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相关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电子,重金属,碱金属,丙氨酸,分子,势能。
电子相关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吕仁庆,邢彬彬[1](2012)在《电子相关和基组效应对丙氨酸量子化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氨酸有两种最稳定的构象,分别为构象I(conformer I)和构象II(conformer II).采用HF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6-31G、6-31G*、6-31G**、6-31+G、6-31++G、6-31+G*、6-31++G*、6-31+G**、6-31++G**基组水平上,考察了电子相关和基组(包括弥散函数和极化函数)效应对丙氨酸两种最稳定结构的偶极矩、极化率、前线轨道能隙、和总能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方法不同,所得的量子化学参数明显不同.极化函数对偶极矩和总能量的影响大于弥散函数的影响.弥散函数对极化率的影响大于极化函数的影响.极化函数导致前线轨道能隙值增大,弥散函数导致前线轨道能隙值减小.(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冬冬,王繁[2](2012)在《EF_3(E=I,At,and Element 117)的旋耦合效应和电子相关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耦合簇(CC)方法和密度泛函方法(DFT)对EF3(E=I,At,and Element117)的结构做了分析,并讨论了旋耦合效应和电子相关能效应对该体系的结构以及频率的影响。对IF3和AtF3而言,C2v结构是稳定构型,而对(117)F3而言,D3h结构则是唯一稳定的构型,不存(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王曙光[3](2010)在《FON-DFT方法对非动态电子相关效应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化学反应、自旋翻转反应、电荷转移等反应常发生在不同组态势能面相交处,伴随着非动态电子相关效应,是目前DFT无法解决的问题。密度泛函理论分数占据优化法(FON-DFT)可以成功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孙福玉,曹万苍,白洪波[4](2009)在《重金属团簇Ag_2X(X=Se,Te,Po)中电子相关效应的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F和CCSD水平上研究了重金属团簇Ag2X(X=Se,Te,Po)中电子相关效应.结果显示,电子相关效应改变键角大于16°,但几乎不改变键长,说明电子相关效应是作用在重金属原子上的一种切向吸引力.理论分析确定,这个吸引力来自于重金属闭壳层d10-d10之间的van der Waals吸引力.采用一个较简单的经典模型拟合了电子相关势能函数,并估算了它的大小和作用模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孙福玉,白洪波,其木苏荣[5](2008)在《重金属钋化物团簇M_2Po(M=Cu,Ag,Au)中电子相关效应的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F和CCSD水平上研究了重金属钋化物团簇M2Po(M=Cu,Ag,Au)中电子相关效应.结果显示,电子相关效应改变键角大约16°,但几乎不改变键长,说明电子相关效应是作用在重金属原子上的一种切向吸引力.理论分析确定,这个吸引力来自于重金属闭壳层d10~d10之间的van der Wals吸引力.采用一个较简单的经典模型拟合了电子相关势能函数,并估算了它的大小和作用模式.(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王国玉[6](2007)在《钴基(等)关联电子体系中的同位素效应和相分离及其相关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所表现出来的奇异物理性质,如超导电性、庞磁阻、反常霍尔效应、大的热电效应、多铁等性质,而被人们广泛的研究。这些体系中的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之间相互耦合,各种相互作用之间互相竞争,使体系呈现出丰富的相图,给人们展现出如电荷有序、磁有序、玻璃态、相分离、金属绝缘体转变、自旋态转变等有趣的的物理现象。这些不仅在科研上,也在实际应用上有相当的价值,因而成为现在凝聚态物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氧同位素替代的手段研究了(Pr_(1-x)Sm_x)_(0.7)Ca_(0.3)CoO_3中的电荷、自旋和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La_(1.6-x)Nd_(0.4)Sr_xCuO_4中的超导与条纹相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在层状硫化物BaCo_(0.9)Ni_(0.1)S_(1.97)中发现了玻璃态的行为,并且这个材料表现出一种非指数的缓慢弛豫过程以及“物理时效”行为。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Phys.Rev.B上发表或者已经投稿。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六章:1.钴基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第一章主要是对目前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些研究热点进行简述。特别是对与本论文所涉及的系统有关的背景作了简短介绍。其中包括:对强关联电子体系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回顾:对常规超导体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简单综述,包括其结构、输运性质、磁性质以及最近高温超导体里的一个热点问题——条纹相;对钴氧化物的研究综述,主要突出了其中自旋态转变的特点;对同位素替代实验的理论及实验的介绍;对BaCo_(1-x)Ni_xS_(2-y)体系的背景介绍,包括晶体结构以及相关的输运性质和磁性质。