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琳:《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论文

刘泽琳:《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论文

摘 要:《经义述闻》以札记的形式,汇集了王引之研究儒学十二部经典的成果,重在以“以声音通训诂”。本文以《周易述闻》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从因声求义、据形索义、以义推义和据境证义四个方面,对其中的训诂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经义述闻》 《周易》 训诂

释义的方法,指的就是探求词语义源的方法。根据吴庆峰《训诂方法新议》中的观点,训诂方法中的求义方法主要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依义推义及据境证义等四类。故笔者将从以上四个层面对《经义述闻·周易》中王引之的训诂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更好地分析王引之的训诂学脉络。

一、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也叫“音训”或“声训”,是根据语言的音义同源现象来探求词义,所以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有着语音上的联系。因声求义的这种训诂方法起源很早,在先秦古籍中就时常可以见到,刘熙的《释名》就是因声求义的训诂学专著。在清代,因声求义被戴震广泛用在训诂实践当中,随后被他的弟子王念孙、段玉裁发扬光大。在《经义述闻·自序》中,王引之其父王念孙之观点“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

因声求义的基础是“音转”现象,即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语音流转现象。王引之正是从音转入手,因声求义分析语义。根据古音和今音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钮部皆同、部同钮近、钮同部近和钮部皆近。

现阶段虽然已经经历了一些改革和改进,个人所得税还是没有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比如之所以征收个人所得税就是为了调整居民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分化加剧,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人员多征收税,对于那些低收入的少征收税,不过如今贫富收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个人所得税能够分担税收的负担,而且可以调节收入,不过很难进行体现。尤其是现阶段持续促进税制改革,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都越来越重视税收的公平,我们国家在设计税制的时候,比较重视税收效率以及税收的公平性,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整体的公平性。

(一)钮部皆同

钮部皆同指的就是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音钮与韵部都相同。例如“光”条:

买车、全家海外旅行,这些大宗消费可能一下子就花掉家庭几个月的收入,在相关的规划上要审慎。新婚夫妻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被甜蜜冲昏头脑,想到就做,结果在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却陷入困境。针对家庭的大宗消费,不妨多沟通多商量,看看是否真正需要再作决定。

按:在上古音韵中,“光”与“广”同属“见”钮“阳”部,声钮韵部都相同,又因“光”作“光芒”之意时,传播传播较为广阔,故王引之以此因声求义,判定二字为通假。而后王引之又引《周易》中其他例子,“光亨”又作“大亨”之意,当此训释。

(二)部同钮近

信息化的“化”字是指一个过程。所谓公安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的整体效能,从而使得警察个人潜力以及警务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警察行为、警察组织决策和警务运行日趋朝着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有效的警务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才是公安信息化的实质内容,提升警务效能是公安信息化追求的核心目标。只有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解读公安信息化,我们才能始终准确地把握公安信息化正确的前进方向。

《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是“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坤”、“顺”、“川”声竝相近,故借“川”为坤。

按:前文已证,“巛”字乃是借用“川”字,而“川”字为“坤”字之假借。王引之如此考证,因在上古音韵中“川”与“坤”部同钮近。“川”与“坤”同属“文”部,而“川”属“昌”钮,“坤”属“溪”钮。同样王引之又考证“顺”字亦与二字部同钮近,同属“文”部但为“船”钮。三字叠韵而声转相通,故认为三字声相近,破通假借“川”为“坤”。

(三)钮同部近

钮同部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声钮相同,韵部相近的情况。例如“竝受其福”条:

竝之言暜也,遍也,谓天下暜受其福也。古声“竝”、“暜”字相近,故《说文》“暜”字以竝为声。《史记》、汉碑之“”,言旁作竝,亦以竝为声也。“竝”、“暜”声相近,故“暜”通作“竝”。

按:“竝受其福”此意似为不妥,其范围不够广泛,故王引之训“竝”为“暜”,“暜”为遍也。故此句当解为“天下遍受其福”也。王引之之所以如此训释,大概因为在上古音韵中,“暜”与“竝”同属“并”钮,而“暜”属鱼部,“竝”属“阳”部,故钮同而部近,当此训释。

(四)钮部皆近

按:王引之推断“宅”当为“乇”字之假借,因“乇”字从字形理解似一草叶,下貌似有根之状,又因宅“从宀,乇声”,字形与“乇”相近,故二者以形索义,故当训为“根”之意。

部同纽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韵部相同,声钮相近的情况。例如“巛”条:

壮者,止也。《传》曰“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者,物无终退之理,故止之不退也。

按:“故受之以大壮”中之“壮”义,按“强壮”理解似为不妥。故王引之以“壮”训“止”,意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直衰退下去,所以它的对立面就是停止”。又依据“大壮则止,遯亦退也”,可依据对文格式训释“壮”亦为“止”也。因“壮”为“庄”钮“阳”部,而“止”为“从”钮“之”部,二者虽钮部不同,但相近,义可通也。

