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茜: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刘雅茜: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摘 要利他行为是个体自愿帮助他人并且不期望回报的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近年来,随着对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加,国内对于利他行为领域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来自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利他行为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进展和研究重点,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未来,以实验为主要研究范式,对利他行为进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跨学科、跨地域研究,将成为利他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利他行为;可视化分析;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1 引言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一词最早由奥古斯特·孔德将其引进道德理论,他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来自伦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领域的学者对利他行为都进行了相关界定和研究。近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宋琳婷,2018)。心理学中普遍认为,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刘晓敏,2000)。利他行为作为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有助于促进行为的良好表现和人际关系的稳固发展。因此,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对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和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知网数据库和国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来自国内外数据库中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可以将文献研究的数据以客观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进而,根据知识图谱来概述利他行为的发展情况、探索利他行为的热点和前沿研究,为今后利他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采集的时间为2018年6月1日。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主题为“利他行为”进行检索,共检索出838篇期刊论文,时间范围为1984~2017年。国外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选择主题为“altruistic behavior”,共检索出2269篇文献,时间范围为1964~2017年。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2进行分析,该软件以范式转换理论、结构洞理论、最优信息觅食理论及探测频率突增的算法等原理为基础,经过多次改进现已趋于成熟(Chen,2006)。将下载的数据经格式转换后导入软件,分别设置分析时间,时间分割均为1年,设置分析对象为每年文献数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0个节点,选择作者、机构和关键词为节点分别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外利他行为文献发文数量比较

如图1所示,国内外发文数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数量多于国内,该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利他行为研究的发展与热度。2004年前,国内外发文数量均呈现低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至2016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6年后国内外发文数量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国内峰值分别出现在2012和2013年,发文数量分别为71篇和72篇;国外峰值分别出现在2013和2016年,发文数量分别为189篇和213篇。

对国内外利他行为发文数量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利他行为的研究起始时间较晚,研究数量偏少,但发展趋势基本与国外同步,呈现较好的上升趋势。虽然2016年至2017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依旧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局部数量的下降可能受到国内外数据库文献更新的影响。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3]。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已经逐渐成为成熟稳定、就业好、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现代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它的设立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增强独立学院竞争力,打造优势专业,为处在转型期的独立学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图1 国内外发文数量折线图

3.2 文献被引及下载或使用情况分析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利他行为的研究自2004年起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这可能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以及网络技术发展后的舆论影响力有关。“老人扶不扶”等报道与热议,使研究者们更关注事件背后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与机制,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以及有助于促进学校和社会道德建设的策略,发文数量也因此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国内利他行为研究出现的“高下载低被引”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利他行为研究虽然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相对于国外来说,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较低。此外,国内利他行为研究的机构多为师范类院校,但利他行为作为一个涉及多领域的主题,不应仅局限于师范类院校,国内其他领域的学者与机构可以进一步密切合作,综合探讨利他行为与生物、社会、经济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表1展示了国内外被引数和下载或使用数位于前30的文献年度分布。国内累计总被引3369次,总下载98788次。2007年国内高被引文献数量最多,为6篇。最高平均被引频次(520.5次)及单篇被引频次(823次)均出现在2006年。国外累计总被引14384次,自2013年来总使用数为5926次。2006年国外高被引文献数量最多,为5篇。最高平均被引频次及单篇被引频次均出现在1998年,为1116次。国外累计总被引数远高于国内累计总被引数,在2006年与2007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引用的高峰,可以反映出当时利他行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基于以上分析发现,国内外利他行为的研究出现于二十世纪中期,但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得到真正的发展,其研究数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作者和机构的合作团体。利他行为研究的内容涉及了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多以儿童和学生为主,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问卷等多种形式。

“快,快,妹子,快洗干净,咱们到团部去玩。今天能见到你老家一块来的姐妹。”向阳花一路驾着云朵来叫田志芳。两个尾巴也一块跟着。人未到,声先到:“田阿姨,咱们一块坐马车去啊。我爸爸说今天能有糖吃。快点。”

