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滩湿地论文_吴永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潮滩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胶州湾,闽江,河口,通量,辽河,氧化亚氮。

潮滩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吴永红[1](2019)在《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江河口琅岐岛潮滩湿地沉积物柱状样品(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Cu、Fe、Mn、Ni、Pb、Zn、Rb、Sr、Zr、Cr十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高、中、低潮滩沉积物在8~12 cm深度处都有明显重金属富集现象。中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有明显富集,而高潮滩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低潮滩Cu、Rb、Sr、Zr、Cr五种元素也有此特征表现。对潮滩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金属分布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垂岸分带规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高娟[2](2019)在《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潮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关键过渡地带,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生态系统。近几十年,由于燃料燃烧、氮肥过度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人为活性氮输入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的氮素最终都通过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等方式输入到河口近岸地区,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口潮滩氮素的削减途径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微生物产生一系列还原酶催化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氮素削减途径,但其微生物驱动机制还不甚清楚。此外,河口潮滩在潮流和径流的交互影响下,其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耦合多变,反硝化微生物对河口潮滩复杂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所带来的次生环境问题均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中国海岸线漫长,是河口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南至北跨越多个温度带。而且位于东海入海处的长江口是世界级大河河口,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湿地,是从区域尺度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的典型地区。基于此,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中国11个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和丰度等的时空变异特征,并进一步以发育完善的长江口潮滩湿地为典型研究区,深入认识了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对河口复杂环境变化(盐度、潮汐作用等)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典型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纬度空间差异性,可能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及沉积物结构的不同。但反硝化菌群结构无显着的季节差异性,说明同一纬度区域反硝化细菌组成相对稳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几乎所有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均与NCBI数据库中已提交的多种水生环境生态系统的基因具有最大的系统发育相似性,主要包括海洋及河口环境沉积物,这说明中国河口潮滩湿地系统反硝化细菌基本源于沿海生态系统而非陆地。PCoA、CC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反硝化菌群丰度、组成、结构和活性均与温度相关,预示着温度可能是影响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反硝化微生物菌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内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和潜在反硝化速率分别介于4.3×10~5-3.7×10~7 copies g~(-1)和20.88-182.04μmol N kg~(-1) d~(-1)范围内,且两者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对比研究表明,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速率,说明反硝化是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沉积物硝态氮削减的主导途径。此外,据估算研究表明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每年可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大约4.70×10~5 t的氮素,约占输送到河口地区陆源总无机氮的19.5%。(2)由于长江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河口过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十分剧烈。尤其是盐度从北岸到南岸具有显着的时空差异(0-20‰),导致长江口边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细菌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盐度梯度差异。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低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sⅢ和Ⅶ,而高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Ⅰ。此外,低盐度区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6.37×10~6-9.00×10~7 copies g~(-1))也显着高于高盐度区(1.01×10~6-7.50×10~6 copies g~(-1))。在研究区内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反硝化速率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41.82-67.13 nmol N g~(-1) h~(-1))高于冬季(12.04-20.03 nmol N g~(-1) h~(-1))。据估算结果表明,长江口边滩湿地每年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的氮素大约为5.31×10~3 t。