block5、Block8)个属于强连锁不平衡。6.经SHEsis软件单倍型分析发现,由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 33个SNP位点构建得到了17种单倍型,其中Hap12、Hap13、Hap14、Hap15、Hap16、Hap17阳性组频率远高于阴性组频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水平。由exon3的18个SNP位点构建得到21种单倍型,Hap4、Hap6的阳性组频率远低于阴性组频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水平。结论:1.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exon3均存在丰富的SNPs位点和SAPs位点,且exon2的SNPs位点和SAPs位点以及氨基酸错义突变位点都较之exon3更为丰富。2.初步推测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 9C/G位点与布鲁氏菌易感性相关,9G/C、117G/T、131C/G、157C/A、180G/A 5个位点某种基因型与布病的易感性相关。初步分析认为MHC-DQB2 exon3的155T/C与绵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3.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的9个强连锁不平衡Block以及exon3的4个强连锁不平衡Block内的基因位点可能是连锁遗传的。4.初步推测,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而言,具有Hap12、Hap13、Hap14、Hap15、Hap16、Hap17这6种单倍型组合的个体对布病更易感;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3而言,具有Hap4、Hap6的个体对布病有更高的抗性,具有Hap9的个体对布病更易感。

韩国华[7](2014)在《杜泊羊和湖羊及其杂交后代MHC-DRB1外显子2多态性分析》文中提出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itibility complex,MHC)又称为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Antigen,OLA),是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组成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包含三个基因区域:Ⅰ、Ⅱ、Ⅲ。它们所编码的蛋白称为MHC抗原或MHC分子,在抗原呈递、引发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MHC与许多动物疾病的抗性、易感性、免疫应答以及生产性能都有密切关系。目前绵羊MHC的多态性主要集中在MHC Ⅱ类分子的DR和DQ基因座,DR所编码抗原功能区(抗原结合区)的第2外显子具有多态性。已成为分子免疫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应用PCR-RFLP方法,对杜泊羊和湖羊以及杜泊-湖羊杂交后代(杜-湖F1)OLA-DRB1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了其多态性与支原体肺炎易感性的关联性,目的是为今后绵羊抗病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PCR-RFLP方法,对403只湖羊、283只杜泊羊和125只杜泊-湖羊杂交一代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进行了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 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在SacⅡ、SacⅠ、Hin1Ⅰ、Mval和HaeⅢ5个酶切位点在3个绵羊群体存在丰富的多态性。湖羊共出现15个等位基因,26种基因型;杜泊羊共发现14个等位基因,25种基因型,杂交一代中共出现14个等位基因,23种基因型。2.用x2适合性检验对三个群体MHC-DRB1基因外显子2是否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杜泊羊,湖羊和杜-湖F1代在SacⅡ、SacⅠ、Hin1Ⅰ、Mval、HaeⅢ5个位点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3. MHC-DRB1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χ2检验结果表明:湖羊中HaeⅢ ee(P<0.01)和Mvalbb(P<0.01)基因型较多,由于湖羊对支原体肺炎易感,提示基因型HaeⅢ ee和Mval bb是支原体肺炎的易感基因型。而HaeⅢ dd(P<0.01)和Mval cc(P<0.01)、多见于杜泊羊和杜-湖F1,而杜泊羊及其杂交后代的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所以推测基因型HaeⅢ dd和Mvalcc是支原体肺炎的抗性基因型。以上基因型与支原体肺炎的易感性和抗性关系还需要进行攻毒等试验加以验证。对其余的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着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合相关资料,对7个绵羊群体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分析表明:MHC-DRB1基因在7个绵羊群体中均有丰富多态性。根据MHC-DRB1外显子2基因频率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湖羊与哈萨克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多浪羊以及哈萨克羊与中国美利奴羊杂交一代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与杜泊羊及其杂交后代遗传距离更远,说明湖羊与杜泊羊及其杂交后代MHC-DRB1基因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其疾病抗性、易感性有关。

李婷,张英杰,刘月琴[8](2012)在《羊MHC基因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连锁于一条染色体上的MHC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MHC分为I、Ⅱ、Ⅲ类分子,其中Ⅰ、Ⅱ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Ⅲ类分子与免疫因子相关。MHC基因产物在各种细胞表面表达,控制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早期源于解释器官移植中受体排斥供体组织细胞的现象。1936年,Corer在小鼠体内首次发现了

李婷,张英杰,刘月琴[9](2012)在《羊MHC基因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1],连锁于一条染色体上的MHC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MHC分为Ⅰ、Ⅱ、Ⅲ类分子,其中Ⅰ、Ⅱ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Ⅲ类分子与免疫因子相关。MHC基因产物在各种细胞表面表达,控制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早期源于解释器官移植中受体排斥供体组织细胞的现象。1936年,Corer在小鼠体内首次发现了

柴文琼[10](2012)在《绒山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864只河西绒山羊、223只柴达木绒山羊和633只陇东绒山羊(共计1720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3个山羊群体DQA1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和遗传特征,并进行河西绒山羊流产关联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3个山羊群体中共发现9个DQA1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GoLA-DQA1*B、GoLA-DQA1*E和GoLA-DQA1*H为本研究新发现。9个等位基因均存在于河西绒山羊和陇东绒山羊中,但柴达木绒山羊中未检测到等位基因GoLA-DQA1*F、GoLA-DQA1*H。(2)9个等位基因中发现4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和23个氨基酸多态位点。河西绒山羊GG、CC、DD为优势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柴达木绒山羊DG、DE和D为优势基因型和优势等位基因;陇东绒山羊DD和D为优势基因型和优势等位基因。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山羊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都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3)经SPSS分析表明,河西绒山羊不同表型间的等位基因差异显着(P<0.05),流产组中等位基因GoLA-DQA1*A的频率高于正常组(P<0.05),等位基因GoLA-DQA1*H的频率低于正常组(P<0.01)。其余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无差异(P>0.05)。等位基因GoLA-DQA1*A可能与流产的易感性相关,GoLA-DQA1*H可能与流产抗性有关。