表1 国内外被引及下载前30的文献分布及频次

国内年份篇数总被引数年份篇数总下载数国外年份篇数总被引数年份篇数总使用数198917119961191519911400199311461994165199712023199228621994120019951552000120591993172119951141199716420011228919941607199811851998174200312223199529912003117320002135200413013199715942004355320011472005310879199811116200511532003162200621059920011335200651373200417120075166332002138520071208200556682008270642003310702008118720062104120091196420044186320091187200765612010124602006526142010378520083221201213763200731307201111492010154201325917200827482012240720111622014210334201014052013577520142118201538286201213662014114720162736720161157合计3033693098788合计3014384305926

图2 国内外被引与下载量均位于前30的文章学科分布

3.3 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

教师A在此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想通过教学方法的变换来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也注意到教师A这样改变教学策略后,学生的积极性确实有所提高。教师A提到在实践过程中能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即更喜欢有准备的展示,这样才能更自信的参与到课堂中。以这种方式,学生的英语学习自由效能感会被积极影响,从而刺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然而,从国外利他行为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多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来探究利他的相关问题,高频关键词中的合作(cooperation)、利他惩罚(altruistic punishment)、公平(fairness)、互惠(reciprocity)都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有关,相关研究者多采用经济决策游戏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合作倾向来研究利他行为。近年来,对于惩罚(如altruistic punishment、costly punishment)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出现并成为热点之一。学者们不仅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经济活动中利他惩罚的神经基础(Quervain,et al., 2004),还从基因-文化和进化的角度解释了利他惩罚(Fehr,Fischbacher,2003;Fowler,2005)。

图3 国内外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4 国内外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表2 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前十位的作者及机构分布

国外频次作者年份频次机构年份国内频次作者年份频次机构年份10Rand DG201254Harvard200614郑显亮201113中山大学20109Gardner A201139Oxford200611朱富强201012赣南师范学院20117Wang L201225Zurich20037苗元江20108华中师范大学20077Nowak MA200725Yale20126贾栗20137南昌大学20107West SA200423Groningen20046王健20087上海师范大学20116Carlo G201121UCL20066顾海根20116山东师范大学20146Ferguson E200819Calif Los Angeles20055李志强20146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126Perc M201219Nottingham20085饶异20104福建师范大学20165Ohtsuki H200919Lausanne20084刘鹤玲20054曲阜师范大学20144Henrich J200616Cambridge20044蒋怀滨20164南京师范大学2015

3.4 研究内容和重点分析

表3为国内外频次位居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布,结合图5国内外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利他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如图所示,十字形节点为研究热点,连线表示两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国内外关键词网络图谱中节点数分别为148和299,连线数分别为327和1624。从节点中心性来看,国内突出的研究热点为利他行为,而国外突出的研究热点为利他主义(altruism)、行为(behavior)、移情(empathy)、模式(model)、合作(cooperation)、进化(evolution)。结合关键词分布来看,国内外对利他主义、利他行为和互惠利他的研究都属于热点研究,但国外研究热点较为丰富,且不同热点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于国内。此外,国内高频关键词的频次整体偏低,说明尽管有热点研究趋势的出现,但相关研究的深度仍较浅。

对国内外研究情况和趋势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国内早期研究主要是利他主义和利他行为内涵的相关研究,有学者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利他行为进行了解释(叶航,200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国内出现了利他行为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典型利他事件进行教育引导等教育策略(邓婕,杨淑萍,2014;林泰,陶倩,2008;彭庆红,樊富珉,2005)。在已有利他行为的研究中,大学生和儿童是国内大多数利他行为研究的热点,对于其他群体(如青少年、幼儿和医学生群体)也有涉及,但总体数量较少。