因此,长江口边滩湿地作为有效的氮素过滤器,对减少东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活性氮的输入具有重要意义。(3)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自陆向海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同潮滩位置环境和沉积物结构差异显着,这对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可能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细菌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每个文库的覆盖率高达99%以上,覆盖率明显高于之前的克隆文库测序法,更能反映环境中反硝化菌群结构。反硝化细菌的菌群分布沿潮滩不同位置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低潮滩与中潮滩和高潮滩反硝化细菌组成具有显着的差异,而中潮滩和高潮滩菌群组成无显着差异。且中潮滩与低潮滩和高潮滩之间均有较高数目的共有反硝化细菌种群,说明潮滩沉积物反硝化群落自陆向海出现逐渐分化的特征。崇明东滩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在4.86-9.22μmol N kg~(-1) h~(-1)范围内;潜在N_2O排放速率在49.87-236.01 pmol N g~(-1) h~(-1)之间,且中潮滩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最高。但在研究区内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与反硝化速率无显着相关性。(4)河口潮滩湿地在潮汐作用下,滩面周期性的淹没、暴露,使潮滩沉积物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潮滩生源要素的分布和循环。通过模拟高(H)、中(M)、低(L)潮滩潮汐作用下不同的淹水和暴露频率,探究了潮汐作用下的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不同位置沉积物反硝化及相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沉积物营养盐、有机质的迁移转化以及氮转化速率都有显着的影响。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添加上覆水后沉积物反硝化和N_2O排放速率基本骤增,尤其是暴露时间较长的H组,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的“Birch效应”。总体而言,H组氮转化速率低于长期浸水的L组和干湿交替频率较高的M组,说明在有上覆水覆盖的沉积物-水界面层,氮素可以通过上覆水相应地扩散到下层的沉积物中,促进沉积物氮转化过程的进行。此外,潮汐的周期性作用增强了多个氮素转化过程的相互耦合。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nirS基因丰度与反硝化速率均逐渐低于之前在自然环境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环境中,海陆的交互作用以及动态的潮汐运动不仅为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不断提供反应基质,而且会促进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使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氮素削减的热区,在调节全球氮负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李萍,谢文霞,王志强,燕倩[3](2019)在《互花米草入侵对胶州湾潮滩湿地硫素时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胶州湾互花米草潮滩(入侵前为光滩)和光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互花米草入侵下胶州湾潮滩湿地土壤总硫(Total sulfur, TS)、有效硫(Available sulfur, AS)及互花米草各器官TS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0~60 cm土壤TS((1.53±0.24) g·kg~(-1)))和AS((0.75±0.04) g·kg~(-1))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入侵前光滩湿地TS((1.13±0.09) g·kg~(-1))和AS((0.53±0.02) g·kg~(-1))的平均含量(n=54,p<0.05),增幅分别为35.40%和41.51%.其中,互花米草入侵后湿地30~50 cm土层TS含量和20~60 cm土层AS含量较入侵前的光滩湿地大幅增加(n=9,p<0.05).与光滩相比,6、10、12月互花米草潮滩土壤TS含量增幅分别为14.53%、67.86%、22.52%,AS含量增幅分别为48.72%、39.06%、50.98%.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导致土壤EC、有机质的改变是影响其土壤AS含量分布的关键因素.互花米草TS含量均值为(2.73±0.39) g·kg~(-1),6月植物TS含量与10月、12月植物TS含量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n=9,p<0.05),硫(S)累积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同种器官内6月根、茎、叶的硫累积系数(Accumulation Factor of sulfur, AF_S)均高于10月、12月.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总体增加了土壤硫库储量,提高了湿地土壤AS的供给能力,但增加了其时空变异性,AS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宫健,谢文霞,柴娜[4](2018)在《胶州湾潮滩湿地CHBr_3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运用静态箱法对胶州湾潮滩湿地系统的CHBr_3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CHBr_3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潮滩湿地是CHBr_3的排放源,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释放CHBr_3的通量均值分别为10.92nmol/(m~2?d)和8.96nmol/(m~2?d),说明互花米草湿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CHBr_3的排放.不同潮滩湿地之间CHBr_3的排放通量有明显区别.互花米草湿地在夏秋季节较高的CHBr_3通量可能主要是受温度和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光滩在冬春季节较高的CHBr_3通量可能与冻融循环过程有关.