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

硝酸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

一、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1](2021)在《再制造毛坯表面混合污垢的碱系熔盐清洗机制及配方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资源过渡开发,能源过渡消耗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正日益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在资源消耗和废物处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启了在再制造领域的探索和发展之路。再制造工程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指导,通过对废旧产品(再制造毛坯)实施高技术修复,最大限度回收废旧产品的价值。与新品生产相比,再制造产品可节约50%的成本,60%的能源,70%的材料,减少80%的污染物排放量,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清洗作为再制造工程中的关键工艺,对其他再制造流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熔盐清洗技术凭借适应性强、清洗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在众多清洗技术中脱颖而出,在再制造清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然而,熔盐清洗技术存在如下问题亟需解决:1)对再制造毛坯表面污垢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征认识不足;2)对熔盐清洗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混合污垢的机制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机制研究方法;3)目前碱性硝酸系熔盐无法兼顾热稳定性与绿色清洗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污垢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建立混合污垢的结构模型;然后研究NaOH熔盐对混合污垢的去除机制;最后通过共晶系熔盐预测模型,开发NaOH系共晶配方并调控其配比,开发了一款适用于混合污垢去除的低温高效熔盐配方。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超声盐浴的再制造毛坯复合清洗机理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混合污垢中的异质成分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本文以积碳和复杂锈蚀为分析对象,从有机-无机异质污物互相作用角度,对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混合污垢中异质成分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多技术联用和净化-分步的方法,对污垢中复杂的组分特征进行解析;然后通过污垢形貌和面扫描结构分析,对混合污垢的结构特征进行提取,发现其具有有机组分与无机组分间互相包裹、夹杂形成的复合结构特征,该特征是混合污垢区别于其他污垢的显着特征,分析了复合结构对垢层去除的阻碍作用;最后,以积碳和复杂锈蚀的污染特征为例,建立了有机结构污垢和无机结构污垢的三维结构模型。上述研究为后续混合污垢去除机理的分析和清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基于热反应动力学的NaOH熔盐清洗机制研究。由于熔盐清洗过程快、清洗过程数据收集困难,缺少有效的方法对其去除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热分析技术(热重分析法),以切片石蜡、十六醇、菲啰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NaOH熔盐对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混合污垢的去除机理。首先,基于化学反应速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分析了反应动力学求解的数学原理和求解方法;其次,通过对比不同气体氛围与不同含量NaOH对样品热解曲线及其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熔盐清洗中热作用、氧化作用、化学作用对不同类型污物去除的作用效果,发现热裂解为三种物质分解的主要作用方式,NaOH可促进醇类和芳香族化学物的分解,但对长链烷烃的分解无影响;然后,根据机理函数和控制机理分析了污物的分解机理,发现污物分解过程为球形对称的相界反应,反应过程受表面控制。最后,结合清洗过程中污物剥离的物理现象,发现熔盐离子通过渗透可直接作用于被无机组分包裹的有机物,使其产生分解气化,并借助气化产生的反向托力,加速垢层的物理剥离,发现了熔盐针对含有机污垢的有机靶向清洗机制。上述研究为熔盐配方开发及清洗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章低温高效NaOH系共晶熔盐配方开发。针对目前熔盐配方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共晶系熔盐熔点预测模型为理论指导,对NaOH熔盐性质进行调控,开发了低温、绿色的NaOH-KOH碱性共晶熔盐配方。通过对积碳的清洗实验,探究了 KOH含量对共晶系熔点和清洗效果的影响,发现加入KOH可有效降低NaOH熔盐的熔点,且不会影响熔盐的除污能力,但大于等于60%的KOH含量会降低熔盐体系的清洗效率。通过实验探究了向熔盐中加水可以调控熔盐的粘度,提高了熔盐低温清洗时的流动性。最终基于上述实验和影响规律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不同清洗需求的熔盐配方。第五章低温高效NaOH-KOH系共晶熔盐配方的清洗试验。