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胚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胚胎,体细胞,基因,巴马,供体,瘢痕。
转基因胚胎论文文献综述
陆杏蓉,庞春英,邓廷贤,段安琴,马小娅[1](2019)在《腺病毒介导的高效生产水牛转基因胚胎条件的摸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探究腺病毒感染水牛颗粒细胞和胚胎的最佳条件,以提高转基因水牛胚胎的生产效率。以水牛颗粒细胞和体外发育的胚胎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1×10~0、1×10~(-1)、1×10~(-2)、1×10~(-3)、1×10~(-4)、1×10~(-5) GFU/mL腺病毒感染水牛颗粒细胞,获得最佳感染浓度后,在最佳浓度条件下分别感染24、48、72、96 h,摸索最佳感染时间,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试验结果。利用腺病毒感染水牛颗粒细胞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别感染2细胞和4细胞期胚胎,对胚胎的最佳感染条件进行摸索,分析胚胎分裂率、囊胚率和转染囊胚率。结果显示,1×10~(-2) GFU/mL浓度和48 h感染时间可获得水牛颗粒细胞的最佳腺病毒感染效率。腺病毒感染2细胞和4细胞期无透明带和非完整透明带胚胎后胚胎发绿光,而感染完整透明带胚胎后不发光,2细胞期胚胎感染后停止发育,4细胞期开始感染的非完整透明带胚胎可继续发育至囊胚。于4细胞期分别感染完整透明带组、非完整透明带组和无透明带组水牛胚胎,结果显示,非完整透明带转染组在囊胚率和囊胚转染效率上均优于其他组。综上,非完整透明带,1×10~(-2) GFU/mL和48 h为感染浓度和时间,4细胞期为感染起始期的腺病毒介导的水牛转基因胚胎生产方法能够实现目标基因在水牛胚胎中的高效表达,从而达到提高转基因水牛胚胎生产效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3期)
苏南[2](2019)在《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甜瓜转基因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技术是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最有效技术之一,也是未来作物精准育种的候选途径。但是由于再生体系不成熟等因素,转基因技术在大多数蔬菜作物中应用还存在障碍。甜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蔬菜作物。传统的甜瓜转基因体系存在着再生效率低、嵌合体概率高等缺陷。本研究从建立高效甜瓜体细胞胚途径再生体系入手,研究了以不同基因型甜瓜种子切块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从而萌发胚胎,最后再生为完整植株的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甜瓜转基因技术体系。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甜瓜再生体系:通过筛选激素种类和激素浓度配比,以及对十二种甜瓜基因型进行体胚的诱导,发现粗皮甜瓜材料'Vedrantais'在激素组合2,4-D和6-BA中诱导体胚效率最高,其余几种基因型甜瓜能够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且愈伤组织不断膨大,但是体细胞胚产生概率极低。此外,诱导体细胞胚形成最佳培养基配方(1L)为:MS + 30g蔗糖+ 2 mg/L 2,4-D+ 0.1mg/L6-BA,液体培养7-8周,再生固体培养基:MS + 30g蔗糖;生根培养基配方:MS+15g蔗糖。2、利用二元质粒法构建了基于pBBRacdS的超级农杆菌:为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甜瓜转化效率,导入pBBRacdS质粒载体,实现在农杆菌工程菌中表现ACC脱氨酶活性,可降低农杆菌侵染后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细胞中乙烯含量,提高再生效率。此后,通过二元质粒法将目标基因CmWRKY27过表达载体经历两次电转导入含有pBBRacdS的根癌农杆菌,对甜瓜进行侵染。3、获得了甜瓜转基因植株:将种子切块预培养两天,用含双载体的农杆菌菌液进行侵染后共培养,液体选择培养基:EI液体培养基+5mg/LHygromycin+ 25 mg/L Timentin;固体选择培养基:MS + 30g 蔗糖 +15 mg/L Hygromycin +100mg/LTimentin。结果显示,转化体系的转化率为0.18%。该体系筛选效率高,有效节省后续鉴定工作量。本实验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途径的甜瓜再生及转基因体系,提高再生效率并降低嵌合体概率。有助于甜瓜的功能基因研究,为将来的甜瓜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技术储备,并为其他葫芦科作物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李红丽,粟小平,路粟雨,刘帅,刘庆友[3](2018)在《ICSI受精卵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猪胚胎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探讨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法生产猪体外受精卵和应用猪ICSI受精卵进行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胚胎的可行性。