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旭[1](2020)在《基于S7-300的全密催化剂生产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聚乙烯是乙烯原料通过催化剂的聚合,从而得到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它可以用在各种医疗器械、抵抗化学试剂侵蚀材料、电绝缘材料、包装材料以及喷涂金属等方面,用途广泛,商业价值大。而要生产聚乙烯,就需要用到另一种化工产品即全密度催化剂。目前,在国内的全密度催化剂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偏低、安全水平不高、工作环境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设计一套具有良好的先进性、安全性、高效性的全密度催化剂自动生产监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是根据国内某化工企业的需要,针对全密度催化剂的生产需求,设计并实现的一套基于西门子S7-300自动生产监控系统。硬件上采用S7-300PLC及安全栅、继电器、各种传感器、电磁阀等设备进行信号采集与控制,软件上采用STEP7 V5.5和组态王V6.55软件进行编程和组态。系统在结构上分为现场的控制层和控制室的监控层。控制层通过S7-300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生产中过程变量的检测、控制以及报警等功能,控制功能主要包括反应釜的生产流程自动控制、反应釜温度串级控制和压力分程控制等。监控层选用研华工控机和组态王软件,完成了人机接口界面、数据记录、趋势曲线、报表、报警等功能。最后,对软硬件进行了系统调试,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满足系统的控制需求。
王一帆[2](2019)在《新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合成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围绕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性能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引入强吸电子F基团及大位阻取代基制备新型的不对称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以获得更高的活性及好的热稳定性;研究了新型配合物对乙烯的催化性能,聚合反应条件对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支化度的影响;通过改变芳基亚胺种类调节配体对金属中心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从而实现对聚合产物的微观结构包括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支化度的调控;通过该类型催化剂制备聚烯烃弹性体,研制了一类高效且成本低廉的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并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核磁、红外、元素分析等表征以确证结构,对获得的聚合物进行分析与表征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评估了所得聚乙烯的应用性能。本论文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聚乙烯催化剂及聚烯烃弹性体的发展,对后过渡金属配合物中镍(Ⅱ)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 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催化剂第二部分:主要设计合成了 1-[2,4,6-三(二(对氟苯基)甲基)苯胺]-2-芳基胺苊二亚胺配体及其镍(n)配合物,系统地对配体及其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助催化剂MAO和Et2AlCl的活化作用下,该系列镍(Ⅱ)配合物表现出非常高的乙烯聚合活性而且热稳定性很好,最高活性达到 1.29 × 107 g of pE(mol of Ni)-1 h-1,在90℃时仍能保持1.36 × 106 g of PE(mol of Ni)-1h-1的催化活性,达到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DSC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得到聚乙烯熔点几乎都在80℃以下,说明了所得聚乙烯具有高度支化的性质。高温核磁13CNMR测试结果表明聚乙烯样品具有超高支化度(大于100支链/1000 C),并且以短支链为主要枝化方式,符合聚乙烯弹性体的特征。对得到的聚乙烯进行了系统的机械性能测试,包括断裂伸长测试和DMA循环拉伸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是一类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第三部分:系统总结了催化剂体系的催化性能,该类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能够催化乙烯单体均聚制备高分子量高支化聚乙烯获得聚烯烃弹性体,无需加入昂贵的α-烯烃调节聚合物的支化结构,用廉价的乙烯单体即可制备出高附加值的聚烯烃弹性体,成本低廉且高效,拥有巨大的工业应用前景。
