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泡论文-董欣,丁洁民

分离泡论文-董欣,丁洁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屋盖,分离泡,再附长度,风洞试验

分离泡论文文献综述

董欣,丁洁民[1](2019)在《分离泡诱导下平屋盖表面风压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平屋盖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研究了分离泡不同部位所诱导的风压特性。从分离泡内、外部流场运动角度,分析了各部位风压特性的产生机理,研究了平屋盖表面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分布、顺风向和横风向风压的相关性。给出了顺风向各点的脉动风压谱及相位角特征,并对分离泡及其诱导的风压特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分离泡前部,顺风向风压相关性显着,风压脉动体现为低频特征,风压系数极值(极值吸力)出现在20%再附长度处;在分离泡中部,再附长度约一半位置处为风压脉动特性的转捩点,即转捩点上游风压脉动为低速传播,下游风压脉动为高速传播,且上、下游风压脉动呈现负相关和反相位的特征;转捩点处脉动风压系数出现最大值;在分离泡再附区,风压的高频脉动降低了其横向相关性,峰值因子最小值出现在再附点处。(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虎跃,叶继红[2](2016)在《基于PIV技术的平屋盖表面分离泡流动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通过风洞流场显示试验,观察了大跨平屋盖表面的分离泡现象,给出了不同来流工况下多个可视化平面的旋涡流线和涡量场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当风向垂直于平屋盖迎风前缘时,屋盖顶面将出现典型的分离泡现象,涡量场的负向峰值出现在迎风前缘处,屋面风压力随离迎风前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均匀流场下流动将在迎风边缘产生分离而后再附,再附长度近乎横跨整个屋盖;而湍流场中的小尺度湍流促使分离剪切层较早地再附形成分离泡,且湍流度越大,旋涡再附长度越短。运用FLUENT模拟了平屋盖表面的分离泡,与流动显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多个可视化平面的综合分析得到分离泡的叁维形态特征,建立了旋涡的演化、涡核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的内在联系,获得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6年11期)

刘强,刘欣煜,白鹏,周伟江[3](2016)在《低雷诺数翼型蒙皮振动对层流分离泡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速低雷诺数(Re)下翼型表面存在显着的层流分离现象,而分离泡的形态、结构、尺寸以及演化规律会对翼型气动特性造成显着的影响。本文从流动控制角度出发,对翼型上表面蒙皮施加主动的振动,以此改变分离泡结构形态,从而达到提高翼型低Re气动特性的目的。文章采用基于单元中心格式的有限体积方法求解非定常可压缩N-S方程,选择Roe格式进行空间离散,双时间步方法获得非定常状态的解。为保证翼型表面变形时网格保持较好的疏密分布及正交性,采用弹簧变形方法实现动网格技术,当边界运动后,其它网格点的新位置可以通过求解线性系统得到。文章分别在Re为25000和100000两种流动环境下,对翼型上表面蒙皮施加给定参数的主动振动,结果表明两种Re下蒙皮振动均能显着提高升阻比。Re为25000时蒙皮振动使升力系数提高,阻力降低,气动特性明显提高;而Re为100000时振动对升力系数的提高有限,阻力系数降低,升阻比提高,但与Re=25000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图1为两种Re下蒙皮固定与振动状态下的时均化流动结构的对比。首先看Re为25000情况,蒙皮固定状态(f+=0)下翼型上表面后部为后缘层流分离泡结构,而蒙皮振动后(f+=f0)分离泡尺寸急剧减小,分离区范围缩小,形成了较小尺寸的长层流分离泡。Re为100000时,蒙皮固定状态下的分离泡结构与Re为25000时的后缘层流分离泡不同,为经典的长层流分离泡。蒙皮振动后(f+=f0),长层流分离泡尺寸大幅减小,流动接近附体,流动结构改善明显。(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熊鹏飞,白菡尘,陈军,王振锋[4](2016)在《浅析高超声速进气道中“分离泡”的产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Ma6封口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产生的"分离泡"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内流道上壁面唇口形状、高度、长度等结构参数,研究了内流道肩部附件形成的分离泡大小和范围。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状的唇口,其长度对分离泡的影响较大。当唇口长度较短(唇口末端未超过分离区)时,结构相同、长度不同的唇口进气道肩部所产生的分离泡的大小和范围并不相同,即尽管唇口激波强度、结构、激波落点以及边界层都相同,但是不同唇口长度所产生的分离泡并不一致,说明分离泡的大小并非受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而当唇口末端超过分离泡范围时,无论此时的唇口长度多大,甚至是形成完整的内流道,其进气道肩部产生的分离泡大小和范围都表现出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只要分离泡区域的几何面积一致,则分离泡的大小和范围就被确定下来(前提是唇口产生的激波一致)。对经过分离区域内横截面上的捕获流量及所需流通面积进行理论和数值计算,发现分离泡高度确实是流量与当地面积需求匹配的结果。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有用的结论:高超声速进气道中分离泡大小的受控机制并非是激波边界层干扰,而是捕获流量与当地面积需求匹配关系,遵循流量守恒方程。(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9-27)

