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张宇

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张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列腺癌,唾液酸,唾液酸转移酶,ST3Gal-Ⅰ

唾液酸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9)在《唾液酸转移酶ST3Gal-Ⅰ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困扰男性的疾病,且患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随着前列腺癌的发展,癌细胞可扩散到前列腺附近的组织或器官,甚至转移至淋巴、脑或骨等距离腺体较远的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是该疾病发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和表观遗传修饰未得到完全了解,因此对于前列腺癌的研究仍需更多的探索。糖基化的改变是癌细胞的标志性特征,其中包括唾液酸化聚糖的增多。唾液酸转移酶的异常表达为原因之一。产生这些异常的聚糖结构可帮助癌细胞免疫逃逸,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本文主要以唾液酸转移酶家族中的唾液酸转移酶α2,3-sialyltransferase I(ST3Gal-Ⅰ)为研究目标,探究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1.检测癌组织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唾液酸的含量本研究将病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组织裂解液裂解和酸水解法将唾液酸释放,使用叁氯乙酸法使蛋白沉淀。通过硫代巴比土酸法对组织中含有的唾液酸进行定量研究,验证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唾液酸含量存在的差异的病理特征。2.ST3Gal-Ⅰ对PC3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影响的体外研究采用siRNA干扰法降低PC3细胞中ST3Gal-Ⅰ的表达,研究siRNA转染后PC3的表型。通过MTT法测定细胞转染处理后的存活率;凝集素染色法鉴定PC3细胞表面的糖链结构的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受体的表达情况及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ST3Gal-Ⅰ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不影响细胞表面凋亡受体表达的情况下TRAIL对介导的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3.ST3Gal-Ⅰ对PC3细胞成瘤能力影响的体内研究使用裸鼠建立肿瘤模型,考察ST3Gal-Ⅰ的表达被siRNA干扰后的PC3细胞与原PC3细胞成瘤能力之间的差异,western blot法分析瘤组织内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降低ST3Gal-Ⅰ的表达后PC3细胞的成瘤能力减弱,其肿瘤体积小于原PC3细胞和无义siRNA转染的PC3细胞。综上所述,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ST3Gal-Ⅰ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具有一定的影响。ST3Gal-Ⅰ表达的降低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的发展,可作为癌症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洪英,常瑞,朱秋劲,朱旭玲,徐阿奇[2](2019)在《染料木黄酮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唾液酸转移酶相互作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生物合成的影响。选取80只4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Gen组,分别灌胃5%的乙醇溶液和300 mg/(kg·d)的Gen溶液。利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检测大鼠后腿肌肉、肾脏、肝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并采用Gen与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分子对接,初步探讨了其抑制Neu5Gc合成的机理。结果表明:灌胃15 d时,后腿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3.77%和15.45%,而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30 d时,在肌肉组织中未检出Neu5Gc,在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降低了13.35%,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没有显着的变化;45 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含量分别降低了32.65%、16.80%和32.78%;60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Neu5Gc含量降低了12.72%、12.30%和11.42%。Gen与ST活性位点残基His319、Ser151、Gly293、Thr328形成氢键,且与残基His302、His301、Trp300、Ser271、Phe292、Thr328、Ser325、Ile274形成疏水作用。因此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导致Gen抑制ST活性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宰前降低红肉中Neu5Gc的方法提供了基础实验方法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宫晓红,王丹,沈宗坤,贾莉,刘铃[3](2018)在《microRNA-20a靶向调控唾液酸转移酶ST8SIA2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基于miR-20a为探针调控ST8SIA2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功能和机制,为寻求逆转药物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及靶点。