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旋回论文_张会领,余克服,赵建新,俸月星,林玉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气候旋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同位素,间冰期,冰期,石笋,米兰,黄土。

古气候旋回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领,余克服,赵建新,俸月星,林玉石[1](2017)在《中晚全新世湘西莲花洞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笋旋回沉积速率是按照石笋沉积旋回测年得到的沉积速率,是石笋沉积过程的重要参数和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反应了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夏季风强度存在关联。文章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材料,利用42个~(230 )Th年龄获得的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序列重建了8.6ka BP以来湖南湘西地区温度和降雨雨量的变化历史:8.6-4.2ka BP期间,气候以高温多雨为特征,夏季风强,石笋生长率高,但气候并不稳定,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波动;4.2-0.05ka BP期间,气候整体偏冷干,旋回沉积速率偏低。总体上,在轨道尺度上,LH2石笋的旋回沉积速率与该石笋的δ~(18) O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旋回沉积速率的重复性检验证明了旋回沉积速率古气候记录的有效性。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控制和ITCZ的直接影响,在百年尺度上,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与中晚全新世的弱季风事件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7年04期)

杨涵菲[2](2017)在《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嫩江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识别及其古气候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温室气候的条件下,陆表沉积系统和生态系统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是世界上保存陆相白垩系地层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盆地内巨厚的湖相沉积物记录着古环境、古气候演变的信息。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精细地质记录,有助于开展详尽的科学研究。本次研究利用钻取自松科2井东孔嫩江组一段(1182.74~1249.32m)和嫩江组二段(1086~1145.24m)岩心的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扫描数据Rb/Sr,K/Ti,Ti/Al和Zr/Rb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识别,并关于古气候对天文轨道参数的响应机制作初步探讨。通过观察陆源碎屑元素的相对变化,认为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由嫩一段沉积期的湿润向嫩二段沉积期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利用MTM(Multitaper Method of Spectral Analysis)分析、EHA(Evolutive Harmonic Analysis)分析、ASM(Average Spectral Misfit)分析和带通滤波分析在嫩江组的沉积序列中识别到了保存良好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结果表明嫩江组一段沉积期间气候较为稳定,偏心率和斜率对气候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但嫩江组二段沉积期间气候波动显着,其气候的变化主要受偏心率和岁差周期的共同调控,斜率周期的调控作用则表现的相对较差,并且越到后期调控作用越弱。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期间的古气候响应机制主要表现为:(1)嫩一段沉积期间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尤其在斜率显着增加和岁差振幅增大时季节性差异增强,此时夏季风强烈,降雨充沛;(2)嫩二段沉积早期气候仍较为湿润,但在向沉积中后期过渡的过程中斜率的调控作用减弱,岁差的调控作用增强,使得季节性降雨减少,平均经圈环流在北半球冬季南移的过程中强度增加,来自北大西洋的西风增强,季风减弱,气候干旱,夏季北移的过程中强烈的下沉气流使得水汽不易凝结,气候较湿润时期干旱。(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房强,吴怀春,王训练[3](2016)在《华南瓜德鲁普统米兰科维奇旋回及其年代学和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的地质年代格架对理解地球圈层的演化规律并最终实现预测其变化趋势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天文旋回理论获得了广泛认可并开始应用于天文地质年代表的建立。通过识别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调谐至天文参数曲线,可以获得连续的高分辨率地质年代标尺(Hinnov and Hilgen,2012)。对于年龄控制较差古生代地层,通过对米兰科维奇旋回参数(偏心率,斜率或岁差)的天文校准,建立具有相对时间概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进而确定地层或地质事件的持续时间(吴怀春(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一)——专题84:地球化学进展、专题85:地时-中国、专题86:行星物理学、专题87:深部碳循环》期刊2016-10-15)

王千锁,宋友桂,李吉均,赵志军,荣培[4](2015)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林玉石,舒丽,张美良,覃嘉铭,程海[5](2009)在《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叁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PDB、δ18O为-6.97‰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彭华,张耀玲[6](2009)在《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古气候旋回》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进行全岩心钻探和碳氧同位素测试,获得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早期古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旋回的重要地质记录。五道梁群约150m湖相沉积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为主,仅在深度50.0~51.0m出现湖相沉积间断,上下均为连续湖相沉积。深度140~145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剧烈变化,碳同位素(δ13C/‰)出现2次最低峰值,氧同位素(δ18O/‰)出现2次最高峰值;深度140.7m湖相沉积碳同位素(δ13C/‰)和氧同位素(δ18O/‰)同时出现极低值,对应于渐新世/中新世界线深海沉积记录的Mi-1全球古气候事件。深度140.7~14.2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Mi-1期后7次1.2Ma天文周期的古气候旋回,深度62.6~69.86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9次周期约17.4ka的古气候旋回。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旋回,推断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盆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发育时期为(24.1±0.6)Ma~(14.5±0.5)Ma,年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9~21℃,平均约20.0℃。(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9年05期)