以复杂锈蚀为清洗对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从清洗效果、能源消耗和清洗成本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共晶熔盐及其靶向机制对无机结构污垢的去除作用。共晶熔盐“递进式”靶向清洗机制特点,可为垢层中无机成分的团聚生长提供空间,疏松锈蚀层结构,降低内部结合力,使其更容易去除。在共晶熔盐的作用下,清洗后的表面清洁度得到显着提高,清洗效率至少提高34%,去除单位百分比污垢的能源消耗率至少减少4.47 J,清洗成本减少$ 0.36。本文从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异质成分角度,对混合污垢的成分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加深了对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污垢的认识;通过热分析技术解决了熔盐清洗机制研究方法缺乏的难题,揭示了熔盐对混合污垢的有机靶向清洗机制;此外,本文基于共晶熔盐理论开发了 NaOH-KOH熔盐清洗配方,提高了清洗效率,降低了清洗过程能耗,为再制造毛坯件表面混合污垢的高效绿色清洗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回收零部件的再制造进程。

宋远见[2](2012)在《脑靶向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表征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药物能够高效转染神经细胞,且可透过血脑屏障(BBB)入脑,对脑部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出能够携带药物高效转染神经细胞和透过BBB入脑的纳米药物载体。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二醇(PEG)、乳铁蛋白(Lf)和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油/水(W/O/W)复乳法制得了Lf-PEG-PLGA/DOPE纳米载体,借助FTIR、1H-NMR、XRD、TGA、UV-vis、DLLS和TEM等分析手段对该载体进行了鉴定和表征。以血红素加氧酶-1(HO-1)质粒为模型基因药物,考察了载体对药物的荷载效果,并将其在神经细胞转染和透过BBB入脑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Lf通过PEG以共价键与PLGA成功接枝;Lf-PEG-PLGA/DOPE纳米载体呈无定型结构,热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42.2nm,颗粒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16.4mV,能够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带负电的HO-1质粒结合;可以转染海马神经细胞,但其透过BBB的能力稍差,原因可能在于带正电荷的DOPE仅以嵌入的形式掺杂于纳米载体中,与载体主体的结合强度不够而易脱落。为使纳米载体中带正电荷的部分更加稳定,本文选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十四烷酸(MA)通过共价键共同接枝于壳聚糖(CS)上,制得季铵盐-十四烷酸-壳聚糖(QMC)。再以PEG-醛为媒介将Lf接枝到QMC上,制得Lf-PEG-QMC,通过自组装法制得纳米载体。对载体进行了鉴定、表征和性能评价,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神经细胞转染和透过BBB入脑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成份DMC以共价键接枝到了CS上,MA和Lf也接枝到了CS上;该载体呈晶型结构,热稳定性很好,平均粒径为244.7nm,且分布比较均匀,Zeta电位为+27.9mV,能够荷载基因;还可荷载难溶性药物紫杉醇(PTX),包封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能够转染海马神经细胞并可透过BBB入脑;通过毒性实验,发现除QMC对离体海马神经细胞稍有毒性外,PEG-QMC和Lf-PEG-QMC对海马神经细胞及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等均无明显毒性,但在尾静脉注射载体时多数小鼠出现短暂的抽搐,约10%死亡。为提高纳米载体的静脉注射安全性,本文换用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八聚精氨酸(R8)作为阳离子成份与MA共接枝于CS,制得八聚精氨酸-十四烷酸-壳聚糖(RMC),以PEG-醛为媒介将Lf接枝到RMC上,制得Lf-PEG-RMC,通过自组装法制得纳米载体。对载体进行了鉴定、表征和性能评价,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神经细胞转染和透过BBB入脑实验。结果表明:带正电荷的R8和MA共同接枝到了CS上,Lf接枝到了RMC上;该载体呈晶型结构,热稳定性很好,平均粒径为226.7nm,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18.7mV且能够荷载基因;对PTX的包封率亦超过80%,可较好地控制药物缓慢释放;能够高效转染海马神经细胞并可透过BBB入脑;对离体海马神经细胞及小鼠心、肝、脾、肺和肾等均无明显毒性,尾静脉注射时小鼠未出现异常。为进一步增强纳米载体的靶向递药能力,本文试用油酸修饰的Fe3O4为超顺磁性材料,对应用前景较好的QMC和RMC及两者的衍生物纳米载体磁性化修饰,制得了相应系列的磁性纳米载体(MNC)。对载体进行了表征,通过VSM方法对其磁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神经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Fe3O4成功包入了QMC和RMC系列的纳米载体中,MNC的晶型与包入Fe3O4前相应纳米载体的晶型一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超顺磁性,且能够顺利进入神经细胞。以大鼠缺血性脑中风模型为基础,将荷载HO-1基因的Lf-PEG-QMC、Lf-PEG-RMC、磁性Lf-PEG-QMC和磁性Lf-PEG-RMC纳米载体初步应用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结果表明:该4种荷载HO-1基因的纳米载体能够对缺血性脑中风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后两者的效果相对更好。