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结直肠癌Lovo细胞及其耐药细胞株Lovo/5-FU中miR-20a、ST8SIA2的表达水平;利用CCK-8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上调、下调mi R-20a后两种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及其ST8SIA2的表达情况;靶基因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0a与ST8SIA2的靶向关系;利用CCK-8实验进一步检测Lovo细胞中miR-20a和ST8SIA2表达调控对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①与Lovo细胞相比,miR-20a在耐药细胞株Lovo/5-FU中呈现高表达,ST8SIA2呈现低表达;②特异性上调Lovo细胞中miR-20a表达,ST8SIA2表达减弱,该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减弱;③特异性下调Lovo/5-FU细胞中miR-20a表达,ST8SIA2表达增加,该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增强;④特异性上调Lovo细胞中ST8SIA2表达,可逆转miR-20a对细胞产生的作用。结论 miR-20a及ST8SIA2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耐药性密切相关,miR-20a可能是通过靶向负调控ST8SIA2的表达进而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宋孟迪,曾洁,贾甜,张瑞瑶,胡雅婕[4](2019)在《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酸转移酶属糖基转移酶家族,以唾液酸胞苷单磷酸酯(CMP-Neu5Ac)为供体底物,催化唾液酸转移至糖蛋白与糖脂末端,是合成唾液酸化寡糖途径中所必需的酶类。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具有较广泛的底物特异性,且容易在常见的原核生物表达系统中过量表达,对酶学特性的研究及丰富唾液酸寡糖种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唾液酸转移酶的分类与微生物来源、晶体结构、催化反应机理、酶学性质、异源表达以及在唾液酸寡糖合成中的应用,并对唾液酸转移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扩展这些酶在糖化学和糖生物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彭立新[5](2018)在《多聚唾液酸转移酶ST8SIA4中PSTD区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酸转移酶家族是糖基转移酶超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广泛分布于细菌、古细菌及真核细胞生物中,被认为是起源古老的转移酶家族之一。在真核细胞中唾液酸转移酶属于GT29家族,通过糖基化修饰位点与靶点不同,可分为六个亚家族。尽管GT29家族成员众多,但在高等生物,只有ST8SIA2(STX)和ST8SIA4(PST)两个转移酶具有多聚唾液酸化修饰功能,而其它成员仅以单聚或寡聚糖为主。独特的多聚唾液酸功能域(PSTD)与位点识别功能域(PBR)赋予了 ST8SIA2与ST8SIA4酶的多聚化功能。目前已经报道多种蛋白可被多聚唾液酸转移酶所修饰,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是其主要的载体,并涉及神经发育、认知、免疫、肿瘤、微生物侵染等重要的生物功能。特别是多聚唾液酸糖基化修饰是肿瘤细胞的普遍特征,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关。因此,以多聚唾液酸转移酶为靶点的药物开发为抗肿瘤提供了一新的途径。目前,由于缺乏转移酶抑制靶点与作用机制的信息,限制了对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以多聚唾液酸转移酶中PSTD与PBR两个重要的功能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子进化、核磁结构解析与分子模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拟通过多角度探索多聚唾液酸转移酶的进化机制与其结构信息,为其功能与机制的探索提供一定的认识。从进化的角度,通过对ST8SIA4与ST8SIA2两个多聚唾液酸转移酶的功能分化分析,观察到两个基因分化主要源于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的差异,在ST8SIA4酶中主要分布于86-104区域,该区域位于多聚底物结合的PBR区域中。考虑PBR主要识别特异性蛋白修饰位点,ST8SIA4与ST8SIA2两个酶的功能分化主要源于对不同修饰靶点的识别上。而在PSTD功能城上,在ST8SIA2与ST8SIA4中均比较保守。通过其功能分化分析,ST8SIA2与ST8SIA4在不同的功能域上可能受不同的选择作用,进一步的位点选择模型分析,支持了在ST8SIA4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选择的作用,并正选择的位点主要分布在PBR功能域附近。通过对PSTD区域的NMR结构解析,发现PSTD主要由L260-K272共13个氨基酸形成的α-螺旋组成,在N端(L258-R259)及C端(K272-S279)氨基酸片段上为无结构区域。为了进一步研究多聚唾液酸(PSA)与PSTD的结合,同时解析了 PSA存在下的结合态结构。通过两者结构的比对,在底物加入后,N端的L260-H262,C端的K272至C末端两个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H-15N-HSQC谱图能够观察到两种状态下,在多个非碱性氨基酸位点,如L260、1261、G266、W268、L269、N271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这表明多聚唾液酸与PSTD的结合过程中,其表面上的非碱氨基酸在结合底物或糖链延伸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该结构基础上,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进一步的发现,在野生型的PSTD中,PSA可以静电、氢键的方式与其PSTD功能域上氨基酸进行结合。对其非碱性氨基酸位点突变后,会影响到PSA与PSTD上氨基酸结合位点与结合方式。通过PSTD与酸性多糖(肝素、多聚唾液酸、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及小分子(唾液酸、CMP)的结合实验,发现PSTD与肝素、硫酸软骨素、多聚唾液酸等酸性多糖之间均有结合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肝素与PSTD主要为静态结合方式,其结合的位点位于螺旋结构上的L260、Y267、W268与L269等非碱性氨基酸位点。小分子CMP及其衍生物与PSTD域同样有结合能力,其主要也为静态结合,但其结合能力较肝素弱。由于以上几个酸性多糖与小分子CMP对抑制肿瘤侵润、迁移等有重要作用,其PSTD区域可能为其重要的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5-01)

