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激发荧光论文_周江聪,陈含德,李楚梅,郑志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外激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粉,能量,荧光,性能,显色,长波,指印。

紫外激发荧光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聪,陈含德,李楚梅,郑志恒[1](2019)在《近紫外激发Ca_2NaMg_2V_3O_(12):Sm~(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紫外激发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粉是当前LED用荧光转换材料的研究热点。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Ca_2NaMg_2V_3O_(12):Sm~(3+)荧光粉,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其物质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VO_4)~(3-)基团的发光机理,及其与Sm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结果表明:Ca_2NaMg_2V_3O_(12):Sm~(3+)荧光粉属于立方相晶体结构。在340 nm紫外线激发下,样品发射蓝绿光,发射最强峰位于500 nm,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Sm~(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 03,同时(VO_4)~(3-)基团与Sm~(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电四偶极-电四偶极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肖露,代雪晶[2](2019)在《利用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显现深色背景客体上的血指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许多复杂客体上的血潜指纹通常无法由简单的拍照提取方法获取。为了有效并且无损的显现提取到现场血潜指印,运用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的方法,对客体上的血潜指纹进行拍摄。方法收集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复杂且深色背景的客体。实验中使用红紫外照相机结合短波环形紫外灯系统,在常温的环境下,运用该设备的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技术显现血指纹,并且将其提取指纹效果与通过普通配光方法和紫外反射摄影方法所拍摄的指纹图片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上述方法所得到的图片效果进行比较后,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取深色复杂背景客体上的血指纹。结论该方法成像图像清晰,反差明显、操作简单,也能够有效的显现微弱的血潜指纹。(本文来源于《中国司法鉴定》期刊2019年03期)

何景祺,罗莉[3](2019)在《新型近紫外激发单一基质荧光粉Sr_2V_2O_7:Ln(Ln=Eu~(3+),Dy~(3+),Sm~(3+),Tb~(3+))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制一种具有优越稳定性能、易于合成、吸收和近紫外芯片匹配、发光效率高的LED用新型单一基质的暖白光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在空气氛围下制备了单一基质的Sr_2V_2O_7(SVO):Ln(Ln=Eu~(3+), Sm~(3+), Dy~(3+), Tb~(3+))系列白光LED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分别研究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机理,在350 nm的紫外激发下SVO基质自身发射黄绿色的宽光谱.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所有掺杂的样品都有一个基质电荷跃迁引起的近紫外激发宽带,而且SVO基质与稀土离子Eu~(3+), Dy~(3+), Sm~(3+), Tb~(3+)之间都存在着能量传递.此外,根据Dexter理论,基质和4种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都是电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稀土掺杂可以增强荧光强度、调控发光颜色、改善色温、提高显色指数, SVO:Ln(Ln=Eu~(3+), Dy~(3+), Sm~(3+), Tb~(3+))是适合近紫外芯片激发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翟永清,孙庆琳,刘昌,邓德芮,胡正磊[4](2018)在《近紫外激发NaGd(WO_4)_2:Ln~(3+)(Ln=Tb,Dy,Sm,Eu)荧光粉的微波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在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或者模版的条件下,快速合成了系列NaGd(WO_4)_2:Ln~(3+)(Ln=Tb, Dy, Sm,Eu)荧光粉。探讨了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样品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为8.0,在180℃下反应60min即可合成四方晶系Na Gd(WO4)2的纯相,且结晶良好,形貌为规整的四方盘。所合成的NaGd(WO_4)_2:Ln~(3+)系列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均由两部分组成:200~300nm的宽激发带归属于W–O、Ln–O之间的电荷转移;300~500 nm的系列尖峰归属于Ln~(3+)的特征f–f跃迁。系列样品均可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当Ln~(3+)为Tb~(3+)、Dy~(3+)、Sm~(3+)和Eu~(3+)时,分别呈现绿、黄、橙红和红光发射。(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乔建伟,夏志国,张志超,胡彬涛,刘泉林[5](2018)在《近紫外芯片激发的白光LED用黄色荧光粉Sr_9Mg Li(PO_4)_7:Eu~(2+)(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新型白光LED用荧光粉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挑战.采用本课题组提出的矿物结构模型,高效设计了稀土发光材料新物相,并解析、确定新物相的晶体结构.本论文用黄色荧光粉Sr29Mg Li(PO4)7:Eu+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白光LED,并对其结构和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其物相结构是源于β-Ca3(PO4)2矿物模型.在365 nm近紫外光激发下,Sr_9Mg Li(PO_4)_7:Eu~(2+)呈现出一个从450 nm到700 nm的宽带发射.通过把Sr_9Mg Li(PO_4)_7:Eu~(2+)黄粉与商用蓝粉Ba Mg Al10O17:Eu2+混合涂敷在蓝光芯片表面,制作得到了白光LED器件.测试结果显示,LED的Ra,CCT,CIE值分别为83,5612 K,(0.324,0.358),表明Sr_9Mg Li(PO_4)_7:Eu~(2+)可作为白光LED用黄光荧光粉.(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8年07期)