其中,国内发文频次最高的是郑显亮,其研究探究了网络利他与主观幸福感(郑显亮,王亚芹,2017)、希望(郑显亮,赵薇,2015)、班级环境(郑显亮,顾海根,2013)和人格(郑显亮,顾海根,2012)等因素间的关系,并编制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郑显亮,祝春兰,顾海根,2011)。国外发文数量最高的是Rand,其通过独裁者游戏(dictator game)和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等决策游戏探究了利他的性别差异(Rand,Brescoll,Everett,Capraro, & Barcelo,2016)和利他对儿童公平偏好和合作策略的影响(Blake,Rand,2010;Blake,Rand,Tingley, & Warneken,2015),并对利他惩罚与直接、间接互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Jordan,Rand,2017;Rand,Greene, & Nowak,2012;Rand,Ohtsuki, & Nowak,2009), 机构合作方面,国外机构发文频次整体高于国内,且国外已经出现在利他行为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如哈佛大学,其中心度值为0.26)。国内外研究利他行为的机构基本为高校,如图4所示国内研究机构多为师范类院校,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代表,机构间合作较少;国外则以哈佛大学为代表,各学校间的合作较多。国内外机构合作图谱中的节点数分别为48和270,说明有影响的研究机构数量差距较大,但机构间合作的合著网络密度接近(国内外分别为0.0089和0.0094),说明国内外均已形成一定的机构间合作。国内机构间虽存在合作,但局限于几个机构间的合作,从连线数来看,整体的机构间合作较少,绝大部分机构没有与外部机构的合作。

对国内外利他行为的近期研究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国内外近五年高频关键词分布存在差异(如表4所示)。国内方面,逐渐采用内隐测验的方法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对利他与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利他与道德(道德认同、良心行为、道德利他)的研究出现,研究对象更关注于青少年(学生)群体。而国外方面,多数研究依旧侧重采用决策游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game)、惩罚(punishment)等。 近年来, 国外对于狭义利他主义(parochial altruism)的研究、 利他与亲环境和亲社会(pro environmental behavior,prosociality)的研究, 以及温情效应(warm glow)的研究增多, 研究对象较多注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同时关注了群体性别之间的差异。

图5 国内外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

表3 国内外利他行为关键词前十分布

国外频次中心性关键词年份国内频次中心性关键词年份5250.16behavior19913481.22利他行为19884890.21altruism1991490.07大学生20074210.08cooperation1998480.18利他主义19914100.07evolution1991450.08利他20033340.05altruistic punishment2004330.03网络利他行为20121670.03reciprocity1998250.02组织公民行为20061630.11model1992180.00儿童19901540.04fairness1998180.03经济人20041500.12empathy1991170.07幸福感20101310.01human2004110.02互惠利他2006

表4 国内外近五年高频关键词分布

2017关键词频次 2016关键词频次 2015关键词频次 2014关键词频次 2013关键词频次国内青少年调查分析互联网道德认同认知32222孤独症谱系障碍经济效用心理定势调节作用信任角色外利他行为32222具身社会技能自我效能感学生心理健康22222道德利他内隐联结测验良心行为情境利害关系利他观念33333共情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幸福感内隐联想测验95444国外pro environmental behaviormotivequality866parochial altruismprosociality146experience3rd party punishmentgender difference16127prisoners dilemma gamewarm glow55young childrenantisocial punishmentadolescent271817

4 讨论

本文在计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图谱进行文献梳理和趋势探索,了解了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等,希望能根据已有研究探究利他行为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4.1 已有研究基础

根据被引量与下载(使用)量,选取国内外被引与下载(使用)均位于前30位的文章,绘制学科(类别)分布图。国内、外分别有19篇和15篇文章在此范围内,其学科(类别)分布见图2。由图可见,国内学科分布占比最大的为哲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Ⅱ辑,文献来源多为与心理和教育相关的期刊;国外学科分布中心理学相关学科占比最大,其次是多学科科学。由此可见,利他行为的研究在国内外均较多分布于心理学研究的相关范畴。国内方面研究多数属于心理与教育的研究范畴,少部分为经济与管理科学和医学的研究范畴;国外利他行为的研究多数属于心理学及多学科的研究范畴,少数属于医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