二、以形索义

“宅”乃“乇”字之假借。《说文》曰:“乇,草叶也。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字。”“乇”、“宅”、“坼”古竝同声,固又通作“坼”。

有当训为广大者,“光”之为言犹“广”也。《需·彖辞》“有孚光亨”,“光亨”犹“大亨”也。

以形索义也叫“形训”。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字的形体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自训诂学产生以来,各家都把它当做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形索义就已经出现了,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止戈为武”。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形索义的训诂学专著,在以形说义与以正字形方面给了王引之诸多启发,故王引之在《周易述闻》中也使用了许多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例如“甲坼”条:

钮部皆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声钮和韵部都不同,但相近的情况。例如“故受之以大壮 大壮则止”条:

三、依义推义

依义推义是根据本义和常用义推出引申义和生僻义,又叫“引申推义”。其推义的依据是词义,因此依义推义也是训诂学中探求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历代训诂家对古籍里的词义引申现象一向十分重视,并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和具体的研究,他们不仅探索本义这个词义引申的起点,整理由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引申义列,而且还凭借某些引申规律,运用这种引申系列,来推求词的新义项或论证新义项的合理性。在这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训诂大师们做出了尤其出色的成绩。王引之深受乾嘉学派影响,故在《周易述闻》中也有体现。例如“复自道”条:

试验结果表明,复方阿胶浆药渣可以替代粗饲料饲喂驴;复方阿胶浆药渣通过提高脏器指数、机体代谢酶、血液生化参数和抗氧化能力等改善机体机能。

道如“履道坦坦”之“道”,道者,路也。初九《震》爻,震为大涂,故称“道”。道者,所以行也。九三“舆说輹”、九二“牵复”,皆有不行之像,则初九亦出无所往,自涂而复,故曰“复自道”也。

按:“复自道”意为“回到自己的道路”王引之将“道”训释为“履道坦坦”之“道”。《周易》中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即指平坦之道。又将“道”训为“路”,此是由“道”之意再引申而得。故以义推义,以得“道路”之意。

四、据境证义

据境证义又叫“观境为训”,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词语具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抽象的,一种是具体的。王引之正是依据语言环境,将抽象的语言状态训释为具体的语言状态。如“田有禽利执言”条:

2.体验式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内容。体验式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内容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教师教育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等。其中,教学职业素养课+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学技术能力课+教师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

荀解“田”字是也,解“禽”字非也。禽者,兽也,非擒之谓。虞解“禽”字是也,解“田”字非也。田者,猎也。与“见龙在田”之“田”异。田无禽为猎而无所获,则田有禽为猎而无所获矣。

按:“田有禽”之意,如若直译则“田”为“田野”,“禽”为“擒获”,意为“田地有擒猎”,但此意不通,故后世经解学家均对此有所训释。荀爽将“田”训释为“田猎”,虞翻将“禽”训释为“禽兽”,故王引之综合二家之说,依照语言环境,将此句训释为“田猎有获兽,利于坦率地发表意见,无所怪罪。”此意通也。

五、结语

王引之利用了因声求义为主的训诂方法,探寻语言内部的规律。他不仅根据“声近义通”的原理破假借、求本字,而且还根据古今韵部的通转来探寻字义变化的内在联系。在强调因声求义的同时,还重视字形和词义演变规律。所以王力先生称王氏父子的著作是“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

纵观全书,《周易述闻》体例严格,结构乱而不杂,并保留了原文的篇章次第。《通说》总结了王引之的训诂成果,对于后世学者进一步探究王氏父子训诂方法给予方便。但王引之过分依靠“一声之转”与“古音通假”,导致将音义关系绝对化,导致语音少有联系即将语义联系起来,从而过犹不及。并且部分论断太过偏执。但瑕不掩瑜,王引之终身致力于训诂学的精神,都成为后世学者之学的楷模。

来到宾馆,客房紧闭。敲门过后,等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夏梓桑睡眼惺忪,又显出几分惶惑。沙发上放着一款黑色公文包,真皮制作,上面还有L V标志,这是蒋海峰的研究所发的,当年给紫云拿去了,怎么会在这儿呢?

在综合测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各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测评模型。考虑不同测评主体的能力差异,本文主要采用客观赋权法来实现。为了提高可比性和促进作用,本文拟采用理想点法来实施综合测评。

参考文献:

[1]王引之,撰.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赵振铎,著.训诂学纲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3.

[3]吴庆峰,著.音韵训诂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作者简介:刘泽琳(1993-),男,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标签:;  ;  ;  ;  ;  ;  ;  ;  ;  ;  ;  ;  

刘泽琳:《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