王倩[6](2018)在《近紫外激发LED用白光大分子配合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紫外白光LED由于高显色、光色可控而成为LED照明的首选,其中近紫外激发荧光粉是LED发光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大分子配合物因具有稀土配合物优良的发光性能、聚合物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易加工特性,而成为近紫外激发荧光粉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分子配合物多集中在大分子配体和稀土金属离子直接配位方面,这种方法导致稀土离子配位数不足,且高分子配体难以与不同稀土离子同时达到能级匹配,导致发光性能较差。基于此,本文通过先聚合再配位的方法,加入与稀土离子能级匹配的小分子配体协同作用,实现了更为优异的发光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4-乙烯基苯甲酸(p-VB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得到了大分子配体--羧酸功能化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用核磁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及热失重(TG-DTG)等分析手段对大分子配体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者成功聚合为目标大分子配体,热性能满足后续实验要求。(2)以α-噻吩甲酰叁氟丙酮(TTA)为第一配体,1,10-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与Eu(Ⅲ)离子配位合成红光空位配合物M_1;以4-苯甲酰苯甲酸(p-BBA)为配体,与Tb(Ⅲ)离子配位合成绿光空位配合物M_2;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BTZ)为配体,与Zn(Ⅱ)离子配位合成蓝光空位配合物M_3。随后,以PVM为大分子配体与M_1、M_2、M_3共配位制得白光高分子荧光粉PVM-Eu-Tb-Zn。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空位稀土配合物M_1、M_2、M_3与大分子配体成功配位;在365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大分子配合物PVM-Eu,Tb,Zn分别在449nm,543nm,613nm表现出蓝、绿、红特征发射,色坐标为(0.39,0.36),位于暖白光区。与365 nm近紫外芯片封装,制成LED器件,同样表现出红、绿、蓝特征发射,色温为4237 K,显色指数为83。(3)以TTA为第一配体,phen为第二配体,PVM为大分子配体,合成了Eu(Ⅲ)大分子配合物PVM-Eu。以p-BBA为第一配体,PVM为大分子协同配体,成功合成了Tb(Ⅲ)大分子配合物PVM-Tb。以BTZ为第一配体,PVM为大分子协同配体,成功制备了Zn(Ⅱ)大分子配合物PVM-Zn。荧光光谱分析表明,PVM-Eu,PVM-Tb,PVM-Zn分别表现出红、绿、蓝特征发射,色坐标分别位于(0.637,0.329)、(0.637,0.329)、(0.287,0.598)。(4)将红光荧光粉PVM-Eu、绿光荧光粉PVM-Tb、蓝光荧光粉PVM-Zn共混,制得共混型大分子配合物荧光粉PVM-Eu,Tb,Zn。被365 nm波长近紫外光激发时,大分子配合物PVM-Eu,Tb,Zn在456 nm(蓝光发射),543nm(绿光发射),613 nm(红光发射)表现出特征发射峰。通过调节红、绿、蓝荧光粉比例及激发波长实现白光发射。在365 nm的激发下,当PVM-Eu:PVM-Tb:PVM-Zn=15:20:1时,PVM-Eu,Tb,Zn的色坐标为(0.330,0.338),接近正白光。叁基色荧光粉比例保持R:G:B=15:20:1,调节激发波长为365nm时,色坐标(0.330,0.338),表现出白光发射。与365nm近紫外芯片组合制作LED器件,色坐标(0.357,0.351)与光致发光色坐标基本一致,色温为4555 K,显色指数为87。与共配位法制得的PVM-Eu-Tb-Zn相比,共混法制得的PVM-Eu,Tb,Zn由于配位时空间位阻较小,金属离子配位数更容易满足,发光性能更为优异,更适用于近紫外基白光LED。(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滨[7](2018)在《近紫外激发LED用大面积成膜白光高分子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紫外激发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因为不受激发光影响、显色指数高、色彩再现力强而备受关注,而近紫外激发LED用高分子荧光粉由于成膜性好、成本低、易大量制备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荧光粉转换型LED器件在封装时仍需加入环氧树脂、有机硅等高分子封装材料,工艺过程繁琐、成本耗费大且由于发光单元的稀释而造成发光器件性能不佳,而且,难以实现荧光粉的大面积成膜器件封装。基于此,本文设计合成了可直接成膜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基高分子荧光粉,实现了荧光粉大面积直接成膜封装。1.以Eu(TTA)2(Phen)为配合物前驱体,以P(St-co-GMA)为大分子配体,合成了一种可被365 nm近紫外芯片激发的红光高分子荧光粉P(St-co-GMAEu)。