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和谐机制构建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解学梅,朱琪玮[1](2021)在《企业绿色创新实践如何破解“和谐共生”难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亟须借助绿色创新突破制度和效率困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本土"和谐共生"文化,基于二元合法性理论,构建了一个条件过程效应模型,探讨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基于2013~2018年我国重污染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1)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均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但绿色工艺创新相比绿色产品创新更能改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绩效,而绿色产品创新相比绿色工艺创新更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2)二元合法性(适应合法性、战略合法性)的中介作用揭示了绿色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关系中的和谐机制;(3)伦理型领导正向调节二元合法性在绿色工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但未能显着调节二元合法性在绿色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此,本文进一步设计Post-hoc检验,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与绿色补贴的交互作用可以增强二元合法性在绿色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此外,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研究不仅从细分维度丰富了绿色创新理论研究范畴,为绿色创新与二元合法性理论的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
任佳焌[2](2019)在《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综合运用和谐管理、协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等前沿理论,科学界定医患和谐满意度的概念及内涵,深入剖析政府—公立医院—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对医患满意度的作用与影响,构建符合系统整体利益的医患满意和谐机制理论模型。在自行研制问卷并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构建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为提升医患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医患和谐关系、治理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为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专题小组讨论法。经过多次专题小组讨论,确定医患满意度及医院管理水平、政府治理职责履行、社会医疗环境、社会舆论氛围等外部治理因素的测评指标。(3)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定额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不同经济发展片区的19家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共调查了1900名医务人员和1500名住院患者,收回有效医务人员样本1855份,患者1382份,并按科室以医务人员:患者为1:2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得到医务人员391份,患者782份。(4)数理统计法。运用Cronbach’sα系数、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指标及满意度赋权法统计描述医患满意度和满意率;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多重线性回归探究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医患和谐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哈肯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验证医患满意和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结果:(1)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29,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61%;患者满意度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52,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23%。(2)医务人员总体满意度为70.9分,医务人员对工作负荷和工资待遇较不满意;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6分,患者对服务费用较不满意;医患和谐满意度为0.75。(3)不同性别、在岗时间、职称、医院类型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疗保障类型和就诊医院类型的患者满意度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医院管理水平因素中,医院对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设计、医疗服务价格等信息公开情况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流程设计、医疗服务价格等信息公开情况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P<0.05);政府治理职责履行因素中,政府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维护效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政府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维护效果、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P<0.05);社会医疗环境因素中,社会专业组织对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公共媒体“医疗行业社会监督”职责的履行情况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公共媒体“医疗行业社会监督”职责的履行情况、社会公众反映医患意见及诉求的主动性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P<0.05);医患关系因素中,患者尊重、信任医生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医生耐心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P<0.05);社会舆论氛围因素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周围人对医生群体的总体评价、周围人对多数公立医院的总体评价、网络媒体对医生群体的总体评价和网络媒体对多数公立医院的总体评价,对患者满意度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网络媒体对多数公立医院的总体评价、周围人对多数公立医院的总体评价、网络媒体对医生群体的总体评价和周围人对医生群体的总体评价(P<0.05)。(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医院管理水平对医患协同满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政府治理职责履行对医患协同满意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通过医院管理水平对医患协同满意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哈肯模型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不是医患满意和谐机制的序参量,患者满意度才是序参量,在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与支配作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耦合协调度为0.872,医患满意度治理主体及要素的耦合协调度为0.853。研究结论:(1)自行研制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准确测量反映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情况。