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机的领域,公开了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包括基体以及设于基体上的防护罩,卡槽、固定组件、以及驱动件;至少两个卡槽在基体外壁的两侧相对设置;固定组件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外壁上,固定组件的另一端卡接在卡槽中;固定组件包括铰接部和弹性部,铰接部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外壁上,铰接部的另一端与弹性部相铰接,弹性部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卡接在卡槽中,驱动件用于驱动弹性部卡接在卡槽中。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安装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包括基体(1)以及设于基体(1)上的防护罩(2),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槽(11)、固定组件(3)、以及驱动件(4);至少两个卡槽(11)在基体(1)外壁的两侧相对设置;固定组件(3)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固定组件(3)的另一端卡接在卡槽(11)中;固定组件(3)包括铰接部(31)和弹性部,铰接部(31)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铰接部(31)的另一端与弹性部相铰接,弹性部远离铰接部(31)的一端卡接在卡槽(11)中,驱动件(4)用于驱动弹性部卡接在卡槽(11)中。
设计方案
1.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包括基体(1)以及设于基体(1)上的防护罩(2),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槽(11)、固定组件(3)、以及驱动件(4);至少两个卡槽(11)在基体(1)外壁的两侧相对设置;固定组件(3)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固定组件(3)的另一端卡接在卡槽(11)中;固定组件(3)包括铰接部(31)和弹性部,铰接部(31)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铰接部(31)的另一端与弹性部相铰接,弹性部远离铰接部(31)的一端卡接在卡槽(11)中,驱动件(4)用于驱动弹性部卡接在卡槽(1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部(31)包括主板(311)以及在主板(311)同侧两端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耳(312),弹性部与第一凸耳(312)相插接,且弹性部与第一凸耳(312)之间通过固定螺栓(313)以及螺母(314)进行连接;固定螺栓(313)的螺杆端依次穿过第一凸耳(312)、弹性部与第一凸耳(312)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一凸耳(312),配合螺母(314)对弹性部和铰接部(31)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主板(311)背向第一凸耳(3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耳(315),防护罩(2)外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三凸耳(21),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相插接,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之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相对称设置的第一弹性板(321)以及第二弹性板(322),第一弹性板(321)远离固定螺栓(313)的一端设有抵压板(3211),第二弹性板(322)远离固定螺栓(313)的一端设有挂接板(32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驱动件(4)设置为驱动螺栓,驱动螺栓与第二弹性板(322)螺纹连接,驱动螺栓的螺杆端朝向第一弹性板(321)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还包括侧向支撑组件,侧向支撑组件与固定组件(3)相邻设置,侧向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板(51)以及与第一板(51)铰接相连的第二板(52),第一板(51)远离第二板(52)的一端竖向滑动装配在防护罩(2)上,第二板(52)远离第一板(51)的一端铰接在基座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板(51)远离第二板(52)的一端朝向防护罩(2)外壁设置有滑块(511),防护罩(2)外壁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滑槽(22),滑槽(22)与滑块(511)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511)与所述滑槽(22)的水平截面设置为T形或燕尾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背景技术
万能试验机,集拉伸、弯曲、压缩、剪切、环刚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材料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非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是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程质量监督站等部门的理想检测设备。