常江[3](2016)在《气相法聚乙烯工艺淤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文中认为气相法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工艺因其流程简单、技术经济性好、操作条件缓和、操作弹性大、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某石化公司LLDPE装置经过3次技术改造,采用冷凝操作技术,产能由原设计能力10万吨/年提至27.4万吨/年,随着生产负荷大幅度提高,催化剂停留时间也随之缩短,导致聚乙烯产品中催化剂灰分含量较高,产品的光学、力学、表面外观等性能下降。近年国内大部分使用干粉催化剂的同类LLDPE装置都进行了淤浆催化剂改造,新建装置则直接采用淤浆催化剂加料技术。某石化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仍在使用M-1型固体干粉催化剂进行生产的装置之一。本文针对气相法冷凝态LLDPE工艺,以流化床反应催化剂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一石化公司,通过固体干粉催化剂与淤浆催化剂技术的对比,对LLDPE装置淤浆催化剂技术改造可行性进行论证,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实验室对比实验,对国产K-1淤浆催化剂与进口J催化剂在聚合性能以及聚合所得的聚乙烯树脂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国产K-1催化剂完全可替代进口同类催化剂。2.通过在Unipol气相法聚乙烯装置上试用国产K-1型淤浆催化剂,与装置先前使用的M-1型固体干粉催化剂从催化剂活性、工艺条件、粉料粒度、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确认本装置增设淤浆催化剂加料系统及引进高活性淤浆催化剂的可行性。3.实施淤浆催化剂技术改造后,研究并掌握淤浆催化剂加料系统运行操作、淤浆催化剂与干粉催化剂切换操作、淤浆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系统平稳控制、淤浆催化剂活性调整等,达到在实施淤浆催化剂改造后,保证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的目的。4.对淤浆催化剂条件下生产出的聚乙烯产品进行研究评价,与干粉催化剂产品相比较,考察淤浆催化剂产品在力学、光学、终端制品等方面的变化。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4](2016)在《技术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延长聚烯烃装置应用国产催化剂试验获突破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聚烯烃中心国产催化剂试用实验取得突破。通过缜密的调整和优化,聚丙烯二线装置已完全实现SPG催化剂全比例使用,且生产运行稳定。截至2015年12月21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装置使用国产淤浆催化剂比例已达96%。预计两套装置完全使用国产催化剂后,每年可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赵增辉[5](2011)在《新型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放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密度聚乙烯(HDPE)因其综合性能优良,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而得到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50%聚乙烯产品是HDPE,淤浆聚合工艺是生产HDPE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淤浆法HDPE生产技术,先后在大庆、扬子、燕山、兰州建立了四套HDPE生产装置。起初,四套装置所使用的催化剂体系均PZ催化剂,该催化剂由三井油化公司开发的,是一种高效载体型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价格很高,经过国内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开发的BCH、YLH催化剂逐步替代了进口催化剂。但这几种国产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不稳定、产品细粉含量高等问题,导致聚合产品质量不稳定,聚合后处理工序难度大,致使装置的物耗、能耗增加。本研究以MgCl2为原料,用化学反应方法活化MgCl2载体,然后用TiCl4处理制得MgCl2载体催化剂,该催化剂是齐格勒-纳塔型乙烯聚合催化剂,可用于三井油化淤浆法HDPE生产工艺,小试研究已经完成。本论文在200升体系下进行催化剂合成工艺放大研究,将制备的催化剂在2L聚合釜中进行淤浆聚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放大合成的催化剂活性可达到30kg PE/gcat以上,氢调敏感性及共聚性能均优于BCH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表观密度达到0.32g/cm3,细粉含量低,粒度分布合理,质量稳定,有利于工业装置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该催化剂的成功研发也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何芸[6](2011)在《新型高效钛改性Phillips铬系聚乙烯催化剂硅胶载体的国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烯烃高分子如聚乙烯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众所周知,烯烃聚合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烯烃聚合催化剂,但是作为重要的工业聚烯烃催化剂之一的Phillips铬系催化剂却完全依赖进口,这严重限制了我国乙烯聚合工业的发展,而该类催化剂开发的技术瓶颈在于硅胶载体及其改性技术的国产化。目前,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已经成功开发出国产自制硅胶(专利号01131135.5),并成功应用于Ziegler-Natta钛系聚乙烯催化剂。本文首次研究了国产自制硅胶及其钛改性后用于负载铬制备Phillips催化剂的方法及其在乙烯聚合中的应用,通过和工业上目前普遍使用的Grace公司Davison955硅胶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比较,探讨了载体及其钛改性对催化剂结构形态、性能和乙烯聚合产品的影响,为实现聚乙烯催化剂国产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国产硅胶Phillips催化剂孔径较小,破碎不均匀,活性较低,但在700℃活化时聚合活性与955硅胶催化剂相当。经钛改性后,国产硅胶催化剂和955硅胶催化剂聚合活性均增大,但前者增大率小于后者,且溶胶凝胶法不适于国产硅胶钛改性。同时,与955硅胶催化剂生产的乙烯聚合物相比,国产硅胶生产的聚乙烯分子量分布较窄,且随着载钛后活化温度的升高,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高、低分子量部分均增多。
