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蒋海秀,马耀光

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蒋海秀,马耀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化学,地下水动态特征,黄土原灌区

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文献综述

蒋海秀,马耀光[1](2012)在《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状水质监测及灌区31 a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在系统研究灌区水文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3个典型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水位动态及水化学特征要素的多年变化规律的分析;用matlab灰色预测法和SPSS计算软件对3个代表井的埋深和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可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地下水适宜埋深及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贾政强[2](2010)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黄土台原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渭河以北,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建成后,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灌区需水量不断变化,灌区地下水变化情况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对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动态类型、数值模拟及预报的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次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完整的地貌单元—宝鸡峡、羊毛湾灌区(宝羊灌区)作为典型灌区研究对象;通过对收集到的灌区水文地质、气象、灌溉和开采、地下水动态监测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灌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机理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区域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以依托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和GIS技术建立典型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主要研究结论有:(1)宝羊灌区地下水系统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的开放性系统。通过对典型灌区补排来源及条件、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全面掌握宝羊灌区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灌区的地下水位介于387.74m-602.25m之间,北部水位高于南部,地下水基本上由北至南同时向东西两侧流动。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总体趋势是先下降,至6-8月份又开始上升;自灌区引水以来,地下水年际水位动态有较大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激烈上升—相对稳定—缓慢下降。驱动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是人为因素(田间入渗补给与地下水的开采)。(2)在概化宝羊灌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依托GIS平台,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建立了灌区潜水数值模型,通过模型校验和识别获得了更加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模型模拟效果基本良好,模型模拟流场与实际地下水流场总体趋势一致,代表井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653,代表观测井地下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455m。(3)根据宝羊灌区农业结构调整、工农业节水潜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情况,假设不同的灌区水资源利用方案,利用经过验证识别的FEFLOW数值模型,预测2010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为今后研究宝羊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模式、优化配置、科学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李丽[3](2008)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及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富饶的八百里秦川的中部,该区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河水常流量小,径流变率大,加之近年人口的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灌区内水问题尤为突出。一些地区把大量开采地下水作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使地下水系统的功能严重衰退,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对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动态类型、特征及预报的研究,可为整个渭北黄土台原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发布行政指令或技术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广泛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和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及运移有密切联系的黄土台原的地质地貌特征、物理结构及水理特性进行了总结分析,阐明了黄土原灌区具有赋存地下水的良好空间。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从地下水系统的输入、系统实体和输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天然和人工地表水(灌溉)及侧向补给水源,论述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而黄土孔隙性及其发育特征,是黄土地下水得以补给的基础条件。其排泄方式可分为垂直排泄和水平排泄方式。分析了灌区建立前后的地下水动态类型,重点讨论了该灌区地下水动态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然?人工复合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地表水发生紧密联系,由此出发,从自然因素(气象)、环境因素(地质)、人为因素(灌溉和开采)叁个方面分析了其对灌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降雨和灌溉在对地下水动态影响上的时间互补性及强度上的迭加性。并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年来(1991~2001年)降雨量、灌溉量、蒸发量和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年最高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了灌溉是对地下水年最高水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最后用现代预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算法和传统的GM(1,1)模型对渭北黄土原灌区中的典型井:位于周城苏坊洼地的201#井1991-2002年的地下水动态进行了模拟,并对该井2003年的地下水动态进行了模型检验和预测。结果表明,BP网络算法预测精度高,体现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动态预测中的优势,对该灌区地下水位监测预报,进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李奔,刘雪松[4](2006)在《渭北黄土台塬灌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黄土台塬,地处渭河北岸的黄土高原边缘区,年均降水量仅为400 mm,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时雨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雨水资源大部分被流失掉。冬春季节,干燥少雨,造成灌区用水紧张。该地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主要有雨水汇流集蓄和坡田改造等工程措施,以此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雨水资源的季节调控,对缓解灌区用水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06年06期)