首先对比了猪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受精卵与ICS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效率;然后观察了猪ICSI受精卵的双原核形成时间及效率,对精子注射到胞质后6~18h分6个时间段进行地衣红染色,对比精子进入卵胞质后的状态及原核形成;最后对猪IVF受精卵受精后8~10h及ICSI受精卵受精后12~14h进行EGFP-N1质粒(20ng/μL)胞质注射,观察胚胎发育效率及转基因效率。结果表明,ICSI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率(卵裂率89.4%和67.9%、囊胚率36.5%和16.1%)显着优于IVF组(P<0.05),适合用于猪的体外受精卵试验;猪ICSI受精卵双原核在精子注射到卵胞质后12~14h形成,双原核形成率为54.90%,显着高于其余5个试验组(P<0.05);ICSI受精卵胞质注射组胚胎卵裂率(86.2%和66.3%)、囊胚率(30.0%和13.6%)及转基因效率(18.5%和0)均显着高于IVF受精卵胞质注射试验组(P<0.05)。本试验结果为采用ICSI受精卵进行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6期)
王鹏[4](2017)在《BALB/C小鼠胚胎与成鼠皮肤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筛选、克隆与转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纲要皮肤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主要功能为隔离和屏障作用,避免身体受到外界的感染和伤害。瘢痕(scar)是皮肤软组织和各个器官损伤后所引起局部形态和组织学及病理学等变化的统称,它是高等哺乳动物的皮肤、软组织和器官受到一定程度损伤后修复和重建过程的必然产物,是正常组织形态和功能的不完全替代。瘢痕的形成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和心理健康,肥厚性瘢痕、瘢痕挛缩及瘢痕疙瘩更是能够引起患者的功能丧失、运动感觉障碍及婴幼儿患者的生长受限。瘢痕癌则直接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防治皮肤软组织器官损伤后的瘢痕形成、瘢痕增生,减少瘢痕组织对患者外表、功能和心理的损害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观察发现,器官再生和无瘢痕愈合往往出现在低等动物体内,高等哺乳动物皮肤软组织损伤往往以瘢痕愈合形成功能替代为终点。然而上世纪70年代Burr ington[1]发现将剖宫后经过手术的羊胚胎再放入子宫后,出生后羊羔皮肤上无瘢痕形成。随后,Harrisond[2]等对17例18-28周的人类胚胎进行手术后再放回子宫,婴儿出生后皮肤上也没有瘢痕出现,表明人类胚胎的皮肤、软组织和部分内脏器官具有创伤后无瘢痕愈合和重建的能力,并由此提出了“无瘢痕愈合(scarless wound healing)”的概念,即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孕早中期胚胎的皮肤软组织及部分器官具有深度创伤后可以完美修复重建且没有瘢痕组织形成的特性,这种现象说明瘢痕这种不完全功能和形态的组织替代并不是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皮肤、软组织和器官创伤或损伤愈合的唯一途径。孕早中期胚胎皮肤和软组织完美修复重建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总结如下:①胚胎皮肤等组织损伤后无明显急性炎症反应或炎症反应维持在较低水平;②胚胎皮肤的真皮细胞外基质(E CM)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含量较成体皮肤明显升高,而透明质酸酶的合成及活性明显降低;③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后真皮中各型胶原纤维呈正常网状结构整齐排列,而瘢痕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排列杂乱无序且各型胶原蛋白比例有明显差异。根据上述结论可以得出与高等哺乳动物胚胎皮肤等组织无瘢痕愈合相关的几个要素:(1)胚胎所处子宫内环境因素:无瘢痕愈合与胚胎伤口周围羊水提供的子宫内环境有特定关系。羊水中含有较多的前列腺素(prostagla ndin,PG)、透明质酸等已证实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在胚胎创伤后组织修复和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证实:羊水本身既有提高胶原酶(collagenase)活性的作用,也有降低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弹性蛋白酶(elastase)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等多种降解酶活性的作用,羊水就是通过影响与胶原和透明质酸的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各种酶的活性达到调节胚胎伤口中特定胶原(Ⅰ、Ⅱ、Ⅲ型)合成比例与增加透明质酸含量的作用。(2)无论是胚胎还是成体哺乳动物,皮肤、软组织和器官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 ast,FB)是损伤修复的主要功能细胞,成纤维细胞向伤口的游走速度和时机,各型胶原蛋白合成、分泌及其比例在伤口的愈合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验证实,孕早期胚胎皮肤伤口中成纤维细胞较成人皮肤伤口成纤维细胞的游走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胚胎皮肤伤后3-5天创面组织中即可见到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而成人伤后7天的创面才出现成纤维细胞游走和分泌。(3)胚胎皮肤软组织细胞外基质有其特殊之处:胎儿组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组成成分与成人有明显差异,成人皮肤伤口内透明质酸和纤维蛋白仅仅在创伤早期少量分泌,然后迅速分解,并且被各型胶原蛋白(其中Ⅰ型胶原比例75%,Ⅲ型胶原比例25%)替代;而胎儿皮肤伤口的ECM成分和含量与胎儿正常皮肤相同,透明质酸含量较成体皮肤显着升高,胶原纤维(其中Ⅲ型胶原比例60%)呈规则网状排列。