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结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核,结晶,热力学,蛋白,动力学,溶液,固体。
共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尹金城,王昌赫,王莹,关磊[1](2018)在《一个芳环堆积共结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溶剂中,采用水热法合成得到了一个共结晶的芳环堆积化合物C_8H_5O_7S·C_(10)H_9N_2·(C_(10)H_8N_2)_(0.5)(C_(10)H_8N_2=2,2’-联吡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于叁斜晶系。研究了该化合物的荧光光谱以及热稳定性,该化合物荧光发射峰在417nm,热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8年05期)
杨瑶瑶[2](2018)在《L-氨基酸的共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作为生命体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及日用化工等领域。目前氨基酸的主要生产方法为微生物发酵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会伴随有杂质氨基酸的生成。发酵液中的杂质氨基酸会对目标氨基酸的纯度以及晶体形貌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使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本文以杂质氨基酸对目标氨基酸结晶产品的影响为背景,探究了L-缬氨酸、L-正缬氨酸、L-丙氨酸在共结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杂质氨基酸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根据湿渣法原理,测定了20°C下,L-缬氨酸/L-正缬氨酸,L-缬氨酸/L-丙氨酸在纯水中的叁元相图,并采用PXRD分析了平衡固相的性质。发现L-缬氨酸/L-正缬氨酸为完全固体溶液物系,而L-缬氨酸/L-丙氨酸则为部分固体溶液物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L-正缬氨酸和L-丙氨酸为杂质,对其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固体溶液的范围内,L-正缬氨酸的分配系数大于L-丙氨酸的分配系数。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了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L-缬氨酸和L-丙氨酸组分比例不同的固态样品,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从疏水性、溶解度参数和晶体结构等角度对叁种氨基酸进行了探究,进而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两方面对形成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分别以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作为添加剂,通过单晶生长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速率和晶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氨基酸对L-丙氨酸生长的作用效果相似,极少量的添加剂便能抑制晶体沿b轴方向的生长,而晶体沿c轴方向的生长速率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这是添加剂分子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即占据活性生长位点从而降低晶面的生长速率;去溶剂化作用加快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晶面的生长,而去溶剂化作用的强弱与氨基酸侧链的疏水性相关。除此之外,添加剂达到一定浓度后,L-丙氨酸的晶习会由棒状变为针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善虎[3](2018)在《CL-20系列炸药共结晶与分相结晶竞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是目前能量最高的单质炸药之一,以其优良的氧平衡、爆速、爆压以及热稳定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取代目前军用主炸药HMX的高能炸药,但由于其较高的撞击感度以及昂贵的生产成本,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前景。共晶技术在含能领域的成功应用为CL-20的降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经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虽然几种性能优异的CL-20基共晶被成功制备,但共晶的形成机理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从而导致含能共晶发展较为缓慢。本论文就共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共晶制备方法以及共晶设计理论等问题开展了共晶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SEM,XRD定性和定量分析系统的探究了有水和无水条件下CL-20/HMX共晶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CL-20/HMX共晶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CL-20和HMX分相结晶以及由分相结晶向共晶相转化的热力学平衡过程,而水分子的存在只改变了共晶的形成过程,但没有影响共晶的形成结果。此外,二次成核产生的细小晶核被证明是由CL-20和HMX分相结晶向CL-20/HMX共晶转化的关键因素。本实验还通过微溶介质转化实验以及热力学计算等手段证明了该形成机理的可靠性。2.通过探究在不同溶剂体系以及结晶速率下CL-20/TNT共晶的形成过程,发现改变溶剂体系以及结晶速率可以调整溶质的成核顺序进而影响共晶形成过程。成核浓度以及介稳区宽度是改变溶质成核顺序的关键因素。3.在上述共晶形成机理研究中发现成核顺序是共晶形成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共晶优先于组分成核是最理想的成核顺序,而在组分优先成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快二次成核速率来促进分相结晶向共晶相转化。基于此结论,此实验设计并通过旋转蒸发仪获得了快速结晶产物CL-20/TNP共晶,并借助PXRD、FT-IR、SSNMR和TG-DSC等方法对该共晶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此研究揭示了共晶在溶液中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共晶的形成机理。4.除此之外,本实验尝试在高温条件下制备共晶。但由于实验条件有限等原因,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将成为对共晶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9)