二、家畜MHC基因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畜MHC基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汗液外泌体和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胞内侵染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布鲁氏菌生物学特性
    1.2 布鲁氏菌的细胞内复制
    1.3 布鲁氏菌流行病学特性
    1.4 布鲁氏菌主要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1.4.1 脂多糖
        1.4.2 IV型分泌系统
    1.5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进展
        1.5.1 灭活疫苗的应用现状
        1.5.2 弱毒疫苗的应用现状
        1.5.3 亚单位疫苗的应用现状
    1.6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7 外泌体研究进展
        1.7.1 胞外囊泡的分类和形成机制
        1.7.2 外泌体的生物化学特性
        1.7.3 外泌体的分离方法
        1.7.4 胞外囊泡的检测和示踪
        1.7.5 外泌体的应用
    1.8 细菌外膜囊泡研究进展
        1.8.1 细菌外膜囊泡的发现
        1.8.2 细菌外膜囊泡的形成机制
        1.8.3 细菌外膜囊泡的组成成分
        1.8.4 细菌外膜囊泡的应用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汗液外泌体的蛋白组和小RNA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耗材
        2.2.4 汗液外泌体的提取分离
        2.2.5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的粒径和浓度
        2.2.6 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
        2.2.7 汗液外泌体的蛋白组学鉴定
        2.2.8 汗液外泌体的miRNA提取
        2.2.9 布鲁氏菌的培养
        2.2.10 汗液外泌体与布鲁氏菌的孵育
        2.2.12 PCR扩增
        2.2.13 酶连反应
        2.2.14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的制备
        2.2.15 大肠杆菌化学法转化
        2.2.16 Western blot检测
        2.2.17 气相色谱检测
        2.2.1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汗液外泌体的形态学观察
        2.3.2 汗液外泌体的粒径分析
        2.3.3 汗液外泌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2.3.4 汗液外泌体杂质的排除
        2.3.5 汗液外泌体与布鲁氏菌共孵育分析
        2.3.6 基于Label free的汗液外泌体的蛋白组鉴定
        2.3.7 汗液外泌体的蛋白组基因注释分析
        2.3.8 汗液外泌体的蛋白组KEGG分析
        2.3.9 汗液外泌体与其他体液外泌体的比较
        2.3.10 汗液外泌体的抗菌蛋白分析
        2.3.11 汗液外泌体的miRNA组分析
    2.4 讨论
        2.4.1 基于汗液外泌体的布鲁氏菌病检测可行性
        2.4.2 汗液外泌体miRNA功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胞内侵染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极限培养基的配置
        3.2.4 布鲁氏菌OMV的提取纯化
        3.2.5 布鲁氏菌感染细胞
        3.2.6 OMV预处理对布鲁氏菌感染巨噬细胞的的影响
        3.2.7 布鲁氏菌OMV的保存和冻融
        3.2.8 布鲁氏菌OMV的蛋白组鉴定
        3.2.9 巨噬细胞的RNA提取
        3.2.10 布鲁氏菌OMV的 RNA提取
        3.2.11 巨噬细胞的RNA q RT-PCR检测
        3.2.1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鉴定布鲁氏菌外膜囊泡的提取鉴定
        3.3.2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的组成成分分析
        3.3.3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蛋白表达谱分析
        3.3.4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的sRNA表达谱分析
        3.3.5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胞内复制的影响
        3.3.6 布鲁氏菌外膜囊泡对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肉羊业发展现状
        1.2.1 羊肉营养特性
        1.2.2 羊肉品质特性
        1.2.3 羊肉风味前体物质
    1.3 mRNA-seq及miRNA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肉羊业的应用
        1.3.1 mRNA-seq技术
        1.3.2 miRNA测序技术
        1.3.3 RNAs的互作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取样
    2.2 主要仪器、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大青山山羊肉肉质营养指标测定
        2.3.2 大青山山羊肉品质特性研究
        2.3.3 大青山山羊肉风味前体物质研究
        2.3.4 大青山山羊肉mRNA-seq和miRNA分析
    2.4 试验方法
        2.4.1 营养指标测定
        2.4.2 品质指标测定
        2.4.3 风味前体物质的测定
        2.4.4 mRNA-seq及miRNA技术分析
    2.5 统计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指标结果与分析
        3.1.1 山地组内营养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变化分析
        3.1.2 滩地组内营养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1.3 组间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
        3.1.4 小结
    3.2 肉质品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2.1 山地组内品质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变化分析
        3.2.2 滩地组内品质指标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2.3 组间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
        3.2.4 小结
    3.3 肉中风味前体物质结果与分析
        3.3.1 山地组内风味前体物质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3.2 滩地组内风味前体物质随岁龄和部位的比较与分析
        3.3.3 组间风味前体物质的变化规律分析
        3.3.4 小结
    3.4 mRNA-seq及miRNA结果与分析
        3.4.1 mRNA-seq试验结果
        3.4.2 miRNA试验结果
        3.4.3 miRNA-mRNA关联分析
        3.4.4 小结
4 讨论
    4.1 营养指标
    4.2 品质指标
    4.3 风味前体物质
    4.4 mRNA-seq及miRNA关联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MHC-DRB基因的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塔里木马鹿简介
        1.2.1 种群数量
