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流,阻尼,结构,采暖,效应,齿形,界面。
电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授权公告号:CN 108571558B授权公告日:2019年6月7日专利权人:上海大学发明人:崔建祥、楚刘峰、孙翊等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该装置包括上板、下板、中心阻尼结构以及均匀分布在中心阻尼结构周围且间隔分布的金属橡胶阻尼和弹簧阻尼。中心阻尼结构包括内腔充满巨电流变液的外筒部、设有且位于外筒部内的环形圆台的活塞(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童炅[2](2019)在《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温晴锟[3](2019)在《聚苯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 fluid,ER fluid)是一类智能材料,它是通过将可极化的固体颗粒分散到绝缘介质(硅油、矿物油等)中制备而成的一类流体的总称,其流变特性可通过外部电场控制。分散在ER悬浮液中的固体物质通过施加的电场使其极化,并会沿着所施加的场方向连接以形成链状或柱状结构。因此,它们表现出从液体状到固体状的相变。在这个快速且可逆的过程中,ER流体的流变性质产生显着变化。具有π-共轭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已用作电流变材料,在这些导电材料中,聚苯胺由于它易于合成,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其电导率可通过掺杂-去掺杂或复合过程调整,最常用的电流变的材料之一。聚苯胺作为一种电流变液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形貌对其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特殊形貌的聚苯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人们已经制备出了纤维状、棒状、球形的纳米颗粒,这有利于增强其极化能力从而增强其流变性能。所以我们设计并制备了特殊形貌的聚苯胺以及通过利用聚苯胺的特性制备出高性能的聚苯胺的复合材料。以下为主要实验内容:(1)我们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辅助的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回形针状聚苯胺(PANI)纳米纤维。首先,使用叁种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来提供不同的复配体系。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对获得的聚苯胺纳米颗粒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提出了可能的合成机制,CTAB和PVP作为结构导向剂起着调节形态的模板的作用。回形针状聚苯胺(PANI)纳米纤维显示出了较强的电流变效应。(2)以导电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作为核心,采用聚苯胺作为绝缘层包覆在其外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核-壳型电流变(ER)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可控尺寸和形貌。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MIL-125(一种Ti的MOF结构),然后在极性溶剂中合成并成功的包覆上了聚苯胺。这种MIL-125@PANI核-壳结构极大地加强了分散颗粒的极化能力,从而改善了它们的流变性质。(3)通过改善碳纳米管表面使其具有苯胺基团,然后将其作为核心导电层,通过原位氧化聚合法在其外表面复合一层聚苯胺,对其形貌以及可能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CNT@PANI。通过去掺杂工艺改善其电导率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电流变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表征上述材料的形貌。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仪(TGA)来表征其结构。此外,上述材料制备的电流变(ER)液的流变行为通过旋转流变仪测试,其介电性能通过介电谱来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王成伟[4](2019)在《氧化钛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所熟知的电流变液主要是由可极化的纳米颗粒分散在可绝缘的油体里而组成的两相液体,其流变性能会在所加的电场作用下发生瞬时并且可逆的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来源是因为电流变液在电场作用下,内部相邻的纳米颗粒互相吸引从而会形成沿电场方向排列的一种链状结构。由于所研究的电流变液会对电信号产生快速并且可逆的反应,因此电流变会在减震器、离合器、制动领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电流变领域的迅速发展,它也产生了一些制约性的问题,比如极化力较低,温度依赖性,悬浮体漏电流或颗粒沉淀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电流变材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无机半导体材料和导电聚合物材料。而在这其中,TiO_2是目前研究领域最火热的一种,TiO_2具有高介电常数、良好的热稳定性、制备多样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另它从而成为最优秀的电流变材料之一。但是,TiO_2所产生的电流变效应会限制于其屈服应力的不足,抗沉淀性能也较差,因此我设计出了用TiO_2来包裹不同材料,从而形成核壳的复合材料。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由于自身的属性优势,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它是由两种纳米颗粒组合而成的,其中一个是作为核(内部中心材料),一个作为外壳(外部包覆材料)。由于外壳材料的包覆,可以改变内部材料的介电性、热稳定性差等性能,从而提高整个核壳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散性以及抗沉淀性等性能,最终,核壳结构纳米颗粒会表现出不同于两种组合材料的独特特性。现在核壳结构的研究材料非常多,其中包括了有机物包覆有机物,无机物包覆有机物,有机物包覆无机物等等。而二氧化钛由于自身性能的良好成为了核壳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本实验中选择用氧化钛包覆钛酸纳米管和二硫化钼以及乙二醇基铁。从而最终提高电流变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以下是实验内容以及结果:1:首先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钛颗粒作为原料并用水热法的方法成功制备出钛酸纳米管H_2Ti_2O_5,并以它为基体在外部包覆氧化钛,采用溶剂热的方法制备出氧化钛@H_2Ti_2O_5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然后用TEM,SEM,XRD观察其形貌,晶型结构等。最后,将氧化钛@H_2Ti_2O_5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分散在硅油中形成了电流变液体,用电流变仪测试发现该复合颗粒表现出了很强的电流变效应。2:第一步先利用化学剥离法制备出片层状的二硫化钼,以其作为载体,通过水解法使纳米二氧化钛包覆在二硫化钼上,并采用这种复合颗粒作为分散相制备出电流变液。之后使用SEM,XRD等仪器对该复合颗粒表面形貌和晶型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电流变仪对其电流变液进行了流变性能测试。从SEM照片中看出复合颗粒形貌均一。同时该复合颗粒制备出的电流变液在不同电场下剪切应力提升明显,展现出较强的电流变性能。3:本实验采用两步法制备出乙二醇基铁/氧化钛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粒子,并将制备得到的复合颗粒分散在硅油中得到一系列的电流变液。首先采用高温回流法制备出乙二醇基铁模板,然后分别用水解法和溶剂热制备出氧化钛纳米颗粒包覆在乙二醇基铁模板表面。之后使用XRD、SEM、电流变仪等仪器对纳米复合粒子进行结构的表征和性能的测试。并且还探究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纳米复合粒子电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水解法得到纳米复合粒子相比于溶剂热在形貌和电流变性能方面都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9)