文章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可用于论文评价。总被引次数可以直接反映期刊论文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反映了期刊论文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学术影响力,而高被引文章通常代表其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郭丽芳,2005)。文献下载量可以测度论文的可见度及传播速率,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总使用数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下载量基本相同,均反映了某篇论文满足用户信息需要的次数(丁佐奇,2017)。

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以直观地展现作者或机构的发文情况及作者、机构间的合作情况。以作者或机构为网络节点,通过软件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谱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出现的频次。如图3所示,国内作者合作图谱中有78个节点,41条连线,中心度为0.0137;国外191个节点中有 136条连线,中心度为0.0075。这说明国内较国外的利他行为研究合作稍好,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结合表2所示的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发文量前十位的作者和机构可见,国内外作者和机构的研究发表年份多集中于近十年。

依照技术的基本标准来决定这段高速公路的旧路面是否保留,在经过上文中提到的方法后得出最终的路面面层铣刨路段。

陶水旺把表姐抱到床上,表姐求他,以后,不要再来纠缠她了,好不好?你也知道,我这一家人多不容易。陶水旺急不可耐地说,好好,不来了。表姐问,那个人知道不?他也依着木排等了一夜?陶水旺说,你说那个姓谢的?他是第二天早上漂到木排跟前的。你哭着走下木排时,他还偷偷地问我你咋了。

在利他行为的研究对象中,儿童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对象,且近年来对于青少年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这是因为利他行为作为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研究证实了利他行为在儿童建立友谊和同伴关系中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West,Griffin, & Gardner,2007)。而中学生正处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利他行为的部分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虽略滞后于国外,但我国研究者们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近年来,国外较多地关注于研究利他行为的生物机制,以及利他行为与不同惩罚情境下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在基本理论的深化研究之外,多关注于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并同时也开始对利他惩罚下的决策进行研究(茅佳惠,陈鹏鹏,2016)。此外,国内利他行为的研究通过将内隐联想测验与观察、问卷等多种形式结合,不仅探究了利他行为的外显性,更深入研究了利他行为的内隐性。

4.2 未来研究趋势

根据近五年研究的高频词分布,我们可以推测未来青少年群体,尤其是中学生群体将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对于正处在道德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相关研究需要结合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更深入的交互探索,以探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与培养机制。除此之外,社会中提供利他协助的公益组织同样也可以作为未来的重点研究对象,如近年来参与心理救援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志愿者群体。通过对具有显著利他动机群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探索利他行为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公民的利他意识与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进而有利于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加速文明社会的建设。

高温高密度泥浆技术、高压差堵漏技术、高温高强度固壁技术以及垂钻技术(或纯机械式垂钻系统)+取心技术实现长裸眼井段钻进;泥浆材料以及高温孔底仪器和钻具满足175℃要求;堵漏和固壁材料满足250℃要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虚拟世界中的利他行为现象。就具体的研究内容来说,未来利他行为的研究重点将与心理学和经济学紧密相关,如个人层面的经济、心理因素与社会层面的环境、文化因素是否存在与利他行为方面的相关性。而亲社会性、利他惩罚和网络利他等则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对于国外出现的新关键词,如温情效应、狭义利他主义,国内的研究者也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尽快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和探索。但鉴于数据库的更新问题,本文仅对截至2017年较稳定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近年高频词的分析,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数据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从文献数量和下载、使用量来看,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较好,近年来,利他行为已成为国内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且这类研究具有明显的,试图摆脱传统理论思辨型的研究范式,有向量化与准实验的实证方向靠拢的趋势。尽管国内学术界对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正在向跨学科、跨领域与偏实证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近年高频词的分析可以推测未来利他行为的研究趋势将主要集中于中学生群体和具有显著利他动机群体的研究、网络虚拟世界中利他行为的研究、个体经济和心理因素与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以及对利他行为机制与现实应用的深入探索。未来,我国利他行为的研究应加强其广度和深度,聚焦于利他行为本身的作用机制并将其纳入到多维度的情境下进行整合分析。除此之外,我们也应积极与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实现国内利他行为研究的跨学科与跨地域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邓婕, 杨淑萍 (2014) . 中学生利他行为稀缺的道德教育反思. 教育探索, (6), 132-133.