梁文举,王勤,刘莹,孙尚国,崔红霞[6](2017)在《过表达α 2,3-唾液酸转移酶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过表达α2,3-唾液酸转移酶(ST3GalⅢ)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ST3GalⅢ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MDA-MB-231细胞。将转染细胞分为空白组(未转染,Mock cells,M)、对照组(转染对照慢病毒,Parent cells,P)和实验组(转染慢病毒载体,ST3GalⅢ,ST3)。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ST3GalⅢ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后ST3GalⅢ催化形成下游产物唾液酸化Lewis抗原(SLe X)变化;用细胞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RT-PCR与Western bolt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中ST3Gal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04,1.85±0.0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4±0.04,1.96±0.10;实验组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1.84倍和1.76倍(P<0.05);实验组细胞表面SLe X含量为92.86±4.41,为对照组的1.61倍,含量明显升高(P<0.05)。细胞黏附检测结果表明,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OD570nm分别为0.32±0.02,0.29±0.01和0.46±0.03;细胞侵袭能力结果表明,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OD570nm分别为0.93±0.02,0.81±0.01和1.46±0.1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ST3GalⅢ基因可提高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马晓露[7](2017)在《miR-26a/26b靶向调控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T8SIA4在乳腺癌增殖及侵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易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12年世界范围内新发病例大约170万,而其中死亡病例就已接近50万[1]。来自中国抗癌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且逐渐成为城市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因此,为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不仅仅是要早期治疗,更重要的是有效防止其恶性进展。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如果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乳腺癌或可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但乳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这就使很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乳腺癌细胞一旦脱离原发病灶,极易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进行播散,形成远处转移,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糖链与细胞膜的蛋白质、脂质相连,几乎覆盖细胞膜的整个外表面[2],它决定了细胞的“面部特征”。唾液酸化修饰是以单磷酸胞苷活化的唾液酸(CMP-Neu5Ac)为底物,经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催化,将底物中的唾液酸残基(Neu5Ac)转移到细胞膜糖蛋白或糖脂末端的过程。唾液酸残基(Neu5Ac)以糖苷键连接到糖蛋白或糖脂的糖链末端,根据形成的糖苷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家族分成四大类,共20种亚型。第一类,以α-2,3糖苷键将唾液酸残基连接到糖链末端的半乳糖上,共6种亚型,包括ST3Gal 1-6;第二类,以α-2,6糖苷键将唾液酸残基连接到糖链末端的半乳糖上,共2种亚型,包括ST6Gal 1-2;第叁类,以α-2,6糖苷键将唾液酸残基连接到糖链末端的N-乙酰半乳糖胺(Gal NAc)上,共6种亚型,包括ST6Gal NAc1-6;第四类,以α-2,8糖苷键将唾液酸残基连接到其他唾液酸(Sia)上,共6种亚型,包括ST8SIA 1-6[3]。唾液酸糖基转移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唾液酸化糖基化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唾液酸化修饰是蛋白质糖基化的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的唾液酸化修饰广泛存在,并且在细胞粘附、抗原识别和信号传导等[4]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唾液酸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及活性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糖链的结构和功能。而糖链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往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唾液酸化修饰与恶性肿瘤在其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唾液酸化修饰的糖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广谱的肿瘤标志物[5]。大量研究表明,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ST3GAL2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病人临床化疗疗效密切相关[6]。下调ST6GAL1的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7]。ST6GALNAC1的过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成瘤性[8]。