宁英男,丁万友,殷喜丰,李小辉,薛秋梅,姜涛[7](2010)在《Unipol工艺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8种适用于Unipol工艺气相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制备路线,分析了各催化剂的优缺点:M催化剂应用范围广,但活性低;BCG-Ⅳ催化剂制备中加入促进剂,初始活性和总活性都高;SCG-1催化剂制备工艺简单,活性适中;GM催化剂在载体活化过程中引入了特殊结构的给电子体,催化剂活性高、聚合物堆积密度也高;J催化剂性能优异,是Unipol工艺催化剂的发展方向;BCS-02催化剂较适合冷凝态操作;BCS-01催化剂制备工艺独特,但制备条件要求高;SLC-S催化剂不以硅胶作为载体,在保证催化剂高效率的同时,成本大大降低。对我国Unipol工艺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研究及国产化提出了建议。
宁英男,范娟娟,毛国梁,牛磊,殷喜丰,姜涛[8](2010)在《釜式淤浆法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用于生产高密度聚乙烯的三井油化公司CX工艺及Basell公司Hostalen工艺;总结了於浆工艺聚乙烯催化剂(三井油化PZ、RZ催化剂,北京化工研究院的BCH、BCE催化剂,辽宁向阳科化集团的XYH催化剂,Basell公司的TH催化剂、铬系催化剂,辽阳石化的JM-1催化剂)的特点;对各个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对我国淤浆工艺高密度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宁英男,姜涛,张丽[9](2008)在《气相法聚乙烯工艺技术及其催化剂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气相法工艺制备聚乙烯是当今聚乙烯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介绍了冷凝及超冷凝技术、不造粒技术、共聚技术、原位技术、反应器新配置、双峰技术、激光催化等聚乙烯生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情况,以及用于乙烯气相聚合的铬基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等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杨延翔[10](2008)在《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国产化进展与思考》文中指出介绍了5种适用于 Unipol 气相法聚乙烯工艺的国产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路线及其在装置上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开发 Unipol 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的建议。
二、国产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7-300的全密催化剂生产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
1.3 间歇控制与连续控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全密催化剂生产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生产流程简介 |
2.2 控制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2.3 全密催化剂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 |
2.3.1 生产流程步骤切换控制 |
2.3.2 母液釜串级温度控制 |
2.3.3 压力分程控制 |
2.4 PID控制算法 |
2.5 PID参数整定 |
2.5.1 PID参数整定分类 |
2.5.2 先进PID参数整定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密催化剂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控制任务 |
3.1.1 S7-300 PLC的特点和功能 |
3.1.2 PLC的选型 |
3.1.3 PLC的模块配置 |
3.2 测量仪表的选择 |
3.3 系统硬件连接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STEP7简介 |
4.1.1 STEP 7组成及功能 |
4.1.2 STEP7项目设计过程 |
4.2 PLC程序总体结构设计 |
4.3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主程序(0B1) |
4.3.2 AI转换模块(FC1) |
4.3.3 报警模块(FC2) |
4.3.4 配置釜控制程序步骤切换 |
4.3.5 母液釜温度串级控制 |
4.3.6 压力分程PID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1 组态软件的概述与选择 |
5.1.1 组态软件的概述 |
5.1.2 组态软件的选择 |
5.2 组态王监控软件简介 |
5.3 组态王监控软件特点 |
5.4 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过程 |
5.4.1 创建新项目 |
5.4.2 添加新的驱动程序 |
5.4.3 建立组态王变量 |
5.4.4 创建过程画面 |
5.4.5 历史曲线 |
5.4.6 报警 |
5.4.7 报表 |
5.4.8 权限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通信及系统调试 |
6.1 PLC与组态王的通信 |
6.2 全密催化剂PID参数整定 |
6.3 系统调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TEP7程序运算模块 |
致谢 |
(2)新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合成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乙烯聚合催化剂研究进展 |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1.2.2 Philips催化剂 |