随着妊娠时间延长,孕后期开始胚胎皮肤愈合模式从无瘢痕愈合逐渐转变为瘢痕愈合直至出生后。如果能够在成体皮肤软组织和器官实现无瘢痕愈合,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组织损伤后瘢痕愈合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得损伤及手术后皮肤、软组织和器官完美重建甚至组织器官再生的理想化结果。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瘢痕形成主要与叁方面因素相关:1、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解失衡。Sato M等[3]的研究表明在叁维立体培养体系中,瘢痕疙瘩(keloid)和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的前α 1(Ⅰ)、前α 1(Ⅲ)胶原的mRNA水平比正常水平高20倍。Friedman DW等[4]的试验表明前α 1胶原基因在keloid和HTS中的翻译效率均有增高,但只有在keloid中发现前α 1胶原基因的mRNA水平随Ⅰ型胶原生成量增加而相应稳定增长。Arakawa等[5]用Nor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发现HTS中编码胶原酶mRNA含量和表达显着降低,同时胶原酶的活性明显下降。说明创面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过度合成及分解降低是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发生的关键因素。2、多种类型细胞因子在瘢痕愈合过程中有重要双向调节功能。转化生长因子β1,2,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2,3,TGF-β1,2,3)是当前已确认的与keloid和HTS形成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研究最多的细胞因子之一。Occlestong[6]等通过在成年小鼠,大鼠和猪的伤口中(模拟子宫内胚胎内环境)加入相应抗体降低PDGF、TGFbetal和TGFbeta2的表达或人为加入外源性TGFβ 3,均获得了类似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的结果。说明成体哺乳动物损伤的皮肤及软组织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模拟类似胚胎无瘢痕修复的过程。TGFβ 3是哺乳动物胚胎组织无瘢痕愈合的关键因子。在成体哺乳动物皮肤创面添加外源性TGFβ 3显着降低了伤后早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等的沉积,而这些蛋白质分子的大量沉积影响了伤口真皮组织的塑形和重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7]不仅在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及分化、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调节神经肽分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有促进损伤修复、参与新的毛细血管生成等重要功能。Rapala K等[6]的研究证明IL-1β和PGE2能够少量提高前α 1(Ⅰ)、前α 1(Ⅲ)胶原的mRNA水平,却分别减少胶原产量15%和34%。Cao PF等[9]证实HOXA9基因具有诱导皮肤表皮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从而引起 HTS和keloid中血管过度增生。3、遗传学机制在瘢痕、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生成中扮演主要角色。Tsou R等[10]使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通过普通瘢痕和HTS与正常皮肤比较发现有142个基因过量表达,同时71个基因表达量降低。Stelnicki EJ[11]通过比较胚胎和成体皮肤的基因表达,发现两者有多个同源异型基因的特异表达(如:HoxB13,PRX-2,MSX-1,MSX-2,M0X-1等),认为这些基因在胚胎和成体皮肤中差异表达可能是胚胎皮肤完美重建和修复的关键因素。在疾病基因组研究中目前经常采用的差异显示技术(DD-PCR)、Northern杂交、点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genechip)等方法虽然能够全面显示两个样本间mRNA的差异,但是容易遗漏微量存在的特异表达基因mRNA携带的大量遗传信息并且假阳性率明显偏高或者只能够比较已知基因的差异,无法筛选未知基因。据此我们设计了本试验,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分别抽提BALB/C小鼠孕14天鼠胚皮肤组织的mRNA和3月龄BALB/C小鼠皮肤组织的mRNA为试验材料,通过双向消减杂交技术、抑制性PCR技术和巢式PCR技术,筛选并克隆分别在两种皮肤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共23个cDNA片段并构建了两个相应的cDNA文库。其中获得16个在鼠胚皮肤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和7个在成鼠皮肤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这些cDNA片段均有可能与瘢痕形成或无瘢痕愈合有关。随后将筛选的cDNA片段分别进行克隆、基因测序、网上查新,最后使用NCBI的blast和DNAstar等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多数cDNA片段源于已知基因,其中大部分与各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其中2个源于鼠胚皮肤的cDNA片段未曾报道。