葛倩,孟宪伟,初凤友,方银霞,杨克红[7](2008)在《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Ⅴ)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 ka B 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贾国东,谢宏琴[8](2006)在《南海北部海水氧同位素剩余值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同位素剩余值(Δδ)是指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中扣除温度和全球冰量效应后得到的剩余值,它一般被用作海水古盐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文中给出了南海北部叁个柱状样在氧同位素6期至5期(MIS6-5)和MIS2-1期间Δδ的变化曲线。末次冰期与全新世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末次间冰期的对比表明,Δδ在冰期比随之而来的间冰期低。冰期海平面下降和海岸线前移可能是冰期Δδ及盐度相对降低的原因。但在定量了解海平面下降、珠江口前移及现代盐度的分布情况后,笔者否定了海平面下降对Δ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此,冰期南海地区降水相对增大和气候变湿可能是导致冰期Δδ偏低的主要原因。末次间冰期与全新世相比,Δδ明显增大,表明海水盐度增加。这可能与末次间冰期期间由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和海水蒸发量较大有关。(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6年01期)

王冠民[9](2005)在《古气候变化对湖相高频旋回泥岩和页岩的沉积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济阳坳陷古近系发育多种湖相泥岩、页岩和泥灰(云)岩,包括黑页岩、富有机质纹层页岩、钙质纹层页岩、灰色钙质页岩、灰色页岩、纹层状泥灰(云)岩以及从灰黑到紫红的各种颜色的钙质、云质、碳质和粉砂质泥岩。这些泥岩和页岩在湖相高频旋回中的变化相当复杂。通过对高频沉积旋回的频谱分析和古气候变化对比表明,天文周期引发的气候变化是控制高频旋回沉积作用的主要机制。本论文以古气候变化为线索,对17口井69个湖相高频旋回的403块样品所代表的沉积环境信息进行进行分析统计和对比,认为在一定的古盐度和物源距离等沉积背景下,古气候变化通过控制古湖泊有机质、碳酸盐、粘土之间的沉积比例和湖水的分层性来进一步控制泥岩和页岩的发育和类型。济阳坳陷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属于古季风气候带,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古湖水加深,分层性增强,浮游生物的古生产力降低,隐晶碳酸盐的沉淀速率变小,粘土沉积速率加快,还原性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有利于黑页岩、油页岩和暗色泥岩的形成:而相对干冷气候下,古湖水变浅,分层性减弱,浮游生物的古生产力增高,隐晶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变大,粘土的沉积速率减慢,有利于钙质页岩、钙质纹层页岩、钙质泥岩、泥灰(云)岩甚至纹层状碳酸盐岩、灰(白云)岩的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5-04-28)

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10](2002)在《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 ,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 ,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 ,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 ,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 ,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 ,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 ,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2年01期)

古气候旋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温室气候的条件下,陆表沉积系统和生态系统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是世界上保存陆相白垩系地层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盆地内巨厚的湖相沉积物记录着古环境、古气候演变的信息。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精细地质记录,有助于开展详尽的科学研究。本次研究利用钻取自松科2井东孔嫩江组一段(1182.74~1249.32m)和嫩江组二段(1086~1145.24m)岩心的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扫描数据Rb/Sr,K/Ti,Ti/Al和Zr/Rb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识别,并关于古气候对天文轨道参数的响应机制作初步探讨。通过观察陆源碎屑元素的相对变化,认为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由嫩一段沉积期的湿润向嫩二段沉积期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利用MTM(Multitaper Method of Spectral Analysis)分析、EHA(Evolutive Harmonic Analysis)分析、ASM(Average Spectral Misfit)分析和带通滤波分析在嫩江组的沉积序列中识别到了保存良好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结果表明嫩江组一段沉积期间气候较为稳定,偏心率和斜率对气候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但嫩江组二段沉积期间气候波动显着,其气候的变化主要受偏心率和岁差周期的共同调控,斜率周期的调控作用则表现的相对较差,并且越到后期调控作用越弱。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期间的古气候响应机制主要表现为:(1)嫩一段沉积期间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尤其在斜率显着增加和岁差振幅增大时季节性差异增强,此时夏季风强烈,降雨充沛;(2)嫩二段沉积早期气候仍较为湿润,但在向沉积中后期过渡的过程中斜率的调控作用减弱,岁差的调控作用增强,使得季节性降雨减少,平均经圈环流在北半球冬季南移的过程中强度增加,来自北大西洋的西风增强,季风减弱,气候干旱,夏季北移的过程中强烈的下沉气流使得水汽不易凝结,气候较湿润时期干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气候旋回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会领,余克服,赵建新,俸月星,林玉石.中晚全新世湘西莲花洞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岩溶.2017

[2].杨涵菲.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嫩江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识别及其古气候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房强,吴怀春,王训练.华南瓜德鲁普统米兰科维奇旋回及其年代学和古气候意义[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一)——专题84:地球化学进展、专题85:地时-中国、专题86:行星物理学、专题87:深部碳循环.2016

[4].王千锁,宋友桂,李吉均,赵志军,荣培.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15

[5].林玉石,舒丽,张美良,覃嘉铭,程海.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J].西北地质.2009

[6].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彭华,张耀玲.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变化及古气候旋回[J].中国地质.2009

[7].葛倩,孟宪伟,初凤友,方银霞,杨克红.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J].海洋学研究.2008

[8].贾国东,谢宏琴.南海北部海水氧同位素剩余值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J].地学前缘.2006

[9].王冠民.古气候变化对湖相高频旋回泥岩和页岩的沉积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10].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2

论文知识图

线上丁青湖组底部的超覆磨13并喜二段地层及沉积相柱状剖面图松辽盆地盖层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图...磨16井嘉二段地层及沉积相柱状剖面图松辽盆地白垩纪植物成分、古气温和干...MX13井嘉二段地层柱状剖面

标签:;  ;  ;  ;  ;  ;  ;  

古气候旋回论文_张会领,余克服,赵建新,俸月星,林玉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