(2)医患处于基本和谐的满意状态,但与患者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偏低,需要加大对医务人员权益的维护和保障。(3)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均受到医院管理水平、政府治理职责履行、社会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社会舆论氛围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其中医院管理水平是影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4)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同社会专业组织、社会公众的反馈路径存在问题,提示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医患满意度治理并扩宽参与渠道。(5)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以及医患满意度治理主体及要素之间存在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6)提出建立包含“保障、激励、沟通、参与决策、社会监督和整合”六位一体的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并从“谐则”、“和则”、“耦合”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公立医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完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政府落实医疗行业领导、保障、监督、管理职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公共媒体规范舆论引导,社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医务人员与患者构建命运共同体;构建政府领导、医院负责、社会参与的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陈建华,张彤,张雪[3](2017)在《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意义】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对师生员工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舆情管理机构必须创新舆情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式变化、进一步采取应对策略以提高舆情管控效果。【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构建了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从管理过程和信息生态系统机制融合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结果/结论】本文为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实践层面的舆情应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魏晓卓[4](2015)在《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于2004年及时出台了包括“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作为我国农业补贴的重点与核心,以刺激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确保粮食安全。在如今世界经济的复苏力度低于预期,经济前景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粮食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等复杂快变环境下,“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施10年来的“增产”与“增收”等绩效如何、“增产”与“增收”哪一个才是补贴当前最核心的任务、以及未来补贴的政策走向等问题,需要全面讨论、认真梳理与总结,以更加快速并有效地应对补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进程、绩效和方向更趋科学合理。和谐管理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快变环境下的组织及社会管理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计量模型分析、演化博弈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等方法,研究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和谐主题”以及“和则”、“谐则”、“和谐耦合”、“和谐主题漂移”等问题,分析“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下是否抓住了补贴的要害,补贴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工作重心需不需要调整;并找出薄弱环节加以改进,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 2004~2012年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存在不足,应加快“漂移”以摆脱不和谐状态。通过粮食大事记辨识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是“增产为首要,增收为主要”,而经过EOL模型判定的“理应执行的和谐主题”却为“增产与增收应并举”,对比发现两者有差别。从该阶段“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施的效果看,“增产”绩效较好但“增收”绩效较差,说明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未能解决好“增收”方面的问题,因此需尽快“漂移”。(2)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则”)体现在种粮上与“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力度高度相关。要发挥种粮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农民广义的种粮时间投入(包括:整地、播种、除草、施肥、打药、灌溉、收割等花费在粮田上的时间,购买化肥、农药、良种、农机具等花费的时间,以及售粮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时间等)需要保证维持在一定基本水平上,进而保障粮食安全。演化博弈结果显示:农民群体行为演化的结果和收敛的时间不仅受到农民群体本身选择高时间投入策略的初始比例的影响,还受到政府群体中选择高补贴策略的初始比例的影响,后者选择高补贴策略的初始比例越大,补贴效果越好且补贴政策起作用的效率越快。但是,农民只注重广义时间的投入却忽视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然而一味增加种粮的资金投入(如滥用农药、化肥等),也会加剧不良状态演化的进程。(3)美欧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补贴的和谐主题经由“增产”向“增收”的演变,政策机理(“谐则”)给予我国镜鉴与启示。美国、欧盟和韩国粮食生产条件较好,易于实现粮食供给,其粮食补贴的和谐主题均经历了从“增产”向“增收”的演化;而日本地少人多,耕地面积有限,一直强调“增产”,但也越来越注重“增收”和发挥粮食的多功能性。适度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有选择地利用好价格支持方式,优化一般服务支持结构,完善资源与环境友好型补贴,促进补贴政策的制度化建设,是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的政策机理(“谐则”)对我国的启示。(4)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非线性动态模拟显示其会经历先上升后平稳下降的过程,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也是模拟结果展现的趋势。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构建其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实证分析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粮食产量和农民种粮收入之间的演化行为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三个变量中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一开始增加的速度最快,一段时间达到补贴最高点后则缓慢下降,这与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的演化总体吻合,也契合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粮食产量起初持续增加,后期基本趋于稳产状态;农民种粮收入则基本上以一定的增长率持续平稳的增长。