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轻质铝合金救援艇,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位于船体首部的救生架本体以及位于船体两侧的拼接结构,支撑杆端部设有支撑板,所述船体上设有固定缆桩,所述固定缆桩上设有可拆卸的缆绳,所述拼接结构包括,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以及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凹槽与弧形凸起上下邻接,船体上安装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需救生工作人员驾驶,即可开展救援工作,降低了救援的安全隐患;通过多条救援艇的拼接,提高救援效率;若干救援艇可以只使用一套驱动设备,节省能源;可通过救生架实施救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船体(7)首部的救生架本体(1)以及位于船体(7)两侧的拼接结构(12),所述救生架本体(1)通过弧形过渡部(2)与连接架(3)连接,所述连接架(3)连接过渡连接部(4),过渡连接部(4)的端部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转轴连接件(6),所述转轴连接件(6)连接在船体(7)上,支撑杆(8)连接所述连接架(3),所述支撑杆(8)端部设有支撑板(9),所述船体(7)上设有固定缆桩(13),所述固定缆桩(13)上设有可拆卸的缆绳(14),所述拼接结构(12)包括,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12.1),以及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12.2),所述弧形凹槽(12.1)与弧形凸起(12.2)上下邻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船体(7)首部的救生架本体(1)以及位于船体(7)两侧的拼接结构(12),所述救生架本体(1)通过弧形过渡部(2)与连接架(3)连接,所述连接架(3)连接过渡连接部(4),过渡连接部(4)的端部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转轴连接件(6),所述转轴连接件(6)连接在船体(7)上,支撑杆(8)连接所述连接架(3),所述支撑杆(8)端部设有支撑板(9),所述船体(7)上设有固定缆桩(13),所述固定缆桩(13)上设有可拆卸的缆绳(14),所述拼接结构(12)包括,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12.1),以及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12.2),所述弧形凹槽(12.1)与弧形凸起(12.2)上下邻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5)位于转轴连接件(6)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架本体(1)包括若干垂直连接的铝合金管组成的网状承托平面(1.1),所述网状承托平面(1.1)外周连接外连接管(1.2),所述外连接管(1.2)端部连接弧形过渡部(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管(1.2)以及弧形过渡部(2)均由铝合金管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过渡部(2)、连接架(3)以及过渡连接部(4)均由铝合金管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7)上设有连接套管(10),连接套管(10)套接所述转轴连接件(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连接加强连接管(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铝合金救援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7)上安装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轻质铝合金救援艇,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铝合金救援艇在使用过程中,救生工作人员离开救援艇实施救援存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救生艇空间有限,每次能够搭救的救生人员数量少;救援艇需要靠近被救援人员,被救援人员才能登上救援艇,当救援艇无法靠近被救援人员时,被救援人员登艇困难;恶劣救援环境下,救援艇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救援并提高救援效率的无人驾驶轻质铝合金救援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驾驶轻质铝合金救援艇,包括位于船体首部的救生架本体以及位于船体两侧的拼接结构,所述救生架本体通过弧形过渡部与连接架连接,所述连接架连接过渡连接部,过渡连接部的端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连接件,所述转轴连接件连接在船体上,支撑杆连接所述连接架,所述支撑杆端部设有支撑板,所述船体上设有固定缆桩,所述固定缆桩上设有可拆卸的缆绳,所述拼接结构包括,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以及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凹槽与弧形凸起上下邻接。
所述转轴位于转轴连接件顶部。
所述救生架本体包括若干垂直连接的铝合金管组成的网状承托平面,所述网状承托平面外周连接外连接管,所述外连接管端部连接弧形过渡部。
所述外连接管以及弧形过渡部均由铝合金管制成。
所述弧形过渡部、连接架以及过渡连接部均由铝合金管制成。
所述船体上设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套接所述转轴连接件。
所述连接架连接加强连接管。
所述船体上安装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需救生工作人员驾驶,即可开展救援工作,降低了救援的安全隐患;通过多条救援艇的拼接,以及救生架可以搭载更多的被救人员,提高救援效率;若干救援艇可以只使用一套驱动设备,节省能源;当救援艇无法靠近,被救人员无法直接登艇时,可通过救生架实施救援;本救生架为折叠式,当不使用时,可以折叠翻转起来,不影响救援艇的正常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拼接结构的结构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救生架本体,1.1、网状承托平面,1.2、外连接管,2、弧形过渡部,3、连接架,4、过渡连接部,5、转轴,6、转轴连接件,7、船体,8、支撑杆,9、支撑板,10、连接套管,11、加强连接管,12、拼接结构,12.1、弧形凹槽,12.2、弧形凸起,13、固定缆桩,14、缆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无人驾驶轻质铝合金救援艇,包括位于船体7首部的救生架本体1,以及位于船体7两侧的拼接结构12,所述救生架本体1包括若干垂直连接的直径30mm的铝合金管组成的网状承托平面1.1,所述网状承托平面1.1外周连接外连接管1.2,所述外连接管1.2端部连接弧形过渡部2,连接管1.2以及弧形过渡部2均由直径30mm的铝合金管制成,弧形过渡部2与连接架3连接,所述连接架3连接加强连接管11,以保证救生架的强度,所述连接架3连接过渡连接部4,过渡连接部4的端部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转轴连接件6,所述转轴5位于转轴连接件6顶部,所述转轴连接件6连接船体7上的连接套管10,支撑杆8连接所述连接架3,所述支撑杆8端部设有矩形的支撑板9,连接架3以及过渡连接部4均由直径30mm的铝合金管制成;所述船体7上设有固定缆桩13,所述固定缆桩13上设有可拆卸的缆绳14,所述拼接结构12包括,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12.1,以及沿护舷方向延伸的弧形凸起12.2,所述弧形凹槽12.1与弧形凸起12.2上下邻接,所述船体7上安装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关于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专利号为CN2016209436608的专利号已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救生艇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并在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的配合下,行驶到救生地点,根据需要展开救生架,救生架展开后,支撑杆8通过支撑板9顶在船体7侧部,被救人员登上救援艇;当救生艇满载后,救生架还可以搭载更多的被救人员,使每次可以营救更多待救人员,提高救援效率。当需要多艇拼接时,将相邻救援艇上的弧形凸起12.2和弧形凹槽12.1卡合到一起,然后再将相邻救援艇上的固定缆桩13通过尼龙缆绳捆绑起来,完成相邻救援艇的拼接。拼接后,只需要一套驱动机构即可驱动拼接的整体移动,其他救援艇的驱动装置无需启动,节省燃油等能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3676.X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1(大连)
授权编号:CN209396000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B63B 35/00
专利分类号:B63B35/00;B63B17/00;B63B21/06;B63B21/20
范畴分类:32D;
申请人:大连海兰船业有限公司;郑祥智
第一申请人:大连海兰船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6600 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IB-32南光大连保税区厂房一层
发明人:郑祥智;郭静
第一发明人:郑祥智
当前权利人:大连海兰船业有限公司;郑祥智
代理人:赵志雄
代理机构:21235
代理机构编号: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