ST6GALNAC5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过表达,可增强其对大脑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诱发乳腺癌脑转移[9]。ST8SIA1在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不同亚型中呈现高表达[10]。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长度大约为19-24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的内源性小分子RNA,其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在细胞内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调控。mi RNAs通过与靶基因m RNA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互补结合,使靶基因m RNA断裂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达到调控靶基因表达的目的。mi RNAs的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有研究证实,mi R-147,mi R-340和mi R-1296的异常表达可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转移[11-13];mi R-139-5p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而mi R-217的过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14]。近来发现,mi R-26家族由4个序列相似、结构相仿、种子区序列(UCAAUGA)相同的mi RNAs组成,该家族成员主要有mi R-26a,mi R-26b,mi R-1297和mi R-4465。包括乳腺癌、肝癌、胃癌在内的多种实体肿瘤,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均可见mi R-26a/b低表达,并且与肿瘤的预后、疗效、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等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5]。然而,关于mi R-26a/b是否存在对唾液酸糖基转移酶m RNA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该靶向调控作用如何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中,通过分析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株膜蛋白唾液酸化N-糖链的组成,揭示了唾液酸化与乳腺癌进展的相关性,同时也提供了mi RNA调控唾液酸化的新证据。质谱分析表明,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相比,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膜蛋白N-糖链的唾液酸化水平显着增高。我们对20种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间同样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ST8SIA4在乳腺癌组织以及具有高度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明显高表达。敲除乳腺癌细胞的ST8SIA4可以明显抑制其恶性行为,尤其是可以抑制唾液酸糖基转移酶依赖性的细胞增殖和侵袭。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mi RNA的靶点ST8SIA43'-UTR端进行预测,可以确定ST8SIA4是mi R-26a/26b的靶基因之一。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显示,在乳腺癌细胞株、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8SIA4和mi R-26a/26b的表达呈负相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方法可以发现,mi R-26a/26b通过与ST8SIA4的3'-UTR的特异性结合,对其进行调控。我们通过转染mi R-26a/26b模拟物或抑制物来改变乳腺癌细胞ST8SIA4的表达,发现过表达mi R-26a/26b可以降低乳腺癌细胞ST8SIA4的表达水平并且可以影响乳腺癌进展。这些结果显示,唾液酸糖基化水平的改变可以作为乳腺癌进展的有效标志,此外,mi R-26a/26b可以通过靶向作用ST8SIA4广泛参与对唾液酸糖基化机制的调控。第一部分质谱分析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株表面N-糖链的组成差异目的:通过质谱分析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人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细胞表面N-糖链的组成,发现差异表达的N-糖链以及唾液酸化的N-糖链。方法:提取组织和细胞株的膜蛋白,并制备甲基化N-糖链。使用MALDI-TOF质谱仪,应用Flex Control 3.4软件系统(Bruker-Daltonics,Germany)分析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DA-MB-231与MCF-10A之间膜蛋白N-糖链的差异。结果:(1)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共有32种N-糖链的表达,信号峰3,5,6,7,11,12,14,15,16,28,35和36只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其中信号峰35为唾液酸化N-糖链(Figure 1B,Table4)。另外,与癌旁组织相比,信号峰13,17,18,23,32和33在乳腺癌组织中见显着增强(>2 fold),其中23和32为唾液酸化N-糖链(Figure1B,Table4)。(2)在MDA-MB-231和MCF-10A中共有33种N-糖链的表达,信号峰22,29,37和40只在MDA-MB-231特异性地表达,且和唾液酸化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与MCF-10A相比,信号峰1,4,5,10,11,15,16,18,21,25,26,27,31,32,33,34,35,38和39(>2 folds)在MDA-MB-231中显着增强(Figure2B),其中信号峰25,27,32,33,34,35,38和39与唾液酸化密切相关(Table4)。结论:(1)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膜蛋白N-糖链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表达的N-糖链与唾液酸化密切相关。