胶州湾潮滩湿地环境因素变化比较复杂,CHBr_3的排放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温度对CHBr_3排放通量的影响显着,而植被生长状况、水盐条件和营养元素等对CHBr_3排放通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马宁[5](2018)在《植被对辽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及部分酶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辽河口潮滩湿地不同植被情况下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变化,以及部分土壤酶特征对于了解辽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辽河口潮滩湿地翅碱蓬与芦苇生长区、荒滩区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测定沉积物上下层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探讨了:(1)潮滩湿地不同时期沉积物pH、有机碳、总氮、总磷、营养盐、含盐量变化情况;(2)潮滩湿地不同植被区域沉积物上下层pH、有机碳、总氮、总磷、营养盐、含盐量变化规律;(3)潮滩湿地沉积物不同时期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4)潮滩湿地不同时期不同植被区土壤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亚硝酸还原酶特征;(5)pH值、碳、氮、磷含量与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亚硝酸还原酶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1)辽河口潮滩湿地的植被类型影响沉积物碳、氮、磷含量与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2)辽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C:N比值不同时期上下层变化趋势大体一致,7月波动最大9月波动最小;(3)辽河口湿地沉积物植被生长区不同时期C:P比值变化波动较大,不同时期C:P比值介于28~136;(4)辽河口湿地沉积物N:P比低于我国土壤(250 cm深)中的N:P比平均值5.2,湿地沉积物上层的N:P比高于下层,不同植被情况下沉积物N:P比不同时期上下层变化趋势一致;(5)土壤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pH值无显着相关性,亚硝酸还原酶与pH值呈负相关(P<0.05);(6)土壤碱性磷酸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TOC)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纤维素还原酶与土壤有机碳(TOC)含量相关不显着;(7)土壤碱性磷酸酶与总磷(TP)含量无显着相关关系,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总氮(T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8)不同生长时期同一区域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不同,上下层土壤酶活性不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不同生长时期上下层变化趋势一致,辽河口潮滩湿地7月亚硝酸还原酶高于其它月份。(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晓桐[6](2018)在《微塑料在潮滩湿地的分布沉降及生物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岸区域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物质的源与汇,全球有44%以上的人口沿该区域居住。河口海岸区域是探索污染物归趋的重要区域,研究污染物在河口海岸区域的归趋对评估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微塑料指的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粒径微小,理化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在,其对环境水质、沉积物及潮滩生物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微塑料及其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环境表征和风险研究。监测微塑料在潮滩区域的分布规律有助于阐明微塑料在潮滩区域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以潮滩沉积物及潮滩生物为研究对象,检测微塑料在潮滩区域的丰度,并探索微塑料在潮滩沉积物中的丰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沉降特点,开展潮滩环境中牡蛎对微塑料的摄入方式及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联合生物富集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微塑料潜在的环境、生态风险,及对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风险。本研究选取吴淞口、石洞口、浏河口、七丫口、浒浦和东旺沙6个采样点潮滩表层沉积物进行为期1年的周期性采样,从时间、空间尺度上对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3.42±1.31 items/g,d.w.,高于长江口近海海域沉积物及城市水系沉积物。微塑料由纤维状和碎片状两种形状组成,其中纤维状占60%以上。论文进一步探索了微塑料在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的季度变化与沉降特点。检测结果显示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会受到潮汐、降水、盐度等因素干扰;实验室内模拟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受到潮汐、冲刷等条件下的扰动,将受到扰动后的沉积物进行再悬浮-沉降,结果表明微塑料倾向于在颗粒粒径较小的上层沉积物中积聚。这些数据和研究结果为长江口潮滩区域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也为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的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选取牡蛎为潮滩代表生物,探索了微塑料在潮滩生物体内的富集,并分析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黄海区域牡蛎体内微塑料丰度为35.6 items/g,d.w.,与我国贝类组织中微塑料检测结果相似。本研究探索了微塑料在牡蛎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微塑料在鳃部和包裹肌肉的分布显着性高于消化腺和肌肉组织。使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对牡蛎体内的微塑料进行成分鉴定,结果显示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主要有5种成分构成,其中赛璐玢(Cellophane)为检测频率最高的成分。本研究还对牡蛎体内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重金属元素Cu、Cr和Cd出现超标情况。对牡蛎体内微塑料丰度与污染物浓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Cu、Cr、Cd和Pb浓度与微塑料丰度存在显着性关联。论文对从牡蛎体内分离出来的微塑料进行了表面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结果显示Cr、Mn、Ni、Cu、Zn、Cd和Pb元素可以在微塑料表面吸附,说明微塑料能够吸附重金属元素形成联合生物富集。该研究揭示了微塑料进入潮滩生物体内后的组织分布及与其他传统污染物的复合污染作用,能够为潮滩生物健康监测提供数据支持,为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并能够为环境、物种资源的保护及河口海岸区域的系统管理决策方法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论文研究了微塑料在潮滩沉积物和潮滩生物体内的富集,在时间尺度上监测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季度变化与沉降特点,并且检测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同器官中的组织分布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关联性。