张力嫱,闫启博,王莹,张娜,张宇航[4](2018)在《一个含氮配体及磺酸基配体共结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溶剂中,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含氮配体化合物[H_2(phen)_2·C_6H_5S_2O_6N]·2H_2O(phen=1,10-邻菲罗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叁斜晶系。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以及热稳定性。该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峰在315nm,热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8年02期)
刘思雨,赵文丽,朱晨光[5](2017)在《热气溶胶灭火剂共结晶工艺与灭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共结晶工艺改善热气溶胶灭火剂的燃烧与灭火性能。以氧平衡作为设计配方比例的主要原则,寻找共结晶后灭火性能最好的配方。对灭火剂原料进行共结晶工艺处理,采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失重测试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与同样比例成分未经共晶的灭火剂进行灭火效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共结晶工艺控制,可以得到硝酸钾与乳糖的共结晶产物;灭火效率测试结果显示,在相同配比条件下,共结晶产物的灭火效率明显提高,燃烧时间从5.8 s缩短至2.0 s,灭火时间从5.7 s缩短至4.6 s。(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张瑞婷[6](2017)在《mocsin-FERM蛋白、钙调蛋白(CaM)与L-selectin肽段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其共结晶》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区脱落是许多蛋白质近膜旁的作用位点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过程,该过程是细胞内许多信号通路的关键步骤,脱落过程的改变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L-selectin作为选择素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胞外区脱落底物,蛋白质胞外区的脱落主要依靠胞内区的调节。研究发现,在细胞内L-selectin能同时与moesin-FERM蛋白和钙调蛋白(CaM)结合调节其功能和胞外区的脱落,但跨膜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还尚未解析。多肽AFII24和RRL17是本课题根据L-selectin胞内区和跨膜区的序列设计的两条多肽分子,旨在模拟L-selectin的功能,并通过CD实验对二者的二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成功地构建了moesin-FERM蛋白和钙调蛋白(CaM)的重组质粒,通过对表达和纯化条件的不断优化,得到了高浓度纯度的moesin-FERM蛋白和钙调蛋白(CaM)。通过ITC实验得到多肽AFII24与moesin-FREM蛋白的结合力常数KD=558.65nM,多肽AFII24与钙调蛋白(CaM)的结合机制是熵变和焓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多肽RRL17与moesin-FERM蛋白和钙调蛋白(CaM)均无结合作用。进一步,通过荧光实验和GST-pull down证明了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共结晶的方法对moesin-FERM和多肽AFII24复合物的晶体进行了筛选,得到了一个结晶条件,但无法得到衍射数据。随后,通过引入 “Linker” 的方法,成功构建了 moesin-FERM-Linker-AFII24(F-L-P)和 AFII24-Linker-moesin-FERM (P-L-F)的重组质粒,得到了高浓度纯度的F-L-P蛋白。通过结晶筛选以及晶体条件的优化,得到了复合物的晶体,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F-L-P蛋白的衍射不好,没有达到解析结构的要求,因此,对于复合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杨金锁[7](2017)在《巴比妥酸—尿素共晶多晶型及其共结晶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晶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固体型态,可以显着改善药物的物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不会对药物的药理产生破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单组份药物类似,药物共晶也普遍存在多晶型,共晶晶型对药物共晶的理化性质和质量控制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药物的安全和疗效。此外,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共晶多晶型可以作为附加专利延长原有药物的专利寿命。因此,开展药物共晶多晶型研究对于加快我国新药研发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以巴比妥酸-尿素共晶(UBA)晶型Ⅰ和晶型Ⅲ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制备出巴比妥酸-尿素共晶晶型Ⅰ和晶型Ⅲ的晶体,并采用XRD、DSC、FTIR和Raman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验证了共晶晶型纯度。(2)采用静态法分别测定了巴比妥酸(晶型Ⅰ)、尿素、巴比妥酸-尿素共晶晶型Ⅰ和晶型Ⅲ在甲醇和水中的溶解度,采用不同模型对其进行了关联,估算出了各体系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焓和溶解熵。绘制了两种晶型在甲醇中的相图,分析了共晶的相图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单组份对共晶溶解度的影响。运用共晶络合理论探究了单组份影响共晶溶解度的机理。(3)测定了不同溶液组成及降温速率下巴比妥酸-尿素共晶晶型Ⅲ的介稳区,利用自组装Nyvlt-like模型和经典3D成核模型分别对共晶晶型Ⅲ的成核动力学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巴比妥酸-尿素共晶晶型Ⅲ为瞬时成核,降温速率越低越有利于共晶晶型Ⅲ成核。尿素与巴比妥酸摩尔比小于2:1时,尿素会促进晶型Ⅲ成核;尿素与巴比妥酸摩尔比大于2:1时,尿素会抑制晶型Ⅲ成核。(4)采用FBRM等在线检测技术对降温结晶过程进行监控,考察了降温速率、搅拌速率、初始浓度、晶种等操作条件对晶型纯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优化了巴比妥酸-尿素共晶晶型Ⅲ的结晶工艺。(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6)
