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710065
【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出现已久,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草根性、多元性的特点,它深深存在于中国的乡土文化中,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华山现存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是尚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这些信仰场所供奉的神灵主要是道教神灵,只是对神灵的神职出于自身的需求做了改变。在由于地缘因素所形成的信仰群体中,既有基于宗教信仰而和谐共处的一面,也有由于庙会经营和信仰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冲突。
【关键词】民间信仰;儒家文化;道教;国家政权;信仰神灵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与官方宗教和其他制度性宗教相对应而存在,是把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和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和重新组合,所构成的一个十分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但直观的说,中国的民间信仰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虔诚的信仰,它往往是一些很实际的信仰或需求,它着眼于现实的幸福,这种现实既是现世的又是眼前的,民间信仰中的各种活动,绝大多数的是出于一个个现实的眼前的利益需求,而且可以说是十分直接的。在民间信仰中,民众并不需要通过信仰去拯救灵魂,只是需要得到一种现时的报答。这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功利性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民间信仰的价值取向,其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不应当被忽视。身处社会底层的民众,在面临各种困境又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解决时,祭祀神灵其实是他们内心的压抑情感的宣泄,是“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明,企图借助这些超自然力量来消除恐惧、摆脱困境,满足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从民间信仰的祭祀对象来看,虽然是对各种信仰体系中神灵的筛选和整合,但大都具有解救苦难的功能,这其实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最根本的精神需求,神明对民众的赐福、庇佑、解救是民众内心能超越现实生活苦难的精神支柱。
中国的民间信仰,既有原始社会宗教文化的沉积,又有西周宗教文化的痕迹,还有儒释道的渗透,明清以后还受到基督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之源,又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道教的许多神灵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灵,儒家也通过统治者赐封了许多符合它们的道德伦理要求的人神,并且这些神灵中的绝大多数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民间信仰的神灵也有许多进入道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祗。
随着各种宗教政策的落实,与历史上相比,现在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更为复杂和多样,本文仅以陕西青华山为个案来论述。
青华山地处秦岭山麓,海拔1269米,势如苍龙仰首,形似巨蟒登空,自古以“清秀华美”而得名,山中多修行隐士。青华山现存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卧佛寺、慈航宫和各种汤房。
卧佛寺始建于唐朝武德初年(即公元618年),在青华山正顶,也是青华山最具规模的宗教活动场所。卧佛寺,原名摩崖石刻、岱顶、五层楼,建筑为五层楼四周凌空悬起,楼内楼梯回旋,整座寺庙都是依空而建,随处可见陡峭险恶石阶和支撑庙宇屋基的木柱。供奉儒释道三圣,还有各路神仙老母。
卧佛寺得名来自第一层的如来佛,他以石壁雕凿而成,侧躺在四拱石洞之中,身长十二米,高三米。关于卧佛创于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了,相传是先有石佛后建的寺庙。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多庙宇没落了,卧佛寺也没能幸免。直到清朝道光元年(即公元1821年)有一位本然禅师在此地欲修建一座四大天王宝殿,在破土时发掘出卧佛圣身,才得以重建。从寺庙的一个洞前所立的功德碑可知,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卧佛寺屋顶的铁瓦也被洗劫去炼铁了,经历了文革后,卧佛寺一度荒无人迹,野蒿过人。直到1977年有一位高僧本学法师至此,将废墟清理,恢复了卧佛寺的宗教活动,后又经过多次修葺,卧佛寺基本恢复原貌。现在的卧佛寺并未见到出家人,由当地群众选出看庙人日常管理,为没有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
青华山慈航宫据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始建于唐玄宗时期,唐朝兴盛时期名为安清宫,但已经无从考证。历史沧桑,屡经兴废,文革后几无人烟。2013年,全真坤道李理青道长云游至此,从村民手中接管此庙。李理青道长历时三年,自筹资金三百多万元重建,现有道人十余名于此修行,朝夕课诵,礼斗拜忏,每逢初一十五在此为信众讲经说法,道风纯正,颇有影响。但慈航宫虽为全真道士之道场,却仍然不是登记在册的道教场所,与周边民众以及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虽基本和谐但也时有冲突。
卧佛寺沿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庙,没有师父在此主持,都是居士管理,里面供奉的“各路神仙老母”居多,这些庙宇被称为“汤房”。汤房一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关中地区把吃晚饭称作喝汤,由于朝山者一般晚上都会在山上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场所被称为汤房,实际上就是“为朝山赶路的人提供的歇脚喝汤吃饭的地方”。
青华山的汤房中寺、观混杂,供奉不一,但女神为多,静心堂内供奉的石婆,相传为长安地方神。沿着约15华里的朝山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所:依次为三佛堂、金佛寺、静心堂、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魁星楼(回心楼)、大佛坪、四天门、五天门、卧佛寺。规模皆十分小,有些甚至已经破败。
每年夏季的农历六月份,是青华山的庙会,在此期间,朝山者络绎不绝。朝山者按组织情况来分可以分为个体朝山者和集体朝山者两类,其中个体朝山者又可以分为一般游客和进香还愿的香客信众;集体进香者又分为香社、乐社和一般性的娱乐团体秦腔自乐班、老年曲艺(歌舞)团体等。一般香客占朝山进香人群的大部分,这一类人群中也包含少量游客。
青华山现存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是尚未登记的各种信仰场所,如慈航宫、卧佛寺以及散见于山中的各种汤房。其中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的神灵主要是道教神灵,只是对神灵的神职出于自身的需求做了改变。农历六月庙会期间,前来朝山和进香的香客游客多少都会给青华山个庙宇寺观一些布施钱和香油钱。慈航宫虽然由有法卷的正规道士住庙管理,但其场所的登记尚未完成,除了慈航宫是由正规的全真道士管理之外,卧佛寺自行设立的收门票制度,其他的各庙都是由当地和周边的村民经营管理,香火完全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虽然在民间信仰中,民众们对神灵不加分别,见到神灵就拜,但作为青华山唯一一座有正规出家人的道观,慈航宫尤被香客所关注,这就引起了地方上一些民众的嫉恨,又慈航宫的住持为外地来的坤道,所以慈航宫山门屡屡被当地的民众破坏,住持的修建工作也经常被捣乱和为难。但在除了庙会的其他时间中,却又都能十分和谐的相处,由于种种原因,在青华山宗教群体中,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整合能力并未得以体现,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因此,在青华山这个庙宇众多的信仰场地,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形态。可以说,在由于地缘因素所形成的信仰群体中,两者都想独立的发展,既有基于宗教信仰而和谐共处的一面,也有由于庙会经营和信仰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冲突。
道教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在道教神仙体系形成中,道教吸纳和整合了民间信仰的一些神灵,民间信仰为了自身的生存也主动靠近和依赖道教。目前,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制度性宗教,其宗教性已经被普遍承认,民间信仰的对象庞杂、内容多样,但其供奉的神灵与佛道教很多都一致,只有部分神灵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在青华山的民间信仰中以供奉道教神灵的居多,慈航宫为唯一一处由正规全真道士住持的宗教场所,但整个青华山的宗教信仰却以卧佛寺最为著名,可见其宗教信仰的复杂,青华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场所之间尽管有种种矛盾,最终还是实现了共同发展,多元宗教文化并存。可以说,共同发展、多元宗教信仰并存,也是道教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新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朝旭:《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以闽台民间神明信仰为例》,《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徐朝旭:《儒家文化与民间信仰》,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