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和座椅论文和设计-梁水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和座椅,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基座、摆臂件、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摆臂件与基座铰接于第一转轴处;第一凸轮与摆臂件同轴固定于第一转轴处,第二凸轮与基座铰接于第二转轴处,第二凸轮与基座之间连接有弹性件;第一凸轮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卡合凹位,弹性件释放势能使第二凸轮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具有轴间连线,第一位置为第二凸起位于轴间连线第一侧,第二凸起位于卡合凹位的位置;第二位置为第二凸起位于轴间连线第二侧并位于第一凸轮以外的位置;座椅靠背调节铰链结构简单而便于加工、装配以及维修。

主设计要求

1.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基座和摆臂件,所述摆臂件与所述基座铰接于第一转轴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调节铰链还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摆臂件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处,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基座铰接于第二转轴处,且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基座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凸轮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卡合凹位,所述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凸轮沿所述第二转轴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具有轴间连线,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轴间连线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卡合凹位内与所述第一凸轮抵接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轴间连线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凸轮以外的位置;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卡合凹位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径向距离,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凸起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二径向距离;所述第一径向距离与所述第二径向距离之和大于所述轴间连线的长度。

设计方案

1.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基座和摆臂件,所述摆臂件与所述基座铰接于第一转轴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调节铰链还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摆臂件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处,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基座铰接于第二转轴处,且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基座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凸轮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卡合凹位,所述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起;

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凸轮沿所述第二转轴从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具有轴间连线,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轴间连线的第一侧,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卡合凹位内与所述第一凸轮抵接的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轴间连线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凸轮以外的位置;

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卡合凹位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径向距离,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凸起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二径向距离;

所述第一径向距离与所述第二径向距离之和大于所述轴间连线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凸起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卡合凹位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24度至3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上至少设置三个所述第一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凸轮的外周上,所述第一凸起的外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卡合凹位的内表面为圆弧面;

在所述第二凸轮的外周上,所述第二凸起的外表面为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所述摆臂件、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或,

所述基座、所述摆臂件、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均采用黄铜合金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拉力弹簧,所述基座内设置第一牵引部,所述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第二牵引部,所述拉力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一牵引部与所述第二牵引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凸轮的周向上,所述第二牵引部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牵引部和所述第二凸起的连线经过所述第二转轴。

9.座椅,包括椅座、靠背和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调节铰链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所述基座与所述椅座固定连接,所述摆臂件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和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座椅包括椅座、靠背和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基座和摆臂件,基座与椅座固定连接,摆臂件与靠背固定连接。基座上设置有棘齿,摆臂件上安装有棘轮,基座与摆臂件之间通过棘轮和棘爪配合实现摆动调节。

摆臂件上还安装有凸轮,凸轮与棘轮同轴叠合,且凸轮可相对于棘轮转摆一定角度;凸轮的外周具有凸起部,当摆臂件沿第一摆动方向摆动时,棘爪先从棘轮的棘齿间隙中脱出,后棘爪越过凸轮的凸起部;随后摆臂件沿与第一摆动方向相反的第二摆动方向摆动,棘爪先推动凸起部使凸轮相对于棘轮转动,直至凸轮到达转动极限位置,此时凸起部与棘齿间隙的位置重合,后棘爪越过凸起部而不进入棘齿间隙中,最后回到摆动起点,实现棘爪复位并实现靠背的摆动和复位。

现有的该种座椅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组装困难和保养维修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固有效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铰链结构简单、稳固有效的座椅。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基座和摆臂件,摆臂件与基座铰接于第一转轴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还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第一凸轮与摆臂件同轴固定于第一转轴处,第二凸轮与基座铰接于第二转轴处,且第二凸轮与基座之间连接有弹性件,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互平行;第一凸轮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卡合凹位,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具有轴间连线,第二凸轮可沿第二转轴转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第一位置为第二凸起位于轴间连线第一侧,且第二凸起位于卡合凹位内并与第一凸轮抵接的位置;第二位置为第二凸起位于轴间连线第二侧并位于第一凸轮以外的位置;弹性件释放势能使第二凸轮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一转轴与卡合凹位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径向距离,第二转轴与第二凸起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二径向距离;第一径向距离与第二径向距离之和大于轴间连线的长度。