        1.2.2 形态特征
        1.2.3 地理分布与生态分布
        1.2.4 生境选择
        1.2.5 食性
        1.2.6 塔里木马鹿研究现状
    1.3 MHC概述
        1.3.1 MHC的发现
        1.3.2 MHC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1.3.3 MHC基因的多态性及其维持机制
        1.3.4 选择作用检测方法
    1.4 MHC的应用
        1.4.1 MHC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1.4.2 鹿科动物MHC基因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MHC-DRB基因的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PCR扩增
        2.2.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2.5 SSCP分型
    2.3 塔里木马鹿MHC-DRB第二外显子的克隆
        2.3.1 培养基的配制
        2.3.2 连接
        2.3.3 转化
    2.4 数据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基因组DNA的检测
        2.5.2 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2.5.3 塔里木马鹿MHC-DRB的 PCR产物的检测结果
        2.5.4 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的PCR-SSCP检测结果
        2.5.5 克隆测序结果
        2.5.6 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2.5.6.1 本研究得到的等位基因序列特征
        2.5.6.2 遗传多样性评价
第三章 基于MHC-DRB基因的塔里木马鹿适应性进化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的等位基因的分布
        3.3.2 选择压力的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塔里木马鹿MHC-DR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4.2 塔里木马鹿基于MHC-DR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4.3 选择压力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专业名词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绵羊品种的地域分布
    2 新疆绵羊品种及其培育
        2.1 新疆绵羊品种
        2.2 新疆绵羊引进品种的繁育
        2.3 杜泊羊、湖羊及其杂交后代的繁育
    3 新疆引进品种的绵羊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3.1 绵羊支原体肺炎及其发病机制
        3.2 治疗手段
        3.3 遗传学方面的探索
    4 MHC在畜禽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4.1 MHC的特性
        4.2 MHC与畜禽抗病性的相关性
    5 展望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绵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 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2 PCR-RFLP酶切分型
        2.3 DNA PCR产物回收及测序结果
        2.4 MHC-DRB1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统计
        2.5 群体遗传结构稳定性检验
        2.6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杜湖F_1代绵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病症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感染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
        2.2 羊临床症状观察及其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2.3 羊体温变化及环境温度的关系
        2.4 肺脏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基因型杜湖F_1代绵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中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2.2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TNF-α 浓度水平变化
        2.3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FN-γ 浓度水平变化
        2.4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1β 浓度水平变化
        2.5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2 浓度水平变化
        2.6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4 浓度水平变化
        2.7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6 浓度水平变化
        2.8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10 浓度水平变化
    3 讨论
        3.1 支原体感染与TNFα 的关系
        3.2 支原体感染与INFγ 的关系
        3.3 支原体感染与IL-1β 的关系
        3.4 支原体感染与IL-2 的关系
        3.5 支原体感染与IL-4 的关系
        3.6 支原体感染与IL-6 的关系
    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杜湖F_1代绵羊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mRNA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7种免疫因子的PCR电泳结果
        2.2 标准品的溶解曲线
        2.3 攻毒前后血清中7种免疫因子mRNA表达变化
    3 讨论
        3.1 ALI/ARDS的适用性
        3.2 TNF-α、L-1β mRNA水平
        3.3 IL-2、IFNγ、IL-4、IL-4/IFNγ mRNA水平
        3.4 IL-6、IL-10 mRNA水平
        3.5 7种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其蛋白水平表达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获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六钩蚴侵染期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家畜棘球蚴病概述
        1 包虫病的生物学及其流行病学
        1.1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1.2 生活史
        1.3 中间宿主流行病学进展
        1.4 终末宿主-犬包虫病流行病学进展
        2 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2.1 小肠黏膜免疫
        2.2 小肠黏膜免疫在寄生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2.3 小肠黏膜免疫在动物寄生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microRNA在动物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1 microRNA概述
        1.1 microRNA的发现
        1.2 microRNA在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microRNA在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microRNA在寄生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 小结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人工感染包虫虫卵早期小肠免疫指标的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筛选出的包虫病抗性、非抗性哈萨克羊个体
