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记录论文_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孢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候,东亚,黄土高原,青海湖,油砂,延安,北极。

孢粉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1](2019)在《内蒙古西乌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内蒙古西乌旗新郭勒河边的ZK07钻孔进行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西乌旗地区154.3 ka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过程具体为:154.3~146.3 ka,以榆属和云杉属为主,且发育少量湿生水生植物莎草科和香蒲属,降水量增多,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寒冷湿润;146.3~133.9 ka,周围山地森林萎缩,植被稀疏,转变为草本植物为优势的景观,气候变得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植被景观;133.9~121.0 ka,气候凉爽偏湿,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121.0~102.9 ka,树林覆盖率较低,落叶阔叶树榆属增加,此时气候为温和干旱,植被类型为稀树-草原植被景观;102.9~81.4 ka,气候温暖偏湿,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81.4~60.0 ka,云杉突然大量增多,榆树减少,气候变得寒冷湿润,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植被景观;60.0 ka至今,温度回暖,气候为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壬晖,侯书贵,马春梅,刘科,于金海[2](2019)在《雪冰孢粉记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孢粉作为一种可靠的代用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信息。雪冰孢粉研究以雪冰中的植物花粉和孢子为研究对象,结合雪冰研究的特性和孢粉研究的优势,为气候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雪冰孢粉是古植被的直接反映,可用于重建湿度、温度和人类活动。归纳了雪冰孢粉的古环境意义,总结了雪冰孢粉研究的空间分布状况,概述了雪冰孢粉记录的研究进展。现阶段雪冰孢粉研究在源区与传播特征、季节变化特征、辅助雪冰定年和古气候重建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北极地区有区域性的雪冰孢粉现代过程研究工作,而山地地区研究主要关注单个冰帽,并有若干学者在孢粉重建古温度以及孢粉重建古湿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尝试。目前研究表明,雪冰孢粉对湿度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并且在温度重建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特别在青藏高原,藜科、蒿属、禾本科以及莎草科花粉的百分比变化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湿度变化信息。此外,雪冰孢粉记录的草原、草甸和荒漠植被类型的转变能够提供温度和湿度变化信息。但是,这些孢粉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研究也并不深入。青藏高原雪冰孢粉现代过程和古气候重建等应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雒聪文,马玉贞,王凯,李丹丹[3](2019)在《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杨振京,杨庆华,刘林敬[4](2019)在《孢粉——古人生活环境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古人们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生产、生活劳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对今人来讲,古人的生活环境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对自然条件的认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在劳作中创造发明的生产工具以及掌握何种种植技术等,都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等极为关注而又探讨不尽的课题。孢粉分析是环境考古研究中极为重(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孙满平,鄂崇毅,魏海成,侯光良,孙永娟[5](2019)在《青海湖流域生态修复树种选择策略基于全新世青海湖孢粉与碳屑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增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在现有生态修复策略的基础上科学选取生态修复树种对该区生态系统修复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态演变视角的第四纪地质学理论,综合分析全新世一万多年以来青海湖流域考古遗址中的碳屑、孢粉等数据,得出在全新世长期存在的树种为柳树、云杉、松属和桦属。结合现代及未来气候特征,筛选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背景的优势树种为云杉,备选树种为柳树和桦属。(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曹瀚升,陈法锦,黄鑫,蒲晓强[6](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含油砂层孢粉组合时代及古气候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油砂的时代归属及古气候特征。【方法】基于油砂上下层段的孢粉化石的研究,追溯了孢粉组合的时代,并通过古植被分布特征恢复古气候。【结果】本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以古松柏类Paleoconiferae和松科Protopinus、Pseudopicea、Piceites、Pseudopinu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较少。同时我们识别出多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孢粉类型。【结论】推测油砂富集层位可能为下侏罗统延安组。依据孢粉谱和孢粉类群的古生态特征,认为在下侏罗统延安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大量存在常绿针叶林植被及少量草本和灌木,整体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杜圳,张明震,王森,李爱静,杜宝霞[7](2018)在《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煤系沉积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窑街组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套典型的中侏罗统含煤沉积序列。本文对其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以裸子植物松柏类Pseudopinus、Pinuspollenites、Pseudopicea、Protopicea和Podocarpidites为主,其次为以桫椤科/蚌壳蕨科Cyathidites/Deltoidospora为主的蕨类植被,其他零星出现有紫萁科Osmundacidites,杉科Perinopollenites和Taxodiaceaepollenites,掌鳞杉科Classopollis等。孢粉植物群总体指示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自下而上,孢粉植物群组成则显示显着变化,大致可划分为叁个组合,分别为以两气囊、原始囊型花粉以及Chasmatosporites为主的松柏-银杏植物群,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为主的蕨类植物群以及以两气囊、原始囊型花粉为主的松柏类植物群。蕨类和松柏类植被反映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因此植物群的纵向变化,进一步反映出中侏罗世窑街地区可能存在较大幅度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楠,钟静,李勇,包浪,卢涛[8](2018)在《基于孢粉记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其气候变化不仅受全球性气候因素驱动,也显着受其他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更加具有复杂性.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孢粉重建古气候相关研究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该区百年时间尺度上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主要通过综述西南地区典型地理单元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替特征,进而围绕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总体呈现湿润的气候特征,即早期(11.5-8 ka BP)气候从干冷向暖湿转变,中期(8-3.5 ka BP)温暖湿润,晚期(3.5 ka BP至今)气候向减湿方向发展;该区气候对于8.2 ka BP冷事件的响应不如5.5 ka BP冷事件明显,表明该区具有相对独特的区域性气候特征.最后鉴于西南地区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指出未来不仅需要加快区域孢粉数据集成,也要积极引入新方法、新指标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实现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苗运法,S.Warny,C.Liu,P.D.Clift,M.Gregory[9](2018)在《南海新近系孢粉记录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重要窗口。然而依据不同的代用指标,所理解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东南亚地区紧邻东亚季风的重要水汽来源区—南海,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不仅能为亚洲低纬地区的水汽变化提供直接证据,而且能为亚洲中纬度开展的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国际上先后进行的多种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获取了数条深钻资料,对认知南海的形成演化以及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开钻的IODP U1433孔位于南海盆地西南部,钻孔深度为797 m,上覆于大套枕状花岗岩之上。钻孔底部岩性主要为红色至棕黄色粘土质泥岩,偶夹深灰色浊积岩;中部主要为深绿色粘土-粘土质泥岩夹灰绿色的微体化石成因的软泥;上部则主要为深灰绿色粘土夹薄层粘土质粉砂。详细的古地磁与综合生物地层学资料显示其主要沉积于17-0 Ma之间,物源主要来自环抱南海的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南半岛以及红河甚至珠江流域,并在8 Ma之后保持稳定,能够代表典型的东亚季风控制区。本次报告主要依据孢粉数据,结果表明8 Ma以来草本植物持续增加,代表了该地区降水的减弱;同时,针叶植物持续增加,与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持续降低具有很好的耦合性。表明全球变冷趋势在亚洲低纬的响应,并在南海降水减少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详细结果请参考Miao YF et al., 2017(Gondwana Research)。(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六)——专题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专题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期刊2018-10-21)