由上述方案可见,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配合前,弹性件处于稳定态,第二凸轮的第二凸起相对于轴间连线偏向第一侧,且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凸轮之外;摆臂件摆动使第一凸轮沿第一方向摆动后,第一凸起碰撞第二凸起使第二凸起越过轴间连线而偏向与上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随后从第一凸起组的第一侧进入卡合凹位。由于第二凸起与卡合凹位的内壁面抵接,第二凸起保持位于轴间连线第二侧,其仅能继续进入下一个卡合凹位或从多个第一凸起的另一外侧脱出第一凸轮外;第二凸起脱出第一凸轮后,弹性件释放势能使第二凸起偏向轴间连线的第一侧,此时摆臂件沿第二方向摆动后即完成复位。座椅靠背调节铰链结构简单而便于加工、装配以及维修,其联动结构稳固而有效。

由上可见,此设置可保证位于卡合凹位中的第二凸起无法从轴间连线的第一侧摆动至轴间连线的第二侧,从而保证调节铰链角度调节后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凸起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卡合凹位的中心线之间间隔为24度至30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凸轮上至少设置三个第一凸起。

由上可见,对卡合凹位的数量和间距进行优化设计使座椅适合用坐、半躺和躺等多个功能需求。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凸轮的外周上,第一凸起的外表面为圆弧面,卡合凹位的内表面为圆弧面;在第二凸轮的外周上,第二凸起的外表面为圆弧面。

由上可见,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卡合凹位的表面均为圆弧面可提高座椅靠背的摆动流畅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第一凸起在第一凸轮的外周呈山丘状布置。

由上可见,平滑的起伏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的摆动流畅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基座、摆臂件、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或基座、摆臂件、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均采用黄铜合金材料制成。

由上可见,由于调节铰链加工简单,因此可采用强度和耐磨性更好的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提高调节铰链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方案是,弹性件为拉力弹簧,基座内设置第一牵引部,第二凸轮的外周设置第二牵引部,拉力弹簧连接于第一牵引部与第二牵引部之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二凸轮的周向上,第二牵引部和第二凸起相对设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牵引部和第二凸起的连线经过第二转轴。

由上可见,采用拉力弹簧更便于安装,基座和第二凸轮设计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座椅包括椅座、靠背和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座椅靠背调节铰链采用上述的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基座与椅座固定连接,摆臂件与靠背固定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具有上述座体靠背调节铰链的座椅同样具备便于加工、装配以及维修,联动结构稳固而有效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状态为座椅靠背调节铰链的卧躺使用状态。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包括基座1、摆臂件2、第一凸轮3、第二凸轮4和拉力弹簧5,摆臂件1与基座2铰接于第一转轴6处,第一凸轮3与摆臂件2同轴固定于第一转轴6处,第二凸轮4与基座1铰接于第二转轴7处,且拉力弹簧5连接于第二凸轮4与基座之间,第一转轴6和第二转轴7相互平行,第一凸轮3和第二凸轮4相互配合。座椅包括椅座、靠背和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基座1的连接板10与椅座固定连接,摆臂件2的连接板20与靠背固定连接,且第一状态下,连接板10和连接板20之间夹角为0度。

第一凸轮3呈圆盘状,第一凸轮3的外周设置有三个第一凸起31,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起31之间形成卡合凹位32,在第一凸轮3的外周上,第一凸起31的外表面为圆弧面,卡合凹位32的内表面为圆弧面;多个第一凸起31在第一凸轮3的外周呈山丘状布置,此设置可提高座椅靠背的摆动流畅度;在第一凸起3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卡合凹位32的中心线之间间隔为28度,中心线指卡合凹位32中,从第一转轴6沿径向延伸而出的对称中心线。

第二凸轮4呈圆盘状,第二凸轮4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凸起41,第二凸轮4的外周上,第二凸起41的外表面为圆弧面;第二凸轮4的外周上设置第二牵引部,且在第二凸轮4的周向上,第二牵引部42和第二凸起41相对设置,第二牵引部42和第二凸起41的连线经过第二转轴7。基座1内设置第一牵引部11,拉力弹簧5连接于第一牵引部11与第二牵引部42之间。