帅达[3](2011)在《以海泡石为载体的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加氢肉桂醛为肉桂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桂醇(Ar-C=C-CH2OH,简写CMO)又名桂皮醇、苯丙烯醇,是典型的α,β-不饱和醇,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香料、化妆品、食品和药物合成,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采用分浸法制备了以海泡石及Al2O3为载体的多种复合催化剂,例如Co-La/酸改海泡石、Co-Ce/酸改海泡石、Co-La/Al2O3、Co-Ce/Al2O3等。使用这些催化剂进行肉桂醛选择加氢为肉桂醇的实验,考察出了相关载体催化剂对于肉桂醛选择加氢为肉桂醇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影响。优化了催化剂制备及加氢反应的条件。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粉末衍射(XRD),综合热分析(TG-DTG-DTA)等表征方法考察探讨了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分析了载体催化剂结构的变化及不同对催化活性及选择性影响的内在规律及关联性。对其的相关研究主要得出了几方面的结果:(1)采用酸改性海泡石及氧化铝作为载体在负载相同催化剂催化加氢时其反应效果相差较大,在相似反应条件下,以酸改性海泡石作为载体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反应效果。(2) Co-Ce/酸改海泡石在1.6MPa,373K,催化剂用量为0.28g/ml(CMA)的条件下反应3小时,肉桂醛的转化率为74.8%,肉桂醇的选择性为70.0%。得到相关实验中的最佳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酸改性海泡石作为催化剂载体对于肉桂醛催化加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所选催化剂在相关实验条件下对于肉桂醇的生成均有较高的选择性,催化剂对于在C=O双键加氢上的高针对性,使我们相信,可以在更为宽广的条件下来寻求最优化反应。

张凯[4](2008)在《共沉淀制备铈掺杂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白光LED具有能耗少、无污染等优点,被喻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铈掺杂钇铝石榴石( Ce-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YAG:Ce )是制备白光LED的首选荧光粉。湿化学方法与固相法相比,降低了煅烧温度、缩短了煅烧时间。共沉淀法与其他湿化学方法相比,成本低廉、设备简单、易于大规模生产。因此,共沉淀法被广泛应用于制备荧光粉。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分析,未系统探究沉淀工艺对荧光粉理化性能,特别是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照明环境要求,需要生产不同色坐标和色温的光源,这需要调节YAG:Ce荧光粉的发射波长,而稀土掺杂是一种有效的改变YAG:Ce发射波长的方法。表面包覆是一种常用的荧光粉后续处理工艺,包覆使荧光粉和外界隔离,可以大大改善荧光粉表面结构、有效降低表面缺陷,改进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本论文工作以共沉淀法制备YAG:Ce荧光粉为目标,研究了沉淀工艺条件对荧光粉理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稀土掺杂对荧光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的荧光粉体进行了包覆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沉淀剂对前驱体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氢铵作沉淀剂制备的前驱体分散性好,煅烧过程中直接转变为YAG相,没有杂相生成。讨论了沉淀剂浓度、沉淀和陈化温度以及陈化时间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所得最佳工艺参数为:碳酸氢铵与总阳离子摩尔比>4,沉淀和陈化在室温下进行,沉淀结束后陈化8小时以上。分析了团聚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团聚的工艺措施。结果表明,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沉淀,并在沉淀时加入适量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采用共沸蒸馏对粉体进行干燥,能改善粉体的分散性。(2)煅烧过程中保持铈为三价对提高粉体发光性能非常重要。因此,对还原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先在空气中合成YAG结构,然后在还原气氛中煅烧,能使铈充分还原。粉体荧光衰减过程由于受到表面效应影响,含有两个指数项,长指数项代表了体相Ce3+的衰减,短指数项反映了表面Ce3+的衰减。研究了不同助熔剂对荧光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aF2是最合适的助熔剂,最佳添加量为助熔剂与前驱体质量比1/10。对煅烧中的脱水、脱碳、晶化和晶粒生长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脱水过程反应机理遵循Jander方程,对应的活化能为119.3 kJ/mol,Arrhenius频率因子自然对数lnA=24.6 s-1;脱碳过程对应的反应机理按Avrami-Erofeev方程(n=3),对应的活化能为222.59 kJ/mol,lnA=24.7 s-1。晶化过程的表观晶化活化能为1115.18 kJ/mol。