我们在将前面获得的两个与无瘢痕愈合相关的未知基因(F32-5、F4-4)进行了克隆并且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复合体,在体外分离并培养BALB/C小鼠成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达到稳定传代。将两个未知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染体外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长曲线发现转染细胞有增殖活跃的现象。第一章BALB/C小鼠胚胎与幼鼠皮肤无瘢痕愈合基因的筛选与克隆研究目的:通过应用双向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抑制性PCR技术和巢式PCR技术筛选并克隆分别在孕中期(孕14天)及3月龄BALB/C小鼠皮肤中差异表达的与创伤愈合相关的基因。方法:自3月龄小鼠及孕14天胚胎小鼠皮肤取材,分别提取总RNA及mRNA。获得的mRNA样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及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定性和定量并排除DNA污染。应用SS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分别在胚胎小鼠及3月龄小鼠皮肤中特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并进行克隆。结果:通过试验,获得了 16个在BALB/C小鼠胚胎皮肤中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7个在成鼠皮肤中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将23个cDNA片段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和测得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证实其中部分为已知基因(rps29,eef-1α,tieg,rps15,nedd5(SEPT2),cdcrel-1(SEPT5)和endoa)的 cDNA 片段,其中rps29[12]基因已确认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其凋亡的作用;endoa[13]与eef-1α[14]基因表达产物有调节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rps 15[15]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活跃,如胰岛细胞瘤,食道癌,结肠癌等。另外获得源自BALB/C小鼠胚胎皮肤的特异表达性基因F32-5和F4-4,这两个基因未见报道。结论:通过试验获得多个已知的与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有关基因,以及两个源于BALB/C小鼠胚胎皮肤新的与创伤愈合有关基因。这些在鼠胚皮肤和小鼠皮肤中特异表达基因可能与鼠胚皮肤无瘢痕愈合现象密切相关,为其遗传学基础。第二章鼠胚皮肤特异表达新基因的转基因研究目的: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前面筛选出的两个与无瘢痕愈合相关新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BALB/C小鼠成鼠背部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并稳定传代,将携带外源插入片段的质粒载体pcDNA3.1/F32-5、pcDNA3.1/F4-4导入体外培养传代的成纤维细胞中,并观察基因转导是否会干扰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结果:大体形态观察转染目的基因后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有增殖活跃现象,细胞生长曲线显示转染后成纤维细胞比未转染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且凋亡减缓。结论:两个新基因转染均有促进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减缓凋亡的作用。表明这两个新基因与鼠胚皮肤无瘢痕愈合能力密切相关,是BALB/C小鼠鼠胚皮肤无瘢痕愈合的调控基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11-13)
刘艳荣,孙涛,秦源,徐永学,宗书敏[5](2017)在《基于Twist1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筛选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wist1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保守转录因子,在动物与人类的胚胎中胚层发育中起关键调控作用,通过诱导原肠胚腹壁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发生迁移而形成中胚层;肿瘤的发生与胚胎发育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EMT也是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斑马鱼和人类的基因同源性85%以上,疾病信号转导通路高度保守,早期透明,发育迅速,受精后24h主要器官已建成,受精后七天内部器官清晰可见,可以活体进行荧光观察。本研究旨在(本文来源于《2017年生殖毒理药理学理论与技术及科技产品研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1)