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微塑料从潮滩沉积物到潮滩生物体内的归趋,为微塑料污染的治理与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河口区域水产养殖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宫健[7](2018)在《胶州湾潮滩湿地CHBr_3和CHCl_3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重要的痕量气体。它能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着影响。滨海湿地是受海洋和陆地双重影响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底物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互花米草是我国沿海湿地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其入侵不仅改变了湿地原有生态结构,还能通过改变区域痕量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开展沿海互花米草湿地VHCs排放通量的研究,对确定沿海互花米草湿地是VHCs的“源/汇”以及评估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胶州湾洋河入海口滨海湿地,以互花米草和光滩两种生境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6年7月,9月,10月,11月,12月以及2017年3月和5月,采用静态箱法对2种常见VHCs的通量特征进行了观测。对潮滩-大气界面通量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在全球尺度上估算湿地对大气VHCs的贡献及下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CHBr_3和CHCl_3这2种VHCs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通量分别为37.04 nmol·(m~2·d)~(-1)、18.35 nmol·(m~2·d)~(-1)、4.61 nmol·(m~2·d)~(-1)和18.98nmol·(m~2·d)~(-1),-17.66 nmol·(m~2·d)~(-1)、-15.25 nmol·(m~2·d)~(-1)、-16.29 nmol·(m~2·d)~(-1)及-22.44nmol·(m~2·d)~(-1)。年平均通量分别为19.745 nmol·(m~2·d)~(-1)和-17.91 nmol·(m~2·d)~(-1),说明胶州湾潮滩湿地是CHBr_3的排放源,是CHCl_3的汇。(2)CHBr_3通量在不同采样季节间具有显着性差异。互花米草湿地的CHBr_3通量季节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通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光滩的CHBr_3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HCl_3通量在不同采样季节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其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土壤含水率和其他因素(例如土壤含水率、温度)等多重作用的影响。(3)互花米草湿地CHBr_3的排放通量高于光滩,说明互花米草能够促进CHBr_3的排放;CHCl_3在互花米草湿地的吸收量要低于光滩,说明互花米草湿地有减弱湿地作为CHCl_3汇的潜势。(4)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潮滩湿地CHBr_3和CHCl_3的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CHBr_3通量变化的影响不同。在互花米草湿地中,pH对CHBr_3排放通量影响显着;而CHCl_3与环境因子之间未得出达到显着水平的回归方程,原因可能与互花米草的环境因素变化较为复杂,CHCl_3的排放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有关。光滩,pH、地温(20 cm、25 cm)、有机质及含水率均对CHBr_3通量影响显着,其中作用最大的是pH和地温;含水率对CHCl_3排放通量影响显着,其他环境因素对CHCl_3通量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虽未达到显着水平但也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宋红丽,王立志,郁万妮,吴希媛[8](2018)在《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泥沙沉积及外源镉Cd输入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黄河叁角洲面临退化等的生态问题,调水调沙为湿地补充淡水恢复退化湿地的同时,也改变了沉积环境,并带来大量外源重金属,从而对植被生长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选择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泥沙沉积深度(0、3、6、12 cm)及不同Cd输入量(0、0.5、1.0、1.5 mg·kg~(-1))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浅层埋深叶绿素含量高,利于碱蓬生长,而过量的埋深叶绿素含量低,并对碱蓬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随着Cd输入量的增加,碱蓬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泥沙沉积为0 cm、3 cm及Cd输入为0 mg·kg~(-1)、0.5 mg·kg~(-1)时,CAT和SOD活性增强,但随着胁迫的增加,SOD活性减弱,且在最大埋深处理(12 cm)时,大量的Cd输入(1.0 mg·kg~(-1)、1.5 mg·kg~(-1))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高62.66%和58.56%,CAT活性在最大埋深(12 cm)和最大Cd输入(1.5 mg·kg~(-1))时取得最大值(15.76 U·m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d输入对碱蓬蛋白含量、CAT和SOD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泥沙埋深对蛋白含量及SOD活性具有显着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CAT和SOD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带来的泥沙沉积和外源重金属输入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碱蓬也能够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及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马宁,齐继薇,刘长发,刘远,魏海峰[9](2018)在《辽河口潮滩湿地不同植被土壤4种碳代谢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碳含量、pH值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影响着土壤中含碳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合成过程,进而影响土壤的"碳源汇"作用。研究了2012年7月、9月和11月采集于辽河口滨海湿地不同植被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4种碳代谢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碳含量、p H值关系。