(5)下一阶段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的漂移方向是“增收为首要,稳产为主要”,应确立将“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创新理念。从2013年开始,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漂移”的主客观动因的新变化显示,其“漂移”的压力已经产生,将会从2004~2012年的“增产为首要,增收为主要”,“漂移”至下一阶段的“增收为首要,稳产为主要”。创新理念是“漂移”的主要支撑条件:一方面,虽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存在“粮食增产”等同于“粮食安全”等思维误区;通过设置“粮食安全等级预警表”,可以提升并强化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确立粮食短缺与过剩均可能引发粮食安全危机、稳产才是期望的“满意解”与理想的“新常态”等理念。另一方面,“农民增收”尚未成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更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损害了补贴的绩效;而将“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既能够丰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的内容,又有利于收入分配倾斜农民,促进与“粮食安全战略”共赢,提高补贴的绩效,达成WTO的愿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可见党和政府对“农民增收”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等“三农”问题持续高度重视。本研究的成果预期能够为优化和完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提供富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实现“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王珏薇[5](2014)在《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已无法完全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知识、技术等软实力对于企业或得市场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己经成为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要素的投资主体,人与企业之间也从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己经不能满足企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本管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并对其运行及运行效果进行研究和探析。文章首先阐述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管理及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的相关概念及内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环境、组织、领导等因素分析,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主题的辨识模型;其次,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则机制和谐则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的过程、条件和措施;最后建立和谐机制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战略层面,通过对环境、组织、领导的分析辨识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主题。(2)突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以期为应对复杂环境下不确定性引起的企业人力资本管理问题提供有效地解决方案。(3)建立了基于企业人力资本和谐运行的三个一致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敬[6](2014)在《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和谐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企业成长的基石,和谐是企业内外部协同的表现,和谐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耦合关系。外贸企业的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旨在加强外贸企业的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与和谐竞争能力,切实保证外贸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我国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企业的数量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内贸企业也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跻身于外贸企业行列。外贸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影响外贸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诸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冲突上升、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外贸企业内部管理失衡等,加剧了外贸企业恶性竞争,阻碍了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另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涉及到的上下游更长,而且外贸企业的管理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更广,组织结构呈现出更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所以借助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外贸企业和谐机制,有利于外贸企业发展。本文通过论述和谐企业和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阐明和谐企业与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联系,依据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分析外贸企业和谐建设的影响因素,构建外贸企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所有影响因素的内在网络联系,根据外贸企业固有特点,从协同创新网络视角研究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构建,运用网络层析分析法构建外贸企业网络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求得指标权重,最后基于外贸企业实例分析,对外贸企业和谐度做出综合评价,以期为外贸企业和谐发展和评价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顾飞[7](2012)在《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在技术快速发展、功能日益强大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IT建设,但多数情况却出现“IT生产力悖论”的现象。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不断有研究者提出和引入诸如流程再造、组织学习、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等新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解释,但各观点局限于自身特定的研究视角,难以给出应对不确定性的综合的、整体的策略。同时,在实践中,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仍有很多IT投资没有真正得到期望的回报。为了更好的应对和解决这一现象,本研究以和谐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和谐信息化”概念,形成了“概念界定-基本模型构建-假设提出-假设验证-模型应用”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以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更好的解释。