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信息,信贷,非对称,对称性,保险法,被保险人。

信息不对称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蔡文鑫,王一鸣[1](2019)在《奈特不确定性与市场信息反应的非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A股市场微观层面的动量(反转)效应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对此,本文从投资者面临奈特不确定性的角度,构建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偏差的不同情形。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数据,检验我国股票市场信息反应的非对称性现象,发现了投资者对正向信号的反应过度以及对负向信号的反应不足,而且投资者对正向信号的反应过度程度大于对负向信号的反应不足程度。(本文来源于《投资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梦宇[2](2019)在《金融市场发展、信息不对称性与企业IPO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金融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几十年。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金融市场在中介效率、信息传递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呈现出诸多特质,其中显着特征之一便是在省份间存在的区域金融非均衡现状。金融市场发展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中信息传递效率与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处于不同金融发展现状中的企业在其投融资决策、公司治理及经营绩效等方面,面临着差异化的外部资源与内部反馈。在企业的诸多投融资行为中,其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对于信息环境十分敏感。IPO定价过程中,信息在投资者、发行人及承销商间具有非对称传递特征,进而直接影响了 IPO抑价水平。而金融发展带来的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将直接降低IPO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影响IPO抑价水平。既有研究表明,IPO的短期抑价所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长期的投资过程讲逐渐被发掘,价格回归理性状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为区域金融发展非平衡对企业IPO短期及长期表现的影响。本文的事实分析部分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现象明显存在,位于不同区域中的企业在IPO表现上具有显着差异。较为发达的区域更易接触到银行及证券公司的资源,企业的IPO抑价率的平均值仅为117.2%,而“欠发达”区域的企业的IPO抑价率平均值为139.1%,两者相差21.9个百分点。同时,“欠发达”地区在样本期间的平均IPO企业数量为34家,而“发达”区域的平均数量为68家,为前者的两倍。同时,处于“欠发达”区域企业的长期表现显着弱于“发达”区域的企业,且此效应可持续至3年期的时间长度。基于以上事实,本文在路径分析部分中,分别从金融市场的中介主体及股票市场两个角度对金融市场影响IPO抑价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发现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中介主体的承销商部分,本文发现,处于相对“欠发达”区域的企业由于承销商选择的局限性,其IPO抑价率往往更高;(2)在中介主体的银行信贷部分,本文认为银行信贷的差异会从两个方面导致IPO抑价率的差异:首先,若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具有银行的信贷记录,则会对市场的投资者传递出更多信息,因而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IPO抑价;而另一方面,若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贷融资渠道,其对于IPO融资的依赖性便会大大降低,因而,企业无需通过额外的抑价吸引投资者,确保发行成功,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企业所可能接受到的银行信贷总额会直接影响其IPO抑价水平;(3)在股票市场部分,本文发现投资者对于企业上市后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其索要流动性补偿的需要,从而影响IPO抑价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显着降低IPO抑价。同时,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不具备信息和资本获取优势,因此,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为敏感。类似的,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其对外在金融环境的敏感程度会更高。(2)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市场整体的有效性提升,IPO抑价率显着降低。(3)企业所处的金融环境对于IPO长期表现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可以持续3年之久,但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对于现有研究做了重要补充。首先,本文的研究是对于跨区域IPO抑价率差异研究的补充。现有的研究验证了法律因素、制度因素等宏观因素对于跨区域IPO抑价率的影响,却缺乏关于金融发展对于IPO抑价率的直接探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实证研究与路径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其次,本文丰富了IPO抑价理论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通过理论模型的创新,直接刻画了中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IPO抑价的影响。再次,本文丰富了基于中国市场的IPO抑价率及长期表现的研究,补充回答了若企业不具备获取资源的先天性优势,如国有性质、政治关联等禀赋,其是否会从外在整体的金融环境中受益。最后,本文是对于金融发展相关文献的重要补充。现有的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探讨多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金融发展与IPO抑价率及长期表现的研究,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传递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拟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切实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促进金融公平;(2)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提升市场的资源及信息配置效率,助力实体经济;(3)切实促进中介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途径与效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31)

