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恒温装置,包括恒温夹具,所述恒温夹具包括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所述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触点的第一容置槽。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夹具,所述恒温夹具包括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触点的第一容置槽。
设计方案
1.一种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夹具,所述恒温夹具包括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触点的第一容置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还形成有容置所述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计本体的第二容置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还包括温控单元,所述恒温夹具还包括盛放液体介质的液体存储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液体存储槽内的调温装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内设置有供所述液体介质流动的流道,所述流道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液体存储槽相连通,所述温控单元与所述调温装置电性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存储槽、所述调温装置及所述温控单元均为同一恒温槽的液体存储槽、调温装置及温控单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泵体,以使液体介质在所述流道与所述液体存储槽之间形成循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设置有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温控单元信号相连。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管与一个所述液体存储槽相连,每一所述液体存储槽内均设置有调温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的侧壁为刚性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夹具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臂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缸体及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缸体内,所述缸体带动所述推杆进行伸缩运动,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的其中之一上,所述推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其中另一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是一种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温度测量仪,如热敏电阻温度计、二极管温度计、气体温度计及光测温度计等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科研等领域中。在温度测量仪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需要通过恒温装置在不同的温度下对温度测量仪进行温度标定。
体温计的标定是指通过更高精度的计量设备对温度计的精度进行检测,确定体温计是否达标的过程。按照国标规定体温计的准确度只需要达到±0.1℃即可,温度监测件选取精度为±0.05℃的传感器即可满足要求。
现有部分的电子体温计只能通过无线通讯线路向外进行信号传输。传统的密闭标定空间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需要采用敞开式的标定方法。
现有利用恒温水槽对温度计进行标定的装置。有将温度计直接投入恒温水槽的进行检测,再通过温度计显示与恒温水槽水温继续对比,完成标定。
现存以下几个缺点:
1、传统的封闭标定空间导致无线信号传输困难,不能适用于本单位的电子体温计的标定。
2、现有利用恒温槽的方案需要将体温计浸入恒温槽的水中,电子体温计的密封性能较差,容易破坏电子体温计。
3、体温计在标定中与水接触,出水后需要去除表面残余水分,不然会对生产中其他部件产生污染。
4、现有恒温槽标定方法还是延续了传统标定方法的思路,类似于传统水银体温计,需要对整个体温计的测量端进行传热,来进行标定。现在的电子体温计,多是通过几个温度触头进行温度采集,只需要对所有温度触头进行传热即可,传统方法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装置,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装置,包括恒温夹具,所述恒温夹具包括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所述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触点的第一容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壁上还形成有容置所述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计本体的第二容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装置还包括温控单元,所述恒温夹具还包括盛放液体介质的液体存储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液体存储槽内的调温装置,在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内设置有供所述液体介质流动的流道,所述流道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液体存储槽相连通,所述温控单元与所述调温装置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存储槽、所述调温装置及所述温控单元均为同一恒温槽的液体存储槽、调温装置及温控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泵体,以使液体介质在所述流道与所述液体存储槽之间形成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设置有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温控单元信号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分别通过所述连接管与一个所述液体存储槽相连,每一所述液体存储槽内均设置有调温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的侧壁为刚性壁。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夹具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臂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缸体及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缸体内,所述缸体带动所述推杆进行伸缩运动,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臂及所述第二夹臂的其中之一上,所述推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的其中另一上。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恒温夹具的设置,以及在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具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的温度触点的第一容置槽,当待标定温度计设置于容置部时,温度触点可以伸入第一容置槽内,这使得在标定时,温度触点会处于一个温度计本体与第一容置槽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但温度计本体会位于开放的环境中,在进行温度标定时,温度触点由于位于封闭空间内,其所处的温度环境容易进行控制,又由于温度计本体位于开放的环境中,这能够有利于待标定温度计内温度数据的无线传输,也即,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恒温装置的结构意图。
图2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管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一管体的俯视结构视图。