结果表明:翅碱蓬单独生长区土壤蔗糖酶活性:7月>9月>11月;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蔗糖酶活性:9月>7月>11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以及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9月>11月>7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土壤脱氢酶活性:7月>9月>11月;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脱氢酶活性:7月>11月>9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以及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7月>9月>11月。除土壤蔗糖酶与有机碳含量(TOC)显着正相关(R~2=0.38,P=0.033,n=12)外,其他酶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4种碳代谢酶与pH值间均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饶清华,李家兵,胡敏杰,谢蓉蓉,张祥雨[10](2018)在《亚热带河口潮滩湿地N_2O排放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区域闽江河口短叶茳芏中、高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11月进行氮硫增强输入的实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潮滩湿地中N_2O排放通量,并同步测量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看均促进了N_2O的排放.与对照相比,NH_4~+-N输入使中、高潮滩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157.97%和236.36%;NO_3~--N输入使中潮滩提高了60.95%,而使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提高了246.77%;SO_4~(2-)-S输入分别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提高50.68%和87.17%;而N-S复合输入则使中、高潮滩N_2O通量分别增加了84.20%和117.79%.不同的处理组对中、高潮滩的N_2O排放通量的促进作用分别表现为:NH_4~+-N>N-S>NO_3~--N>SO_4~(2-)-S及NO_3~--N>NH_4~+-N>N-S>SO_4~(2-)-S.氮硫增强输入改变了短叶茳芏潮滩湿地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但除了NH_4~+-N处理对高潮滩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显着外,其他处理组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中、高潮滩湿地N_2O的排放通量与沉积物温度、含水率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与电导率相关性不显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系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机制与规律,对于科学准确的估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潮滩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口潮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关键过渡地带,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生态系统。近几十年,由于燃料燃烧、氮肥过度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人为活性氮输入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的氮素最终都通过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等方式输入到河口近岸地区,对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口潮滩氮素的削减途径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微生物产生一系列还原酶催化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氮素削减途径,但其微生物驱动机制还不甚清楚。此外,河口潮滩在潮流和径流的交互影响下,其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耦合多变,反硝化微生物对河口潮滩复杂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所带来的次生环境问题均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中国海岸线漫长,是河口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南至北跨越多个温度带。而且位于东海入海处的长江口是世界级大河河口,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湿地,是从区域尺度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的典型地区。基于此,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中国11个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和丰度等的时空变异特征,并进一步以发育完善的长江口潮滩湿地为典型研究区,深入认识了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对河口复杂环境变化(盐度、潮汐作用等)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典型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纬度空间差异性,可能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及沉积物结构的不同。但反硝化菌群结构无显着的季节差异性,说明同一纬度区域反硝化细菌组成相对稳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几乎所有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均与NCBI数据库中已提交的多种水生环境生态系统的基因具有最大的系统发育相似性,主要包括海洋及河口环境沉积物,这说明中国河口潮滩湿地系统反硝化细菌基本源于沿海生态系统而非陆地。PCoA、CC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反硝化菌群丰度、组成、结构和活性均与温度相关,预示着温度可能是影响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潮滩湿地反硝化微生物菌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内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和潜在反硝化速率分别介于4.3×10~5-3.7×10~7 copies g~(-1)和20.88-182.04μmol N kg~(-1) d~(-1)范围内,且两者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对比研究表明,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速率,说明反硝化是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沉积物硝态氮削减的主导途径。