程飞[6](2017)在《APP/PS1ΔE9双转基因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受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力障碍、言语能力失调等,且常常伴有精神类疾病比如人格分裂、精神失常等。近年来,AD发病率上升,严重影响了长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AD的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困难,到目前为止,医学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AD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许多科学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动物模型来研究AD的发病机制。作为广泛使用的动物模型APP/PS1ΔE9转基因小鼠,该小鼠能在大脑中产生大量的人类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和第九号外显子缺失的人早老素蛋白突变体1(Presenilin1AE9,PS1ΔE9)。PS1ΔE9可以选择性加速APP向有害Aβ42的形成,其能形成异常的纤维结构并且容易在纹状体中形成聚集和沉积,因此,APP/PS1ΔE9小鼠显示痴呆症状,是研究AD发病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分离自着床前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胚胎干细胞在不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 factor,LIF)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胚状体,再添加视黄酸可以将胚状体诱导为神经细胞。本研究综合APP/PS1ΔE9转基因小鼠和胚胎干细胞特性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括如下:①APP/PS1ΔE9转基因雌雄小鼠交配,受精成功后,取3.5天的囊胚,除去透明带后,将囊胚培养在培养基中,该培养基补充有小分子抑制剂CHIR99021和LIF。一周后,20个囊胚中有9个显示出细胞生长克隆;挑取这些克隆并进行胰蛋白酶消化以用于进一步培养,所有细胞显示典型的胚胎干细胞形态,到此,转基因小鼠胚胎干细胞形态学检验完成,野生型作为对照。在本过程中有一个创新点,在常用的血清+LIF的培养条件下,转基因来源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会发生分化,加入小分子抑制剂CHIR99021则能维持多向分化潜能和维持自我更新。②对以上获得的细胞克隆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有两条条带显示阳性结果,扩增条带有APP基因和PS1AE9基因;即AD胚胎干细胞系建立。野生型(wide type,WT)胚胎干细胞作为参照。③对WT和AD来源的胚胎干细胞用碱性磷酸酶进行细胞染色,WT ES和AD ES细胞都显示阳性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均显示棕红色;对胚胎干细胞特异性的表达因子Oct4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为WT和AD胚胎干细胞均显示阳性结果,即两种胚胎干细胞均表达Oct4;再利用qRT-PCR技术分析证实WT ES细胞和AD ES细胞内多能性因子Oct4和Sox2的表达是相差不大的;此外,MTT测定显示ADES细胞的增殖速率与WT ES细胞增值速度相似;所有这些数据表明转基因APP和PS1ΔE9不影响小鼠ES细胞的自我更新。④ES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本研究中胚胎干细胞分化方法使用"4d-/4d + RA"方法。巢蛋白(Nestin)常常作为神经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的标记基因,在本研究中ADES和WTES细胞均表达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阳性结果,DAPI用于核定位;神经前体细胞标记基因为Nestin基因,Sox1基因和Musashi基因,利用qRT-PCR进行分析Nestin,Sox1和Musashi mRNA水平,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ADES细胞与WTES细胞水平相差不多;结果表明APP/PS1ΔE9转基因及其产物不会影响AD ES细胞产生神经前体细胞,综合以上结果表明AD ES和WT ES诱导产生神经前体细胞的效率基本相同。⑤Tuj1是成熟神经细胞的标记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WTES和AD ES细胞均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即Tuj1均荧光显色;成熟神经细胞标记基因:神经元特异性标记基因Tuj1,轴突特异性标记基因GAP43,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MAP2,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GFAP,突触前囊泡标记突触泡蛋白(Syn)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利用qRT-PCR分析成熟神经元相关基因Tuj1、GAP43、MAP2、GFAP、Syn、AchE。发现ADES 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以上相关基因的水平显着低于WT ES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中相关基因的水平,结果表明:APP/PS1ΔE9转基因小鼠来源的胚胎干细胞体外成熟神经元分化效率低,成熟神经元受到损害。综合以上所有结果,得出AD和WT来源的胚胎干细胞无显着差异,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效率也基本相同,但是AD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受损,效率明显低于WT胚胎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可以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研究重点是在成熟神经元的形成过程。本研究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以在体外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2-01)