王小韦[3](2018)在《意外险诈骗案件信息非对称性:解构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外伤害保险(以下简称“意外险”)诈骗案件,没有最残忍,只有更残忍。剖析过林林总总的该类案件,原以为2013年5月发生在江苏常州杀妻案件(以下简称“常州案件”),是“空前绝后”的案件,原因是这个案件被不同的部门贴上了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左的标签:在保险行业(本文来源于《中国保险报》期刊2018-12-26)

牛婧文[4](2018)在《“科技立项贷”在本市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通过以前在市科学技术局立项的‘大气网格化项目’作为申请‘科技立项贷’的主要依据,可获得不用抵押物的贷款大约200万元,这将使我们原定的研发和推广周期极大地缩短。”天津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李祯祯在“科技立项贷”发布会上高兴地说。昨日(本文来源于《滨海时报》期刊2018-12-13)

李雨轩,黄奇,陈雪,郑姝雅,张戈[5](2018)在《利用领域本体提高信息对称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利用领域本体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一种模型,给出了这个模型在购物和在线医疗咨询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并依托购物场景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为信息不对称的双方提供结构化的知识和可视化的表示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本文来源于《情报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钢,郭文旌[6](2018)在《基于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银行存量客户潜在价值的二次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由于信贷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银行在面对资金需求者做出信贷决策时面临较大违约风险。针对该问题,在传统信贷过程中引入了信号模型及存量客户角色,研究了存量客户参与下的基于信息不对称性下多阶段银行信贷策略选择的过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有效的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4期)

苟成秋,余瀚游,徐梓桉,李晓峰,张严辞[7](2018)在《基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小群组紧急疏散行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紧急疏散情况下个体、群组及其间的交互行为,提出一种通用的人群模拟方法.首先分析可能影响个体疏散行为的因素;然后引入统一空间量化所有影响疏散行为的因素,统一不同个体的倾向速度的求解过程;最后根据个体所属的群组及其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的差异性等不同情况对倾向速度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个体、群组的疏散行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魏世创,高荣强[8](2017)在《基于信息不对称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信息不对称性。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键在于将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特性向经验品特性甚至搜寻品特性的转变,这需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经营或第叁方机构介入市场,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或实行质量认证;政府要采取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控制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经营者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遵守良好操作规范,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等。此外,需要加强消费者责任。(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7年31期)