        2.2 人工模型的建立
        2.3 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个体人工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早期肠道免疫指标差异分析
        3 讨论
        3.1 抗体的差异分析
        3.2 细胞因子的差异分析
        3.3 趋化因子的差异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六钩蚴侵染期不同时间段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免疫球蛋白的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I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2 Ig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3 Ig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讨论
        3.1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IgA在小肠中的分布分析
        3.2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IgG在小肠中的分布分析
        3.3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IgM在小肠中的分布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MHC基因型哈萨克羊人工感染包虫病后小肠组织Small RNA的Solexa测序及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小RNA文库准备和HiSeq测序及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质量及长度分布
        2.2 样品间公共特有序列统计
        2.3 测序reads与基因组比对结果分析
        2.4 Genbank数据库和Rfam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
        2.5 小RNA分类注释结果及候选miRNA表达谱分析
        2.6 已知绵羊miRNAs鉴定和可能新的miRNAs预测
        2.7 各样品KEGG代谢通路分析
        2.8 抗性组、非抗性组和健康组差异表达的miRNAs及靶基因预测
        2.9 部分差异表达miRNAs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miR-101 和miR-145 分别对绵羊肠道RAC1和CAV2基因调节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micro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2.2 连接载体的鉴定
        2.3 293T细胞培养及目的载体转染
        2.5 293T细胞目的基因表达量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差异表达microRNA实时定量PCR引物
    附表2 MHC不同基因型哈萨克羊人工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小肠差异表达microRNA
    附表3 差异microRNA的KEGG通路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绵羊MHC-DQB2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布鲁氏菌病
        1.1.1 布鲁氏菌的发现
        1.1.2 布鲁氏菌的种类及特征
        1.1.3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及发病机制
        1.1.4 布鲁氏菌病的发展形势
        1.1.5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检测及防控措施
    1.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2.1 MHC概述
        1.2.2 MHC分子结构与功能
        1.2.3 绵羊MHC(OLA)概述
        1.2.4 MHC(OLA)-DQB2基因多态性
        1.2.5 MHC(OLA)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1.3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1.3.1 SNP概述
        1.3.2 SNP的检测方法
        1.3.3 SNP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1.4 单倍型研究现状
        1.4.1 单倍型概述
        1.4.2 单倍型分析及其在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绵羊MHC-DQB2 SNPs检测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血液样品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引物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样的采集
        2.2.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2.2.3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4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体系
        2.2.5 SSCP电泳及银染显色
        2.2.6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2.2.7 克隆测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布鲁氏菌血清检测结果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
        2.3.3 MHC-DQB2 exon2、exon3的PCR扩增结果检测
        2.3.4 SSCP分析
        2.3.5 绵羊MHC-DQB2基因SNP与SAP分析
        2.3.6 绵羊MHC-DQB2基因SNP与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
    2.4 结论
第三章 绵羊MHC-DQB2单倍型构建及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关联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3.1.3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ardy-Weinberg最小等位基因频率检验及平衡的吻合度检验
        3.2.2 哈萨克羊MHC-DQB2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3.2.3 绵羊MHC-DQB2单倍型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
    3.3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杜泊羊和湖羊及其杂交后代MHC-DRB1外显子2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MHC 概述
        1.1 MHC 的发现
        1.2 MHC 的分子结构
        1.3. MHC 基因的结构
        1.4 MHC 分子的遗传特性
    2. MHC 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2.1 递呈抗原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
        2.2 MHC 的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2.3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2.4 参与 T 细胞的分化
        2.5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3. MHC 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3.1 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3.2 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3.3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3.4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PCR)
