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子生活年代久远,其思想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后人的补充和完善,但也导致老子原本的思想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吾辈多将老子之“无为”解为不为或无所事事,更是将老子之“无”与“有”相对,将“为”解为“作”,以此将老子蕴含超越常规行为意义上的“无为”贬低为犬儒学派的消极避世,无欲无求,或者曲解为统治者“南面之术”的政治策略,看似“无为” 实则是“无所不为”。这是对老子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无为的错误理解,是撇开道、自然、无为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仅从词义角度作现代理解,无法准确领会老子无为背后正反相依、难易互转所蕴含的哲学精神,更难以将老子无为之意旨应用于现代社会。
实际上,老子之无为蕴含着一种通变的含义,是“无事”“无争”“无欲”“不恃”等一系列否定性概念之集合,“无为”为达至自然之方,“无不为”为“无为”之果,“无为”的“无”绝非绝对“空无”的“无”,也非断断续续之无,与“自然”之“常”相应,无为是一种一贯的行为原则,并有其实际效果即“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正确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涵是老子思想积极与消极之定调的基础,“无为”与“无不为”何意?二者又有何关系?本文拟从“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何为无为、谁之无为、因何无为以及何以无为等问题,厘清老子哲学的逻辑链条,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Optimization of sewage networks restoration sorting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一、“无为”之意涵
应将“无为”置于道与自然之框架内,从“无为”之基本字义以及“无为”之表现两方面,借以老子“以反求正”之法于“无为”之误解中寻求“无为”正解,并以“无为”为线索求解“无不为”。
(一)从词语意角度理解“无为”
庞朴先生将“无”分为“亡”“舞”和“無”三个意义。吾认为老子之“无”非与“有”相对立的“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此可看出,“有”源自“无”,“无”为万物之本。在此意义上,“无”同于“道”,并且“无”与“有”并非博弈之关系,而是一种通变的关系。老子之“无”也非绝对空无的“無”,“无”具有价值指向和实际效果,表空无之意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以及“功成事遂”相矛盾,将老子置于虚幻之境地。“舞”则有“实有似无”之意,与避免强力干涉、压迫,顺遂自然之原则和价值追求相合。故据“无”之字意可说明“无为”之“无”并非“有为”之“有”的对立面,也非“不”之意,表不做任何事,无所事事。“无”与“有”也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无为”强调反对常规生活之为,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辩证观的重要体现。
护栏的连接过程:①注意板的搭接方式,都是顺着行车左手方向压在下一块板的,对于高速单幅两侧都是顺着行车方向压在下一块板的。所以,有经验的施工队在护栏板连接施工中,都是逆着行车方向安装的,在施工中安装板的前一道工序打桩也是要在工作面多的时候考虑施工位置的先后,这样可以在施工工序衔接上顺畅,保证立柱施工后,挂板能有工作面且连续。②螺丝的松紧状态,螺丝太松,不适合调节线型,螺丝太紧,调节时还要松。特别是有的护栏带轮廓标的,在安装轮廓标时又要松螺丝。所以,在工序安排上,建议螺丝适中,轮廓标安装好后进行调节线型。有问题的可以螺丝不紧,放下等一段结束后,紧了螺栓后进行调节。
选择一处动人的美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选择在沙滩上进行拍摄,焦点是远处的小岛。为了能够在黄金时段拍摄,我们赶在日落前抵达那里,这样能保证成片中的天空呈现温暖舒服的色调。
(二)于“无为”之偏见中寻求正解
基于上述“无为”之意涵,下文拟从以“无为”为原则取得诸多“无不为”之效来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腹泻病急性水样便腹泻病西医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脾虚湿困证辨证标准;(3)年龄在6个月~12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2.无为非妄为,实为“善为”
老子之“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有着积极价值取向之为,是以遵循自然原则的不乱为,可称之为“无违”或“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理解老子无为的关键,无为不是“能”与“不能”之关系,而是以何种方式达至自然。“辅”是“为”的一种表现,此“为”不是压迫强制,也不是放纵、包办代替,而是合自然之为。此外,“无为”非无所事事,因其与无为之果相矛盾,“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以及“无败”“无失”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无为之果——“无不为”之效。故老子之无为为守道之为,为辅万物之为,更是因循自然之为。
对于老子之“为”,世人多解为“作”,“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得出“为”是最一般的行为、动作,似乎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于是“无为”似乎否定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并将老子之“无为”释为“无所不为”“为所欲为”的政治策略。吾认为“为”在文中可作名词“为”,表示常规行为的原则或方法,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此处第二个“为”之意与“事”之意类似;同时,“为”也可为动词,但非单纯的某种行为动作如“作”,一则因单一行为无法涵摄万物之“自然”,二则是“作”和“取”有明显的人为偏向,与自然之价值原则相违背。