向友珍[5](2006)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黄土渗透系数的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灌溉引水工程的发展,黄土台原灌区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了迅速的提高,同时其自然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也随着水源的丰富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缘自于该区土壤——黄土的特殊物质结构特征。黄土的空隙是由孔隙、孔洞和裂隙构成的相互联通的复杂系统,而形成时代和埋深不同的黄土层,空隙系统特征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其渗透性和给水性不但具有随埋深减小而增大的特点,且同一时代黄土的渗透性在水平方向上差异很大,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各向异性。黄土和其它(裂隙岩石和以沙砾石层构成的孔隙岩石等)含水介质的区别在于,黄土含水层的空隙性和水理性质是可变的,这一特点是由黄土的可溶性决定的。在灌溉条件下,入渗水分在包气带下移或在含水层中运移,不断地和黄土介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空隙系统不断地被溶蚀改造,表现为黄土的水文地质参数不像其它介质是一个定数,而是随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而不断演化。因此研究作为表征含水层水理特性的定量指标的水文地质参数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通过一系列渗透试验,揭示了黄土含水层渗透系数k值的演化规律:(1)在相同压力不同水质条件下,黄土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值随水源盐度的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2)在相同水质不同压力条件下,黄土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值随供水水头的增大呈现出增大趋势。(3)在水头和盐度的综合影响下,黄土的渗透系数k值变化按照水头的递增呈现规律性变化。论文经过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了3点结论:(1)黄土原灌区新含水层是长期灌溉入渗的必然结果。灌区的灌溉入渗和降雨补给在时间上互补,在强度上互有加强,使得灌溉水入渗效应十分明显。(2)灌溉水的入渗使包气带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进入含水层中的水质虽与灌溉水原有的化学成分及其组成有所不同,但渗入含水层中的灌溉水的水质较之雨水渗入的水质为差,从而导致地下水的矿化度加大。(3)长期的灌溉,使得具有特殊土壤结构的研究区土壤渗透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其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层的水理性质(与其在天然条件的值相比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k值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12-01)

刘雪松[6](2006)在《渭北黄土原灌区水资源调控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代替的宝贵资源,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水资源与工农业生产和同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集中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叁个方面,即:水资源总量尚可,约为2.8万亿7113居世界第6位;但是时空分布差异大、水土资源分配不均,人均地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另外水体污染造成水环境恶化以及水土资源丌发利用不当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使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水资源调控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通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控,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具有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多属性特征,那么其合理调控分析过程必涉及多方面的问题。由于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历史都并不长,以及限于认识水平,故从同前看,不论水资源合理调控的理论体系,还是其技术分析方法,均存在许多内容亟待研究和完善。陕西这个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以其灿烂的古代文明闻名于世。华夏农耕的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种植五谷,丌创了人类原始的耕种文化。秦汉时期渭河两岸广袤的黄土地,光热充足,水分条件良好,养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儿女,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汉唐帝国。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了环境的变化,使得现在渭河北岸的黄土原沟壑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多旱少水,生态环境脆弱不堪。针对不断恶化的渭北黄土原,水成为改善其水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此如何合理调控水资源,再造山川秀美的渭北,本文利用四水转化理论和系统分析理论建立地下水预测模型和水资源调配模型,对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对以周苏洼地为代表的黄土原灌区的地下水动念进行分析,得出在周苏洼地,地下水埋深控制在3.5-8米有利于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水平年渠灌与井灌的灌水比例不同,75%、50%、20%水平年的渠灌井灌比例分别为1.20、1.78、2.32;平均渠灌与井灌比例为1.6时可保持灌区地下水补排平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孙勇[7](2006)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水资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在黄土高原的边缘——渭北黄土台原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渭北黄土台原灌区的水资源特性,包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特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也对区内的蒸发状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文中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渭北黄土台原灌区降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包括渭北黄土台原灌区的气候和降水特性,降水的年际变化周期等;同时研究了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3亿m3,折合降雨深为558.78mm。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山区向平原河谷递减,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研究区C v均值为0.24,整个范围C v值介于0.20~0.26之间,且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针对地表水资源特性,主要是河川径流的形成、分布及其运动状态,本文选取代表河流,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区对地表水资源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47亿m3,折合径流深31.2mm,年净消耗水量约为2.65亿m3,并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低于50mm,并且分布很不平衡,一般规律是山区大于平原区,西部多于东部。蒸发的季节分配具有夏大冬小,春秋居中的特点。蒸发的CV值在0.09~0.14之间,年总量变幅在377mm~866mm之间,变幅较大。针对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的特殊性,文中分析了地下水资源的埋藏条件、分布及其运动规律。然后结合现有资料,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的变化规律作了进一步研究,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47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9.57亿m3,重复量为0.51亿m3,水资源总量为11.53亿m3。地下水在年内一般会在2月份和10月份出现两个峰值,低水位期由于夏灌和冬灌,多出现在7月和12月。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上是西部大于东部,补给模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宝鸡、扶风和岐山一带;下来是蒲城和澄城大部分地区;再次是乾县、永寿原和韩城和合阳一带;最小值区是在耀县县城附近。在系统分析和研究渭北黄土台原灌区水资源特性的基础上,本文还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观点,结合研究区的情况,提出针对渭北黄土台原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保护的方案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刘俊民,李佩成[8](1999)在《论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资源形成及赋存特点,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评价原则并对评价方法作了分析,对典型灌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略(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刘俊民[9](1994)在《论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新含水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问题,提出了地下水新含水层的概念。并以宝鸡峡、羊毛湾灌区为例,介绍了新含水层的分布及厚度,分析了新含水层的形式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进一步证明新含水层已构成渭北黄土原灌区巨大的地下水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1期)

