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秋收起义,目的,数据,誓词,手机,城市交通,党性。
活动链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强[1](2019)在《构建观月活动链 立足学情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难。本文从以《月相变化》一课为例,通过"观月相—画月相—探月相—改月相"构成的活动链,结合学生学情,通过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成因、规律展开切实深入的研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六下的《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传统内容,学生对月相记录、月相成因及月相变化规律的(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9年12期)
张超,何胜学,高蕾[2](2019)在《考虑活动链的网络流分配及环境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出行工具的便捷和对高效出行的追求,多活动的出行比例逐渐升高,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影响活动链的因素有很多,活动项的个数、活动节点的拥堵情况、路网流量的分布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用户对路径的选择。文章提出用户在选择出行的活动链时满足Logit概率分布的特点,构建相关的模型并证明了模型的等价性。每条出行活动链被选择的概率与该活动链的阻抗及总阻抗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考虑到以"链"式结构为路径的网络流分布,用户在部分路段和节点的过分集中的情况,进一步考虑了交通环境在路径选择时的影响。给出了重要的活动节点处的环境影响测量公式,依据已有的路网对其配流。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不考虑环境影响和考虑环境影响的两者在流量分布上差距较大,并且考虑环境影响的活动链配流可解释性强,也更加符合现实情况。(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牛小溪[3](2019)在《基于体验性活动链的教学探索——以《猫》的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散文体裁的课文教学难度较大,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文章的定位不准确、以"验证性"学习为主等。基于此,应该在散文教学中引入"体验性活动链"这一教学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文学科逻辑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逻辑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王忠慧,高晓[4](2019)在《以人物传记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兼谈基于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阅读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纵览这些叙事性作品,我们发现其中的"人物小传",如《李时珍》《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白衣天使》等,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其阅读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精神引领与叙事本质。首先,阅读人物传记,能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传主光辉灿烂的成就以及世人对传主中肯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传主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本职岗位上的尽心尽责、(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9年01期)
程蔼荃,赵维元[5](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链”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标志着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升华。如何将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链"教学模式,并将其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出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为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牛小溪[6](2018)在《基于体验性活动链的《猫》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缘起近两年,通过不断深入的文本解读以及对现代学习与教学论的研究。笔者找到了《猫》一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症结之一,教学内容确定有误。老师们很注重文本解读,对于《猫》这篇文章,大家一致认同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是抒情散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王荣生教授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论述"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可见,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要先看好不好,而要先看对(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8年36期)
颜开云,肖吉贤[7](2018)在《文家市的“初心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忘风云岁月,红色火种世代相传。上个周末,浏阳市澄潭江中学初叁学生刘佩婷和两名同学一起,在父母的带领下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到位于文家市镇的秋收起义纪念馆参观。走进陈列馆,重温“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历史,那些为革命甘愿抛头颅洒(本文来源于《长沙晚报》期刊2018-06-17)
林楠[8](2018)在《基于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的居民活动链挖掘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活动链包含了个体活动的时间、位置、次序和活动目的等信息,是理解个体时空行为特征的重要基础。从时空角度理解和分析个体活动链能够为城市人口管理、城市规划、交通分析和流行病防控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城市中的个体活动链获取往往依赖于居民出行调查。然而,这种问卷调查的形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且更新周期较长,难以应对目前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大量低成本、长周期、易获取的大规模轨迹数据被逐渐应用到个体活动链研究中,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较GPS数据等轨迹数据,手机定位数据具有样本容量大、采样周期长、实时更新等优势,是一种能够从城市尺度动态反映大规模个体时空活动特征的数据源。活动停留区域提取和活动目的推断是从手机定位数据中挖掘个体活动链的两个基本环节。然而,一方面,原始手机定位数据的时空分辨率相对较低,且存在震荡点和漂移点等数据噪声,这些因素增加了从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停留区域的难度。另一方面,运营商采集的手机定位数据中缺乏个体活动目的等语义信息。尽管近年来已有学者应用非监督学习等方式从手机定位数据中推断个体活动目的,但对于专业领域的学者而言,如何从中显式直观地获取个体活动目的这一信息将更有利于理解个体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也是目前个体活动链挖掘的研究重点之一。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从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中挖掘个体活动链的方法。具体地,本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增长聚类算法,从稀疏有噪的原始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个体活动停留区域。这一算法通过分析时间滑动窗口内的轨迹记录点的空间邻近关系识别震荡点和漂移点等数据噪声,改善从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个体活动停留区域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加权概率的活动目的推断算法。