图7为待标定温度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待标定温度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标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装置,该恒温装置可以用于温度测量仪等仪器的温度标定生产或实验中,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恒温装置的结构意图,图2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恒温夹具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一夹臂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第一夹臂的俯视结构视图,图7为待标定温度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待标定温度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恒温装置包括温控单元10及恒温夹具20,温控单元10与恒温夹具20相连,并对恒温夹具20的温度进行控制,恒温夹具20包括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并列设置,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之间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30的容置部23(为了便于表示,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隐藏于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后的容置部23),在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30温度触点31的第一容置槽2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恒温夹具20的设置,以及在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30的温度触点31的第一容置槽231,当待标定温度计30设置于容置部23时,温度触点31可以伸入第一容置槽231内,这使得在标定时,温度触点31会处于一个温度计本体32与第一容置槽231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但温度计本体32会位于开放的环境中,在进行温度标定时,温度触点31由于位于封闭空间内,其所处的温度环境容易进行控制,又由于温度计本体32位于开放的环境中,这能够有利于待标定温度计30内温度数据的无线传输,也即,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图5及图6(由于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在图5及图6中,仅以第一夹臂21来表示),在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的外侧壁上还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本体32的第二容置槽232,第二容置槽232的形状与温度计本体32的形状相适应。也即,当待标定温度计30设置于容置部23时,温度计本体32位于第二容置槽232内,而温度触点31位于第一容置槽231内,这样就可以对温度触点31形成二级密封,在不阻挡待标定温度计30的无线传输的情况下,进一步地保证温度触点31周边温度的恒定。
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夹具20还包括盛放液体介质的液体存储槽24以及改变液体介质温度的调温装置25,具体地,调温装置25包括加热装置251及冷凝装置252,调温装置25设置于液体存储槽24内,在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内均设置有供液体介质流动的流道(图未标出),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内的流道通过连接管27与液体存储槽24相连通。在使用时,温控单元10通过调温装置25对液体存储槽24内的液体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一定温度的液体流动到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流道内,继而使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之间的容置部23处于恒温的环境中。液体介质可以为油液或水。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存储槽24、调温装置25及温控单元10可以组成恒温槽,也即,液体存储槽24为恒温槽的水槽,调温装置25及温控单元10均为恒温槽的调温装置25及温控单元10。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侧壁为刚性壁,以保证第一容置槽231及第二容置槽232不会因发生变形,而使温度触点31在测试时与外界连通。优选地,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为金属材质,以保证液体介质热量的传导。
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管27上还设置有泵体271,以使有液体介质在流道与液体存储槽24之间形成循环。通过泵体271可以促进液体介质的流动,以加快热量的交换,将保持恒温的液体存储槽24的液体介质流入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内的流道,保持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流道内的液体介质的温度恒定。
进一步地,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容置部23内的温度,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之间还设置有温度检测模块281,用于检测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之间液体介质传导出来的温度,保证容置部23内的温度稳定在需求的范围内,温度检测模块281与温控单元10信号相连,温度检测模块281与温控单元10相连,以将容置部23内的温度传递至温控单元10中。具体的,所述温度测试模块281为经过精确温度标定的高精度的温度计。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恒温夹具20还包括升降机构29,升降机构29连接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并带动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臂22运动。升降机构29包括缸体291及推杆292,推杆292的一端伸入缸体291内,缸体291带动推杆292进行伸缩运动,缸体291固定于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其中之一上,推杆292固定于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其中另一上。当需要对待标定温度计30进行取放时,通过推杆292的伸缩,带动第一夹臂21或第二夹臂22相对运动,以使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之间形成足够的供待标定温度计30进入或取出的空间。
为了保证运动的稳定。升降机构29还包括固定板293,固定板293固定于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其中之一上,缸体291固定于固定板293上,在固定板293上朝向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所在的方向形成有滑轨294(见图2),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的其中另一在推杆292的带动下沿滑轨294运动。
升降机构29的结构还可以是包括固定在第一夹臂21上的第一基板、固定在第二夹臂21上的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设置有螺纹孔,丝杠连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螺纹孔,转动丝杠,可实现第一夹臂和\/或第二夹臂的上升或下降,实现两者的相对移动。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标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标定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液体存储槽24、加热装置251及冷凝装置252均有多个,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分别通过连接管27与一个液体存储槽24相连,每一液体存储槽24内均设置有一加热装置251及冷凝装置252。这能够使的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提供不同的温度,以适用于待标定温度计30的各区域需要不同的温度时的情形,为标定装置提供更多使用上的选择。
为了防止在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具有不同温度时,二者会相互影响,在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之间的非容置部23的位置还设置有隔板282,隔板282减缓第一夹臂21及第二夹臂22之间温度的相互传输。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恒温夹具20的设置,以及在第一夹臂21和\/或第二夹具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容置待标定温度计30的温度触点31的第一容置槽231,当待标定温度计30设置于容置部23时,温度触点31可以伸入第一容置槽231内,这使得在标定时,温度触点31会处于一个温度计本体32与第一容置槽231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但温度计本体32会位于开放的环境中,在进行温度标定时,温度触点31由于位于封闭空间内,其所处的温度环境容易进行控制,又由于温度计本体32位于开放的环境中,这能够有利于待标定温度计30内温度数据的无线传输,也即,该恒温装置能够较好地对待标定物进行温度标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2745.X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231798U
授权时间:20190809
主分类号:G05D 23/30
专利分类号:G05D23/30;G01K15/00
范畴分类:40E;31C;
申请人: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第一申请人: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申请人地址: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亚太路906号17号楼
发明人:陆明松;苏红宏
第一发明人:陆明松
当前权利人: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代理人:李萌
代理机构:31264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