1.2.3 茂金属催化剂 |
1.2.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2 α-二亚胺镍配合物的制备以及催化乙烯聚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配体1-[2,4,6-三(二(对氟苯基)甲基)苯胺]-2-芳基胺苊二亚胺及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2.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研究 |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2 分析与测试 |
2.3.3 乙烯聚合研究 |
2.4 小结 |
3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气相法聚乙烯工艺淤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乙烯的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生产和市场情况 |
1.2.1 国际市场分析 |
1.2.2 国内市场分析 |
1.3 聚乙烯产品用途 |
1.3.1 HP-LDPE用途 |
1.3.2 HDPE用途 |
1.3.3 LLDPE用途 |
1.4 聚乙烯生产工艺 |
1.5 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进展 |
1.5.1 铬基催化剂 |
1.5.2 Ziegler-Natta催化剂 |
1.5.3 茂金属催化剂 |
1.6 我国气相法聚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
1.6.1 我国气相法聚乙烯工艺状况 |
1.6.2 我国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状况 |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2章 实验室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检测方法 |
2.2.3 淤浆聚合 |
2.2.4 气相聚合 |
2.3 催化剂物性 |
2.3.1 粒径分布与大小 |
2.3.2 催化剂的表面分析 |
2.3.3 催化剂的淤浆聚合性能 |
2.3.4 催化剂的气相聚合性能 |
2.3.5 合成树脂力学性能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应用试验 |
3.1 试验装置简介及存在问题 |
3.1.1 装置简介 |
3.1.2 装置存在问题 |
3.2 原辅材料技术指标 |
3.2.1 原料技术指标 |
3.2.2 催化剂技术指标 |
3.2.3 三乙基铝技术指标 |
3.2.4 原浆催化剂、T3、DC技术指标 |
3.3 试验条件 |
3.4 工业试验过程 |
3.4.1 试验过程 |
3.4.2 试验聚合控制条件 |
3.5 工业应用试验结果及讨论 |
3.5.1 K-1 催化剂的流动性 |
3.5.2 流化床的流化松密度 |
3.5.3 反应温度 |
3.5.4 氢气乙烯比(H_2/C_2)、丁烯乙烯比(C_4/C_2)情况 |
3.5.5 乙烯分压 |
3.5.6 铝钛比n(Al)/n(Ti) |
3.5.7 催化剂活性 |
3.5.8 聚合物筛分状况 |
3.5.9 粉料的堆积密度 |
3.5.10 粉料的灰分 |
3.5.11 粉料流动性能 |
3.5.12 活性诱导期 |
3.5.13 粉料、粒料产品质量测试 |
3.6 小结 |
第4章 工业化生产应用 |
4.1 淤浆催化剂系统简述 |
4.1.1 工艺流程简述 |
4.1.2 淤浆催化剂在线还原 |
4.2 K-1 催化剂与M-1 催化剂工艺操作比较 |
4.2.1 K-1 催化剂与M-1 催化剂比较 |
4.2.2 K-1 催化剂工艺控制 |
4.3 M-1 催化剂与K-1 催化剂的转换操作 |
4.3.1 干粉切换到淤浆催化剂的工艺操作 |
4.3.2 切换期间应急处理 |
4.3.3 切换期间注意事项 |
4.4 工业应用情况分析 |
4.5 经济效益评价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延长聚烯烃装置应用国产催化剂试验获突破 |
中国石化汽车专用料新产品打入福建市场 |
宁波材料所湖南航管局研发PEI材料在航天应用 |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机理 |
江苏泛华成功研制近红外反射二氧化钛材料 |
河北精信化工硬质CPE无毒热稳定剂获专利 |
中科院开展高效脱汞吸附材料研究 |
扬州大学开发出高效抗菌SAP |
行业专家提出非常规油气改革建议 |
Shell公司新加坡装置停运之际亚洲乙烯疲软丙烯坚挺 |
上海交大在仿生手性超分子水凝胶材料取得重要进展 |
自修复凝胶有望用于柔性器件 |
山东辰信甲醇合成DMMn示范装置通过验收 |
预测全球塑料管材市场将增长6.8%/a |
Teknor公司推出高阻燃性低收缩的光纤电缆复合材料 |
到2021年全球塑料添加剂市场将价值6.46×1011美元 |
沧州绿源高浓度化工废水技术开发项目启动 |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的石墨烯基材料在渝实现规模制备 |
中科院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通过鉴定 |
东北林业大学用生物基原材料秸秆制备3D打印材料 |
美研制出可快速排出体外的荧光染料 |
美国塑料瓶回收达到13.6×109kg |
Dow化学公司世界级规模得克萨斯丙烷脱氢装置已投产 |
用于标签的生物基聚乙烯膜 |
日本Solar Frontier公司开发出转换率达22.3%的CIS太阳能电池 |
Linde公司开发新型合成气生产工艺 |
Lyondell Basell公司就收购印度Zyloy Plastalloys公司的聚丙烯等业务达成协议 |
Lyondell Basell公司就收购印度Zyloy Plastalloys公司的聚丙烯(PP)复合物等业务达成协议。如收购完成,Lyondell Basell公司就拥有马哈拉施特拉邦州Syner与泰米尔纳德州Chennai的两处生产基地,将成为该国第3大聚丙烯聚合物生产商,其生产能力达到44 kt/a,该公司在印度用于汽车生产的客户也倍增。今后,该公司可充分利用Zylon公司的装置,其中包括“Hipolyene”、“Hiflex”及“Entek”装置。另外,Zylon公司仍可以继续进行以热塑性加硫橡胶和乙丙橡胶为基础的热塑性弹性体业务。 |