结果表明,P(St-co-GMAEu)在 612 nm 的监控下在 250~400 nm范围内表现出宽而强的激发带,最佳激发峰位于365 nm,可与365 nm近紫外芯片实现最佳匹配;由于高分子基质对发光中心良好的敏化作用,P(St-co-GMAEu)发光强度高达前驱配合物的5倍;共聚物基质大分子链构象对发光单元的稀释作用,延迟了前驱配合物(浓度为7.5%)的荧光猝灭现象;该荧光粉的荧光寿命为0.685 ms,量子产率为67.04%;对比研究了传统有机硅混合点胶封装和直接成膜封装两种方法制备的LED器件发光性能,发现直接成膜封装法的器件性能明显提高,亮度高达12120 cd/m2。2.基于上一章共聚物基质对发光中心明显的敏化作用,分别以Eu(TTA)2(Phen),Tb(p-BBA)3,Zn(BTZ)为红绿蓝叁基色配合物前驱体,以P(St-co-GMA)为大分子配体,合成了一种可被365 nm近紫外芯片激发的白光高分子荧光粉P(St-co-GMAEu/Tb/Zn)。通过调控叁基色小分子配合物比例实现了荧光粉的白光发射:当R:G:B = 1:10:1时,在365nm波长激发下实现了正白光(0.332,0.337)发射;采用直接成膜封装法制备白光LED器件,当驱动电流为350 mA时,光效为103 1m/W,色温为5308 K,显色指数高达95.2,器件色坐标为(0.35,0.34),与光致发光色坐标偏差不大。此外,白光荧光粉在272.6℃前热性能保持稳定,满足LED的工作温度(150℃)要求。3.基于高分子基质在紫外激发下的蓝光发射行为,提出“近紫外芯片+黄蓝一体荧光粉”的新型发光组合模式,制备了近紫外LED用共聚物基硅酸盐复合荧光膜。SEM形貌图表明无机硅酸盐黄光荧光粉颗粒有间距地分散于共聚物基质中且无团聚现象;分析了偶联剂在有机、无机共混体系中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机理模型图,阐明了偶联剂对于共混体系相容性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复合体系中表现出蓝黄光相互增强的现象;通过改变硅酸盐在共聚物中含量,制备出由黄光至白光渐变发射的系列复合膜,其中最佳CIE色坐标为(0.354,0.322),将其封装成LED器件,色温为5917 K,显色指数为84.6;最后将复合荧光膜与COB(Chips on Board)组合封装,实现了 25×25 mm的大面积白光发射LED器件。(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杜姜楠[8](2018)在《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稀土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二极管(w-LEDs)因为具有低电耗、环境友好、亮度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在近些年迅速占据了市场。传统商用的白光LED是由蓝色的LED芯片和掺铈钇石榴石(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而成,由于其显色指数较低(CRI<80)且色温较高(CCT>4500K),不能发射出效果很好的暖白光。相比之下显色性和色彩均匀性都更好的、基于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红绿蓝叁基色荧光粉白光LED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因此,研究可应用于白光LED的稀土荧光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稀土离子掺杂在正磷酸盐(A3Ln(PO4)3(A=Sr;Ln= Sc,Lu)型)基质中的发光材料,并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材料的相纯度、晶体结构、荧光光谱、紫外漫反射光谱、热稳定性及荧光寿命衰减曲线等:(1)通过传统的高温固态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Sr3Sc(PO4)3:Dy3+荧光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法、浓度淬灭机理分析和发光寿命等来表征所获得的样品的结构和发光特性。从激发光谱图中可以看出,此荧光粉材料在250到450 nm的近紫外线(n-UV)区域内有着很强的吸收带;在可见光区域有两个明显的发射峰,分别位于483 nm(蓝色)和576nm(黄色)处,对应于Dy3+离子4F9/2→6H15/2的磁偶极子跃迁和4F9/2→6H13/2的电偶极子跃迁。Sr3Sc0.93(PO4)3:0.07Dy3+在国际de I'Eclairage(CIE)中的坐标为(0.28,0.32),非常接近“理想白光”(x=0.33,y=0.33)的坐标位置。研究结果表明,Sr3Sc(PO4)3:Dy3+在近紫外激发的白光荧光粉制造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3Lui-x(PO4)3:xSm3+荧光粉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研究了材料的晶体结构,还讨论了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浓度淬灭机理以及荧光寿命衰变曲线图。发现该材料在40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基于Sm3+离子4G5/2→→6HJ(J=5/2,7/2,9/2,11/2)的跃迁,有四个强度较高的发射峰,分别位于564nm、599 nm、646nm和705 nm处。