佟瑶[8](2017)在《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及其多晶型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活性药物成分,采用合适的配体与活性药物成分形成共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率等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此外,研究药物共晶的多晶型行为有助于筛选晶型和提纯产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药效。乙水杨胺是一种具有止痛剂和退热效果的抗炎药物,但几乎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较低。而糖精经常作为形成药物共晶的配体。本文选择乙水杨胺-糖精共晶为模型体系,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共结晶过程及共晶的多晶型转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察活性药物成分乙水杨胺的热力学性质。采用静态法测定了乙水杨胺在六种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并利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Apelblat方程与该体系匹配性更好。计算了乙水杨胺在纯溶剂中的混合性质,表明其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通过分子模拟发现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是影响其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原因。2、考察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稳定晶型I的热力学性质。采用溶液平衡法,测定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稳定晶型I叁元相图,并分析温度和溶剂对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酸乙酯中的相图对称性更好。应用数学模型拟合测量相图时得到的平衡数据,确定共晶的溶解度随配体浓度变化的函数关系,为乙水杨胺-糖精共结晶的控制提供了实验数据。3、研究乙水杨胺和糖精生成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稳定晶型I的共结晶过程。借助于在线拉曼及显微镜等方法对乙水杨胺和糖精共结晶生成乙水杨胺-糖精共晶晶型I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晶的成核是整个过程的速控步骤。应用JMA方程拟合得到了共结晶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考察温度和晶种加入量对共结晶过程的影响。4、研究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亚稳晶型II向稳定晶型I的转化过程。借助多种在线和离线手段对晶型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化过程包括晶型II的溶解,晶型I的成核和生长叁个过程,其中晶型I的成核与生长是整个过程的速控步骤。显微镜结果表明晶型I主要在晶型II的(100)晶面上成核和生长。通过分子模拟发现晶型I在晶型II的(100)晶面上的吸附能较大,从而更易诱导成核。该结果对于更好地控制乙水杨胺-糖精共晶的晶型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马志伟[9](2017)在《高压光谱法研究共结晶中的质子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转移是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反应。这种反应多发生在氢键体系,当体系中质子供体和受体相互靠近时,分子内或分子间的氢键强度会变强,此时对其施加外界作用,就有可能打破氢键原有的平衡,此时D-H间的共价键断裂,质子转移到了受体A,与受体A结合形成共价键,即H-A,原本的氢键结构D-H…A就变成了D…H-A形式。作为超分子晶体的一种,共结晶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固体共同从蒸汽,溶液中或者熔融物当中析出结晶所形成的晶体。共结晶主要通过氢键将不同组分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特性材料。共结晶体系的宏观性质一方面由体系中的分子结构与排列方式决定,另一方面,作为氢键体系材料,会由于外界作用导致质子转移的发生,从而促使晶体材料的电学,光学以及机械力性能等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因此研究共结晶体系的质子转移可以找到质子转移对于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对未来特定功能材料的合成有着重要意义。高压,作为一种外界调控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变共结晶内部相互作用,促使质子转移发生,是研究质子转移机理非常合适的手段。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共结晶在高压下的质子转移机理和质子转移导致的供受体结构的变化,对揭示质子转移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证明质子转移的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已有的实验手段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所研究的共结晶满足两个条件:(1)在常压下,共结晶未发生或部分发生质子转移,否则我们无法通过高压促使其发生质子转移,更无法分析质子转移前后结构的变化,(2)所选共结晶能够发生质子转移,并且对其质子转移以及质子转移前后的特点有过相关文献报道。综合以上考虑,方形酸和4,4’-联吡啶以1:1化学计量比配比而成的共结晶SQBP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原位高压拉曼光谱,原位高压红外光谱以及高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叁种手段相结合来研究共结晶在高压下的质子转移,我们获得以下结果:利用原位高压拉曼和红外光谱对共结晶SQBP进行测量,拉曼光谱实验最高压强达到20 GPa,红外光谱最高达到10.6 GPa,我们发现在1.5 GPa存在一个伴有质子转移的固-固相变发生,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进一步证明共结晶SQBP在1.5 GPa发生质子转移。