唐红,张宾,张译元,郭延华,王立民[7](2016)在《供体细胞对绵羊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比较了转入不同外源基因、转同一基因的不同细胞克隆、供体细胞的培养代数及冷冻对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羊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探寻建立供体细胞个性化准备方案,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转不同外源基因的供体细胞对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羊重构胚体外发育无影响;转同一基因的不同细胞克隆对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羊重构胚体外发育有一定影响,且转TERT基因的不同克隆间的重构胚的融合率及囊胚率差异显着(P<0.05)。随着供体细胞培养代数的增加,重构胚体外发育的桑葚胚率及囊胚率无显着影响,但融合率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有上升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供体细胞冷冻可促进其融合率、桑葚胚率及囊胚率。研究结果表明,供体细胞的不同克隆、培养代数、冷冻等因素对转基因效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自富,赵瑜,刘锦妮,李洵,彭新亮[8](2015)在《早期胚胎血管显微注射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禽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禽类独特的生殖生理特点及特殊的胚胎发育模式,把原始生殖细胞法、显微注射法和慢病毒载体法3种转基因技术结合起来,以期探索出简便、高效的生产转基因禽类新方法。在鹌鹑胚胎发育至第13~15期,血液循环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数目达到最高值,血管显微注射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慢病毒载体,每枚胚胎注入1μL,滴度为1×109 TU·mL-1。80枚鹌鹑种蛋,孵化出雏48只,孵化率为60%;对新生鹌鹑解剖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其喙部、羽毛、眼部、大脑、血管、心、肝、脾、肺、肾、腺胃、肠系膜、小肠、大肠、输卵管、肌肉及爪上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特别是在性腺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广泛性表达。G0代28只雄性鹌鹑中,成功采集到21只精液,其中5只个体精子基因组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3.8%(5/21);在5只阳性个体的G1代46只后代中,有6只经PCR及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3.0%(6/46)。利用胚胎发育至第13~15期血管显微注射慢病毒载体能够有效感染此时期迁移的PGCs,获得性系嵌合体个体,最终成功获得转基因后代。该方法简便、高效的生产出转基因禽类,必将为禽类转基因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9](2016)在《英政府部门首次通过人类胚胎转基因实验申请》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科学家们已经得到国家生育管理部门的许可,进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这是首次有国家认真考虑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且批准进行试验。这项研究将在伦敦的弗朗西斯一克里克研究所进行,目标是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类生命的最早期阶段。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将基因修饰后的胚胎植入到女性子宫内是违法的,但是这一领域也引来了人们对于转基因婴儿研究的争议。DNA是生命的蓝图,是人(本文来源于《泸州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胡林林,许惠艳,杨小淦,陆阳清,卢晟盛[10](2015)在《巴马小型猪转基因克隆胚胎融合/激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于巴马小型猪转基因克隆胚胎生产的高效融合/激活体系,为生产足量的转基因克隆胚胎奠定基础。把h GFAP-Ds Red基因转入巴马小型猪肾脏成纤维细胞并以转基因细胞为供体核,构建重构胚胎,比较各组胚胎的发育能力,筛选出适合转基因克隆胚胎生产的融合/激活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脉冲时程30μs、1次脉冲、场强1.5 k V/cm组,融合率、分裂率和囊胚率(87.32%,69.79%,21.74%)均显着(p<0.05)高于1.0 k V/cm组(78.63%,45.07%,9.65%)和2.0 k V/cm(63.87%,36.72%,5.49%);脉冲时程30μs时,融合率和囊胚率(81.92%,19.56%)均显着(p<0.05)高于20μs(69.19%,7.51%)和40μs(69.28%,6.51%);3次脉冲组的融合率、分裂率和囊胚率(63.32%,38.09%,5.49%)均显着(p<0.05)低于1次脉冲(81.92%,63.40%,22.15%)和2次脉冲组(81.59%,67.46%,12.97%)。本实验室条件下,最适合于转基因克隆猪胚胎生产的融合/激活参数是1.5 k V/cm、30μs和1次脉冲。(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8期)