按照上述逻辑主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提出“和谐信息化”概念,对和谐信息化内涵及和谐信息化体系中的和谐主题、和则机制、谐则机制及和谐耦合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内容阐述及作用路径分析。第二,构建和谐信息化基本模型,提出假设并进行了假设检验。在对和谐信息化和谐主题、和则机制、谐则机制及和谐耦合机制进行定义、阐述内容及作用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和谐信息化概念模型,提出了和则谐则双规则机制假设、和谐信息化中各变量之间的一致性与信息化绩效关系假设及高层领导者对信息化绩效影响三大方面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变量描述、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最后利用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与假设的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对企业和谐信息化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分析了和谐信息化模型在不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具体应用过程。首先给出模型应用思路,接着将企业信息化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在每个阶段,运用和谐信息化模型基本思想对企业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给出建设思路及建设措施,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综合以上分析内容,主要得出了如下点结论:(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措施大致可分为“和则”与“谐则”两大类措施,“和则与谐则双规则”问题解决途径在企业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着普遍性和应用的可行性。(2)和谐信息化体系中的七个关键变量环境(E)、组织(O)、业务战略(B)、领导(L)、信息系统战略(ISS)、和谐主题(HT)、和谐机制(HX)与信息化绩效(P)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中七个变量之间一致性程度高,匹配的好,企业信息化绩效就高;企业中七个变量之间一致性程度低,匹配差,信息化绩效就低;同时,信息化绩效高的企业中七个变量之间的显着相关性更明显,一致性更高;信息化绩效低的企业中,七个变量的显着相关性较弱,一致性程度低。结果支持了和谐信息化中关于一致性的假设,增强了和谐信息化理念的说服力,同时也验证了和谐管理理论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3)和谐机制为中介变量的高层领导者与信息化绩效之间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高层领导者在总体上对信息化绩效有正向的显着影响,并且高层领导者的合作性与创新性两个维度对信息化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和则机制”与“谐则机制”在高层领导者的合作性与信息化绩效之间、创新性与信息化绩效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高管要想在具备合作性及创新性的前提下取得更高的信息化绩效,不仅应注重采用“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及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等”等谐则措施,还要注重“确立员工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员工意见、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及给员工均等的晋升机会等”和则措施的采纳,两者对信息化绩效的提高均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4)和谐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业务战略定位和高层领导者具备的能力不同,制定出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定位也不同,因而和谐主题内容、和则谐则措施具体内容不同,最后得到的信息化绩效也不同。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越高,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更丰富,高层领导者更支持和重视,信息系统战略会更受关注并且会采取更科学规范的方法制定,确定的信息化和谐主题也越明晰,企业倾向采取更有力的和则谐则措施促进和谐主题的完成,最终得到的信息化绩效也会更高。不同发展阶段和谐信息化各变量的内容不同,但要尽量使各变量情况保持一致,彼此能相互支持和匹配,使该阶段下的信息化绩效更高。据此,本文创新点归为以下三方面:(1)提出“和谐信息化”概念并形成包括和谐主题、和则机制、谐则机制及和谐耦合机制等要素的系统体系。绕开目前多数学者基于国外新兴的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等探讨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视角,本文借鉴中国背景下产生的和谐管理理论的理念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了和谐信息化概念,对和谐信息化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耦合的内容及作用路径;建立和谐信息化概念模型、提出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和谐信息化模型中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具体应用。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研究的创新,也是和谐管理理论在信息化领域的拓展和具体应用。(2)更全面深入的阐述了IT投资产生绩效的过程和措施。“和谐信息化”详细的给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也提供了一种信息化建设新思路,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高层领导者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业务战略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制定信息系统战略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和愿景,接着辨识出信息化当前阶段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把它确定为和谐主题,围绕和谐主题,采取和则谐则双规则及耦合措施,保证一系列和谐主题的完成,最终取得良好的信息化绩效。并具体分析了这种思路在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应用,给出不同阶段和谐主题、和则措施、谐则措施等变量的具体内容,为实践界提供了较好的借鉴。(3)从新的视角解析了IT投资产生绩效的机理。通过实证检验得出IT投资产生良好绩效是在“企业外部环境、组织、业务战略、领导、信息系统战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八个要素相互匹配、协调一致的条件下产生的,而不是信息技术仅影响业务流程改善,或单单实现与业务战略的融合即能产生绩效。本文更深入的分析并验证了信息技术投资产生较高信息化绩效的机理,更全面的揭示了信息技术是如何产生信息化高绩效的,扩展和丰富了现有IT投资产生绩效机理的研究内容。
任孝峰[8](2011)在《和谐管理视角下的国企内部和谐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其管理和运行正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对我国来说,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国企管理问题尤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企业组织将失去存在的首要目标和基础。但在同时,现代企业还必须满足各个利益群体的各方面需求,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还包括社会各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的。本文以和谐管理论为视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国企内部的和谐管理为主题,指出和谐管理的对国企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分析国企内部官僚气息浓厚、监督制度不健全、管理层级过多、人才激励机制欠公正等管理不和谐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内部管理不和谐的原因,然后提出从加强国企内外监管、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制定合理激励体系和塑造良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和谐管理机制。同时,本文还以苏州供电公司为例,具体探讨了苏州供电公司的内部和谐度现状、目前面临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其内部和谐度的相关举措等。