现有的技术中,万能试验机的上横梁通过两个液压杆进行升降,万能试验机的下横梁通过两个丝杆进行升降,液压杆比丝杆高;为了防止试样在拉断或压裂时有碎屑飞溅至周围操作人员身上,通常会在万能试样机上安装有防护罩,对碎屑的飞溅进行阻挡。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防护罩在安装的过程中,防护罩的下方通常通过很多个螺栓固定在万能试验机;防护罩的上方通过两根连接杆分别固定在液压杆上端的顶部,对防护罩的顶部进行固定;使得防护罩的安装较为麻烦,故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防护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包括基体以及设于基体上的防护罩;卡槽、固定组件、以及驱动件;至少两个卡槽在基体外壁的两侧相对设置;固定组件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外壁上,固定组件的另一端卡接在卡槽中;固定组件包括铰接部和弹性部,铰接部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外壁上,铰接部的另一端与弹性部相铰接,弹性部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卡接在卡槽中,驱动件用于驱动弹性部卡接在卡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防护罩与基体相固定时,首先将防护罩罩设在基体上,转动铰接部,使弹性部伸入卡槽中,之后通过驱动件驱动弹性部扩张,使弹性部抵压在卡槽内壁上,从而实现将防护罩与基体进行连接固定;当将防护罩从基体上拆除时,通过驱动螺栓解除对弹性部的扩张,进而便可将防护罩取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上述的设定,达到了便于防护罩安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部包括主板以及在主板同侧两端相对设置的第一凸耳,弹性部与第一凸耳相插接,且弹性部与第一凸耳之间通过固定螺栓以及螺母进行连接;固定螺栓的螺杆端依次穿过第一凸耳、弹性部与第一凸耳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一凸耳,配合螺母对弹性部和铰接部进行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板和第一凸耳构建以形成铰接部;当铰接部与弹性部相连接时,固定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凸耳、铰接部与第一凸耳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一凸耳,最后螺栓螺杆端的端部与螺母螺纹连接,实现对铰接部与弹性部之间的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主板背向第一凸耳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耳,防护罩外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三凸耳,第二凸耳与第三凸耳相插接,第二凸耳与第三凸耳之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铰接部与防护罩外壁铰接连接时,销轴依次穿过第三凸耳、第二凸耳与第三凸耳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三凸耳,进而实现铰接部与防护罩外壁之间的铰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部包括相对称设置的第一弹性板以及第二弹性板,第一弹性板远离固定螺栓的一端设有抵压板,第二弹性板远离固定螺栓的一端设有挂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部卡接在卡槽中时,抵压板抵压在卡槽内壁上,挂接板挂接且抵压在卡槽内壁上,实现将弹性部卡接在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驱动件设置为驱动螺栓,驱动螺栓与第二弹性板螺纹连接,驱动螺栓的螺杆端朝向第一弹性板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相扩张时,旋入驱动螺栓直至驱动螺栓的端部抵压在第一弹性板上,继续旋入驱动螺栓使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相扩张,从而带动抵压板以及挂接板均抵压在卡槽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还包括侧向支撑组件,侧向支撑组件与固定组件相邻设置,侧向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板以及与第一板铰接相连的第二板,第一板远离第二板的一端竖向滑动装配在防护罩上,第二板远离第一板的一端铰接在基座外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向支撑组件在防护罩的侧方对防护罩进行支撑,以第二板铰接在基体上的点为中心,第二板朝向地面转动,第二板转动时带动第一板在防护罩外壁上竖向向下滑动,最终第二板处于水平,第一板倾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板远离第二板的一端朝向防护罩外壁设置有滑块,防护罩外壁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滑槽,滑槽与滑块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板在防滑罩外壁上滑动时,滑块在滑槽中竖直向下滑动;滑块以及滑槽的设定为第一板在防护罩上的滑动建立基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的水平截面设置为T形或燕尾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滑块在滑槽中滑动时产生的晃动,进而提高滑块在滑槽中滑动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将防护罩与基体相固定时,首先将防护罩罩设在基体上,转动铰接部,使弹性部伸入卡槽中,之后通过驱动件驱动弹性部扩张,使弹性部抵压在卡槽内壁上,从而实现将防护罩与基体进行连接固定;当将防护罩从基体上拆除时,通过驱动螺栓解除对弹性部的扩张,进而便可将防护罩取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上述的设定,达到了便于防护罩安装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体;11、卡槽;2、防护罩;21、第三凸耳;22、滑槽;3、固定组件;31、铰接部;311、主板;312、第一凸耳;313、固定螺栓;314、螺母;315、第二凸耳;321、第一弹性板;3211、抵压板;322、第二弹性板;3221、挂接板;4、驱动件;51、第一板;511、滑块;52、第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包括:基体1、防护罩2、卡槽11、固定组件3、铰接部31、弹性部以及驱动件4。