        3.5 直接 PCR 产物 DNA 测序
        3.6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技术(RAPD)
        3.7 其他分子标记检测技术
    4. MHC 的应用
    5. MHC 基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湖羊 MHC-DRB1 基因外显子 2 多态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及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
        2.1 PCR 扩增结果
        2.2 PCR-RFLP 结果
        2.3 MHC-DRB1 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统计
        2.4 X~2适合性检验结果
        2.5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实验二:杜泊羊和杜泊-湖羊杂交一代 MHC-DRB1 基因外显子 2 的多态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及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杜泊羊及其杂技后代 MHC-DRB1 外显子 2 的 PCR 扩增结果
        2.2 PCR-RFLP 结果
        2.3 X~2适合性检验结果
        2.4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
        2.5 杜泊羊与湖羊以及杂交一代的 MHC-DRB1 外显子 2 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易感性关联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实验三:7 个绵羊群体 MHC-DRB1 基因外显子 2 多态性的遗传分析
        摘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和分析
        2.1 Hardy-Weinberg 平衡的 x~2适合性检验
        2.2 多态性的遗传参数检测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1. 常用溶液的配制
    2. 常用试剂的配制
    3. 克隆中的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致谢
作者简介

(9)羊MHC基因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MHC的功能
2 羊MHC的结构特点及其多态性
    2.1 绵羊MHC的结构和特点
    2.2 羊MHC的多态性
3 MHC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1 MHC与群体遗传学
    3.2 MHC与抗病育种
4 MHC应用前景

(10)绒山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山羊概况及其流产研究
        1.1 河西绒山羊
        1.2 柴达木绒山羊
        1.3 陇东绒山羊
        1.4 山羊流产病
    2. MHC 概述
        2.1 MHC 分子结构与功能
        2.2 MHC 基因的结构
        2.3 MHC 多态性产生的机制
        2.4 MHC 与家畜的抗病性
    3. SSCP 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1 SSCP 技术的特点
        3.2 SSCP 技术的发展
        3.3 SSCP 技术的应用
    4. MHC-DQA1 基因多态性研究
    5. MHC-DQA1 基因与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和溶液配制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溶液试剂配制方法
    2. 试验方法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2.2 GoLA-DQA1 基因的 PCR 扩增
        2.3 GoLA-DQA1 基因第二外显子 SSCP 分析
        2.4 GoLA-DQA1 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2.5 序列分析
        2.6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的 PCR 扩增结果
    2.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的 PCR-SSCP 检测结果
    3.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遗传多态性分析
        3.1 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核苷酸多态位点分析
        3.2 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氨基酸变异分析
        3.3 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河西绒山羊 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与山羊流产相关性分析
        3.5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系统发育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多态性丰富
        1.1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遗传特征分析
        1.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3 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分析
    2. GoLA-DQA1 基因第 2 外显子等位基因与山羊流产的相关性分析
    3. GoLA-DQA1 基因聚类分析的意义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家畜MHC基因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汗液外泌体和外膜囊泡对布鲁氏菌胞内侵染的作用研究[D]. 武长贤.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2]大青山山羊肉质特性变化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D]. 张保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基于MHC-DRB基因的塔里木马鹿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D]. 佐日古丽·伊斯马伊力(Zorigul Ismayil). 新疆大学, 2019(11)
  • [4]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D]. 王开胜.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5]六钩蚴侵染期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D]. 蒋松.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6]绵羊MHC-DQB2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分析[D]. 严国.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7]杜泊羊和湖羊及其杂交后代MHC-DRB1外显子2多态性分析[D]. 韩国华.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羊MHC基因的研究现状[A]. 李婷,张英杰,刘月琴.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2
  • [9]羊MHC基因的研究现状[J]. 李婷,张英杰,刘月琴.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S1)
  • [10]绒山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特征分析[D]. 柴文琼.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畜牧业MHC基因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