阎盛国[9](2009)在《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科学发展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子兵法》对于塑造本民族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构建企业文化的科学发展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孙子兵法》指导下的企业议论科学发展机制可以系统分解为四大机制的构建:一是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和谐机制,二是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完美机制,三是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创新机制,四是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灵变机制。在《孙子兵法》指导下构建企业文化科学发展机制,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化解未萌危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张园[10](2009)在《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购房政策的转变,我国住区建设空前发展,同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住区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步趋向于追求与自身相匹配、相适应的产品。然而当前市场提供的住区产品却存在很多不和谐的问题,使得用户的满意度降低,带来企业、社会的资源浪费,影响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价值理论的住区和谐整合及效率提升研究”(70773030),基于和谐管理思想,兼收系统论、规划、建筑学等相关知识,对城市住区产品系统进行和谐性整合研究,以期使住区产品系统状态趋于和谐,使住户更加满意,进而提高住区的价值。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住区、和谐以及整合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等。本文首先从对城市住区、城市住区产品系统以及和谐性整合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开始,然后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即系统论、谐管理理论与“木桶”原理。随后在上述原理指导下,设计了一般意义上的系统和谐性整合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包括和谐性整合系统的分析构建、和谐主题分辨、系统和谐性分析、和谐整合路径选择以及整合和谐机制的建立等环节。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城市住区产品系统运用上述设计的流程逐步分析和建立整合环节。首先是对已建成住区产品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行描述,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进入剖析,得到导致各种不和谐现象产生的系统性根本原因。进而对城市住区产品和谐性整合系统进行分析和构建,并建立了城市住区产品系统的和谐性分析模型、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和谐性评价模型,为后续整合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接着文章详细的对城市住区产品系统整合的和谐主题进行分辨,对整合路径进行分析,对整合和谐机制进行设计,并在文章的最后给出整合工作运行的保障机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谐管理理论、系统论,并借助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知识,将论文的研究深植于我国当代住区开发和建设环节之中,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的理论研究框架及其对策体系,完整设计了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使本文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同时,在实践中也能够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和谐机制构建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和谐机制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绿色创新实践如何破解“和谐共生”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绩效 |
(二)基于二元合法性理论的中介机制与调节机制 |
1. 适应合法性与战略合法性整合的二元合法性理论基础 |
2. 二元合法性的中介效应 |
3. 伦理型领导的调节效应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变量测度 |
1. 绿色创新 |
2. 可持续发展绩效 |
3. 二元合法性 |
4. 伦理型领导 |
5. 控制变量 |
四、实证结果检验 |
(一)直接效应检验 |
(二)中介效应检验 |
1. 适应合法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2. 战略合法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三)调节效应检验 |
(四)Post-hoc分析 |
五、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检验 |
(二)稳健性检验 |
六、结论与启示 |
(一)理论启示 |
(二)实践启示 |
(三)局限与展望 |
(2)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 |
1.2.2 患者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素 |
1.2.3 医患满意度及和谐医患关系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及治理相关理论研究 |
2.1 “和谐”思想与和谐管理理论 |
2.1.1 “和谐”思想 |
2.1.2 和谐管理理论 |
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和谐治理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 医患和谐满意度概念及内涵界定 |
2.6 医患和谐满意度相关利益主体职权责分析及治理因素梳理 |
2.7 医患满意和谐机制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提出 |
3 医患满意度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医患满意度量表信效度分析 |
3.1.1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量表信效度分析 |
3.1.2 患者满意度量表信效度分析 |
3.2 被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差异分析 |
3.2.1 被调查医务人员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差异分析 |
3.2.2 被调查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差异分析 |
3.3 医患满意度和满意率现况分析 |
3.3.1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和满意率现况分析 |
3.3.2 患者满意度和满意率现况分析 |
3.4 医患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4.2 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4 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 |
4.1 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指标构建 |
4.2 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 |
4.2.1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和谐度 |
4.2.2 医患满意度治理主体及要素的和谐度 |
4.2.3 医患和谐满意度 |
5 医患满意和谐机制实证研究 |
5.1 医患满意和谐机制 |
5.2 医患满意和谐控制机制 |
5.2.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2.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5.2.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5.2.4 结构方程模型解释 |
