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阿美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台湾,国家民委,朝鲜族,特征,纹样,形制,原住民。
阿美族论文文献综述
修菁[1](2019)在《做一块联结两岸民族文化的“磁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台湾少数民族都只能随波逐流,被人选择,被历史边缘化,我很担心台湾少数民族未来会在历史洪流里被抹掉,而来到大陆,我看到了希望,大陆对于少数民族的尊重、对民族地区特色的保留以及给予这些地区适度的民族自治,都是值得台湾学习的。”俊秀干净的面(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1-30)
蒙珊,史建平[2](2019)在《台湾阿美族服饰及其纹样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台湾原住民服饰及其纹样特征的研究不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现代服饰提供一个新的设计角度。分析台湾阿美族服饰纹样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纹样图案等方面的特点,为现代设计借鉴民族文化精髓进行再创作提供灵感来源。(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徐强[3](2018)在《台湾北部阿美族服饰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北部的阿美族服饰地域特色显着,彰显了本民族的民俗、宗教、信仰、审美等文化底蕴。为了寻找更广阔的设计灵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台湾北部阿美族服饰形制为研究对象,对服饰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运用民俗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北部阿美族服饰典型图片,从服饰材质优化、环境因素、汉服元素融合、观光产业发展、社会制度五个方面阐述北部阿美族服饰的成因,归纳阶级体现、源于生活、实用功能、审美意识、家族认同、祖先记忆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染整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禹晴[4](2017)在《二胡作品《阿美族舞曲》及其演奏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美族舞曲》是上世纪90年代周成龙先生根据台湾阿美族民谣《赏月舞曲》和《杵歌》改编而成的二胡独奏曲。全曲清新明快,地方风格浓郁,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朝气之感,生动地呈现出阿美族人民欢快舞蹈的场面。本文主要是分析二胡曲《阿美族舞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希望能为学习演奏《阿美族舞曲》这首作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儿童音乐》期刊2017年07期)
杨阳[5](2017)在《Mifetik仪式:阿美族社会结构的象征表达——基于台湾省花莲县阿美族X部落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生计方式是人类根据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抉择,并支撑族群繁衍、发展的重要文化。基于象征人类学的"社会结构"范式对阿美族Mifetik仪式进行了阐释,认为该仪式是阿美族母系氏族社会中男性权力有序存在的重要体现;与中秋时节的丰年祭共同构成狩猎与农耕的生计方式二元结构;是对部落猎人身份的过渡与认同,也是其自然崇拜、祖灵崇拜仪式化展演的象征表达。(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李湖江[6](2017)在《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7年08期)
施沛琳[7](2017)在《海洋少数民族文化力研究——以台湾东海岸阿美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东海岸阿美族人近年来推动海洋文化复振与文化创意产业情形可谓热络蓬勃,尤以花莲港口部落发展过程与实例为甚。运用"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其概况,可构建"海洋少数民族文化力"。该体系显示"生产要素"来自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创作;"需求条件"有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两个方面;"相关支持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来自文创产制;"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则着重在部落文化与艺术通过资通讯科技呈现的成果。两大变数中的"政府",显示当局政策的影响,在海岸阿美族人展现其文化力过程中不可漠视;"机会"虽无法控制,正因着海岸阿美族人长期为了延续自身民族与部落文化所进行的复振努力,而拥有更绝佳的机会。该文化力体系展现了海岸阿美族人向四处展现,放大市场竞争创造力,面对环境变化时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以及爆发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朱琳[8](2016)在《台湾地区阿美族和卑南族槟榔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原住民槟榔袋的独特魅力与审美趣味,成为台湾原住民的精神寄托和民族识别符号。原住民族群的多样化决定其在服饰方面呈现丰富而多样的特色,彰显着台湾原住民族群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留下了璀璨而宝贵的服饰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传递和表现。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及整理,通过描述分析法,从阿美族和卑南族槟榔袋的形制、纹样、工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阐述、论证和归纳;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阿美族和卑南族昔日和今日的服饰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比较槟榔袋的传统与现代的演变,了解原住民族传统服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历程;通过槟榔袋的美学和艺术形式中对袋饰属性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从而了解槟榔袋在民族识别符号过程中如何将原住民文化更好地推广和发扬的重要作用。综上研究成果,发现饰品和服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深层联系,现代节日盛装中的改良服饰反映出传统民族服饰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生活、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产物,最显性地体现其民族特征;认为传统服饰在时代变迁中呈现出礼服化、简洁化、符号化和趋同化的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金婧婷[9](2016)在《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民谣与阿美族民谣艺术特征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朝鲜族民谣在歌词、旋律、节奏上都显示着朝鲜族独特的民族特点,台湾阿美族作为台湾地区作为品牌推出的一种音乐形式也显示出其独特性,笔者在实地考察中,运用录音、录像、采访等方法来分别对比两族民谣之旋律、节奏、歌词及传承方式、保护途径,试图通过这些对比来为两族民谣未来的保护及发展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陈诗怡,凌嘉穗[10](2016)在《超越“纯真”:作为生态系统的中国台湾阿美族歌唱》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诗怡(Shzr Ee Tan)的《超越"纯真":作为生态系统的台湾阿美族歌唱》(Beyond"Innocence":Amis Aboriginal Song in Taiwan as an Ecosystem)一书,借用"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框架,对中国台湾台东地区阿美族的歌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笔者尝试通过对书中"多维交互"和"动力变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结合对全书结构与内容的梳理,来解读作者笔下建构的阿美族歌唱"生态系统",并针对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及观点,给出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本文来源于《大音》期刊2016年01期)
阿美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台湾原住民服饰及其纹样特征的研究不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现代服饰提供一个新的设计角度。分析台湾阿美族服饰纹样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纹样图案等方面的特点,为现代设计借鉴民族文化精髓进行再创作提供灵感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美族论文参考文献
[1].修菁.做一块联结两岸民族文化的“磁铁”[N].人民政协报.2019
[2].蒙珊,史建平.台湾阿美族服饰及其纹样特征浅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9
[3].徐强.台湾北部阿美族服饰特征研究[J].染整技术.2018
[4].禹晴.二胡作品《阿美族舞曲》及其演奏技法分析[J].儿童音乐.2017
[5].杨阳.Mifetik仪式:阿美族社会结构的象征表达——基于台湾省花莲县阿美族X部落的田野调查[J].闽台文化研究.2017
[6].李湖江.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J].知识文库.2017
[7].施沛琳.海洋少数民族文化力研究——以台湾东海岸阿美族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朱琳.台湾地区阿美族和卑南族槟榔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9].金婧婷.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民谣与阿美族民谣艺术特征之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陈诗怡,凌嘉穗.超越“纯真”:作为生态系统的中国台湾阿美族歌唱[J].大音.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