童福林,李新亮,唐志共,朱兴坤,黄江涛[5](2016)在《转捩对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转捩对压缩拐角内分离泡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来流马赫数2.9,24°压缩拐角激波/转捩边界层干扰的直接数值模拟(DNS)。通过在拐角上游平板的不同流向位置处添加周期性吹吸扰动激发流动转捩,使得转捩不同阶段进入拐角入口,从而在拐角内产生激波/转捩边界层的相互干扰。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剖面、壁面压力分布以及分离泡大小与风洞试验及以往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了转捩过程对角部干扰区内分离泡结构的影响规律,分析比较了不同转捩阶段下角部分离区内湍动能的生成、耗散和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转捩初期的拟序涡结构对分离泡尺度及形状影响最大,发卡涡包在角部拐点附近发生展向融合,并在角部区域形成湍流斑,此时分离泡尺度最小,形状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山峰型。随着转捩的发展,分离区内湍动能生成和近壁区的耗散逐步降低,此时输运项起到了主要的平衡作用。(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韩莉,韩忠华,宋文萍,许建华[6](2013)在《压缩性对翼型低雷诺数层流分离泡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临近空间螺旋桨流动的这两个重要特征初步开展压缩性对翼型低雷诺数层流分离泡流动的影响研究,并探讨高马赫数低雷诺数下的翼型气动特性。采用ANSYSCFX商用软件,以雷诺数平均N-S方程为主控方程。为了准确模拟低雷诺数层流分离泡及其引起的非定常流动,采用基于k-ωSST湍流模型的转捩模型判断转捩位置。由于缺乏高马赫数低雷诺数翼型的风洞实验数据,只能以课题组设计的PLR12低雷诺数螺旋桨翼型在低速低雷诺数流动下的数值模拟为例验证软件的可靠性。首先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刘沛清,马利川,屈秋林,段中喆[7](2013)在《低雷诺数下翼型层流分离泡及吹吸气控制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雷诺数下Eppler387翼型表面会出现层流分离泡现象,因此本文使用Fluent求解器开展吹/吸气控制翼型表面层流分离泡的数值研究,主要探究了射流位置、射流角度、射流速度比叁个控制参数对层流分离泡控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与SSTk-ω湍流模型耦合的γ-R槇eθt转捩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层流分离泡的位置;吹/吸气可以有效抑制低雷诺数下层流分离泡的发展,明显提高低雷诺数下翼型升阻比。固定射流位置,较大吸气速度比和较小吹气速度比可分别获得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且吸气控制比吹气控制对层流分离泡的抑制作用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刘方良,韩忠华,宋文萍,张坤[8](2012)在《含层流分离泡的粘性绕流精确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CFD求解器是翼型设计的基础,而翼型流动转捩的准确预测是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的关键之一。eN方法是比较可靠的且可应用于翼型设计的转捩判断方法,但目前国内耦合eN转捩预测与二维雷诺平均N-S(RANS)方程求解器的研究仍需要通过求解层流边界层方程为转捩判断提供所需的边界层信息。这种方法不能处理含层流分离泡的流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发展了一种直接求解RANS方程为转捩判断提供高精度的边界层解的方法,耦合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的eN转捩判断方法实现了含层流分离泡流动的转捩点自动判断。采用文中方法对含层流分离泡的翼型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转捩预测位置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气动力计算精度得到了提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洪寅义,林智荣,袁新[9](2012)在《不同攻角来流条件下射流与分离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压力敏感漆(PSP)技术,对具有多排离散冷却孔的某透平叶栅进行气膜冷却实验,研究了在变攻角来流条件下,不同吹风比时叶片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吹风比控制在0 4、0.8、1.2和1.6。文中所使用的叶型具有大折转角、大展弦比等特点,当处于负攻角来流条件时,主流会在压力面产生分离区。实验结果表明,在分离泡内的射流会受到当地低速主流的影响,当地气膜有效度下降;而在分离泡下游,部分吹离的射流气流会随着主流再附于叶片表面。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这种吹离再附着的现象愈发明显。(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白鹏,詹慧玲,黄湛,陈钱[10](2009)在《翼型低雷诺数长层流分离泡和后缘层流分离泡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对称翼型低雷诺数(Re=40,000,100,000)条件下的非定常层流分离现象,通过时均升力系数同国外试验的比较,证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了不同雷诺数条件下,流场时均层流分离涡结构和升力系数随攻角的变化规律。为了进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分离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通过风洞流场显示试验,观察了大跨平屋盖表面的分离泡现象,给出了不同来流工况下多个可视化平面的旋涡流线和涡量场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当风向垂直于平屋盖迎风前缘时,屋盖顶面将出现典型的分离泡现象,涡量场的负向峰值出现在迎风前缘处,屋面风压力随离迎风前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均匀流场下流动将在迎风边缘产生分离而后再附,再附长度近乎横跨整个屋盖;而湍流场中的小尺度湍流促使分离剪切层较早地再附形成分离泡,且湍流度越大,旋涡再附长度越短。运用FLUENT模拟了平屋盖表面的分离泡,与流动显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多个可视化平面的综合分析得到分离泡的叁维形态特征,建立了旋涡的演化、涡核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的内在联系,获得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泡论文参考文献

[1].董欣,丁洁民.分离泡诱导下平屋盖表面风压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2].孙虎跃,叶继红.基于PIV技术的平屋盖表面分离泡流动结构研究[J].工程力学.2016

[3].刘强,刘欣煜,白鹏,周伟江.低雷诺数翼型蒙皮振动对层流分离泡影响[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4].熊鹏飞,白菡尘,陈军,王振锋.浅析高超声速进气道中“分离泡”的产生机制[C].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5].童福林,李新亮,唐志共,朱兴坤,黄江涛.转捩对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泡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6

[6].韩莉,韩忠华,宋文萍,许建华.压缩性对翼型低雷诺数层流分离泡流动的影响[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7].刘沛清,马利川,屈秋林,段中喆.低雷诺数下翼型层流分离泡及吹吸气控制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

[8].刘方良,韩忠华,宋文萍,张坤.含层流分离泡的粘性绕流精确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

[9].洪寅义,林智荣,袁新.不同攻角来流条件下射流与分离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10].白鹏,詹慧玲,黄湛,陈钱.翼型低雷诺数长层流分离泡和后缘层流分离泡现象研究[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标签:;  ;  ;  ;  

分离泡论文-董欣,丁洁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