5.3 医患满意和谐演化机制 |
5.3.1 哈肯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医患满意和谐耦合机制 |
5.4.1 耦合协调度测评指标构建 |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
6.1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保障机制 |
6.2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激励机制 |
6.3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沟通机制 |
6.4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参与决策机制 |
6.5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监督机制 |
6.6 医患和谐满意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整合机制 |
7 讨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满意度与满意率的辨析 |
7.1.2 和谐度与协同度的辨析 |
7.1.3 医患和谐满意度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
7.1.4 医患和谐满意度的测评 |
7.1.5 医患满意和谐机制的实证研究 |
7.2 建议 |
7.2.1 “谐则”:政策制度的优化完善 |
7.2.2 “和则”:环境氛围的良好营造 |
7.2.3 “耦合”:多元主体的有机整合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4)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和谐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目标的相关研究 |
1.2.3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效果的相关研究 |
1.2.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对农民种粮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5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 |
1.2.6 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和谐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相关概念 |
2.1.3 “WTO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和谐管理理论 |
2.2.2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
2.2.3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
2.2.4 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2.2.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的辨识与判定 |
3.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的概念模型 |
3.1.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中的“和谐主题”诠释 |
3.1.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研究的思路分析 |
3.1.3 研究选取的时间段说明 |
3.2 基于粮食大事记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的辨识 |
3.2.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体系的主要任务及活动 |
3.2.2 “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的辨识结果:增产为首要,增收为主要 |
3.3 基于EOL模型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理应执行的和谐主题”的判定 |
3.3.1 “E”分析 |
3.3.2 “O”分析 |
3.3.3 “L”分析 |
3.3.4 “理应执行的和谐主题”的判定结果:增产与增收应并举 |
3.4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和谐管理分析及绩效评价 |
3.4.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和谐管理分析 |
3.4.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产量与收入效应评价 |
3.4.3 “增收”绩效的不足与和谐主题“漂移”的迫切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则”的演化博弈分析 |
4.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则”的现象描述 |
4.1.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中的“和则”释义 |
4.1.2 补贴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和则”中的表现形式 |
4.1.3 农民务农时间变化的现象分析 |
4.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则”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农民和政府博弈的支付矩阵 |
4.2.3 模型演化 |
4.2.4 模型均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
4.3 不同情景下的数值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选择某种策略的初始人群比例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
4.3.2 农民种粮的资金投入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
4.3.3 粮食的市场价格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谐则”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
5.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谐则”的研究基础 |
5.1.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中的“谐则”诠释 |
5.1.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谐则”的研究思路 |
5.2 主要发达国家及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2.1 美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2.2 欧盟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2.3 日本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2.4 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2.5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
5.3 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中国“谐则”构建的镜鉴与启示 |
5.3.1 增产向增收的演化方向,凸显“谐则”在增收方面改进的必要性 |
5.3.2 适度加大补贴促“增收”,优化补贴结构减“压力” |
5.3.3 补贴长期趋势是“稳中有降”,应有选择地利用好价格支持方式 |
5.3.4 优化一般服务支持结构,尤其重视公共储备的管理效率 |
5.3.5 完善资源与环境友好型补贴,保障农民收益 |
5.3.6 促进补贴政策的制度化,加强农业保险在内的政策法制化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非线性动态演化分析 |
6.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机理阐释 |
6.1.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中的“和谐耦合”释义 |
6.1.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复杂性机理描述 |
6.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 |
6.2.1 模型建立 |
6.2.2 模型平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
6.2.3 系统混沌现象分析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参数获取 |
6.3.2 参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的漂移”研究 |