转基因胚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基因技术是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最有效技术之一,也是未来作物精准育种的候选途径。但是由于再生体系不成熟等因素,转基因技术在大多数蔬菜作物中应用还存在障碍。甜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蔬菜作物。传统的甜瓜转基因体系存在着再生效率低、嵌合体概率高等缺陷。本研究从建立高效甜瓜体细胞胚途径再生体系入手,研究了以不同基因型甜瓜种子切块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从而萌发胚胎,最后再生为完整植株的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甜瓜转基因技术体系。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甜瓜再生体系:通过筛选激素种类和激素浓度配比,以及对十二种甜瓜基因型进行体胚的诱导,发现粗皮甜瓜材料'Vedrantais'在激素组合2,4-D和6-BA中诱导体胚效率最高,其余几种基因型甜瓜能够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且愈伤组织不断膨大,但是体细胞胚产生概率极低。此外,诱导体细胞胚形成最佳培养基配方(1L)为:MS + 30g蔗糖+ 2 mg/L 2,4-D+ 0.1mg/L6-BA,液体培养7-8周,再生固体培养基:MS + 30g蔗糖;生根培养基配方:MS+15g蔗糖。2、利用二元质粒法构建了基于pBBRacdS的超级农杆菌:为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甜瓜转化效率,导入pBBRacdS质粒载体,实现在农杆菌工程菌中表现ACC脱氨酶活性,可降低农杆菌侵染后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细胞中乙烯含量,提高再生效率。此后,通过二元质粒法将目标基因CmWRKY27过表达载体经历两次电转导入含有pBBRacdS的根癌农杆菌,对甜瓜进行侵染。3、获得了甜瓜转基因植株:将种子切块预培养两天,用含双载体的农杆菌菌液进行侵染后共培养,液体选择培养基:EI液体培养基+5mg/LHygromycin+ 25 mg/L Timentin;固体选择培养基:MS + 30g 蔗糖 +15 mg/L Hygromycin +100mg/LTimentin。结果显示,转化体系的转化率为0.18%。该体系筛选效率高,有效节省后续鉴定工作量。本实验建立了基于体细胞胚途径的甜瓜再生及转基因体系,提高再生效率并降低嵌合体概率。有助于甜瓜的功能基因研究,为将来的甜瓜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技术储备,并为其他葫芦科作物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胚胎论文参考文献
[1].陆杏蓉,庞春英,邓廷贤,段安琴,马小娅.腺病毒介导的高效生产水牛转基因胚胎条件的摸索[J].中国畜牧兽医.2019
[2].苏南.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甜瓜转基因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9
[3].李红丽,粟小平,路粟雨,刘帅,刘庆友.ICSI受精卵胞质注射生产转基因猪胚胎的初步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8
[4].王鹏.BALB/C小鼠胚胎与成鼠皮肤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筛选、克隆与转基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7
[5].刘艳荣,孙涛,秦源,徐永学,宗书敏.基于Twist1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筛选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C].2017年生殖毒理药理学理论与技术及科技产品研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6].程飞.APP/PS1ΔE9双转基因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受损研究[D].安徽大学.2017
[7].唐红,张宾,张译元,郭延华,王立民.供体细胞对绵羊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影响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6
[8].张自富,赵瑜,刘锦妮,李洵,彭新亮.早期胚胎血管显微注射慢病毒载体制备转基因禽类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5
[9]..英政府部门首次通过人类胚胎转基因实验申请[J].泸州科技.2016
[10].胡林林,许惠艳,杨小淦,陆阳清,卢晟盛.巴马小型猪转基因克隆胚胎融合/激活条件的优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