根据拉曼光谱中C=O伸缩振动模式在1.5 GPa处的特殊变化,认为方形酸在高压作用下变为具有高对称形式的C=O。在加压过程中,联吡啶两吡啶环之间的二面角逐渐减小,吡啶环上的π电子离域效应增强,质子转移的发生可能与π电子离域效应增强有关。除此之外,对拉曼光谱相对强度的分析显示,在4G Pa左右联吡啶分子结构平面化,我们推测有二次相变的存在,红外光谱进一步说明在4-6GPa发生了第二次相变。根据相对强度分析发现,加压过程中,离域的π电子也会导致C=O双键伸缩振动谱强度增强。这可能是第一次观测到质子受体的π电子离域效应诱导质子给体振动模式的强度增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林波,刘坤,朱明月,李伟,董栩[10](2017)在《α-芋螺毒素GIC与Ac-AChBP共结晶条件的筛选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筛选及优化α-芋螺毒素与乙酰胆碱结合蛋白(ACh BPs)共结晶的条件,得到高分辨率的共结晶晶体。在昆虫表达系统中分泌表达海兔乙酰胆碱结合蛋白(Ac-ACh BP),并用凝胶色谱进行纯化,把纯化的乙酰胆碱结合蛋白与α-芋螺毒素GIC共结晶,利用结晶机器人及HAMPTON RESEARCH结晶试剂盒进行结晶及结晶条件的筛选与优化。结果显示,在0.6 mol/L Ammonium citrate dibasic,0.1 mol/L Sodium acetate trihydrate p H4.8的条件下生长的晶体较好,其分辨率可以达到2.1?。筛选与优化结晶条件(Ammonium citrate dibasic的摩尔浓度及0.1 mol/L Sodium acetate trihydrate的p H值)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α-芋螺毒素GIC与Ac-ACh BP共结晶晶体。(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共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作为生命体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及日用化工等领域。目前氨基酸的主要生产方法为微生物发酵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会伴随有杂质氨基酸的生成。发酵液中的杂质氨基酸会对目标氨基酸的纯度以及晶体形貌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使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本文以杂质氨基酸对目标氨基酸结晶产品的影响为背景,探究了L-缬氨酸、L-正缬氨酸、L-丙氨酸在共结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杂质氨基酸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根据湿渣法原理,测定了20°C下,L-缬氨酸/L-正缬氨酸,L-缬氨酸/L-丙氨酸在纯水中的叁元相图,并采用PXRD分析了平衡固相的性质。发现L-缬氨酸/L-正缬氨酸为完全固体溶液物系,而L-缬氨酸/L-丙氨酸则为部分固体溶液物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L-正缬氨酸和L-丙氨酸为杂质,对其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固体溶液的范围内,L-正缬氨酸的分配系数大于L-丙氨酸的分配系数。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了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L-缬氨酸和L-丙氨酸组分比例不同的固态样品,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从疏水性、溶解度参数和晶体结构等角度对叁种氨基酸进行了探究,进而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两方面对形成两种类型固体溶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分别以L-缬氨酸和L-正缬氨酸作为添加剂,通过单晶生长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L-丙氨酸晶体生长速率和晶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氨基酸对L-丙氨酸生长的作用效果相似,极少量的添加剂便能抑制晶体沿b轴方向的生长,而晶体沿c轴方向的生长速率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这是添加剂分子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即占据活性生长位点从而降低晶面的生长速率;去溶剂化作用加快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促进晶面的生长,而去溶剂化作用的强弱与氨基酸侧链的疏水性相关。除此之外,添加剂达到一定浓度后,L-丙氨酸的晶习会由棒状变为针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1].尹金城,王昌赫,王莹,关磊.一个芳环堆积共结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与黏合.2018
[2].杨瑶瑶.L-氨基酸的共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研究[D].天津大学.2018
[3].孙善虎.CL-20系列炸药共结晶与分相结晶竞争机制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张力嫱,闫启博,王莹,张娜,张宇航.一个含氮配体及磺酸基配体共结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与黏合.2018
[5].刘思雨,赵文丽,朱晨光.热气溶胶灭火剂共结晶工艺与灭火性能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6].张瑞婷.mocsin-FERM蛋白、钙调蛋白(CaM)与L-selectin肽段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其共结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7].杨金锁.巴比妥酸—尿素共晶多晶型及其共结晶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8].佟瑶.乙水杨胺—糖精的共结晶过程及其多晶型转化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马志伟.高压光谱法研究共结晶中的质子转移[D].吉林大学.2017
[10].林波,刘坤,朱明月,李伟,董栩.α-芋螺毒素GIC与Ac-AChBP共结晶条件的筛选与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