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面向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程,转向器,全过程,可达性,评价,泵站,考勤。
面向过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云,李建龙[1](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面向过程的高校数字招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当前高校招生迎新工作所面临的工作量集中、部门协调困难、人工统计效率低等问题,在分析高校招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信息系统采集招生工作每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并实时生成统计分析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系统的总体需求,构建了系统的功能架构,并利用.Net开发平台实现了该系统。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招生宣传到位、数据统计实时精确,有效地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办公自动化》期刊2019年22期)
管仲国,张超峰,阮欣[2](2019)在《面向能力培养和过程管理的全过程设计评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过程桥梁设计课程实践,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和过程管理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分阶段考核,强化了对设计过程的有效管控,直接对能力进行分项加权考核,符合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引入集体考核替代传统的依靠指导教师考核,突出了公允性。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评估实践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新型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在强化过程管控、注重能力培养和体系公允性上效果显着,成绩评定结果能有效体现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提升的课程建设初衷。本次全过程桥梁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可为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10期)
黄伟,陈志建,刘永平,秦杰,高强飞[3](2019)在《面向可达性的全过程公交线网规划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不断加剧,公共交通作为城市机动化出行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以公交为出行方式参与城市社会活动的诉求持续增长,亟须建立面向可达性的公交线网优化方法和路径。在梳理现状公交可达性不足引发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公交可达性演变机理,以耦合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公交可达性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可达性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框架,从战略管控、协同共治、精细实施及动态导控方面明确面向可达性的公交线网规划实施路径与核心要点,为深化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增强公交可达性和吸引力、强化支撑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张占东,张榕慧,姚利花,王晨升,张瑞平[4](2019)在《面向液压支架动作过程的乳化液泵站多泵并联供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炭企业普遍将多台乳化液泵组成泵站系统共同向液压支架供液的现状,提出了泵站多泵并联新型流量调节方法,并以BRW125/31.5C型乳化液泵为原型,借助AMESim软件搭建了由2台乳化液泵组成的泵站系统流量调节仿真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的流量调节新方法为液压支架的稳压供液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陈强,崔勇,杨发东[5](2019)在《面向同步开发的汽车转向器协同设计过程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汽车行驶时专用于汽车行驶方向控制的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质量水平和使用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汽车驾驶是否足够安全、可靠、稳定、舒适等。因此,汽车转向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一直都是当前汽车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面向同步开发的汽车转向器协同设计过程中,对循环式转向器协同设计的过程和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针对汽车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模型的实践效用进行研究评价。(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付锦文[6](2019)在《面向过程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航空电子领域提供一套面向过程通用的自动化测试执行环境,简化航空电子领域测试开发流程,总结出测试系统的设计思想与主要技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8期)
陈凯[7](2019)在《面向多任务模式学习与外推的自适应高斯过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机器学习中,自适应多任务模式学习和外推算法可以广泛应用在气候预测、市场波动预警、环境监测、河流流量变化估计等物联网场景中。近年来,多任务高斯过程MTGPs(Multi-task Gaussian Processes)在学习任务间的协同关系和多任务并发预测上取得了显着的进展,比如:从线性结合相互独立的单任务高斯过程模型到直接对任务间的交叉协方差结构建模,使其可以有效地同时对多任务进行自适应模式学习,因而提高了多任务并发预测的精度。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MTPGs都必须对任意变量间两层相关关系进行编码,分别是单任务输入空间内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和任务间的协同关系,但是现有方法SM(Spectral Mixture)、GPRN(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Network)、CSM(Cross Spectral Mixture)在可表达性和可解释性上还需进一步提升,MOSM(Multi-output Spectral Mixture)则存在多任务与单任务的兼容性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自适应多任务模式学习和外推预测的准确率。为了纠正和更好地数学描述这两层相关关系,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结构化可解释的通用卷积谱混合成分核函数GCSM(Generalized Convolution Spectral Mixture)来构造单任务高斯过程,然后利用这种核函数的交叉卷积机制将其平滑扩展到多任务高斯过程学习的场景中,从而得到了MOCSM(Multi-output Convolution Spectral Mixture)和GCSM-CC(Generalized Convolution Spectral Mixture with Cross Coregionalization)。首先,在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es,GP)机器学习中,表示能力较强的谱混合成分核函数SM可以自适应地从数据中发现模式、进行外推甚至描述变量间的负协方差。由于SM仅仅只是准周期高斯成分的线性加权级数,使得SM难以明确地表示这些成分间的依赖关系。本论文研究了SM成分间的依赖关系、依赖关系的时延和相位特点以及这些依赖关系的作用。通过分析后验协方差和代表性的实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框架来分析这种依赖关系的存在性。进一步扩展SM使其可以明确地表示SM成分间的依赖关系,在本论文称之为GCSM。构造满足正定条件的GCSM可以分为两个步骤:1.改造SM成分成为使其可以包含时延θ和相位?,然后利用卷积将改造后的SM成分开根号分解为基成分;2.