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渭北黄土台原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渭河以北,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在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建成后,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灌区需水量不断变化,灌区地下水变化情况仍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对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动态类型、数值模拟及预报的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次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完整的地貌单元—宝鸡峡、羊毛湾灌区(宝羊灌区)作为典型灌区研究对象;通过对收集到的灌区水文地质、气象、灌溉和开采、地下水动态监测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灌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机理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区域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以依托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和GIS技术建立典型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主要研究结论有:(1)宝羊灌区地下水系统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的开放性系统。通过对典型灌区补排来源及条件、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全面掌握宝羊灌区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灌区的地下水位介于387.74m-602.25m之间,北部水位高于南部,地下水基本上由北至南同时向东西两侧流动。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总体趋势是先下降,至6-8月份又开始上升;自灌区引水以来,地下水年际水位动态有较大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激烈上升—相对稳定—缓慢下降。驱动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是人为因素(田间入渗补给与地下水的开采)。(2)在概化宝羊灌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依托GIS平台,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建立了灌区潜水数值模型,通过模型校验和识别获得了更加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模型模拟效果基本良好,模型模拟流场与实际地下水流场总体趋势一致,代表井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653,代表观测井地下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455m。(3)根据宝羊灌区农业结构调整、工农业节水潜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情况,假设不同的灌区水资源利用方案,利用经过验证识别的FEFLOW数值模型,预测2010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为今后研究宝羊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模式、优化配置、科学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参考文献

[1].蒋海秀,马耀光.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

[2].贾政强.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李丽.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及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李奔,刘雪松.渭北黄土台塬灌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J].节水灌溉.2006

[5].向友珍.渭北黄土台原灌区黄土渗透系数的演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6].刘雪松.渭北黄土原灌区水资源调控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7].孙勇.渭北黄土台原灌区水资源特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8].刘俊民,李佩成.论渭北黄土台原灌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

[9].刘俊民.论渭北黄土原灌区地下水新含水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标签:;  ;  ;  

渭北黄土台原灌区论文-蒋海秀,马耀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