在Sr3Lu(PO4)3基质中,Sm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3%,而相应的Sr3Lu0.97(PO4)3:0.03Sm3+材料在CIE中的发光位置在橙红色区域内;此外,还研究了样品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r3Lu(PO4)3:Sm3+荧光粉在近紫外线(n-UV)激发下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3)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单相且颜色可调的Dy3+,Eu3+单掺杂、Dy3+/Eu3+共掺杂Sr3Sc(PO4)3荧光粉。通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相纯度、晶体结构和成分构成;通过对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紫外漫反射光谱(DRS)和荧光寿命衰减曲线的测试,进一步讨论了其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近紫外线激发的条件下,Dy3+可以通过4f状态有效地向Eu3+传递能量,从而使敏化剂Eu3+离子进行光谱发射。同时,通过(IS0/IS)∞Cn/3的线性拟合结果可知Dy3+→→Eu3+的能量传递机制是偶极子-偶极子相互作用。调整Dy3+和Eu3+的掺杂比例,可以使样品的色度坐标由浅蓝色位置(0.2509,0.2149)调至淡橙色(0.4022,0.2924)位置。(4)在1250 ℃的条件下,通过使用传统的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新型白色发光荧光粉Sr3Lui-x(PO4)3:xDy(x=0.02,0.04,0.06,0.08,0.10)样品材料。激发光谱图表明,该荧光粉在近紫外区域(260到460 nm)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350 nm的激发下,样品有两个明显的发射峰,分别是483 nm(4F9/2→→6H15/2)处的蓝光发射峰和576 nm(4F9/2→46H13/2)处的黄光发射峰。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的Dy3+离子激活剂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确定其在该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6。根据Dexter能量传递理论,Sr3Lu(PO4)3:Dy3+材料中的浓度淬灭现象是由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果表明,Sr3Lu(PO4)3:Dy3+荧光粉可以作为在近紫外线激发下的单组分白光发射材料的候选者。(本文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思敏[9](2018)在《紫外—近紫外光激发型Zn_3(BO_3)(PO_4)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以Zn_3(BO_3)(PO_4)为基质,合成了稀土离子RE(RE=Ce~(3+),Tb~(3+))和过渡金属离子(Mn~(2+))掺杂的荧光粉,采用XRD图谱、数据精修、光谱技术、荧光寿命及热释光光谱等表征了材料的性能,通过阳离子取代、能量传递和引入缺陷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材料的发光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Zn_3(BO_3)(PO_4):Ce~(3+)荧光粉,研究发现Zn_3(BO_3)(PO_4):Ce~(3+)出现了两个变化不一致的发射光谱。由于Ce~(3+)的5d→~4F_(7/2)和~4F_(5/2)(双基态)造成的两种发射峰的变化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出现了两个变化不一致的发射光谱的原因还与Ce~(3+)的占位有关。通过阳离子取代的方式,分别用Mg~(2+)和Ca~(2+)替代Zn~(2+)进行调控,利用发射光谱分峰拟合的方式,结合Zn_3(BO_3)(PO_4)的晶体结构,深入探究了Zn_3(BO_3)(PO_4):Ce~(3+)和Zn_(2-x)M_x(BO_3)(PO_4):Ce~(3+)(M=Mg、Ca)的发光原理,得到了Zn_3(BO_3)(PO_4):Ce~(3+)的发射光谱是由Ce~(3+)的5d能级到双基态跃迁与Ce~(3+)同时占取叁种不同Zn的格位造成的。同时,也利用阳离子取代的方式使得Ce~(3+)发射特定位置的光谱。(2)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Ce~(3+)、Tb~(3+)、Mn~(2+)掺杂的Zn_3(BO_3)(PO_4)荧光粉。在Zn_3(BO_3)(PO_4)基质中,Ce~(3+)的发射光谱和Tb~(3+)的激发光谱恰好有重迭,通过对Ce~(3+),Tb~(3+)共掺时的荧光寿命曲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Ce~(3+),Tb~(3+)共掺时,Ce~(3+)对Tb~(3+)有能量传递。经过计算,Ce~(3+)对Tb~(3+)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达到68%,实现了有效的能量传递。