2.(Pr_(1-x)Sm_x)_(0.7)Ca_(0.3)CoO_3体系中的自旋态转变和同位素效应在本章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Pr_(1-x)Sm_x)_(0.7)Ca_(0.3)CoO_3这个体系中的氧同位素效应。在这个体系中,随着x的增加会出现一个由铁磁金属相向顺磁绝缘相的转变,同时伴随着一个自旋态的转变。一个非常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在金属相中,铁磁转变温度(T_C)的氧同位素效应小到几乎可以忽略;而在绝缘相中~(18)O对~(16)O的替代则导致自旋态转变温度(T_S)向高温方向的一个非常大的偏移。特别是在x=0.175的样品中,T_S从36K变到54K,得到一个很大的氧同位素指数α_S=-4.7。而在靠近绝缘相的x=0.172的样品中,~(18)O对~(16)O的替代甚至导致了一个金属-绝缘体转变。在绝缘相中存在,却在金属相中消失的静态Jahn-Teller畸变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两个相中同位素效应的差异。3.La_(1.6-x)Nd_(0.4)Sr_xCuO_4中氧同位素交换对超导电性和条纹相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系统的研究了La_(1.6-x)Nd_(0.4)Sr_xCuO_4中超导电性、条纹相以及结构转变的同位素效应。~(18)O对~(16)O的替代导致了超导转变温度(T_C)的下降,却使从低温四方相向低温正交相转变的温度增加。与不含Nd的同样掺杂浓度的样品相比较,我们在La_(1.6-x)Nd_(0.4)Sr_xCuO_4中观察到了超导转变温度T_C的更大的同位素效应。这些结果表明CuO_2面的畸变会压制超导电性,而由于CuO_2面的畸变会增强条纹相,所以这些结果还给出了一个直接的证据证明条纹相与超导电性之间的竞争关系。4.层状钴氧化物Pr_(2-x)Ca_xCoO_4(0.1≤x≤0.9)的合成以及磁性质在本章中,我们合成了214结构的层状层状钴氧化物Pr_(2-x)Ca_xCoO_4(0.1≤x≤0.9)并研究了它的结构和磁性质。随着钙掺杂量的增加,在x=0.5以后体系中的反铁磁关联减弱而铁磁关联开始增强,x=0.9的样品中明显观察到了一个铁磁团簇玻璃态,而在铁磁玻璃态温度以上则有一个磁化率倒数开始向下偏离Curie-Weiss线性的温度,这种偏离代表样品中随温度降低开始出现铁磁涨落(Griffiths phase)。5.强关联电子体系BaCo_(1-x)Ni_xS_(2-y)中的动力学效应和玻璃态响应在本章中,我们在强关联电子体系BaCo_(0.9)Ni_(0.1)S_(1.97)中发现了一个非常规的成核过程。这个成核过程是一个有着单斜结构的低温顺磁金属相从一个有着四方结构的高温反铁磁绝缘相背景中成核的过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把样品放在某一个指定温度进行弛豫测量,这种非常规的成核过程会导致电阻率下降几个量级。这种奇特的动力学过程可能是来自于应力场、库仑相互作用、磁关联以及无序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使成核过程受挫,以至带来一种缓慢的非指数的弛豫过程以及一种“物理时效”行为。6.La_(0.67)Ca_(0.33)MnO_3薄膜中氧缺陷导致的相分离现象在本章中,我们系统的研究了在(001)-LaAlO_3衬底上从50到500 mTorr不同氧分压下外延生长的La_(0.67)Ca_(0.33)MnO_3薄膜的性质。在X射线谱图(XRD)、微结构以及电阻温度系数(TCR)等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由氧缺陷驱动的相分离现象并且输运性质是与薄膜的应力状态紧密联系的。所有的薄膜都表现出相分离的现象,除了在50 mTorr氧压下生长的薄膜,在这个样品中,大部分的应力都被其中出现的严重的晶体缺陷所释放掉了。在300和350mTorr氧压下生长的薄膜在整个测量温区都表现出绝缘体性质,这来源于其中的电荷有序态(CO)并且可以被外场强烈的压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05-01)
刘凤丽[7](2005)在《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对CuIn分子基态X~1∑~+平衡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相对论与非相对论赝势,在HF、B3LYP水平上详细研究了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对CuIn分子平衡几何构型和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子相关效应缩短核间距,提高振动频率,降低能量;相对论效应加强了它的强度,使CuIn分子更加稳定。同时,在B3LYP水平上采用相对论有效核芯势(RCEP)进行能量扫描得到了CuIn分子势能曲线,给出CuIn分子的力参数和光谱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得到的CuIn分子基态平衡几何、振动频率、解离能等与可得到的试验结果吻合。(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刘义保[8](2005)在《电子原子散射激发的完备性参量和自旋相关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与原子碰撞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仍然非常活跃而且发展很快。传统的电子原子碰撞实验,主要是通过碰撞截面测量和计算来获取碰撞过程的信息,通过光谱、能谱或动量谱来分析靶结构信息。随着电子—光子符合散射实验技术和超级弹性散射实验技术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功能的迅速发展,电子原子散射激发完备性可观测量的量子理论和实验测量已成为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课题。 