1.无为非不为,实为“无违”
吾认为“无不为”是在无为基础上顺遂自然而得到的良好效果,是老子最高价值追求的外显。此效果依靠无为的诸多行动得以实现,需“不武”“不怒”“不兴”“不有”“不恃”“不宰”“去甚”“去奢”“去泰”,尤以自足、守静为首要。而“功成而弗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等既为“无为”之结果,也为“无不为”之表现。
二、“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
对于“无为”之意的正确理解离不开“自然”,其为老子的最高价值和理想状态,表“自己如此”,一为不受外在的强制力量干涉、干扰,如“道法自然”,“道”以自己为法。其次,“自然”反对剧烈的、突然的冲突和变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都是从自然之果,也说明“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从自然之态势而为,故以“自然”为尺方能察“无为”之“为”。
(一)何为“无不为”
陈鼓应先生认为,“无为是指不妄为,是一种‘善为’”。无为非南面之术,也非愚民之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将其解为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暗怀鬼胎是对老子的曲解。若广而告之何以愚民,何以称为阴谋诡计?若随意妄为何以与“道”“自然”形成逻辑链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中的“无为”实为老子对战争和猛烈动乱的反对,对稳定均衡自然之态的追求。故无为是“实有似无”之为,寻求万物之自然的“善为”。
552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test-anxiety individuals: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
(二)“无为”与“无不为”的联系
吾认为“无为”与“无不为”为一体两翼,两者均为圣人之举,以自然为最高行为原则,“无为”为达至“无不为”之方和原则。“无不为”则为“无为”之效果,也即所追求的理想自然状态和最高价值。在此意义上,“无不为”同于“自然”,故“无为”与“无不为”之关系可化为“无为”与“自然”之关系。“无不为”是目的,“无为”是工具手段,判别何种行为为“无为”之为,为超越常规之为,须以“无不为”之效为检验表标准。无论是过度干涉还是放任无为都不能达至“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故“无为”是不足与过度之间的平衡,“无不为”则是最佳的平衡状态。
三、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有益借鉴
老子之“无为”实际上“是一系列反世俗、反惯例的方法性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为人之急欲控制、过度有为之行为提供反思之方。
(一)社会管理者应“善为”
“无为”之主体为“一”,即为“道”,“一”又分为形而上的“圣人”和形而下的“统治者”,是老子思想从哲学到政治、从形而上到常规世俗的发展。在《老子》通行本中,“无为”一词出现了十二次,其中五章讲的都与圣人有直接关系,故“无为”之主体必为圣人无疑,而道为万物之源,圣人为道的人格化体现,故圣人又归于道。此外,第三十七章也明确指出道为无为之主体,同时也引至统治者层面。“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也表明老子之无为转为现实中政治层面统治者和臣民之论述。“道”“圣人”“统治者”皆为处于上位之人之无为,其于万物和百姓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并寻万物之自然。故于现代社会管理者而言,其“无为”可能不能同道、圣人之无为,但也绝非无政府的放任自由,包办一切或强制压迫,或鼓励积极有为,使人民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管理者的附庸。社会需要法律和规则,但须以最小的代价和强制实行,管理者应爱民、顺民、辅民,勿扰民、命民、治民。于教育者而言,处于上位的教育者勿以过多的任务、命令让学生产生压抑之感,致使其因一味顺从而丧失其真正为“人”之创造性和发展性。
(二)人民应静心、善思善行
社会管理之“无为”何以可能?一方面与上述管理者之品质行为相关,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不同于老子时代民众,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等权利意识增强,“无为”之实现应从主体推之客体。因为单方面社会管理者的无为其效用有限,民众应该以老子之“自然无为”反思身心,平衡好当前诸多欲望、功利与静心戒躁之关系,也应具备理性判断能力,使民众之“理性”在一定程度取代老子之“自然”标尺,并成为社会管理者“善为”与“妄为”的制衡机制。民众将为管理者之“为”之一员,并成为“无为”的主体的一部分,上位之人与下位之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将形成某种互动机制,共同向“自然”之最高价值努力。
(三)“无为而无不为”可为众人之行为准则
当前社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自致性因素不足,个人努力不足、政策贯彻不足、思想宣传不到位等,皆会影响整体效果;二是过度为之,如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等皆是妄图以“一”取“多”,实行“一揽子”计划。若想“无为故无败”,社会管理者也好,普通民众也罢,皆应以“无为”之方来反思当前社会,“去甚”“去奢”“去欲”,不要为众多欲求所束缚;更不要成为技术、知识、权力的奴隶,变为单向度的人;更应该不妄为,不怠为,更非强为,于心于行都要进行深刻反思,不求多但求足,于知足中常乐。“以无为”达至“无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变化得失而止于思、止于行,会思考、善行动方为当今社会之所需。
[作者简介]周丽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 霞]
标签:老子论文; 不为论文; 自然论文; 之意论文; 关系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人文天下》2019年第9期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