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闻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坤[1](2019)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可喜成果——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通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一书,该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当下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吸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立足中国国情、社情,从当前我国新闻工作实际和新闻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出发,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解答了全国新闻院校学生和新闻从业人员所关注的各种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一部新闻学研究领域的可喜成果。(本文来源于《新闻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李海波,张垒,宫京成[2](2019)在《格局与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议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其总体格局目标是探索并形成一套兼有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为现代新闻学提供一种替代性的中国方案。在实施路径上,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立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叁个维度入手,通过古今中西、纵横交错的系统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创新工作。(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林松涛[3](2019)在《五市 “学习强国”掀起学习热潮 党员干部奋力比学赶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林松涛)为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今年以来,五大连池市党员干部纷纷下载使用“学习强国”手机客户端,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时政、看视频、比学习、晒积分成为一种新时尚。自今年初中宣部创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使用以来,五大连池市高度重(本文来源于《黑河日报》期刊2019-04-17)
骆正林[4](2019)在《新闻学的学科内涵及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1)》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新闻学最初都是人文学科的旁支,新闻学专业大多起源于文学专业,新闻学缺乏受人尊重的学科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建设,新闻学逐渐摆脱了"新闻有学无学"、"新闻是学非学"等问题的困扰,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文与社科交叉的学科。然而,新闻学总体上还是一门理论门槛低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够聚焦,学术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性理论不多。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权的分化使新闻传播逐渐向公共传播转变,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均出现了重大变化。当前新闻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范式,努力规划新闻学的理论谱系,重建新闻学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学想象力",不断从民族场域、国家场域转向国际场域、世界场域,努力为全球新闻理论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04期)
吴刚[5](2019)在《运用新闻学理论进行医院品牌宣传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很多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宣传工作不是较为完善的,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1],本文从当前新媒体形势下医院品牌宣传的现状入手,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02期)
胡正强[6](2019)在《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历史演进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产物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生活土壤里合逻辑发展的历史结果。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政治逻辑始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直面实践、致力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向前发展的动力;为人民服务、满足群众需要则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形成特色的价值根基;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以开放的结构迎接新的环境和挑战,吸纳新质,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生成和发展的社会逻辑。多重的历史演进逻辑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特性和生命。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观照中国新闻传播实践而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它清醒而自觉地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承,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坚守着理论的政治本色和阶级性质,同时也植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现实生活,直面新闻实践,有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现实指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1期)
杨伟[7](2018)在《解读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问题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闻学的研究,更注重于实践研究,与一些强势的理论学科相比,新闻学在理论准备和基础方面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理论的强度和前瞻性,重视缺位。近几十年来,新闻的话语权、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这种新闻的繁殖,缺乏理论的深耕也缺乏对于新闻关键词的提炼,因此新闻理论的创新成为当代新闻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新闻理论创新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这种创新的过程不能满足于局部的知识或者表象,而应从深层次知识的培植角度进行所有的创新过程和构建理论架构,要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打造有深度和硬度的理论体系,提炼内生于新闻理论语境的语法内容。(本文来源于《云南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磊[8](2018)在《浅谈新闻学理论的创新及突破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我国的新闻学,在人们长期的研究中都偏重于新闻实践和传播实践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特别是强势学科,新闻学存在不足之处,最突出的就是理论准备和基础方面,其对理论强度和前瞻性也有缺位现象。所以,对于新闻理论创新的研究成为现今最重要的内容及方向之一。文章针对创新进行深度分析,认为不能只是注重外表和局部,因为创新要有高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撑起创新的理论架构,通过经验和逻辑的检测,构建具有深度和硬度的理论体系,从而完善与新闻理论相关的语法内容。(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5期)
李松林[9](2018)在《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相轻”困境与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实践方面的新闻学是否有所弱化?新闻学界与业界应构建怎样的关系以共同促进新闻学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新闻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生长壮大的阶段。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教育和实践取得快速发展和进步,新闻理论不断得到创新,新闻实践活动也大为丰富和深入。但在新闻学学界和业界之间,"脱节"和"相轻"现象时常被提及。(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19期)
郭林[10](2018)在《关于新闻学理论的创新问题及其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其它较强的学科来说,新闻学在理论方面尤为缺失,理论的渗透程度较小。近几年,新闻传播学获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进步不具备次序,也不具备理论根基及语言提炼。我国新闻理论的创新能够自标准、价值与知识叁大版块施行。新闻理论的创新不应仅限于增多某类知识,而是应经受时间与理论等多重检测,构建理论根基,获得由我国新闻理论所引导的语言语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新闻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议题。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其总体格局目标是探索并形成一套兼有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为现代新闻学提供一种替代性的中国方案。在实施路径上,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立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叁个维度入手,通过古今中西、纵横交错的系统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创新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闻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可喜成果——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J].新闻论坛.2019
[2].李海波,张垒,宫京成.格局与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刍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3].林松涛.五市“学习强国”掀起学习热潮党员干部奋力比学赶超[N].黑河日报.2019
[4].骆正林.新闻学的学科内涵及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1)[J].新闻界.2019
[5].吴刚.运用新闻学理论进行医院品牌宣传的现状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9
[6].胡正强.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历史演进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9
[7].杨伟.解读新闻学理论创新之路:问题与突破[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
[8].张磊.浅谈新闻学理论的创新及突破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8
[9].李松林.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相轻”困境与变革[J].青年.2018
[10].郭林.关于新闻学理论的创新问题及其突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