受扩散控制的晶粒生长活化能为226.06 kJ/mol。(3)研究了环境温度、镧系元素共掺杂对YAG:Ce粉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YAG:Ce粉体的发光强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减弱。当温度高于150K,开始出现明显的发光热猝灭。YAG:Ce衰减长时间项随着温度升高减小;衰减短时间项,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由于受到表面效应的影响中间出现小幅阶跃。Ce 1mol%取代Y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进一步增加铈的掺杂量导致浓度猝灭的发生。当Gd3+取代Y3+超过50 mol%时,导致GdAlO3相的出现。当La3+取代Y3+超过20 mol%时,YAG结构完全消失,只存在LaAlO3相。随着Gd、La掺杂量的增加,发射波长向长波长移动,发射光谱中红色成分增加,蓝色成分减少。(4)研究了溶胶凝胶包覆Al2O3和固相法包覆SiO2。研究表明,溶胶凝胶法包覆Al2O3最佳工艺为:温度90℃以上;选择HNO3作胶溶剂,最佳浓度为0.025mol/L。两种包覆都没有改变荧光粉的发射波长。Al2O3包覆使荧光粉发射强度略有下降,而SiO2包覆使荧光粉发射强度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阳离子共沉淀为目标,提出了合理的沉淀工艺参数。探讨了环境温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表面Ce3+的衰减时间呈下降趋势,由于受到表面效应的影响中间出现小幅的阶跃。Gd、La掺杂使发射波长向长波长移动,发射光谱中红色成分增加,蓝色成分减少。用室温固相法进行了SiO2包覆,SiO2包覆荧光粉的发射强度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上述研究为YAG:Ce荧光粉体的合成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鑫[5](2008)在《三氧化二锰氧化法制备苯甲醛和2-氟-4-溴苯甲醛》文中研究说明氟代苯甲醛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反应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医药、农药、新型材料的合成等领域。但目前大多采用水解法和电解法进行制备。这些方法都污染严重。本论文研究了以Mn2O3为氧化剂,甲苯和2-氟-4-溴甲苯为原料来合成苯甲醛和2-氟-4-溴苯甲醛的新工艺过程。在由甲苯制备苯甲醛的反应中,采用正交分析法,讨论了反应温度、Mn2O3的加入量、硫酸溶液的浓度和硫酸溶液加入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优化工艺条件为:在甲苯为7ml一定的情况下,反应温度控制在65℃,三氧化二锰的加入量为1.4160g,硫酸溶液的浓度为7.3mol/L,水相的体积为30ml。在此条件下苯甲醛的最佳收率为93.27%。在由2-氟-4-溴甲苯合成2-氟-4-溴苯甲醛反应中,仍采用正交分析法,讨论了反应温度、Mn2O3的加入量、硫酸溶液的浓度和硫酸溶液加入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三氧化二锰的加入量为0.56g,硫酸溶液浓度为7.6mol/L,水相的体积为35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2-氟-4-溴苯甲醛的收率为59.89%。通过对甲苯和2-氟-4-溴甲苯动力学的考察,发现反应都具有明显的零级反应特征,甲苯的整体的活化能为69kJ/mol,2-氟-4-溴甲苯的活化能为237kJ/mol。水相经过活性炭吸附处理并补充适量硫酸后,多次循环使用对反应没有影响。使整个循环过程构成闭合的绿色化生产工艺。

乔军,马莹,许延辉,常叔,郝先库[6](2005)在《硝酸高铈铵晶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高纯晶型硝酸高铈铵的合成工艺。碳酸铈经酸溶解、氧化沉淀、过滤洗涤成为氢氧化铈,用硝酸溶解氢氧化铈,配制成硝酸高铈原始料液,加入硝酸铵,缓慢搅拌后析出桔红色硝酸高铈铵晶体,晶体经过滤、通风干燥得到高纯晶型硝酸高铈铵产品。讨论了料液浓度、料液酸度、铵盐加入量、合成温度、合成时间对硝酸高铈铵合成收率的影响。测定了硝酸高铈铵在不同温度和酸度的硝酸中的溶解度。用扫描电镜、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化学分析等方法考察了硝酸高铈铵晶体的形貌、结构和组成。晶体组成为(NH4)2[Ce (NO3)6]。结果表明,本工艺合成的晶型硝酸高铈铵产品稀土总量、铈纯度、铈氧化率均较高,晶体水溶性好,颗粒均匀,色泽纯正。

宋亚瑞[7](2005)在《高铁酸钾的稳定性及其氧化甲苯制苯甲醛的研究》文中提出高铁酸钾是绿色、无污染、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强氧化剂。本文研究了pH值、温度、介质、纯度以及Fe(Ⅲ)对高铁酸钾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影响。随着pH值的升高,高铁酸钾水溶液的稳定性增强。随着温度的升高,高铁酸钾水溶液的稳定性减弱。磷酸三钠、草酸钠、pH值为11.5的水溶液和醋酸钠对FeO42-的稳定性的影响顺序为:磷酸三钠﹤草酸钠﹤pH值为11.5的水溶液﹤醋酸钠。三价铁离子的存在对高铁酸钾的稳定性有显着的影响,当溶液中三价铁离子的浓度与高铁酸钾的浓度比大于2 时,FeO42-表现出极不稳定的特性。高铁酸钾的纯度对其稳定性有显着的影响,纯度越高,高铁酸钾的稳定性越好。对10mol·L-1NaOH溶液中FeO42-的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FeO42-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分解活化能Ea=58.81kJ·mol-1,分解反应速率方程为: r=9.54×104·exp(-58.81/RT)·C(FeO42-合成了Fe(Ⅳ)并研究了其氧化性和稳定性,Fe(Ⅳ)的氧化性低于Fe(Ⅵ),其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Fe(Ⅲ)对Fe(Ⅳ)的稳定性无显着影响。研究了环己烷作溶剂时用高铁酸钾氧化甲苯合成苯甲醛的反应,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T=30℃、反应时间t=7h、氧化剂高铁酸钾的加入量为化学反应理论氧化剂用量m=0.6589g;此时,甲苯的转化率、苯甲醛的选择性和产率分别为25%、78.4%、19.6%。

