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信标探针论文_黄晨,李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信标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标,分子,探针,核酸,荧光,纳米,李斯特。

分子信标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黄晨,李婉明[1](2019)在《核酸适配体分子信标探针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从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出来,可以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与靶点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具有靶点范围广、相对分子质量小、化学稳定性高、易于合成和修饰等优点。分子信标是一种具有特殊发夹结构的新型荧光探针,具有背景信号低、灵敏度高、特异性识别强、操作简单以及不必与未反应的探针分离即可实时检测等优点。将核酸适配体的分子识别特性和分子信标的光学检测性能相结合,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核酸适配体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拓展核酸适配体分子信标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肿瘤领域的应用,需要科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和突破。同时随着核酸适配体的发展,越来越多与不同靶点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将被筛选出来,并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以核酸适配体为基础的分子信标探针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姜文灿,岳素文,江洪,葛素君,王成彬[2](2016)在《分子信标-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新型探针及引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中,排除由引物探针聚合延伸引起的假阳性问题以及由引物二聚体(Primer Dimer,PD)引起的假阴性问题。首先对不同探针进行引物探针聚合实验;然后通过双重PCR的干扰实验选择合适的内标基因,并使用内标质粒检测验证中部同序引物排除PD干扰的实用性;最后比较探针法不同体系检测HBV基因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聚合实验中,含有反义碱基的HBVP4在重复实验中未出现假阳性;竞争性双重PCR和非竞争性双重PCR两模板开始出现干扰作用的浓度差分别为20倍和100倍;对于内标基因,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以及普通引物对分别可以检测到10-9和10-8稀释度;3种HBV基因检测体系,使用普通引物对可以检测到Ct33左右,加入内标系统和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均可检测到Ct35左右。在TaqMan-分子信标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引入反义碱基可以在排除由引物和探针聚合延伸引起的假阳性问题;在探针法中,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和加入内标系统均可降低PD的干扰程度,提升检测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张永花,艾俊杰,谷巧荣,高强,漆红兰[3](2016)在《利用分子信标探针检测野生型DNA存在下的基因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分析在基因分析、遗传疾病诊断、传染病及与基因突变有关的疾病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个在野生型DNA存在下利用分子信标检测低丰度基因突变的方法~([1])。分子信标可以识别单碱基错配和全匹配的DNA序列,但是不能检测在野生型DNA存在下的低丰度基因突变。我们利用小分子氢键配体2-氨基-5,6,7-叁甲基-1,8-奈啶来解决这一问题。若目标DNA有单碱基突变,和分子信标形成双链时就会有未配对的碱基,配体和未配对的碱基形成氢键,增加了双链的稳定性,这样,在配体存在下,更多数量的分子信标就会和具有突变碱基目标DNA结合,导致荧光强度的增加,然而,若目标是野生型DNA,则荧光强度不会增加。荧光强度的增加可以作为突变基因存在的指示信号。此方法可用于检测模版合成系统的PCR扩增中DNA的点突变基因,也可用于简单快速识别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胡鹏,牛静,徐成,刘冬梅,张迪[4](2016)在《核酸适体分子信标探针用于叁磷酸腺苷的选择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基于分子信标与核酸适体的荧光传感器,用于叁磷酸腺苷分子的选择性检测。方法将叁磷酸腺苷的核酸适体序列与分子信标结合形成新的荧光探针,利用腺苷和分子信标互补DNA的竞争,引发分子信标的构型转换,从而产生可检测的荧光响应信号实现检测腺苷的目的。结果荧光响应信号随着腺苷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在3.70×10~(-6)~5.56×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腺苷浓度的对数和响应信号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4。加标回收率为92.0%~110.0%,相对标准偏差为0.68%~1.85%(n=3)。结论该方法耗时较少、步骤简单,可满足当前生化分析快速而精确的分析要求。(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余丽丽,姚琳,杨黎燕,李仲谨[5](2012)在《新型核酸分子荧光探针——分子信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信标是基于荧光共振能量传递原理设计的一种发夹型寡聚核酸分子荧光探针,能够与待测核酸序列分子相互作用发生结构变化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适于活体检测等优点。对分子信标的结构、设计原理、热力学研究、选择性与动力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非典型分子信标(LNA-MB、SQ-MB)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2年04期)

赵琎[6](2011)在《基于分子信标和CdS/DNA纳米复合物的荧光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可用于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细胞以及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传感,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反应迅速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本论文围绕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相关应用,开展了以下两部分工作:首先,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分子信标,猝灭基团为胸腺嘧啶(T)与汞离子形成的复合物。当T-Hg-T复合物与荧光基团靠近时,由于二者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以及汞原子的重原子效应,实现了荧光分子的有效猝灭,从而建立了灵敏检测Hg2+的方法。该方法选择性好,其它离子的存在不干扰Hg2+的测定。当引入与环部匹配的靶核苷酸序列后,荧光基团与猝灭基团可分开,从而使分子信标的荧光得以部分恢复。该分子信标设计简便、经济,可区分单碱基错配的寡核苷酸序列。其次,我们采用模板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CdS/DNA纳米复合材料。由于DNA的磷酸骨架带负电,Cd2+和S2-在DNA模板表面进行交替吸附,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厚度的CdS覆盖层。CdS/DNA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和水溶性,在330 nm处发射较强的荧光。利用Hg2+对复合材料荧光猝灭的特性建立了灵敏检测废水样品中Hg2+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6-30)