此外,据估算研究表明中国河口近岸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每年可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大约4.70×10~5 t的氮素,约占输送到河口地区陆源总无机氮的19.5%。(2)由于长江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河口过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十分剧烈。尤其是盐度从北岸到南岸具有显着的时空差异(0-20‰),导致长江口边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细菌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盐度梯度差异。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低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sⅢ和Ⅶ,而高盐度区反硝化菌群主要分布在ClusterⅠ。此外,低盐度区沉积物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6.37×10~6-9.00×10~7 copies g~(-1))也显着高于高盐度区(1.01×10~6-7.50×10~6 copies g~(-1))。在研究区内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显着高于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反硝化速率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41.82-67.13 nmol N g~(-1) h~(-1))高于冬季(12.04-20.03 nmol N g~(-1) h~(-1))。据估算结果表明,长江口边滩湿地每年通过反硝化过程去除的氮素大约为5.31×10~3 t。因此,长江口边滩湿地作为有效的氮素过滤器,对减少东海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活性氮的输入具有重要意义。(3)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自陆向海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同潮滩位置环境和沉积物结构差异显着,这对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可能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细菌进行了深度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每个文库的覆盖率高达99%以上,覆盖率明显高于之前的克隆文库测序法,更能反映环境中反硝化菌群结构。反硝化细菌的菌群分布沿潮滩不同位置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低潮滩与中潮滩和高潮滩反硝化细菌组成具有显着的差异,而中潮滩和高潮滩菌群组成无显着差异。且中潮滩与低潮滩和高潮滩之间均有较高数目的共有反硝化细菌种群,说明潮滩沉积物反硝化群落自陆向海出现逐渐分化的特征。崇明东滩不同潮滩位置沉积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在4.86-9.22μmol N kg~(-1) h~(-1)范围内;潜在N_2O排放速率在49.87-236.01 pmol N g~(-1) h~(-1)之间,且中潮滩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最高。但在研究区内沉积物N_2O排放速率与反硝化速率无显着相关性。(4)河口潮滩湿地在潮汐作用下,滩面周期性的淹没、暴露,使潮滩沉积物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潮滩生源要素的分布和循环。通过模拟高(H)、中(M)、低(L)潮滩潮汐作用下不同的淹水和暴露频率,探究了潮汐作用下的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不同位置沉积物反硝化及相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干湿交替过程对潮滩沉积物营养盐、有机质的迁移转化以及氮转化速率都有显着的影响。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添加上覆水后沉积物反硝化和N_2O排放速率基本骤增,尤其是暴露时间较长的H组,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的“Birch效应”。总体而言,H组氮转化速率低于长期浸水的L组和干湿交替频率较高的M组,说明在有上覆水覆盖的沉积物-水界面层,氮素可以通过上覆水相应地扩散到下层的沉积物中,促进沉积物氮转化过程的进行。此外,潮汐的周期性作用增强了多个氮素转化过程的相互耦合。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nirS基因丰度与反硝化速率均逐渐低于之前在自然环境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环境中,海陆的交互作用以及动态的潮汐运动不仅为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不断提供反应基质,而且会促进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使河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氮素削减的热区,在调节全球氮负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滩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吴永红.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高娟.河口潮滩湿地沉积物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李萍,谢文霞,王志强,燕倩.互花米草入侵对胶州湾潮滩湿地硫素时空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4].宫健,谢文霞,柴娜.胶州湾潮滩湿地CHBr_3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5].马宁.植被对辽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及部分酶学特征的影响[D].大连海洋大学.2018

[6].朱晓桐.微塑料在潮滩湿地的分布沉降及生物富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宫健.胶州湾潮滩湿地CHBr_3和CHCl_3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18

[8].宋红丽,王立志,郁万妮,吴希媛.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泥沙沉积及外源镉Cd输入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9].马宁,齐继薇,刘长发,刘远,魏海峰.辽河口潮滩湿地不同植被土壤4种碳代谢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碳含量、pH值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8

[10].饶清华,李家兵,胡敏杰,谢蓉蓉,张祥雨.亚热带河口潮滩湿地N_2O排放对氮硫增强输入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潮滩湿地分类图新洋港潮滩湿地采样点分布长江口潮滩湿地及取样点1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春季大型底...一2长江口潮滩湿地的分布(袁兴中...2 长江口潮滩湿地分布位置图

标签:;  ;  ;  ;  ;  ;  ;  

潮滩湿地论文_吴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