通过精修数据分析发现,以Zn为基础的仅具备弱晶体场环境(四配位和五配位)的Zn_3(BO_3)(PO_4),由于具有扭曲的晶体结构,为低配位Mn~(2+)的红光发射提供了条件,实现了有趣的Mn~(2+)在五配位中发射红光的现象。同时,Zn_3(BO_3)(PO_4)本身由于固有缺陷,可以发射蓝色范围的光,并且在该基质中发现了少见的Tb~(3+)对Mn~(2+)的能量传递,通过共掺杂Tb~(3+),Mn~(2+),产生了一系列颜色可调的荧光粉。(3)在之前的Zn_3(BO_3)(PO_4):Tb~(3+),Mn~(2+)荧光粉中,通过观察发射光谱和热释光谱,发现了基质的光谱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是由于Tb~(3+)、Mn~(2+)在基质中引入了新的浅缺陷造成的。通过温度光谱的测量,发现了Zn_3(BO_3)(PO_4):Tb~(3+),Mn~(2+)荧光粉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其中,Tb~(3+)的发射光谱在150℃时仍未发生热猝灭,Mn~(2+)的发射光谱在200℃时也未发生热猝灭,经过深入探究发现,这是由于Tb~(3+)、Mn~(2+)离子在基质中引入的浅缺陷中的电子在高温作用下,跃迁到了激活离子的激发态,从而补偿了无辐射跃迁造成的发射缺失,同时,导致发射光谱蓝移的热激活声子辅助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无辐射跃迁。因此在高温下Zn_3(BO_3)(PO_4):Tb~(3+),Mn~(2+)荧光粉出现了零猝灭现象。(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超[10](2018)在《适于紫外-近紫外光激发的Ca_9Ce(PO_4)_7系列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以Ca_9Ce(PO_4)_7为基质的系列荧光粉Ca_(9-x-y) Ce(PO_4)_7:x Eu~(2+),yMn~(2+)、Ca_(8.78-x-y-z)Ce(PO_4)_7:0.06Eu~(2+),0.16Mn~(2+),xMg~(2+),ySr~(2+),zBa~(2+)+、Ca_(8.78)Ce(PO_4)_7:0.06Eu~(2+),0.16Mn~(2+),xH_3BO_3和Ca_(9-x) Ce_(0.5)Y_(0.5-u-v-w)(PO_4)_7:x Mn~(2+),u Tb~(3+),v Sm~(3+),w Eu~(3+),通过改变基质中阳离子的类型和比例、掺入助剂等手段调控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利用XRD图谱、荧光光谱、荧光衰减曲线、色坐标等来表征材料的性能,研究了不同的调控手段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得到了高显色指数以及高热稳定性的白光荧光粉。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_(9-x-y) Ce(PO_4)_7:x Eu~(2+),y Mn~(2+)系列荧光粉,利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衰减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e~(3+)-Eu~(2+)、Ce~(3+)-Eu~(2+)以及Eu~(2+)-Mn~(2+)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及机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能量传递效应。基质在320 nm光激发下发射蓝光,单掺Eu~(2+)时,随着Eu~(2+)浓度增加,材料可发射较强的绿光。单掺Mn~(2+)时,随着Mn~(2+)浓度增加,材料可发射较强的红光。Eu~(2+)/Mn~(2+)共存时,通过调节Eu~(2+)和Mn~(2+)的掺杂比例可以使样品的发光颜色从蓝绿色变化到白色以及橘红色,即色坐标从(0.224,0.337)变化到(0.333,0.310),再变化到(0.550,0.294),所得白光是显色指数较高的暖白光,其中Ca_(8.88)Ce(PO_4)_7:0.04Eu~(2+),0.08Mn~(2+)的显色指数为81.0,色温5446K。这对合成单基质多掺杂型白光荧光粉具有重要的意义。(2)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_(8.78-x-y-z) Ce(PO_4)_7:0.06Eu~(2+),0.16Mn~(2+),x Mg~(2+),y Sr~(2+),z Ba~(2+)+系列荧光粉。在不改变晶相的情况下,使用Mg~(2+)、Sr~(2+)和Ba~(2+)+部分地取代基质中的Ca2+,从而改变发光中心所在的局域晶体场环境。晶体场环境的变化包括发光中心与其配体之间键长的变化以及配体多面体对称性的变化。当发光中心与其配体之间键长变长或者配体多面体对称性增强时,发光中心Ce~(3+)、Eu~(2+)和Mn~(2+)的发射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反之亦然。但是这两个参数的变化所导致的发射峰位置的移动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反的,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本基质中,相对于发光中心与其配体之间键长变化所产生的效果,配体多面体对称性变化所产生的效果更明显。