通过概率加权的方式,算法结合个体活动停留区域的兴趣点(POI)分布比例等空间特征及活动转移概率等时间特征,计算活动概率矩阵,并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推断个体活动目的。最后,本研究根据算法识别的个体活动停留区域及活动目的等信息,构造个体活动链,支持在此基础上的居民时空活动模式分析。本研究使用深圳市手机定位数据作为案例数据集,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1)相较于目前常用的ST-DBSCAN算法和SMoT算法,对于时间采样间隔为30分钟以上的手机定位数据,本研究提出的滑动窗口聚类算法有助于改善从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活动停留区域的准确率,在准确率方面的提升幅度最大可以达到35%。(2)从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的主要活动模式分布比例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大致相同,相对熵差值仅在0.05左右;两套数据在活动模式分布及活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数据的样本结构及时空分辨率差异。(3)综合活动时空间特征进行推断有利于改善活动目的推断的结果,并且,相比活动时间特征,活动空间特征在深圳市个体活动目的推断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个体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关联,而且提示在数据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仅使用空间特征进行活动目的推断获取的结果也具有一定可信度。(4)手机定位数据规模的增加能够有效改善活动目的推断的效果,减少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在活动模式分布比例方面的差异。但数据规模的增加和数据效用存在平衡点,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比例的数据规模。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叁方面:其一,针对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活动停留区域识别算法,改善了从稀疏有噪的手机定位数据中识别个体活动停留区域的准确率,并在人工筛选标注停留的高频采样通话位置数据集上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其二,针对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概率的活动目的推断算法,并应用大规模主动采样手机数据集验证了算法能够结合活动时空间特征直观地推断个体活动目的,有利于深入理解活动时空间特征在居民活动目的推断中的作用机制;其叁,探讨了数据资源对活动链挖掘方法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调整活动时空间特征的加权系数,分析了特征缺失情况下的建模问题,同时验证了手机定位数据集规模大小对活动链挖掘的影响,有助于研究者理解不同数据资源条件下的建模。综上,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基于手机定位数据挖掘居民活动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进而促进城市、交通、健康等众多相关研究更加科学可靠地使用手机定位数据这种新型数据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8-06-01)
杜辰[9](2018)在《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出行活动链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交通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在逐步兴起,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向数据化,人工智能化不断转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定位技术的提高以及移动通信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取大量关于出行者的数据,有效将传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加以规避。本文的研究结合出行链和活动链的定义,给出了出行活动链定义,并根据其特点对出行活动链的要素、模式进行分析,将出行活动链模式划分为出行和活动两个子模式分别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根据二者的内部要素,形成需求,对出行轨迹数据采集软件进行开发,以交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数据采集范围涵盖研一至博一四个年级,持续时间为一周,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一定剔除规则对冗余数据进行剔除,采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轨迹点进行补全,应用卡尔曼滤波进行轨迹平滑处理,并提出滑动平均对出行段和活动段进行提取。最后对于提取出来的出行段数据分别利用模糊决策和模式识别分类器进行识别,活动段数据结合校内POI点信息进行活动点识别,并分析了识别结果产生的原因。结果也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方法对于校内出行活动链模式有较好的识别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杨立娟,陈雪峰,张楠,郭艳婕,田绍华[10](2018)在《基于工程活动链的智能盆栽养护平台的设计与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产品研发的全寿命周期活动为主线设计制作了一款智能盆栽养护平台。采用Arduino作为控制器,利用光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及水位检测传感器检测盆栽的环境信息,实现对盆栽自动浇水和自动补光的功能。平台的外形结构满足了功能需求,并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外形结构的制作中。通过该项目实践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意识和大工程观,让学生从多学科空间去观察、思考问题。(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8年04期)
活动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出行工具的便捷和对高效出行的追求,多活动的出行比例逐渐升高,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影响活动链的因素有很多,活动项的个数、活动节点的拥堵情况、路网流量的分布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用户对路径的选择。文章提出用户在选择出行的活动链时满足Logit概率分布的特点,构建相关的模型并证明了模型的等价性。每条出行活动链被选择的概率与该活动链的阻抗及总阻抗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考虑到以"链"式结构为路径的网络流分布,用户在部分路段和节点的过分集中的情况,进一步考虑了交通环境在路径选择时的影响。给出了重要的活动节点处的环境影响测量公式,依据已有的路网对其配流。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不考虑环境影响和考虑环境影响的两者在流量分布上差距较大,并且考虑环境影响的活动链配流可解释性强,也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志强.构建观月活动链立足学情引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
[2].张超,何胜学,高蕾.考虑活动链的网络流分配及环境影响分析[J].物流科技.2019
[3].牛小溪.基于体验性活动链的教学探索——以《猫》的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
[4].王忠慧,高晓.以人物传记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兼谈基于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阅读教学探索[J].中国教师.2019
[5].程蔼荃,赵维元.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链”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6].牛小溪.基于体验性活动链的《猫》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8
[7].颜开云,肖吉贤.文家市的“初心之旅”[N].长沙晚报.2018
[8].林楠.基于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的居民活动链挖掘方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
[9].杜辰.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出行活动链识别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10].杨立娟,陈雪峰,张楠,郭艳婕,田绍华.基于工程活动链的智能盆栽养护平台的设计与制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