(2)MDA-MB-231和MCF-10A细胞膜蛋白N-糖链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表达的N-糖链与唾液酸化密切相关。(3)以上结论表明,唾液酸化的N-糖链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部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和细胞株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T)基因m RNA的表达及ST8SIA4在组织及细胞株中蛋白的表达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与人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ST基因家族m RNA的表达,发现差异表达明显的唾液酸糖基转移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出MDA-MB-231、MCF-7及MCF-10A间,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间差异表达明显的ST基因;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ST进行验证。结果:(1)ST6GALNAC5(2.31 folds),ST8SIA3(1.78 folds)和ST8SIA4(2.47 folds)m 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Figure3B,C)。(2)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ST6GALNAC5(7.33 folds),ST8SIA4(14.81 folds)和ST8SIA5(3.11 folds)m RNA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Figure 4B,C);与侵袭性较弱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相比,ST3GAL6(12.34folds)和ST8SIA4(5.71 folds)m RNA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上调(Figure 4A,C)。(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ST8SIA4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Figure 5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MCF-7相比,ST8SIA4在MDA-MB-231细胞中呈现高表达(Figure 5A)。(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低转移潜能MCF-7细胞相比,ST8SIA4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呈现高表达(Figure 5B)。结论:ST8SIA4在MDA-MB-231中表达明显升高,在MCF-7和MCF-10A中轻度表达,其差异表达最为显着。ST8SIA4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最为明显。这表明,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T8SIA4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进展相关第叁部分特异性下调MDA-MB-231细胞中的ST8SIA4的表达,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体外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体内成瘤性的影响目的:特异性下调MDA-MB-231细胞中高表达的ST8SIA4,检测ST8SIA4下调后的MDA-MB-231细胞在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以及在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方法:沉默MDA-MB-231细胞中的ST8SIA4基因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及体内成瘤试验,检测其体外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以及体内成瘤能力的变化。结果:(1)与转染control sh RNA相比,转染ST8SIA4 sh RNA的MDA-MB-231细胞中的ST8SIA4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具有显着性差异(Figure 6,*P<0.05)。(2)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沉默ST8SIA4基因的MDA-MB-231细胞的体外增殖受到明显抑制(Figure 7)。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特异性下调MDA-MB-231细胞中的ST8SIA4后,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Figure 8A,B)。(3)体内成瘤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ST8SIA4 sh RNA细胞的小鼠成瘤体积明显减小(Figure 9,*P<0.05)。结论:特异性下调MDA-MB-231细胞中ST8SIA4后,该细胞体外增殖受抑、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小鼠体内成瘤实验中,平均成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第四部分mi R-26a和mi R-26b对ST8SIA4靶向调控作用目的:通过检测组织和细胞株中mi R-26a/26b的表达,分析其与ST8SIA4表达的潜在相关性。方法:定量逆转录PCR(q RT-PCR)技术分析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DA-MB-231、MCF-7及MCF-10A的mi R-26a和mi R-26b的表达情况。采用q RT-PCR分析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的ST8SIA4 m RNA与mi R-26a/26b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特异性上调MDA-MB-231中的mi R-26a/26b、下调MCF-7中的mi R-26a/26b,检测过表达、干扰前后,细胞中ST8SIA4的m 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 R-26a/26b对ST8SIA4的靶向调控功能。结果:(1)q 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mi R-26a/26b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Figure10A)。