彭卫[10](2018)在《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地质历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发生了最近一次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全球气候经历了大幅度的、快速的变化,尤其是末次冰期间的H事件和D-O旋回。同时也发生了尼安德特人的消亡,现代人类的全球扩张和旧石器晚期的技术革命,因此更新世晚期成为研究气候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热点时段。在我国的北方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有研究表明在MIS3晚期气候湿润并伴有高湖面发育,这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黄土的高沉积速率等总体显示出的冰期气候特征相矛盾。随着新的测年方法的应用,年代范围的不确定,让这一问题变的更加复杂。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敏感,深厚的黄土堆积以及明显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使其成为重建古气候变化的良好区域。而在黄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自然植被是草原还是森林,目前仍有较大的争议。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过去研究多注重于气候要素的变化(如温度、降水)与人类活动的直接对比,而对于作用过程的研究相对匮乏,阻碍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基于以上事实,本论文选择黄土高原西部区域的两个遗址点(楼房子与大地湾)和同样位于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开展工作,重建区域更新世晚期的植被演化、湖泊演化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并结合区域考古数据,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主要认识如下:1)更新世晚期的植被演化更新世晚期区域植被以典型草原为主,科属主要有蒿属、藜科、麻黄属、菊科、云杉属、松属等。具体变化如下:楼房子遗址周边从MI55的森林草原到MIS4的荒漠草原/荒漠再到MIS3的典型草原;大地湾遗址周边从MIS3早期(62.6-46.7 ka)的森林草原到MIS3中晚期(46.7-27.3 ka)的典型草原;吉兰泰盐湖周边从85.8-83.4 ka主要为典型草原,83-79.1 ka为荒漠,79.1-72.1 ka为典型草原,71.9-68.1 ka为荒漠草原,67.8-53.9 ka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53.5-52.7 ka为典型草原,51-42.7 ka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42.6-9.4 ka为典型草原。2)更新世晚期有效湿度的变化及控制因素研究区总的湿度变化为MIS5到MIS4湿度降低,MIS4到MIS3早期湿度增加,MIS3早期到MIS3中期湿度降低,MIS3中期到MIS3晚期湿度增加,以及MIS3到MIS2湿度再次降低。具体变化如下:楼房子遗址周边MIS5最高,MIS4湿度最低,MIS3湿度适中;大地湾MIS3早期最湿,中期最干,晚期适中;吉兰泰盐湖周边从时段85-72 ka到时段72-67 ka湿度降低,到67-59 ka湿度增加,到59-49 ka湿度显着增加,49 ka快速变干,49-42 ka湿度缓慢上升然后在42 ka降到谷值,42-26 ka湿度显着增加,26-12 ka湿度下降,12-9 ka又有所上升。且重建的区域湿度变化与太阳辐射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区域的湿度变化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3)黄土高原原生植被与MIS3晚期高湖面从大地湾遗址与楼房子遗址两个剖面的孢粉结果来看,从MIS5-MIS3周围的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并支持前人利用全新世以来的数据资料所得到的沟谷地貌区可以有森林或者森林草原发育以及植被类型变化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在时间尺度上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扩展。结合孢粉、粒度及湖岸堤的数据,结果表明从36-29 ka吉兰泰盆地存在稳定的深水湖泊。这一结论支持了在MIS3晚期有深水湖泊的存在。4)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北方石器类型发生了从砾石/石片石器到细石器的转变。在砾石/石片石器阶段,本文集中在从MIS5-MIS2早期,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区域植被类型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在草原植被下,植被类型的变化引起生态系统中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当地上生物量增加时,人类活动增强,反之亦然。在MIS2晚期(20-10 ka),细石器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通过对比同时段植被类型的分布,我们认为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到了细石器的传播,相对较低地上生物量的草原植被,利于细石器便于携带、标准化生产等优势的发挥。而这一时段中国北方植被以草原为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0-01)