聚乙烯纳米纤维在rac-乙烯双茚基二氧化锆/MAO催化剂上的生长 |
通过在熔融金属上裂化甲烷生产氢气 |
Genomatica-Braskem生物基丁二烯工艺取得进展 |
美国研究人员创建纳米反应器用于生产氢生物燃料 |
基于加工条件预测等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 |
东京大学开发出高浓度石墨烯分散液制备技术 |
德国Belectric OPV公司开发出新型半透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
Evonik公司推出用于复合材料零部件高效生产的Vestanat聚丙烯 |
通过等离子功能化和聚合制负载抗生素的聚丙烯治疗用网状物 |
日本Kaneka公司开发出发泡聚苯乙烯板材新牌号 |
氧化镁提高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基催化剂的选择性 |
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向韩国S-OIL公司提供PP与PO生产技术专利 |
由工业废弃物生产汞去除聚合物 |
日本积水技术成型公司开发出高倍率发泡成型技术 |
由弹性体和小分子添加剂的混合物制形状记忆聚合物 |
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乙烯裂解炉实现整体模块化制造 |
镇海炼化乙烯年产量达1.131×107t |
安庆石化和浙江大学开发脱除催化裂化干气中丙烯及C3以上组分 |
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奠基 |
神华榆林MTO装置试车成功 |
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等研发无循环甲烷化新工艺 |
南化研究院SNG净化新技术提升处理能力 |
中科院开发高效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
中聚天冠非粮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开工 |
清华大学甜高粱固态发酵制乙醇获工业应用 |
凯瑞环保科技二甲醚生产首次引入催化精馏 |
北京林业大学等研发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突破 |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马钢煤焦化公司开发的低苯添加剂非芳烃产品通过鉴定 |
中国石化IHCC工业应用顺利出“龙” |
大庆炼化汽油加氢满足国Ⅴ标准 |
中国石化燕山石化100LL航空汽油通过适航认证 |
北京理工大学/辽河油田研发高效火驱点火技术实现降本增油 |
辽阳石化成功研发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专用料 |
神华陕西高压聚乙烯装置投产 |
(5)新型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聚乙烯的产能状况 |
1.1.1 世界聚乙烯产能 |
1.1.2 中国聚乙烯产能 |
1.1.3 聚乙烯市场分析与预测 |
1.2 聚乙烯工艺技术发展 |
1.2.1 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 |
1.2.2 高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 |
1.2.3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 |
1.3 聚乙烯催化剂研究发展 |
1.3.1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
1.3.2 茂金属催化剂 |
1.3.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1.4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组成 |
1.4.1 过渡金属化合物 |
1.4.2 助催化剂 |
1.4.3 载体 |
1.4.4 第三组分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装置 |
2.3.1 聚合实验装置 |
2.3.2 催化剂合成实验装置 |
2.4 催化剂的合成研究 |
2.4.1 催化剂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
2.4.2 催化剂合成方法概述 |
2.4.3 催化剂放大合成研究 |
2.5 乙烯淤浆聚合性能研究 |
2.5.1 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机理 |
2.5.2 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方法 |
2.6 催化剂及聚合物的分析表征方法 |
2.6.1 催化剂的分析与测试 |
2.6.2 聚合物的分析与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催化剂合成工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1.1 载体活化 |
3.1.2 酯化反应 |
3.1.3 载体改性 |
3.1.4 载钛反应 |
3.1.5 催化剂合成平行性实验 |
3.2 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研究 |
3.2.1 催化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特征 |
3.2.2 聚合温度对聚合性能的影响 |
3.2.3 聚合压力对聚合性能的影响 |
3.2.4 助催化剂对聚合性能影响 |
3.2.5 相对分子量调节剂对聚合性能的影响 |
3.3 与同类催化剂的对比评价 |
3.3.1 均聚性能 |
3.3.2 共聚性能 |
3.4 催化剂及聚合物的分析表征 |
3.4.1 载体结构分析 |
3.4.2 催化剂组成分析 |
3.4.3 催化剂比表面积分析 |
3.4.4 催化剂形态分析 |
3.4.5 聚合物形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东北石油大学工程硕士答辩申请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填写材料目录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书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审批表 |