石慧,何晓晓,羊小海,王柯敏,王青[7](2010)在《基于分子信标探针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蛋白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热点逐渐由基因组学向蛋白质组学转移.分析化学工作者利用分子信标探针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固有优势,发展了一系列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分子探针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开展的一系列实时、原位、灵敏、特异的蛋白质分析研究,包括:非特异性/特异性蛋白质的检测与分离、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细胞表面蛋白质的识别,以及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病原菌检测等,并进一步展望了基于分子信标探针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蛋白质分析研究的发展前景与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0年05期)

王周平,徐欢,段诺,吴佳,叶菁[8](2010)在《基于分子信标荧光纳米探针的李斯特菌DNA均相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信标(MB)识别和荧光纳米粒子探针技术,建立了均相体系中李斯特菌目标DNA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首先以羊抗人免疫球蛋白(IgG)标记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核材料,成功制备了FITC-IgG@SiO2核壳荧光纳米粒子,有效防止了传统方法中采用单一FITC制备纳米颗粒时泄露严重的问题.随后以FITC-IgG@SiO2荧光纳米粒子和纳米金分别标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序列特异性分子信标探针5'端和3'端,成功构建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序列特异性分子信标荧光纳米探针.在实验优化条件下,α(令α=F/F0,F代表MB和目标DNA杂交以后的荧光强度,F0代表MB完全闭合时的荧光强度)与目标DNA浓度在1~200p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下限为0.3p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2.6%(50pmol/L,n=11).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法一致.(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匡红,陈庆海,府伟灵,张聪,冯怀志[9](2009)在《结核分支杆菌分子信标探针荧光芯片固定方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结核分支杆菌分子信标探针荧光芯片的固定方式。方法通过对传统生物素(biotin)-亲和素(avidin)连接方式和自行设计的单侧延长臂的分子信标连接方式的对比研究,对TB分子信标与芯片固定方式进行探索。结果生物素-亲和素(biotin-avidin)能很好地结合在芯片上但这种修饰有相当技术难度;且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无特异性。本设计单侧延长臂分子信标采用淬灭分子中间标记,茎结构单侧(淬灭分子一侧)延长臂,能很好的结合在芯片上,且修饰技术难度低、特异性高。结论单侧延长臂分子信标探针设计的发明及运用,初步解决了分子信标技术在芯片技术领域运用的固定难题。巧妙地把分子信标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等优势自然运用到芯片技术上。(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09年06期)

周波,王海燕,刘珍宝,楼莎,朱敦皖[10](2009)在《生物载体与生物大分子对分子信标探针应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某些物质对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s,MB)探针的结构稳定性及杂交前后荧光强度的影响,初步了解影响与作用的程度,从而尽可能规范MB探针的杂交反应条件,减少或避免误差或偏差,有效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5-09)

分子信标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中,排除由引物探针聚合延伸引起的假阳性问题以及由引物二聚体(Primer Dimer,PD)引起的假阴性问题。首先对不同探针进行引物探针聚合实验;然后通过双重PCR的干扰实验选择合适的内标基因,并使用内标质粒检测验证中部同序引物排除PD干扰的实用性;最后比较探针法不同体系检测HBV基因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聚合实验中,含有反义碱基的HBVP4在重复实验中未出现假阳性;竞争性双重PCR和非竞争性双重PCR两模板开始出现干扰作用的浓度差分别为20倍和100倍;对于内标基因,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以及普通引物对分别可以检测到10-9和10-8稀释度;3种HBV基因检测体系,使用普通引物对可以检测到Ct33左右,加入内标系统和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均可检测到Ct35左右。在TaqMan-分子信标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引入反义碱基可以在排除由引物和探针聚合延伸引起的假阳性问题;在探针法中,使用中部同序引物对和加入内标系统均可降低PD的干扰程度,提升检测的灵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信标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晨,李婉明.核酸适配体分子信标探针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癌症进展.2019

[2].姜文灿,岳素文,江洪,葛素君,王成彬.分子信标-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新型探针及引物[J].生物技术通报.2016

[3].张永花,艾俊杰,谷巧荣,高强,漆红兰.利用分子信标探针检测野生型DNA存在下的基因突变[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4].胡鹏,牛静,徐成,刘冬梅,张迪.核酸适体分子信标探针用于叁磷酸腺苷的选择性检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

[5].余丽丽,姚琳,杨黎燕,李仲谨.新型核酸分子荧光探针——分子信标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

[6].赵琎.基于分子信标和CdS/DNA纳米复合物的荧光探针研究[D].中南大学.2011

[7].石慧,何晓晓,羊小海,王柯敏,王青.基于分子信标探针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蛋白质分析[J].中国科学:化学.2010

[8].王周平,徐欢,段诺,吴佳,叶菁.基于分子信标荧光纳米探针的李斯特菌DNA均相检测方法[J].化学学报.2010

[9].匡红,陈庆海,府伟灵,张聪,冯怀志.结核分支杆菌分子信标探针荧光芯片固定方式的研究[J].西部医学.2009

[10].周波,王海燕,刘珍宝,楼莎,朱敦皖.生物载体与生物大分子对分子信标探针应用的影响[C].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

论文知识图

基于核酸适体/GO-nS对于ATP和GTP同时...(A)基于分子信标的Y型探针扩增检测...分子信标探针浓度-杂交荧光信号...Mg2+浓度2PCR扩增电泳图分子信标探针工作原理1123]用于单碱基错配识别的固定化的分子

标签:;  ;  ;  ;  ;  ;  ;  

分子信标探针论文_黄晨,李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