7.1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漂移”的概念模型 |
7.1.1 对“和谐主题漂移”的再思考 |
7.1.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中的“和谐主题漂移”诠释与概念模型 |
7.2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漂移”的动因 |
7.2.1 客观动因 |
7.2.2 主观动因 |
7.2.3 “和谐主题漂移”的方向:增收为首要,稳产为主要 |
7.3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漂移”的支撑创新理念 |
7.3.1 对“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再思考 |
7.3.2 “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探索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重要观点与政策建议 |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论文论着、课题、获奖等成果的获得情况 |
致谢 |
(5)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人力资本及其管理 |
1.2.2 和谐管理理论 |
1.2.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的相关概念 |
2.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
2.1.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 |
2.1.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内容 |
2.1.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 |
2.2 和谐管理的内涵及核心思想 |
2.2.1 和谐管理的内涵 |
2.2.2 和谐管理的核心思想 |
2.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的内涵 |
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主题的辨识 |
3.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环境因素分析 |
3.1.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领导因素分析 |
3.1.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组织因素分析 |
3.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主题的制定 |
第四章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的构建及运行 |
4.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则机制的构建 |
4.1.1 和则机制构建的基础 |
4.1.2 和则机制的构建 |
4.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谐则机制的构建 |
4.2.1 谐则机制构建的基础 |
4.2.2 谐则机制的构建 |
4.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的运行 |
4.3.1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的过程 |
4.3.2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的条件 |
4.3.3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的措施 |
第五章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谐机制运行绩效评价 |
5.1 和谐机制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 |
5.3 评价结果 |
第六章 研究成果及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创新点 |
第2章 构建和谐外贸企业的基础理论 |
2.1 和谐企业理论 |
2.1.1 和谐企业的内涵 |
2.1.2 和谐外贸企业内涵 |
2.1.3 和谐外贸企业特征 |
2.2 和谐管理理论 |
2.2.1 和谐管理理论内容 |
2.2.2 和谐管理理论的假定与假设 |
2.2.3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函数关系 |
2.3 协同创新网络理论 |
2.3.1 协同的内涵 |
2.3.2 企业网络的内涵 |
2.3.3 协同创新网络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宏观因素分析 |
3.1.1 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宏观因素分析 |
3.1.2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宏观因素分析 |
3.2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微观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微观因素分析 |
3.2.2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外部微观因素分析 |
3.3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内部因素分析 |
3.3.1 企业和谐运行的内部因素分析 |
3.3.2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的内部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 |
4.1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的内涵 |
4.2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的功能与特征 |
4.3 外贸企业和谐企业运行机制的原则 |
4.4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的协同机理 |
4.4.1 和谐企业的协同性 |
4.4.2 和谐运行机制要素分析 |
4.5 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的构建 |
4.5.1 输入、输出要素 |
4.5.2 支持要素 |
4.5.3 和谐企业运行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贸企业的和谐评价指标构建与评价 |
5.1 外贸企业的和谐评价指标构建 |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5.1.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外贸企业的和谐度评价 |
5.2.1 网络层次分析法概述 |
5.2.2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贸企业的和谐评价体系实例分析 |
6.1 绮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背景简介 |
6.2 评价指标体系在绮丽集团的运用 |
6.2.1 调查问卷的情况 |
6.2.2 绮丽集团和谐度综合评价 |
6.3 绮丽集团和谐企业评价结果分析 |
6.3.1 绮丽集团和谐企业评价结果 |
6.3.2 绮丽集团和谐企业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和谐外贸企业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IT投资产生绩效机理研究 |
2.1.1 业务流程影响假说 |
2.1.2 战略融合假说 |
2.1.3 信息系统采纳假说 |
2.1.4 IT资源假说 |
2.1.5 IT能力假说 |
2.2 IT投资产生绩效过程研究 |
2.2.1 IT使用模型 |
2.2.2 IT影响模型 |
2.2.3 IT过程模型 |
2.2.4 IT价值综合模型 |
2.3 IT系统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
2.3.1 从具体IT项目角度研究 |
2.3.2 从IT系统综合角度研究 |
2.4 和谐管理理论简介 |
2.4.1 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背景 |
2.4.2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
2.4.3 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原型 |
2.4.4 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信息化 |
第3章 和谐信息化体系要素构成 |
3.1 和谐信息化内涵 |
3.2 信息化和谐主题 |
3.2.1 信息化和谐主题内涵 |
3.2.2 信息化和谐主题辨识 |
3.2.3 信息化和谐主题漂移 |
3.3 信息化和则机制 |
3.3.1 与和则相关的信息化研究 |
3.3.2 和则定义及内容 |
3.3.3 和则发挥作用的路径 |
3.4 信息化谐则机制 |