指导教师(校内)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指导教师(企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书(校内)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书(校外) |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信息表 |
详细摘要 |
(6)新型高效钛改性Phillips铬系聚乙烯催化剂硅胶载体的国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聚烯烃简述 |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简述 |
1.2.1 Ziegler-Natta型钛系催化剂 |
1.2.2 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 |
1.2.3 铬系催化剂 |
1.3 Phillips铬系聚乙烯催化剂研究现状 |
1.3.1 影响催化剂性能的硅胶载体研究 |
1.3.2 钛改性对Phillips铬系催化剂和聚合反应的影响 |
1.4 国内Phillips铬系催化剂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以955硅胶为载体的新型高效钛改性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研究部分 |
2.2.1 原料 |
2.2.2 催化剂制备 |
2.2.3 常压乙烯聚合实验 |
2.2.4 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硅胶及其Phillips催化剂TG-DTA分析 |
2.3.2 硅胶及其负载型催化剂形貌分析(SEM) |
2.3.3 催化剂孔结构参数和钛含量变化分析 |
2.3.4 乙烯聚合物GPC分析 |
2.3.5 Phillips铬系催化剂及其钛改性催化剂的乙烯常压均聚动力学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以国产硅胶为载体的新型高效钛改性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研究部分 |
3.2.1 原料 |
3.2.2 催化剂制备 |
3.2.3 常压乙烯聚合实验 |
3.2.4 高压乙烯聚合实验 |
3.2.5 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硅胶及其Phillips催化剂TG分析 |
3.3.2 硅胶及其负载型催化剂形貌分析(SEM) |
3.3.3 催化剂孔结构参数和钛含量变化分析 |
3.3.4 烯聚合物GPC分析 |
3.3.5 Phillips铬系催化剂及其钛改性催化剂的乙烯常压均聚动力学研究 |
3.3.6 Phillips铬系催化剂的乙烯高压聚合动力学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 |
4.1 总结 |
4.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
(7)Unipol工艺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Unipol工艺Ziegler-Natta催化剂进展 |
2 催化剂的制备路线、性能以及应用情况 |
2.1 干粉催化剂制备方法分析及应用情况 |
2.2 浆液催化剂制备方法分析及应用情况 |
3 结语 |
(8)釜式淤浆法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釜式淤浆法HDPE工艺 |
1.1 日本三井油化公司CX工艺 |
1.2 德国Basell公司的Hostalen工艺 |
2 釜式淤浆法HDPE催化剂研究进展 |
2.1 CX工艺的催化剂 |
2.1.1 日本三井油化PZ催化剂 |
2.1.2 日本三井油化RZ催化剂 |
2.1.3 国产BCH聚乙烯高效催化剂 |
2.1.4 国产XYH聚乙烯高效催化剂 |
2.1.5 国产BCE聚乙烯高效催化剂 |
2.2 Hostalen工艺的催化剂 |
2.2.1 TH系列催化剂 |
2.2.2 Basell公司的新型铬系催化剂 |
2.2.3 JM-1催化剂 |
3 结语 |
四、国产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7-300的全密催化剂生产监控系统设计[D]. 韩旭.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新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合成及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研究[D]. 王一帆.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气相法聚乙烯工艺淤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D]. 常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6(04)
- [5]新型高效聚乙烯催化剂的放大研究[D]. 赵增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1)
- [6]新型高效钛改性Phillips铬系聚乙烯催化剂硅胶载体的国产化研究[D]. 何芸.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1)
- [7]Unipol工艺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J]. 宁英男,丁万友,殷喜丰,李小辉,薛秋梅,姜涛. 化工进展, 2010(04)
- [8]釜式淤浆法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J]. 宁英男,范娟娟,毛国梁,牛磊,殷喜丰,姜涛. 化工进展, 2010(02)
- [9]气相法聚乙烯工艺技术及其催化剂进展[J]. 宁英男,姜涛,张丽.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08(05)
- [10]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国产化进展与思考[J]. 杨延翔. 当代石油石化,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