改变阳离子的类型和比例可以使样品发射光的色坐标在色度图上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同时样品的量子效率也得到了提高。Ca_(8.78)Ce(PO_4)_7:0.06Eu~(2+),0.16Mn~(2+)的内量子效率是53.4%,而Ca_(7.98)Ba_(0.8)Ce(PO_4)_7:0.06Eu~(2+),0.16Mn~(2+)的内量子效率可达到79.5%,Ca_(7.98)Sr_(0.8)Ca_(7.98):Eu~(2+),0.16Mn~(2+)的显色指数可到82.3,这种调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Eu~(2+)+的热稳定性。(3)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_(8.78)Ce(PO_4)_7:0.06Eu~(2+)+,0.16Mn~(2+),x H_3BO_3系列荧光粉。通过测试材料的XRD图谱发现H_3BO_3的掺入没有改变所合成样品的晶相。通过测试样品的发射光谱以及荧光衰减曲线发现H_3BO_3的掺入可以改变Ce~(3+)、Eu~(2+)+、Mn~(2+)的发光强度以及Ce~(3+)-Eu~(2+)+、Ce~(3+)-Mn~(2+)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H_3BO_3的掺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光中心的配体所形成的配体多面体的体积以及不同的发光中心之间的距离。在Ca_8.78Ce(PO_4)_7:0.06Eu~(2+)+,0.16Mn~(2+),x H_3BO_3中,当H_3BO_3掺入量从0增加到7时,[(Eu/Mn)1/2/3-O]多面体的平均体积从27.511?~3减小到21.847?~3。当配体多面体体积减小时,发光中心的发光强度将增加,当Ce~(3+)-Eu~(2+)、Ce~(3+)-Mn~(2+)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小时,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将会增加。H_3BO_3的掺入改变了红绿蓝叁种颜色成分的比例,提高了材料的显色性,使显色指数从80.5提高到了90.7。同时,H_3BO_3的掺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Eu~(2+)+的热稳定性,使Eu~(2+)猝灭温度从75℃提高到了100℃。(4)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_(9-x) Ce_(0.5)Y_(0.5-u-v-w)(PO_4)_7:x Mn~(2+),uTb~(3+),vSm~(3+),wEu~(3+)系列荧光粉。通过测试XRD图谱可知所合成的样品都是纯相的。通过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衰减等表征手段证明了Ce~(3+)-Tb~(3+)、Ce~(3+)-Sm~(3+)、Ce~(3+)-Eu~(3+)、Tb~(3+)-Sm~(3+)、Tb~(3+)-Eu~(3+)以及Tb~(3+)-Mn~(2+)之间存在能量传递效应。其中Ce~(3+)-Tb~(3+)、Ce~(3+)-Sm~(3+)、Ce~(3+)-Eu~(3+)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分别是偶极-偶极、偶极-偶极和四极-四极相互作用。为得到白光发射荧光粉,选择Ce~(3+)作为蓝光发光中心,Tb~(3+)作为绿光发光中心,Sm~(3+)、Eu~(3+)、Mn~(2+)分别作为红光发光中心,得到了Ce~(3+)/Tb~(3+)/Sm~(3+)、Ce~(3+)/Tb~(3+)/Eu~(3+)以及Ce~(3+)/Tb~(3+)/Mn~(2+)叁种组合方式,最终发现只有Ce~(3+)/Tb~(3+)/Mn~(2+)的组合才能产生显色指数高、热稳定性强的白光,其中Ca_(8.8)Ce_(0.5)Y_(0.5-x)(PO_4)_7:0.17Tb~(3+),0.20Mn~(2+)的显色指数可达到80.2,猝灭温度大于150℃。(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紫外激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许多复杂客体上的血潜指纹通常无法由简单的拍照提取方法获取。为了有效并且无损的显现提取到现场血潜指印,运用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的方法,对客体上的血潜指纹进行拍摄。方法收集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复杂且深色背景的客体。实验中使用红紫外照相机结合短波环形紫外灯系统,在常温的环境下,运用该设备的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技术显现血指纹,并且将其提取指纹效果与通过普通配光方法和紫外反射摄影方法所拍摄的指纹图片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上述方法所得到的图片效果进行比较后,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取深色复杂背景客体上的血指纹。结论该方法成像图像清晰,反差明显、操作简单,也能够有效的显现微弱的血潜指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外激发荧光论文参考文献