3.4.1 与谐则相关的信息化研究 |
3.4.2 谐则定义及内容 |
3.4.3 谐则发挥作用的路径 |
3.5 信息化和谐耦合机制 |
3.5.1 与和谐耦合相关的信息化研究 |
3.5.2 和谐耦合定义及内容 |
3.5.3 和谐耦合发挥作用的路径 |
第4章 和谐信息化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4.1 和谐信息化模型构建 |
4.1.1 和谐信息化双规则假设 |
4.1.2 和谐信息化一致性假设 |
4.1.3 和谐信息化高层领导者作用假设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内容 |
4.2.2 问卷设计过程 |
4.2.3 被调查对象选择 |
4.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4.3.1 第一批问卷数据收集及整理 |
4.3.2 第二批问卷数据收集及整理 |
4.4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聚类分析 |
4.4.4 方差分析 |
4.4.5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信息化阶段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和则与谐则双规则机制检验 |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3 结论 |
5.3 和谐信息化一致性与信息化绩效关系检验 |
5.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2 假设检验 |
5.3.3 结论 |
5.4 高层领导者对信息化绩效影响检验 |
5.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2 假设检验 |
5.4.3 结论 |
第6章 企业和谐信息化模型的应用 |
6.1 和谐信息化模型应用思路 |
6.2 企业和谐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划分 |
6.3 不同发展阶段的和谐信息化模型应用 |
6.3.1 单项业务阶段的具体应用 |
6.3.2 部门级阶段的具体应用 |
6.3.3 企业级阶段的具体应用 |
6.3.4 企业间阶段的具体应用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和谐管理视角下的国企内部和谐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和谐管理的概念界定 |
2.2 和谐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 国企内部管理问题相关研究 |
3 国企内部环境不和谐的表现和原因 |
3.1 国企内部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
3.1.1 存在一定的官僚气息 |
3.1.2 相关监督制度不健全 |
3.1.3 内部管理层级不简洁 |
3.1.4 人才激励机制欠公正 |
3.2 国企内部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
3.2.1 内在因素 |
3.2.2 外在因素 |
4 国企内部和谐管理机制的建构 |
4.1 国企内部和谐管理机制建构的理论维度 |
4.1.1 传统文化维度 |
4.1.2 企业管理维度 |
4.1.3 有限理性维度 |
4.2 国企内部和谐管理机制的具体建构途径 |
4.2.1 加强国企监管机制 |
4.2.2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
4.2.3 制定合理激励机制 |
4.2.4 塑造企业文化机制 |
5 案例分析 |
5.1 调查基本方法和情况 |
5.2 苏州供电公司和谐关系现状 |
5.3 苏州供电公司内部和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5.3.1 苏州供电公司内部和谐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2 苏州供电公司提升内部和谐关系的对策建议 |
6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基本理论 |
2.1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城市住区及住区产品系统概念的界定 |
2.1.2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概念的界定 |
2.1.3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的对象与目标 |
2.1.4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的阶段与原则 |
2.2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和谐管理理论 |
2.2.3 “木桶”原理 |
2.3 系统和谐性整合一般过程 |
2.3.1 系统和谐性整合的定义和流程 |
2.3.2 和谐性整合系统分析及构建 |
2.3.3 整合系统的和谐性分析 |
2.3.4 整合系统和谐主题的分辨 |
2.3.5 系统和谐性整合路径选择 |
2.3.6 系统和谐性整合和谐机制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住区产品和谐性整合系统及其和谐性分析 |
3.1 城市住区产品和谐性现状剖析 |
3.1.1 城市住区产品的不和谐表现 |
3.1.2 基于系统结构的不和谐问题辨析 |
3.2 城市住区产品和谐性整合系统分析 |
3.2.1 系统界定 |
3.2.2 外部环境分析 |
3.2.3 内部运行系统分析 |
3.3 城市住区产品和谐性整合系统构建 |
3.3.1 构建原则 |
3.3.2 内部运行系统结构分解 |
3.3.3 外部环境投影降维 |
3.3.4 系统总体结构 |
3.4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分析 |
3.4.1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与外部环境和谐性分析 |
3.4.2 城市住区产品子系统与系统和谐性分析 |
3.4.3 城市住区产品子系统内部和谐性分析 |
3.4.4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总体和谐性分析 |
3.4.5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运行 |
4.1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层次及演化分析 |
4.1.1 和谐性整合层次分析 |
4.1.2 系统和谐演化分析 |
4.2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整合和谐主题的分辨 |
4.2.1 和谐主题的内涵 |
4.2.2 和谐主题的判定与分解 |
4.3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路径选择 |
4.3.1 整合路径之“和则”与柔性整合 |
4.3.2 整合路径之“谐则”与刚性整合 |
4.4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和谐机制的建立 |
4.4.1 第一层次整合和谐机制 |
4.4.2 第二层次整合和谐机制 |
4.4.3 第三层次整合和谐机制 |
4.5 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保障机制 |
4.5.1 整合的专家团队 |
4.5.2 整合的工作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和谐机制构建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绿色创新实践如何破解“和谐共生”难题?[J]. 解学梅,朱琪玮. 管理世界, 2021(01)
- [2]医患和谐满意度测评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 任佳焌.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3]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 陈建华,张彤,张雪. 情报科学, 2017(06)
- [4]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研究[D]. 魏晓卓. 江苏大学, 2015(01)
- [5]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和谐机制研究[D]. 王珏薇.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4)
- [6]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外贸企业和谐运行机制及评价研究[D]. 高敬.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3)
- [7]企业和谐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D]. 顾飞. 山东大学, 2012(12)
- [8]和谐管理视角下的国企内部和谐机制构建研究[D]. 任孝峰. 苏州大学, 2011(05)
- [9]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文化科学发展机制[J]. 阎盛国. 滨州学院学报, 2009(05)
- [10]城市住区产品系统和谐性整合研究[D]. 张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