唐爱东,黄可龙,彭宏,张红萍[8](2004)在《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研究了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过程 ,特别是用差热分析仪测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硝酸高铈铵在静止的空气气氛中的差热曲线 ,结合Kissinger法和Coats -Redfern法研究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 ,计算了两个主要的反应阶段的表观活化能为 1 4 4 .61 ,1 2 4 .31kJ·mol- 1 ,并确定了反应级数、频率因子、速率常数 ,推导出每个反应阶段的动力学方程 ,控制反应过程的步骤分别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 ,符合Arrami Erofeer方程。

胡艳宏,乔军,郝先库,吴永强[9](2001)在《硝酸高铈铵热分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热重 -差热分析法对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及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 Freem an- Carroll法和差减微分法 ,研究了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行为 ,并进行了反应机理推断。由 TG曲线测定的结果证明硝酸高铈铵的组成为 (NH4) 2 Ce(NO3 ) 6,498K和 5 6 8K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R1 =7.2 7× 10 - 4 ,R2 =9.6 6× 10 4。

二、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制造毛坯表面混合污垢的碱系熔盐清洗机制及配方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再制造清洗的现状分析
        1.2.1 再制造毛坯表面污垢的特点
        1.2.2 现有清洗技术的特点及不足
    1.3 熔盐清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熔盐清洗的发展概述
        1.3.2 熔盐清洗的优势
        1.3.3 熔盐清洗机理的研究现状
        1.3.4 熔盐清洗配方的研究现状
    1.4 任务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任务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混合污垢中的异质成分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分析对象及分析技术
        2.2.1 分析对象及样品制备
        2.2.2 分析仪器
    2.3 混合污垢的异质成分组成及特点
        2.3.1 积碳中的异质成分组成及特点
        2.3.2 复杂锈蚀中的异质成分组成及特点
    2.4 混合污垢的异质结构特征
        2.4.1 积碳中的异质结构特征
        2.4.2 复杂锈蚀中的异质结构特征
        2.4.3 有机-无机异质污物强化对污垢去除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热反应动力学的NaOH熔盐清洗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分析样品及仪器
        3.2.1 分析样品
        3.2.2 实验仪器
    3.3 热分析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及求解
        3.3.1 动力学分析方程的数学模型
        3.3.2 动力学参数及其求解方法
        3.3.3 最概然机理函数及其求解方法
    3.4 NaOH熔盐对有机污物的分解机理
        3.4.1 热解氛围对有机污物分解的影响规律
        3.4.2 NaOH对有机污物分解的影响规律
        3.4.3 污物分解的机理函数和控制机理
    3.5 熔盐清洗中的物理效果及去除机制分析
        3.5.1 熔盐对无机结构混合污垢的清洗机制
        3.5.2 熔盐对有机结构混合污垢的清洗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高效NaOH系共晶熔盐配方开发
    4.1 引言
    4.2 基于共晶系熔点预测模型的共晶组分选择
        4.2.1 共晶系熔点预测模型的求解原理
        4.2.2 共晶组分选择
    4.3 共晶组分含量对熔盐熔点和清洗效果的影响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2 共晶组分含量对熔点的调控效果
        4.3.3 NaOH-KOH共晶熔盐的清洗效果
    4.4 低温清洗NaOH-KOH共晶熔盐的粘度调控
        4.4.1 粘度测试方法
        4.4.2 水含量对共晶体系粘度的调控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高效NaOH-KOH系共晶熔盐配方的清洗试验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评价方法
        5.2.1 清洗样件准备
        5.2.2 对照试验设计
        5.2.3 清洗效果评价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共晶熔盐的清洗效果分析