陈盼盼,刘曌,郝博男,刘迎丹[5](2019)在《聚苯乙烯/聚邻甲基苯胺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种子溶胀-释放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邻甲基苯胺(PS/PMANI)核-壳结构微球,并且通过采用不同粒径的PS种子微球实现了对核-壳结构粒径的调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对其形貌和化学结构分别进行了表征。将制备的核-壳结构微球作为电流变响应材料,研究了粒径变化对其电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单分散核-壳结构微球,相同投料比(PS∶MANI=3∶1)条件下,随PS种子微球粒径增加,PMANI壳层的厚度也逐渐增加。不同粒径微球的电流变液均能表现出良好的电流变效应,且随着微球粒径及壳层厚度的增加,其电流变液在相同电场下具有更高的电流变效率。(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雷,侯汉,韩艳君,王昕[6](2019)在《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模具微结构光整加工,利用电流变效应对磨料的聚集作用和超声振动对磨料的驱动作用,提出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开发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加工系统.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振动的振幅和施加的电场强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验证了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工艺可行性,为后续工艺优化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尧生,窦世磊,徐鲁宁,韩立[7](2019)在《内齿形空间电极电流变阻尼器的电场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电流变阻尼器的电场强度与电流变液流动方向垂直,在高速冲击大剪切速率工况下,电流变液的剪切速率使用上限无法进一步提高,限制了它在更高剪切速率区间的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提出的交指状电极结构,能够提供二维正交电场分量,其有效电场强度可用电流变液工作区间内各点位的电场平行分量与0.3倍的电场垂直分量之和来表示,此数值的最小值与该电场分布下的电流变液屈服强度成线性关联。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内齿形空间电极电流变阻尼器,具有叁维正交电场分量,即使在高速冲击下电流变液发生湍流,也能够在工作区间内有效地控制流体运动行为,提升电流变阻尼器在高剪切速率工作区间的电流变控制能力。本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内齿形空间电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系统地研究了空间电极几何参数对空间电场有效电场强度体积分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电极间绝缘层厚度增加时,有效电场强度体积分的数值逐渐增大;电极长度增加,该值先平缓增长、在拐点后快速增加;随着正负电极交角有效值的增加,该值逐渐减小;电极对数增加,该值呈现上升趋势。上述结果符合电场平行分量能够增强电流变效应的假设。(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高飞,肖阳,记者,张秋滢[8](2019)在《让电流变暖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国网绥化供电公司致力生态绥化建设,从多维度推进电能替代工作,用“电”这个清洁能源,助力城市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他们积极探索、常抓不懈,建立政府社会广泛参与的推广机制,努力寻(本文来源于《绥化日报》期刊2019-01-07)
崔丽娜,景鑫[9](2018)在《稀土改性甲壳素功能材料荧光性能和电流变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为底物,通过简单的研磨法,掺入稀土盐和磺柳酸,合成了两种具有荧光性能的电流变体材料,并测定其组成、荧光性能和电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各个原料之间发生了酸碱或配位反应,磺柳酸和稀土盐增强了壳聚糖的电流变性能。其中只含有铽离子的磺柳酸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电流变性能。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其电流变性能的主要因素。而且,含有铽离子的两种稀土复合材料具有荧光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董旭峰,钮晨光,齐民[10](2018)在《电流变弹性体界面阻尼效应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电流变弹性体阻尼理论模型,将其阻尼按来源解耦为固有阻尼、界面阻尼及电致阻尼,重点分析颗粒/基体界面对电流变弹性体阻尼性质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构表明,当电流变弹性体中颗粒/基体间以弱界面为主时,其总阻尼高于以强界面为主的电流变弹性体;若电流变弹性体中颗粒/基体间以强界面为主,当应变幅值或颗粒含量较小时,固有阻尼在总阻尼中占主导地位,当应变幅值或颗粒含量较大时,弱结合界面阻尼在总阻尼中占主导地位。为验证理论模型,以TiO_2颗粒及偶联剂改性TiO_2颗粒为分散相制备电流变弹性体,在不同频率、应变振幅、电场强度下测试其阻尼因子,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合。(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电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J].橡胶科技.2019
[2].童炅.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9
[3].温晴锟.聚苯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4].王成伟.氧化钛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陈盼盼,刘曌,郝博男,刘迎丹.聚苯乙烯/聚邻甲基苯胺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的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19
[6].张雷,侯汉,韩艳君,王昕.超声电流变复合抛光试验[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尧生,窦世磊,徐鲁宁,韩立.内齿形空间电极电流变阻尼器的电场仿真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8].高飞,肖阳,记者,张秋滢.让电流变暖流[N].绥化日报.2019
[9].崔丽娜,景鑫.稀土改性甲壳素功能材料荧光性能和电流变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8
[10].董旭峰,钮晨光,齐民.电流变弹性体界面阻尼效应理论分析[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