与MCF-7和MCF-10A相比,MDA-MB-231细胞的mi R-26a/26b表达水平明显下降(Figure 10B)。且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T8SIA4 m RNA的表达水平与mi R-26a/26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Figure 11),在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现亦如此。(2)特异性上调MDA-MB-231中的mi R-26a/26b的后,ST8SIA4的m 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Figure 12A,B)。特异性下调MCF-7中的mi R-26a/26b的后,ST8SIA4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igure 12C,D)。(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T8SIA4WT 3’-UTR+mi R-26a/26b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而ST8SIA4MUT 3’-UTR+mi R-26a/26b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Figure 13)。结论:ST8SIA4为mi R-26a和mi R-26b的靶基因。mi R-26a和mi R-26b通过与ST8SIA4的3′UTR结合,靶向调控ST8SIA4,使其表达水平下调。第五部分mi R-26a/26b靶向调控ST8SIA4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特异性上调及下调mi R-26a/26b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MCF-7中的表达,观察过表达、干扰前后,mi R-26a/26b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调控ST8SIA4的表达,分析mi R-26a/26b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i R-26a/26b mimic和mi R-26a/26b inhibitor分别转染至MDA-MB-231和MCF-7细胞后,特异性上调MDA-MB-231中的mi R-26a/26b、下调MCF-7中的mi R-26a/26b表达,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干扰前后,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变化。结果:(1)与转染NC mimic相比,特异性上调MDA-MB-231中的mi R-26a/26b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T8SIA4表达明显减低(Figure 15A)。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Figure 16);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Figure 17A,B)。其次,ST8SIA4的过表达能够明显的逆转mi R-26a/26b对细胞侵袭的抑制(Figure 19)。(2)与转染NC inhibitor相比,特异性下调MCF-7中的mi R-26a/26b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T8SIA4表达明显增强(Figure 21A,B)。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提高(Figure 22);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Figure 23A)。其次,ST8SIA4的敲除能够明显逆转mi R-26a/26b inhibitor对细胞侵袭的促进作用(Figure 25)。结论:(1)过表达mi R-26a/26b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増殖、迁移及侵袭。(2)抑表达mi R-26a/26b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増殖、迁移及侵袭。(3)过表达ST8SIA4能够逆转mi R-26a/26b对乳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4)mi R-26a/b通过靶向调控ST8SIA4的表达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改变乳腺癌细胞膜蛋白唾液酸化状态,可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廖思明,卢波,彭立新,黄纪民,陈东[8](2017)在《多聚唾液酸转移酶ST8SiaⅡ的结构和功能域》一文中研究指出ST8SiaⅡ(STX)和ST8SiaⅣ(PST)是两个来源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多聚唾液酸酶,它们已经被克隆,基因序列也已被测定。这两个酶能催化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的多聚唾液酸化。NCAM是多聚唾液酸(polySlA)的主要载体。在NCAM多聚唾液酸化过程中,STX和PST能将活化的胞苷-磷酸-乙酰神经氨酸(CMP-Neu5Ac)传送到NCAM糖蛋白受体的N-和O-型寡聚糖链上,从而合成α-2,8-多唾液酸聚糖(polySA)。近来我们使用Phyre 2软件构建了多聚唾液酸ST8SiaⅡ酶的叁维结构模型,给出了该酶中多聚唾液酸转移酶结构域(PSTD)和多聚碱性氨基酸区域(PBR)两个功能域的结构特征,认为在这两个区域中有几个氨基酸残基在引起多聚唾液酸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研究ST8SiaⅡ酶催化NCAM多聚唾液酸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结构信息,也为和该酶所联系的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机制和抑制物/药物的研究和设计,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郭键,贺耘,叶新山[9](2016)在《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缀合物末端的唾液酸化修饰参与了很多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过度表达,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促进肿瘤转移。唾液酸转移酶是人体内负责唾液酸化修饰的合成酶,良好的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不仅能够充当糖生物学研究的探针分子,而且有望成为临床治疗中亟需的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设计及发现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抑制剂的设计思路及构效关系。此外,对该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6年11期)