        5.3.2 共晶熔盐清洗的环境影响和成本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脑靶向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表征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PLGA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3 CS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4 PEG 的研究进展
    1.5 Lf 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2 Lf-PEG-PLGA/DOPE 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性能评价和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Lf-PEG-PLGA/DOPE 纳米载体的表征
    2.4 Lf-PEG-PLGA/DOPE 纳米载体的性能评价
    2.5 Lf-PEG-PLGA/DOPE 纳米载体的应用
    2.6 小结
3 Q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性能评价和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Q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3.4 Q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表征
    3.5 Q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性能评价
    3.6 Q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应用
    3.7 小结
4 R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性能评价和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R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4.4 R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表征
    4.5 R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性能评价
    4.6 RMC 及其衍生物纳米载体的应用
    4.7 小结
5 MNC 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性能评价和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MNC 的表征
    5.4 MNC 的性能评价
    5.5 MNC 的初步应用
    5.6 小结
6 纳米载体在缺血性脑中风中的初步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和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以海泡石为载体的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加氢肉桂醛为肉桂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肉桂醛选择性催化加氢制备肉桂醇的研究现状
        1.1.1 肉桂醛制备肉桂醇的研究意义
        1.1.2 肉桂醛制备肉桂醇的研究方法进展
    1.2 肉桂醛选择性非均相催化加氢法的研究进展
        1.2.1 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研究
        1.2.2 其它常用催化剂的催化研究
        1.2.3 钴基催化剂的催化研究
        1.2.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2.5 载体
        1.2.6 不饱和醛加氢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催化体系的选择与确定
        2.1.1 主催化剂的选择
        2.1.2 助催化剂的选择
        2.1.3 载体的选择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流程
        2.3.1 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还原
        2.3.3 催化加氢反应
        2.3.4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第三章 催化体系的研究
    3.1 催化体系的制备
        3.1.1 催化剂的选择
        3.1.2 催化剂的负载
        3.1.3 催化剂制备流程
    3.2 部分催化体系的表征分析
        3.2.1 Co/海泡石催化体系的表征分析
        3.2.2 活性氧化铝催化体系的表征分析
第四章 Co/海泡石类载体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不同载体负载Co 时的催化性能评估
    4.2 海泡石的理化性质
        4.2.1 海泡石的物理特征
        4.2.2 海泡石的化学性质
        4.2.3 海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4.3 Co-Ce/海泡石的催化性能研究
        4.3.1 助剂Ce 负载量变化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3.2 Co-Ce/海泡石的表征分析
        4.3.3 Co-Ce/海泡石的条件优化考察
    4.4 Co-La/海泡石的催化性能研究
        4.4.1 Co-La/海泡石的条件优化考察
        4.4.2 Co-La/海泡石的表征分析
    4.5 海泡石载体催化剂体系的电镜扫描(SEM)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

(4)共沉淀制备铈掺杂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发光的基本原理