[1].周江聪,陈含德,李楚梅,郑志恒.近紫外激发Ca_2NaMg_2V_3O_(12):Sm~(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J].人工晶体学报.2019

[2].肖露,代雪晶.利用短波紫外激发长波紫外荧光显现深色背景客体上的血指印[J].中国司法鉴定.2019

[3].何景祺,罗莉.新型近紫外激发单一基质荧光粉Sr_2V_2O_7:Ln(Ln=Eu~(3+),Dy~(3+),Sm~(3+),Tb~(3+))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

[4].翟永清,孙庆琳,刘昌,邓德芮,胡正磊.近紫外激发NaGd(WO_4)_2:Ln~(3+)(Ln=Tb,Dy,Sm,Eu)荧光粉的微波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8

[5].乔建伟,夏志国,张志超,胡彬涛,刘泉林.近紫外芯片激发的白光LED用黄色荧光粉Sr_9MgLi(PO_4)_7:Eu~(2+)(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8

[6].王倩.近紫外激发LED用白光大分子配合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7].王滨.近紫外激发LED用大面积成膜白光高分子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8].杜姜楠.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稀土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8

[9].刘思敏.紫外—近紫外光激发型Zn_3(BO_3)(PO_4)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调控[D].河北大学.2018

[10].王超.适于紫外-近紫外光激发的Ca_9Ce(PO_4)_7系列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调控[D].河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水分散PEG-SnS2插层化合物量子点的紫...各种半导体纳米晶的荧光发射波长和粒...不同合成温度下制备的1.0mol%的Mn离子...体外培养C57BL/6-GFP嗅球神经干细胞荧...(A)通过将红、绿、蓝叁种颜色的光混合...加入金属离子后溶液吸收光谱强度变化

标签:;  ;  ;  ;  ;  ;  ;  

紫外激发荧光论文_周江聪,陈含德,李楚梅,郑志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