所谓电子原子散射激发的完备性可观测量,就是指通过磁量子级上的散射振幅构造出来的一组最优化参量,这组参量可以描述散射受激态结构和散射激发动力学过程,并且是实验上可以测量的。 本文以碱金属原子作为电子散射激发的靶原子,根据量子散射理论和密度矩阵理论,利用态多极描述受激靶原子集,通过态多极和受激态退激偶极辐射光子的Stokes参数,建立磁量子级上的散射振幅和可观测量之间的关联,使用非相对论的扭曲波玻恩近似和间接相对论的扭曲波玻恩近似,计算了中低能电子与碱金属原子散射激发S→P跃迁的可观测量,即传统的微分散射截面和描述受激态的取向参数、排列角和线性极化度以及描述散射前后自旋变化的STU参数。 我们用非相对论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研究了不同入射能下,完备性可观测量散射角分布的变化,得出了小角度散射下受激态取向参数和排列角明显的变化规律,部分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部分计算结果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从STU参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电子与碱金属原子散射激发从S态跃迁到P态的过程中,自旋交换效应不仅与入射能而且与散射角有关,低能入射电子的自旋交换效应比较明显。 我们还探索了用多组态Dirac-Fock方法描述重的碱金属原子波函数,而用薛定谔方诚描述连续电子,采用这样一种间接相对论扭曲波玻恩近,通过分析散射激发的完备性可观测量,研究电子与铷原子散射激发中的相对论效应,与最新的电子与铷原子散射激发实验结果比较,优于非相对论的计算,并获得了传统散射截面分辨不出来的散射过程的信息,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5-04-01)
其木苏荣,赵永芳,井孝功,李新营,秦艳利[9](2004)在《相对论效应和电子相关效应对二聚物(M_2Te)_2,(M=Au,Ag,Cu)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相对论和非相对论赝势,在HF和MP2理论水平上详细研究了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对含重金属铜、银和金的二聚物(M2Te)2,(M=Au,Ag,Cu)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子相关效应缩短二聚物的金属 金属键长和金属 碲键长、提高振动频率、降低能量,使二聚物的结构变得较为刚性和紧凑;相对论效应加强了它的强度,使二聚物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王煦,杨明理,孙泽民[10](2001)在《五元杂环分子超极化率的电子相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有限场方法在H F和MP4水平上计算呋喃、吡咯和噻吩的极化率、一阶和二阶超极化率 .结果表明 ,电子相关效应对各阶极化率 ,尤其是高阶极化率影响较大 .MP2计算值较H F有显着改善 ,一阶超极化率的MP2 ,MP3和MP4计算值依次增大 ,二阶超极化率的MP2和MP4值相近 ,而MP3值小于MP2 .呋喃、吡咯和噻吩的各阶极化率在各级微扰中均具有与H F水平上一致的相对大小顺序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电子相关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耦合簇(CC)方法和密度泛函方法(DFT)对EF3(E=I,At,and Element117)的结构做了分析,并讨论了旋耦合效应和电子相关能效应对该体系的结构以及频率的影响。对IF3和AtF3而言,C2v结构是稳定构型,而对(117)F3而言,D3h结构则是唯一稳定的构型,不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相关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吕仁庆,邢彬彬.电子相关和基组效应对丙氨酸量子化学参数的影响[J].德州学院学报.2012
[2].杨冬冬,王繁.EF_3(E=I,At,andElement117)的旋耦合效应和电子相关能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2012
[3].王曙光.FON-DFT方法对非动态电子相关效应的模拟[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2010
[4].孙福玉,曹万苍,白洪波.重金属团簇Ag_2X(X=Se,Te,Po)中电子相关效应的定量估算[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孙福玉,白洪波,其木苏荣.重金属钋化物团簇M_2Po(M=Cu,Ag,Au)中电子相关效应的定量估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
[6].王国玉.钴基(等)关联电子体系中的同位素效应和相分离及其相关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7].刘凤丽.电子相关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对CuIn分子基态X~1∑~+平衡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修正[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
[8].刘义保.电子原子散射激发的完备性参量和自旋相关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05
[9].其木苏荣,赵永芳,井孝功,李新营,秦艳利.相对论效应和电子相关效应对二聚物(M_2Te)_2,(M=Au,Ag,Cu)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修正[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
[10].王煦,杨明理,孙泽民.五元杂环分子超极化率的电子相关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