结合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转轴6和第二转轴7之间具有轴间连线L1,第二凸轮4的第二凸起41具有过第二转轴7的中心线L2,如图2视角所示,基座1的连接板10水平布置时,当中心线L2偏摆于轴间连线L1之下时,则表示第二凸起41位于轴间连线L1的第一侧;如图1视角所示,当中心线L2偏摆于轴间连线L1之上时,则表示第二凸起41位于轴间连线L1的与上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

第二凸轮4可沿第二转轴7转动于第一位置(图2所示位置)与第二位置(图1所示位置)之间,第一位置为第二凸起41位于轴间连线L1第一侧,且第二凸起41位于卡合凹位32内并与第一凸轮3抵接的位置,第二位置为第二凸起41位于轴间连线L1第二侧并位于第一凸轮3以外的位置;且当拉力弹簧5处于稳态,即非蓄能状态时,第二凸轮4位于第二位置,拉力弹簧5释放势可使第二凸轮4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为操作者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后,位于最下方的一个第一凸起31抵接第二凸起41,使第二凸起41先顺时针转动,后逆时针转动,随后进入并位于第一个卡合凹位32的状态,此状态为半躺使用状态,此时连接板20与连接板10的夹角为44度。第二凸起41的转动过程中,第二凸起41本位于第二位置,即位于轴间连线L1的上方(第二侧),顺时针转动后则越过轴间连线L1并到达轴间连线L1的下方(第一侧)的第一位置。

由于第一转轴6与卡合凹位32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径向距离,第二转轴7与第二凸起41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二径向距离,且第一径向距离与第二径向距离之和大于轴间连线L1的长度,当第二凸起41偏向轴间连线L1的下方,且第二凸起41与卡合凹位32的底面抵接,此时若位于卡合凹位32中的第二凸起41逆时针摆动至中心线L2与轴间连线L1重合处,则第二凸起41则必然与第一凸轮3干涉。故,位于第一位置且位于卡合凹位32的第二凸起41无法由第一凸轮3推动并跨越轴间连线L1,从而实现调节转摆后的定位。

结合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三状态为在第二状态下,操作者继续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第二个第一凸起41抵接第二凸起41,使第二凸轮4顺时针转动,第二凸起41脱离第一个卡合凹位32的状态。由于第二凸轮4顺时针转动会使第二凸起41脱离卡合凹位32,且无须越过轴间连线了,因此不存在干涉问题。

结合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四状态为在第三状态下,操作者继续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第二凸起41进入第二个卡合凹位32的状态,此状态为靠坐使用状态,此时连接板20与连接板10的夹角为72度。

结合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实施例第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五状态为在第四状态下,操作者继续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第二凸起41先顺时针转动,后逆时针转动,随后脱离与多个第一凸起31的配合并到达第一凸轮3外侧的状态。当第二凸起41脱离与第一凸起31配合后,第二凸起41在逆时针转动方向上无干涉物,此时拉力弹簧5释放势使第二凸轮4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第六状态为在第五状态下,操作者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后,最上方的第一凸起31抵接于第二凸起41的下侧面,使第二凸轮4沿逆时针转动至第三位置的状态,且拉力弹簧5蓄能。由于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均位于轴间连线L1的上方(第二侧),无论第二凸轮4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或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凸起41均不会与第一凸轮3产生干涉。故操作者驱动摆臂件2沿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即可一气呵成地完成调节铰链的复位,返回第一状态。

基座1、摆臂件2、第一凸轮3和第二凸轮4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或采用黄铜合金材料制成,优选地,基座1、摆臂件2、第一凸轮3和第二凸轮4均采用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热处理加工制成。由于座椅靠背调节铰链部件少,结构简单而便于加工,可采用强度和耐磨性更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座椅靠背调节铰链装配简单、便于维修,联动结构稳固而有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和座椅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6794.4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47526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A47C 7/40

专利分类号:A47C7/40;F16C11/04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9185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港路1号

发明人:梁水军;程永锋;董欣;林威;刘小磊

第一发明人:梁水军

当前权利人: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

代理人:林永协

代理机构:44262

代理机构编号: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座椅靠背调节铰链和座椅论文和设计-梁水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