基体1呈矩形体状,基体1放置在地面上;防护罩2呈矩形框状,防护罩2罩设在基体1上方;卡槽11共四个,分别水平开设在基体1的外壁上;固定组件3由铰接部31和弹性部组成,铰接部31的一端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铰接部31的另一端与弹性部相铰接,防护罩2固定在基座上时弹性部远离铰接部31的一端卡接在卡槽11中;驱动件4驱动弹性部卡接在卡槽11中或解除弹性部与卡槽11之间的卡接。当将防护罩2与基体1之间进行安装时,转动铰接部31,使弹性部朝向卡槽11,通过驱动件4驱动弹性部压缩伸入卡槽11中,之后通过驱动件4驱动弹性部与卡槽11内壁相抵接,进而实现对将防护罩2安装在基体1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使防护罩2的安装方便化。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4设置为驱动螺栓。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设置为SHT4305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300kN)。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铰接部31包括主板311、第一凸耳312、固定螺栓313以及螺母314。主板311呈矩形体状,主板311的一侧铰接在防护罩2外壁上;第一凸耳312共两个,第一凸耳312呈矩形体状,两个第一凸耳312在主板311背向防护罩2外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凸耳312与弹性部相插接;固定螺栓313螺杆端的依次穿过第一凸耳312、弹性部、再到第一凸耳312,然后将固定螺栓313与螺母314螺纹连接,最终将铰接部31与弹性部进行连接。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主板311背向第一凸耳312的一侧安装有呈矩形体状的第二凸耳315,防护罩2外壁上间隔安装有两个呈矩形体状的第三凸耳21,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相插接,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之间通过销轴连接,销轴依次穿过第三凸耳21、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三凸耳21,实现对第二凸耳315与第三凸耳21进行连接固定。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弹性部包括呈L形的第一弹性板321以及呈L形的第二弹性板322。第一弹性板321远离固定螺栓313的一端安装有呈矩形体状的抵压板3211;第二弹性板322远离固定的一端安装有呈勾状的挂接板3221;驱动螺栓与第二弹性板322螺纹连接,驱动螺栓的螺杆端穿过第二弹性板322朝向第一弹性板321。当驱动螺栓朝向第一弹性板321旋进时,驱动螺栓的螺杆端抵接在第一弹性板321上,继续转动驱动螺栓,使第一弹性板321和第二弹性板322扩张,从而使抵压板3211和挂接板3221抵压在卡槽11内壁上,进而实现将弹性部卡接在卡槽11中。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还包括侧向支撑组件,侧向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板51以及第二板52。第一板51以及第二板52均呈矩形体状,第一板51以及第二板52均与固定组件3相邻设置;第一板51的上端竖向滑动装配在防护罩2外壁上,第一板51滑动装配的一端安装有滑块511,防护罩2外壁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滑槽22,滑槽22与滑块511相适配;第一板51的下端与第二板52的一端相铰接,第二板52的另一端铰接在基座外壁上。通过侧向支撑组件在防护罩2的侧方对防护罩2进行支撑,以第二板52铰接在基座外壁上的一点为圆心转动第二板52,第二板52的转动带动滑块511在滑槽22中向下滑动,当滑块511滑动至滑槽22底端时,第二板52处于水平状态,第一板51处于倾斜状态,从而实现在侧向对防护罩2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第一板51对防护罩2支撑时与竖直面之间的角度设置为45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51对防护罩2支撑时与竖直面之间的角度还可以设置为30度、35度、40度、50度、55度、60度、65度、70度、75度、80度或85度。
本实施例中,滑块511与所述滑槽22的水平截面设置为T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块511与所述滑槽22的水平截面还可以设置为燕尾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将防护罩2与基体1之间进行安装时,第一步:转动主板311,使第一凸耳312一侧朝向基座外壁;第二步:将驱动螺栓旋出第二弹性板322,使第一弹性板321与第二弹性板322伸入卡槽11中;第三步:将驱动螺栓旋入第二弹性板322,之后抵压在第一弹性板321上,继续旋入驱动螺栓,使第一弹性板321与第二弹性板322产生相对扩张,进而使抵压板3211和挂接板3221均抵压在卡槽11上;进而实现将防护罩2安装在基座上;当拆除防护罩2时,旋出驱动螺栓,解除抵压板3211以及挂接板3221对卡槽11内壁的抵压,解除第一板51与第二板52之间的铰接,便可将防护罩2取下。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4406.6
申请日:2019-01-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460019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G01N 3/02
专利分类号:G01N3/02;G01N3/10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梁金田
第一申请人:梁金田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秀全大道49号后座二楼
发明人:梁金田
第一发明人:梁金田
当前权利人:梁金田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