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轨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对俄政策,德俄关系,双轨路径
双轨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微,刘立群[1](2019)在《乌克兰危机以来德对俄双轨政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与俄罗斯是欧洲乃至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德对俄政策是其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2018年3月德国与俄罗斯新政府相继上台。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德俄关系陷入低谷。德对俄政策在整体稳定基础上呈现出左右为难的纠结倾向,致力于制裁与对话双轨路径。究其原因,既有德国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与政治及安全问题有关,也与经济问题有关。德对俄双轨政策不但影响德俄关系,也对欧洲乃至全球国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国际关系》期刊2019年02期)
郝江东[2](2015)在《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初期是斯大林对华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阶段。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基本上确立了战后苏联对华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为了维护苏联的根本利益,斯大林一方面积极履行在谈判中的承诺,将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合作对象,督促中共领导人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美蒋独占东北的忧惧,先是有计划地将抗联部队部署到东北的战略要地,后又对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提供积极援助。由此,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对华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双轨"性。在这种"双轨"政策下,苏联与中共在东北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关系,这对中共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已解密的中、苏、美外交档案,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探寻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及特点。(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高利平,李洪波[3](2010)在《美国对台“双轨政策”中的国会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问题的根子在美国,其产生、演变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解决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制约。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力图在两岸关系中获取最大利益。美国国会作为美国特殊政治环境中的最高代议机构和立法机关,在“双轨政策”的形成和发(本文来源于《国际资料信息》期刊2010年09期)
沈惠平[4](2010)在《试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0年04期)
刘姣,王坚[5](2008)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台“双轨”政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事实上,台湾问题却一直处于悬而不决的状态。台湾问题的悬而不决、"不独不统"局面的形成和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有关,和中国国情及外交政策有关,但最为重要的是,美国的一再干涉成为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障碍。美国之所以干涉台湾问题和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直接相关,因此中国的统一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08年S2期)
王晓薇[6](2008)在《双轨政策难以迅速解粮荒》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3日至5日,世界粮食峰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来自151个国家的近2500名代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高级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峰会已经是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问题而召开的第8次大范围会议。而此次会(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08-06-07)
严波[7](2006)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台湾问题奉行“双轨政策”。文章以该政策的始作俑者——里根时代的台湾问题为例展开论述。首先,简述里根时代“双轨政策”的表现。接着,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透视了里根奉行该政策的缘由,认为这是由总统个人的外交哲学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的诸因素共同决定的。最后,通过回顾建交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双轨政策”的演变得出结论,认为在透视当前和预测未来的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时,要关注美国政治生态中诸项因素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06年02期)
马骏[8](2005)在《1958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的“双轨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同时与苏加诺以及印尼陆军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该政策是美国对印尼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奠定了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政策的基础。双轨政策是在意识到美国对印尼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有限、美印(尼)关系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和较多制约性因素的背景下制定的,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双轨政策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开始调整与印尼民族主义的关系。美国对印尼政策的重点由促使印尼走上与西方联合、共同反共的道路,转向了利用印尼民族主义,抑制印尼共,阻止印尼与东方阵营的联合。(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05年06期)
杨友孙[9](2003)在《论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双轨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轨政策”,即区别对待外国政府与人民,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政策就是灵活运用“双轨政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冷战中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也有助于我们从东欧的角度出发,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王建民[10](2002)在《台湾当局确立管制台商的双 轨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民进党上台后,在入世压力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下,对台商赴大陆投资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加强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管制 台湾当局在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采取一些开放性措施的同时,加强了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管理,设置了许多新的障碍,加大对所谓“违规者”的处罚力度。(本文来源于《两岸关系》期刊2002年09期)
双轨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战后初期是斯大林对华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阶段。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基本上确立了战后苏联对华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为了维护苏联的根本利益,斯大林一方面积极履行在谈判中的承诺,将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合作对象,督促中共领导人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美蒋独占东北的忧惧,先是有计划地将抗联部队部署到东北的战略要地,后又对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提供积极援助。由此,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对华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双轨"性。在这种"双轨"政策下,苏联与中共在东北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关系,这对中共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已解密的中、苏、美外交档案,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探寻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及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轨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微,刘立群.乌克兰危机以来德对俄双轨政策探究[J].现代国际关系.2019
[2].郝江东.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J].俄罗斯研究.2015
[3].高利平,李洪波.美国对台“双轨政策”中的国会因素[J].国际资料信息.2010
[4].沈惠平.试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J].台湾研究集刊.2010
[5].刘姣,王坚.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台“双轨”政策浅析[J].思想战线.2008
[6].王晓薇.双轨政策难以迅速解粮荒[N].华夏时报.2008
[7].严波.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J].台湾研究集刊.2006
[8].马骏.1958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的“双轨政策”[J].世界历史.2005
[9].杨友孙.论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双轨政策[J].俄罗斯研究.2003
[10].王建民.台湾当局确立管制台商的双轨政策[J].两岸关系.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