丁佐奇 (2017)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论文使用次数和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2) , 72-76.

郭丽芳 (2005) . 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探讨. 现代情报, 25(3) , 11-12.

林泰, 陶倩 (2008) . 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 中国德育,(5), 88-90.

刘晓敏 (2000) .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 心理学探新, 20(3), 59-63.

茅佳惠, 陈鹏鹏 (2016) . 自我建构类型对利他惩罚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4(10), 616-621.

彭庆红, 樊富珉 (2005) .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2), 49-51.

宋琳婷 (2018) . 国内近30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述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7(4), 89-91.

叶航 (2005) .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家, (3) , 22-29.

郑显亮, 顾海根 (2012) . 人格特质与网络利他行为: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 69-75.

郑显亮, 顾海根 (2013) .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行为偏好的关系: 班级环境的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1(5), 690-696.

郑显亮, 王亚芹 (2017) .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心理科学, 40(1), 70-75.

郑显亮, 祝春兰, 顾海根 (2011) .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5), 606-608.

郑显亮, 赵薇 (2015) .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希望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4), 428-436.

Blake, P. R., & Rand, D. G. (2010) . Currency value moderates equity preference among young children. 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 31(3), 210-218.

Blake, P. R., Rand, D. G., Tingley, D., & Warneken, F. (2015) .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a 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 for children. Scientific Reports, 5(1), 14559.

Chen, C. (2006) .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57(3), 359-377.

De Quervain, D. J., Fischbacher, U., Treyer, V., Schellhammer, M., Schnyder, U., Buck, A., & Fehr, E. (2004) . 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 Science, 305(5688), 1254-1258.

Fehr, E., & Fischbacher, U. (2003) . 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 Nature, 425(6960), 785-791.

Fowler, J. H. (2005) . Altruistic Punishment and the Origin of Co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19), 7047-7049.

Jordan, J. J., & Rand, D. G. (2017) . Third-party punishment as a costly signal of high continuation probabilities in repeated gam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421, 189-202.

Rand, D. G., Brescoll, V. L., Everett, J. A., Capraro, V., & Barcelo, H. (2016) . Social heuristics and social roles: intuition favors altruism for women but not for m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5(4), 389-396.

Rand, D. G., Greene, J. D., & Nowak, M. A. (2012) . Spontaneous giving and calculated greed. Nature, 489(7416), 427-430.

Rand, D. G., Ohtsuki, H., & Nowak, M. A. (2009) . Direct reciprocity with costly punishment: generous tit-for-tat prevail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56(1), 45-57.

West, S. A., Griffin, A. S., & Gardner, A. (2007) . Social semantics: altruism, cooperation, mutualism, strong reciprocity and group selection.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2), 415-432.

ResearchStatusandTendencyofAltruisticBehavioratHomeandAbroad

LIU Yaqian; TAO Mingda

(TeachersCollege,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42,China)

Abstract

Helping others with no expectations in return is referred to as altruistic behavior, which is an advanced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researches on altruistic behavior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owning to its importance to social mentality and psychosocial health. This article aimed to summari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major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from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then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studies. Taking experimental paradigms as the mainly method and having a mor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 broadness and depth of further studies would be one of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Keywords: altruistic behavior; visualization; research cont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基金项目: 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民心理研究(QDSKL1801083);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师生心理健康促进研究(QJK135C448)。

通讯作者: 陶明达, E-mail: mingdaxinli@sina.com

分类号B849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8.007

标签:;  ;  ;  ;  ;  ;  ;  ;  

刘雅茜:国内外利他行为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