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规就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正规,差异,空间结构,社会,发展性,城市,旅游。
非正规就业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欧晓鸥[1](2019)在《非正规就业妇女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妇女就业形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选取部分非正规就业妇女进行访谈,发现非正规就业妇女基本社会保险资源可及程度不足、劳动权益保障匮乏、非正规就业妇女中的脆弱群体面临生存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解决非正规就业妇女社会保障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12-17)
范志芬[2](2019)在《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基于此,分别从明确非正规就业在法律中的地位、构建非正规就业的稳定劳动关系、制定非正规就业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性对策。旨在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和举措来实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体面劳动。(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刘玲,江雨舟[3](2019)在《兼业农民非正规就业行为及其空间特征——以长沙跳马镇A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以长株潭绿心地带的某城郊村兼业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非正规就业行为及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跳马镇A村农民兼业现象普遍,基本为非正规就业,其兼业行为可划分为叁种:"吃苦耐劳"型、"技术依赖"型与"资本依赖"型,并呈现一定的空间特征:资本型选择就地兼业、技术型偏向就近兼业、劳力型需长距离兼业。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判断影响兼业农民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把握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趋势。(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刘宇博[4](2019)在《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下非正规就业支持的本土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梳理世界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沿革及正规化的道路,整理近年各国的公共话语导向时,笔者发现对非正规及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政策性引导,使其"造血式"发展已成为学界的主流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通过"再分配"过程中社会政策从治疗型到发展型的转变,在国家、市场、社区、公民多种力量的多元互动下,对现有的非正规就业内涵进行再认识,以期在此框架下重新界定对非正规就业支持的管理尺度和机制创新。(本文来源于《就业与保障》期刊2019年19期)
柳青[5](2019)在《基于非正规就业视角的城市减贫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国在扶贫问题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将农村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城市贫困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城市贫困为研究对象,探讨非正规就业对于城市减贫的作用,认为非正规就业对于低收入人口脱贫有很大的帮助。最后,从政府、企业和贫困人口自身几个角度给出利用非正规就业脱贫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9年10期)
李林玉[6](2019)在《子女数量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子女数量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增加会提高女性非正规就业率,尤其是受教育水平较低、上一年收入较低、接受培训较少、家务劳动时间较长且子女数量为2孩及以上的已婚女性更易从事非正规就业。基于此,本文提出重视女性教育和提高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9年27期)
郭伟平[7](2019)在《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两种就业形式。通过对河南省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出高职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原因,并对阻碍高职毕业生流向非正规市场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提出通过政府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转变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叁方面,引导高职毕业生正确对待非正规就业,以解我国目前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易顺,孟凡强[8](2019)在《中国非正规就业工资性别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和分解方法对中国非正规就业工资性别差异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就单个因素而言,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回报率高于男性。在均值水平上,非正规就业性别工资差异明显存在;从工资分布来看,无论在哪个分位数位置,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性别差异都比正规就业更大;就整体趋势分布而言,工资收入水平越高,非正规就业工资性别差异越大,而这个趋势与正规就业正好相反,这表明,非正规就业性别工资差异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工资差异的分位数分解结果表明不可解释因素导致的工资差异超过可观测到的工资差异,就个体特征而言,事实上女性拥有微弱的优势,而系数差异导致的性别工资差异超过了性别工资总差异,这表明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相当严重。(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林敏慧,黄琳玉,郑嘉静,梁增贤[9](2019)在《城市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研究——以广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广州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机理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社会经济环境层面的拉动及非正规就业者个体层面的推动,加上城市旅游空间的吸引力,共同促进了广州市城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其中城市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的功能特性、优越的区位空间、多头管理下的灰色地带及游客与居民双重作用下的庞大消费市场。非正规就业在城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集聚特征,针对这种集聚的异质性,文章最后对广州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管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费星星,董毅,彭现美[10](2019)在《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幸福感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其中,不同的劳动就业形式对幸福感影响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利用CLDS2016年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分析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非正规就业者显着降低了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从事非正规就业女性主观幸福感的损失效应高于男性;从事非正规就业对受教育年限高的劳动者主观幸福感损失效应更大。因此,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水平,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通过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以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主观幸福感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非正规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基于此,分别从明确非正规就业在法律中的地位、构建非正规就业的稳定劳动关系、制定非正规就业的优惠政策体制、建设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性对策。旨在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和举措来实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体面劳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规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欧晓鸥.非正规就业妇女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N].中国妇女报.2019
[2].范志芬.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刘玲,江雨舟.兼业农民非正规就业行为及其空间特征——以长沙跳马镇A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4].刘宇博.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下非正规就业支持的本土化建构[J].就业与保障.2019
[5].柳青.基于非正规就业视角的城市减贫问题探讨[J].中国物价.2019
[6].李林玉.子女数量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效应[J].劳动保障世界.2019
[7].郭伟平.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易顺,孟凡强.中国非正规就业工资性别差异研究[J].劳动经济评论.2019
[9].林敏慧,黄琳玉,郑嘉静,梁增贤.城市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研究——以广州为例[J].旅游科学.2019
[10].费星星,董毅,彭现美.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