构造基成分之间交叉相关系数,本质上等同于交叉卷积,该交叉相关系数经过傅里叶变换后成为交叉谱密度。在该方法中,SM仅仅考虑到了基成分的自卷积。如果不考虑时延和相位,相比SM,GCSM没有额外增加超参数的数量。无论是在合成数据集还是在真实数据集上,全面的实验分析和比较表明对SM成分的依赖进行表示可以有效提高GP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外推性能,同时还可以利用交叉验证技术来设置依赖关系中是否包含时延和相位。这种性能提升在对自然现象的建模中特别明显,因为自然现象往往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受到物理因素的相干干涉影响较大。其次,受到GCSM的启发,本论文利用交叉卷积来构造了一个新的多通道多输出卷积谱混合成分核MOCSM来解决多通道多输出高斯过程的自适应学习,在这里多通道多输出高斯过程和多任务高斯过程本质一样,一个通道输出对应于一个任务。在MOCSM中,利用交叉卷积来表示不同通道间的依赖关系,该依赖关系也具有时延和相位特点。MOCSM可以同时预测多个输出通道,并且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兼容性。通过在合成数据集和实际物联网数据集上的全面实验表明MOCSM在自适应学习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超过当前的最新模型。特别是,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即当只有一种输出通道需要拟合时,MOCSM可以完美的降级为SM,这是其他的模型所不具备的。与最近提出的MOSM模型做全面对比,在MOSM的幅度信息中混合了信号方差(signal variance)和距离缩放因子(length scale),当不同通道中的谱密度比较相似时,MOSM会产生不合理的局部协方差缩放效果。因此,显然MOCSM具有更好的自适应兼容性和普适性。然后,本论文进一步分析了MTGPs中的高斯过程回归网络框架GPRN,并且针对任务间的协同关系提出了一种参数化解释。GPRN用神经网络来表示多任务建模的协同关系,而在所有基于GPRN的方法中,全部使用了多个通道(神经元)的线性加权和来描述单个任务输入空间的变量关系和任务间的协同关系,而忽略了通道间的交互耦合。鉴于此,本论文赋予该神经网络的多个通道间存在依赖关系并对其进行编码。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任务高斯过程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模拟两层依赖关系,分别是单任务输入空间内随机变量内在成分间的依赖(即变量内在依赖)和任务间不同协同关系通道的依赖(任务交叉依赖),该模型提升了现有方法的可表达性和可解释性。具体而言,本论文利用交叉卷积来描述GPRN神经网络中各独立通道(神经元)之间的变量内在依赖,其中每个通道都由一个SM成分来描述,再利用耦合区域协同来描述任务间交叉依赖。这两个层次的依赖建立了一种信息管道使得GPRN神经网络中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可以通信。本论文把这种对GPRN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之间依赖关系进行显式建模的方法称为通道交叉卷积和耦合区域协同的高斯过程回归网络GCSM-CC。以上方法兼顾了单任务和多任务高斯过程的不同特点,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可解释性、可表达性、普适性和自适应模式学习能力。在合成数据集和物联网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单任务和多任务的未来趋势外推预测,相比于现有最新的方法,均表现出了更优的预测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9-10-01)
刘伟杰,徐杰,吉卫喜,王玉源[8](2019)在《面向智能运维的离散制造过程知识获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车间制造过程知识自动获取是基于制造知识实现车间智能运作维护的基础。从某企业数控车间运作维护需求出发,对车间制造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优化;搭建基于车间智能终端的工序制造过程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实现多层次、多目标制造过程数据关联采集;建立基于模糊c-means聚类模型划分案例库以提高检索效率,建立互信息计算属性权重模型以提高检索准确性与合理性。本文结合企业车间实际,证明了该知识获取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09期)
张永海,董华东,岳利文,陈宇慧,刘亚莉[9](2019)在《面向工程认证的过程装备专业持续改进策略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与重要环节之一是对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而持续改进的关键是基于评价发现问题,并将评价结果通过机制用于改进。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为原则,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例,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和师资队伍等3方面介绍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体实施持续改进过程中的一些策略。(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期刊2019年27期)
吴新华[10](2019)在《面向智慧课堂过程评价的微信考勤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堂考勤的研究现状,自主设计了一套面向智慧课堂过程评价的微信考勤系统。针对任课教师、学生、教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角色功能统筹安排,完成了基础信息采集导入、APP微信公众平台、考勤信息处理、考勤信息交互与反馈四个部分设计,实现了智慧课堂的实时考勤、统计查看,便于教学过程评价、及时学业预警,为智慧课堂过程评价"保驾护航",能顺应智慧课堂评价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27期)
面向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全过程桥梁设计课程实践,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和过程管理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分阶段考核,强化了对设计过程的有效管控,直接对能力进行分项加权考核,符合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引入集体考核替代传统的依靠指导教师考核,突出了公允性。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评估实践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新型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在强化过程管控、注重能力培养和体系公允性上效果显着,成绩评定结果能有效体现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提升的课程建设初衷。本次全过程桥梁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可为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向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云,李建龙.大数据环境下面向过程的高校数字招生系统[J].办公自动化.2019
[2].管仲国,张超峰,阮欣.面向能力培养和过程管理的全过程设计评价体系[J].科教导刊(下旬).2019
[3].黄伟,陈志建,刘永平,秦杰,高强飞.面向可达性的全过程公交线网规划方法探索[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4].张占东,张榕慧,姚利花,王晨升,张瑞平.面向液压支架动作过程的乳化液泵站多泵并联供液技术研究[J].煤矿机械.2019
[5].陈强,崔勇,杨发东.面向同步开发的汽车转向器协同设计过程建模[J].工程技术研究.2019
[6].付锦文.面向过程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陈凯.面向多任务模式学习与外推的自适应高斯过程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9
[8].刘伟杰,徐杰,吉卫喜,王玉源.面向智能运维的离散制造过程知识获取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9
[9].张永海,董华东,岳利文,陈宇慧,刘亚莉.面向工程认证的过程装备专业持续改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
[10].吴新华.面向智慧课堂过程评价的微信考勤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