        1.2.1 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
        1.2.2 发光强度
        1.2.3 发光过程中的能量传递
    1.3 白光LED 用荧光粉技术要求
        1.3.1 荧光粉的一次特性
        1.3.2 荧光粉的二次特性
        1.3.3 用于白光LED 的荧光粉
    1.4 钇铝石榴石(YAG)荧光粉
        1.4.1 YAG 的结构与组成
        1.4.2 YAG 的性能
    1.5 YAG:Ce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6 液相化学沉淀
        1.6.1 成核
        1.6.2 晶体生长
        1.6.3 粒子团聚
    1.7 粉体表面包覆
        1.7.1 表面包覆的机理
        1.7.2 有机包覆常用方法
        1.7.3 无机包覆常用方法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溶液配制及标定
    2.4 前驱体制备
    2.5 前驱体的煅烧
    2.6 分析测试
    2.7 色度学概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YAG:Ce 前驱体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沉淀剂的选择
    3.3 共沉淀工艺参数的优化
        3.3.1 沉淀剂浓度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3.2 沉淀和陈化温度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3.3 陈化时间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 前驱体分散性的改善
        3.4.1 乙醇部分取代水对分散性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3.4.2 表面活性剂对分散性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3.4.3 干燥工艺对分散性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YAG:Ce 前驱体煅烧过程中的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还原方式的选择
    4.3 空气中煅烧温度对YAG:Ce 荧光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空气中煅烧时间对荧光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5 还原时间对荧光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助熔剂对荧光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6.1 助熔剂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4.6.2 助熔剂对颗粒形貌及粒径的影响
        4.6.3 助熔剂对物相的影响
    4.7 煅烧过程中动力学研究
        4.7.1 粉体脱水和脱碳动力学
        4.7.2 晶化过程动力学
        4.7.3 晶粒生长动力学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Y,Ln)_3Al_5O_(12):Ce (Ln=Gd,La)荧光粉的结构及其发光特性
    5.1 引言
    5.2 YAG:Ce 的吸收光谱
    5.3 环境温度对YAG:Ce 发光性能的影响
    5.4 最佳铈掺杂浓度
    5.5 Gd、La 掺杂对YAG:Ce 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YAG:Ce 荧光粉表面包覆无机膜的研究
    6.1 引言
    6.2 氧化铝包膜
        6.2.1 溶胶-凝胶工艺参数的研究
        6.2.2 粉体分散溶液pH 的选择
        6.2.3 氧化铝凝胶的相转变
        6.2.4 Al_2O_3 包覆过程分析
        6.2.5 包覆前后形貌的变化
        6.2.6 包覆粉体的发光性能
    6.3 二氧化硅包覆
        6.3.1 工艺路线
        6.3.2 包覆粉体的FT-IR 和XRD 图谱
        6.3.3 SiO_2 包覆过程分析
        6.3.4 包覆前后形貌的变化
        6.3.5 包覆粉体的发光性能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5)三氧化二锰氧化法制备苯甲醛和2-氟-4-溴苯甲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合成法
        2.1.1 直接氧化法
        2.1.2 间接电氧化法
        2.1.3 成对电合成法
        2.1.4 电还原法
        2.1.5 牺牲阳极法
        2.1.6 超声电合成
    2.2 有机化学合成法
        2.2.1 氟化法
        2.2.2 卤化水解法
        2.2.3 氟代甲苯氧化法
        2.2.4 三氧化二锰法
        2.2.5 超(近)临界流体法
    2.3 前景展望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试剂和原料
    3.4 主要实验方法
        3.4.1 三氧化二锰的制备
        3.4.2 甲苯最佳氧化条件的研究
        3.4.3 2-氟-4-溴甲苯最佳氧化条件的研究
        3.4.4 产品收率的测定
        3.4.5 循环水相处理的研究
        3.4.6 甲苯与2-氟-4-溴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第四章 苯甲醛和2-氟-4-溴苯甲醛最佳制备条件的研究
    4.1 三氧化二锰制备的研究
    4.2 苯甲醛最佳制备条件的研究