钟立新,徐文娟[9](2017)在《信息不对称性环境下的民间借贷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密切关联。在熟人社会中,民间借贷和信息传播都依靠着以血缘、亲缘等强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两者的路径一致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民间借贷风险。在公民社会中,民间借贷依托于市场规则,信息传播依托于公共平台,两者通过公开化、市场化的操作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民间借贷风险。在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民间借贷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容易造成两者的不相匹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违法成本低,从而使得正常的民间借贷容易异化为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现实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例展示了民间借贷危机发生的微观机理。(本文来源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尤信招[10](2017)在《高校体育文化信息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文化是多面的载体,具备良好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体系构成的各系统和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构成校园文化必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受到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在交流中出现了信息传递的非对称,影响到交流和发展,通过分析这些制约因素,阐述相关的策略,提出部分见解.(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金融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几十年。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金融市场在中介效率、信息传递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呈现出诸多特质,其中显着特征之一便是在省份间存在的区域金融非均衡现状。金融市场发展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中信息传递效率与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处于不同金融发展现状中的企业在其投融资决策、公司治理及经营绩效等方面,面临着差异化的外部资源与内部反馈。在企业的诸多投融资行为中,其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对于信息环境十分敏感。IPO定价过程中,信息在投资者、发行人及承销商间具有非对称传递特征,进而直接影响了 IPO抑价水平。而金融发展带来的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将直接降低IPO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影响IPO抑价水平。既有研究表明,IPO的短期抑价所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长期的投资过程讲逐渐被发掘,价格回归理性状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为区域金融发展非平衡对企业IPO短期及长期表现的影响。本文的事实分析部分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现象明显存在,位于不同区域中的企业在IPO表现上具有显着差异。较为发达的区域更易接触到银行及证券公司的资源,企业的IPO抑价率的平均值仅为117.2%,而“欠发达”区域的企业的IPO抑价率平均值为139.1%,两者相差21.9个百分点。同时,“欠发达”地区在样本期间的平均IPO企业数量为34家,而“发达”区域的平均数量为68家,为前者的两倍。同时,处于“欠发达”区域企业的长期表现显着弱于“发达”区域的企业,且此效应可持续至3年期的时间长度。基于以上事实,本文在路径分析部分中,分别从金融市场的中介主体及股票市场两个角度对金融市场影响IPO抑价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发现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中介主体的承销商部分,本文发现,处于相对“欠发达”区域的企业由于承销商选择的局限性,其IPO抑价率往往更高;(2)在中介主体的银行信贷部分,本文认为银行信贷的差异会从两个方面导致IPO抑价率的差异:首先,若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具有银行的信贷记录,则会对市场的投资者传递出更多信息,因而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IPO抑价;而另一方面,若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贷融资渠道,其对于IPO融资的依赖性便会大大降低,因而,企业无需通过额外的抑价吸引投资者,确保发行成功,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企业所可能接受到的银行信贷总额会直接影响其IPO抑价水平;(3)在股票市场部分,本文发现投资者对于企业上市后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其索要流动性补偿的需要,从而影响IPO抑价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显着降低IPO抑价。同时,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不具备信息和资本获取优势,因此,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为敏感。类似的,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其对外在金融环境的敏感程度会更高。(2)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市场整体的有效性提升,IPO抑价率显着降低。(3)企业所处的金融环境对于IPO长期表现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可以持续3年之久,但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对于现有研究做了重要补充。首先,本文的研究是对于跨区域IPO抑价率差异研究的补充。现有的研究验证了法律因素、制度因素等宏观因素对于跨区域IPO抑价率的影响,却缺乏关于金融发展对于IPO抑价率的直接探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实证研究与路径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其次,本文丰富了IPO抑价理论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通过理论模型的创新,直接刻画了中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IPO抑价的影响。再次,本文丰富了基于中国市场的IPO抑价率及长期表现的研究,补充回答了若企业不具备获取资源的先天性优势,如国有性质、政治关联等禀赋,其是否会从外在整体的金融环境中受益。最后,本文是对于金融发展相关文献的重要补充。现有的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探讨多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金融发展与IPO抑价率及长期表现的研究,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传递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拟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切实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促进金融公平;(2)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提升市场的资源及信息配置效率,助力实体经济;(3)切实促进中介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途径与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参考文献

[1].蔡文鑫,王一鸣.奈特不确定性与市场信息反应的非对称性[J].投资研究.2019

[2].李梦宇.金融市场发展、信息不对称性与企业IPO表现[D].浙江大学.2019

[3].王小韦.意外险诈骗案件信息非对称性:解构和重构[N].中国保险报.2018

[4].牛婧文.“科技立项贷”在本市发布[N].滨海时报.2018

[5].李雨轩,黄奇,陈雪,郑姝雅,张戈.利用领域本体提高信息对称性的研究[J].情报学报.2018

[6].王钢,郭文旌.基于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银行存量客户潜在价值的二次挖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

[7].苟成秋,余瀚游,徐梓桉,李晓峰,张严辞.基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小群组紧急疏散行为模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8

[8].魏世创,高荣强.基于信息不对称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

[9].钟立新,徐文娟.信息不对称性环境下的民间借贷风险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7

[10].尤信招.高校体育文化信息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  ;  ;  

信息不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