[10](2016)在《唾液酸转移酶ST6GalNAc-1在构建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模型中的临床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ST6Gal NAc-1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构建肾癌术后评估模型,用以区分具有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患者。方法:通过组织芯片(TMAs)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非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样本。应用K-M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来验证ST6Gal NAc-1对肾癌患者预后影响。利用诺曼图构建肾癌术后生存与复发模型。结果: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ST6Gal NAc-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以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同时,在转移性肾癌患者标本中我们验证ST6Gal NAc-1的不良预后效应,以及ST6Gal NAc-1的表达在应用靶向药物的患者中与肿瘤的无进展生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在Cox回归分析中发现,ST6Gal NAc-1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所构建的诺曼图,相较于现有TNM分期、Fuhrman分级等临床指标,具有更准确的预后评估价值。结论:ST6Gal NAc-1在非转移性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中对于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都有的预后价值。基于ST6Gal NAc-1表达情况所构建的危险度分层预测模型能够更准确的对于患者术后临床转归进行评价。这对患者术后危险度评估、制定医疗干预方案、决策选择、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9)

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旨在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生物合成的影响。选取80只4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Gen组,分别灌胃5%的乙醇溶液和300 mg/(kg·d)的Gen溶液。利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检测大鼠后腿肌肉、肾脏、肝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并采用Gen与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分子对接,初步探讨了其抑制Neu5Gc合成的机理。结果表明:灌胃15 d时,后腿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3.77%和15.45%,而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30 d时,在肌肉组织中未检出Neu5Gc,在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降低了13.35%,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没有显着的变化;45 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含量分别降低了32.65%、16.80%和32.78%;60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Neu5Gc含量降低了12.72%、12.30%和11.42%。Gen与ST活性位点残基His319、Ser151、Gly293、Thr328形成氢键,且与残基His302、His301、Trp300、Ser271、Phe292、Thr328、Ser325、Ile274形成疏水作用。因此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导致Gen抑制ST活性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宰前降低红肉中Neu5Gc的方法提供了基础实验方法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唾液酸转移酶ST3Gal-Ⅰ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2].李洪英,常瑞,朱秋劲,朱旭玲,徐阿奇.染料木黄酮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唾液酸转移酶相互作用的探讨[J].生物工程学报.2019

[3].宫晓红,王丹,沈宗坤,贾莉,刘铃.microRNA-20a靶向调控唾液酸转移酶ST8SIA2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

[4].宋孟迪,曾洁,贾甜,张瑞瑶,胡雅婕.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

[5].彭立新.多聚唾液酸转移酶ST8SIA4中PSTD区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8

[6].梁文举,王勤,刘莹,孙尚国,崔红霞.过表达α2,3-唾液酸转移酶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

[7].马晓露.miR-26a/26b靶向调控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T8SIA4在乳腺癌增殖及侵袭中的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廖思明,卢波,彭立新,黄纪民,陈东.多聚唾液酸转移酶ST8SiaⅡ的结构和功能域[J].广西科学.2017

[9].郭键,贺耘,叶新山.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发现[J].化学进展.2016

[10]..唾液酸转移酶ST6GalNAc-1在构建肾透明细胞癌预后模型中的临床意义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唾液酸转移酶论文-张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