孢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孢粉作为一种可靠的代用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信息。雪冰孢粉研究以雪冰中的植物花粉和孢子为研究对象,结合雪冰研究的特性和孢粉研究的优势,为气候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雪冰孢粉是古植被的直接反映,可用于重建湿度、温度和人类活动。归纳了雪冰孢粉的古环境意义,总结了雪冰孢粉研究的空间分布状况,概述了雪冰孢粉记录的研究进展。现阶段雪冰孢粉研究在源区与传播特征、季节变化特征、辅助雪冰定年和古气候重建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北极地区有区域性的雪冰孢粉现代过程研究工作,而山地地区研究主要关注单个冰帽,并有若干学者在孢粉重建古温度以及孢粉重建古湿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尝试。目前研究表明,雪冰孢粉对湿度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并且在温度重建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特别在青藏高原,藜科、蒿属、禾本科以及莎草科花粉的百分比变化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湿度变化信息。此外,雪冰孢粉记录的草原、草甸和荒漠植被类型的转变能够提供温度和湿度变化信息。但是,这些孢粉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研究也并不深入。青藏高原雪冰孢粉现代过程和古气候重建等应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粉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内蒙古西乌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J].地质科技情报.2019

[2].黄壬晖,侯书贵,马春梅,刘科,于金海.雪冰孢粉记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3].雒聪文,马玉贞,王凯,李丹丹.东亚地区MIS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4].杨振京,杨庆华,刘林敬.孢粉——古人生活环境的记录[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9

[5].孙满平,鄂崇毅,魏海成,侯光良,孙永娟.青海湖流域生态修复树种选择策略基于全新世青海湖孢粉与碳屑记录[J].生态科学.2019

[6].曹瀚升,陈法锦,黄鑫,蒲晓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含油砂层孢粉组合时代及古气候记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8

[7].杜圳,张明震,王森,李爱静,杜宝霞.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煤系沉积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8].王楠,钟静,李勇,包浪,卢涛.基于孢粉记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9].苗运法,S.Warny,C.Liu,P.D.Clift,M.Gregory.南海新近系孢粉记录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启示[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六)——专题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专题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专题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2018

[10].彭卫.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东亚地区MIS5时期选择的孢粉记录...孢粉记录与区域其他孢粉孤山屯泥炭正构烷烃ACL、Paq值与东北...5 全新世以来湖光岩 B 孔孢粉记录6 根据孢粉记录恢复的错那植被迁...孤山屯泥炭不同碳数比值指标与孢

标签:;  ;  ;  ;  ;  ;  ;  

孢粉记录论文_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