        4.2.1 氧化制备苯甲醛最佳条件正交实验研究
    4.3 2-氟-4-溴苯甲醛最佳制备条件的研究
        4.3.1 氧化制备2-氟-4-溴苯甲醛最佳条件正交实验研究
    4.4 水相处理循环利用
    4.5 小结
第五章 Mn_2O_3氧化甲苯与2-氟-4-溴甲苯动力学的研究
    5.1 反应动力学原理分析
        5.1.1 反应历程的分析
        5.1.2 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原理
    5.2 实验结果
        5.2.1 甲苯的动力学实验结果
        5.2.2 2-氟-4-溴甲苯的动力学实验结果
    5.3 动力学推导
        5.3.1 甲苯的动力学推导
        5.3.2 2-氟-4-溴甲苯的动力学推导
    5.4 甲苯和2-氟-4-溴甲苯的动力学参数比较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铁酸钾的稳定性及其氧化甲苯制苯甲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及应用
        1.1.1 高铁酸钾的性质
        1.1.2 高铁酸钾的制备工艺
        1.1.3 高铁酸钾的定量分析方法
        1.1.4 高铁酸钾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高铁酸钾溶液的研究
        1.2.1 高铁酸钾溶液的稳定性
        1.2.2 高铁酸钾溶液的分解动力学
    1.3 高铁酸钾在有机物氧化合成方面的研究
        1.3.1 在水中氧化有机物
        1.3.2 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氧化过程
        1.3.3 苯作为溶剂氧化有机物
        1.3.4 有机物溶剂中用多孔性固体作催化剂
        1.3.5 烃类的氧化
        1.3.6 各种方法的比较及讨论
    1.4 苯甲醛的性质及制备工艺
        1.4.1 苯甲醛性能及用途
        1.4.2 苯甲醛的传统制备工艺
        1.4.3 苯甲醛的开发前景与方向
第二章 高铁酸钾水溶液的稳定性的研究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碱浓度对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4.2 温度对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4.3 介质对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4.4 三价铁离子对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4.5 高铁酸钾的纯度对高铁酸钾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高铁酸钾在水溶液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3.1 高铁酸钾在水溶液中分解反应理论分析
    3.2 不同温度下高铁酸钾水溶液的分解速率常数
    3.3 高铁酸钾在水溶液中的分解活化能及频率因子
    3.4 结论
第四章 四价铁的合成及稳定性实验
    4.1 Fe(Ⅳ)溶液的制备及稳定性
    4.2 反应性实验
        4.2.1 氧化性实验
        4.2.2 酸化实验
    4.3 Fe(Ⅲ)对Fe(Ⅳ)稳定性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高铁酸钾氧化甲苯合成苯甲醛的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说明
        5.2.3 实验方法
        5.2.4 产物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3 催化剂的影响
        5.3.4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四、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制造毛坯表面混合污垢的碱系熔盐清洗机制及配方开发[D]. 王兴. 山东大学, 2021(10)
  • [2]脑靶向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表征和应用[D]. 宋远见.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3]以海泡石为载体的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加氢肉桂醛为肉桂醇的研究[D]. 帅达.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6)
  • [4]共沉淀制备铈掺杂钇铝石榴石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 张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 [5]三氧化二锰氧化法制备苯甲醛和2-氟-4-溴苯甲醛[D]. 丁鑫.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6]硝酸高铈铵晶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 乔军,马莹,许延辉,常叔,郝先库. 第九届全国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学术会议专辑, 2005
  • [7]高铁酸钾的稳定性及其氧化甲苯制苯甲醛的研究[D]. 宋亚瑞. 大庆石油学院, 2005(02)
  • [8]硝酸高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 唐爱东,黄可龙,彭宏,张红萍. 稀有金属, 2004(06)
  • [9]硝酸高铈铵热分解研究[J]. 胡艳宏,乔军,郝先库,吴永强. 稀土, 2001(06)

标签:;  ;  ;  ;  ;  

硝酸铈铵的热分解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