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特性论文_王翀,方芳,王超,袁子越,张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特性,物理性质,养分,大兴安岭,松林,发芽率。

土壤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翀,方芳,王超,袁子越,张蕊[1](2019)在《澎溪河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落带土壤磷吸附特性对库区水体的营养状态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吸附特性,选取了叁峡库区澎溪河流域双江140,145,155,165,180m高程土壤,进行磷等温吸附热力学试验,并探讨了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吸附特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降低,消落带土壤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和磷最大吸附量Qmax逐渐增加,即磷吸附能力增强。结合消落带土壤颗粒表面特性分析、吸附特征参数与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消落带土壤具有较小的粒径分布,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Fe含量是影响不同高程消落带磷吸附能力的重要原因,且主要受到冬季淹水沉积和夏季降雨侵蚀的影响。低高程消落带土壤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对于控制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2](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主要特性的早期影响,在2016-2017年设免耕(No tillage(NT))、浅翻(Shallow tillage (ST))、深翻(Deep tillage (DT)) 3种耕作措施,分别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化肥处理(CK)、施用有机肥(Manure (M))和秸秆还田(Straw (S)),调查玉米出苗率、土壤温度,分析了玉米拔节期土壤有关特性。结果显示:从3种耕作措施来看,玉米苗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显着提高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DT将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6%,在25 cm层次无明显差异。NT处理的出苗率仅为40%,ST和DT达到了70%左右。玉米拔节期,无论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均能明显提高DT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DTM和DTS分别提高了30. 3%~40. 9%,58. 9%~86. 1%,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措施对于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不明显,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显着提高了土壤中0~20 cm、20~40 cm土层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含量。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但是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影响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介于-3. 9%~288. 6%和-30. 3%~124. 4%,其中20~40 cm土层提升效果优于0~20cm土层。不同处理显着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和游离体态轻组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游离态轻组、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效果显着,这些敏感指标受到有机物料与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3](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着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房焕英,肖胜生,潘萍,欧阳勋志,熊永[4](2019)在《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水平(对照CK:pH 6.5;低硫LS:pH 4.5;高硫HS:pH 2.5)的模拟硫沉降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生化特性及酶活性对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硫输入促进了土壤酸化,0—5 cm土层土壤pH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5—10 cm土层土壤pH在LS和HS处理下显着降低(P<0.05);(2)硫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库存在一定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对硫输入无显着响应,但土层间的差异性显着增加(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受影响有限,5—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LS显着降低(P<0.05);(3)硫输入对土壤有效氮库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尚未表现出显着变化,土壤硝态氮(NO_3~-—N)、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均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且硫输入加剧土层间的差异性(P<0.05);(4)硫输入抑制了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在HS处理下显着降低(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着变化,但硫输入均弱化了土层间酶活性的差异性。综合分析所有处理下的土壤生化性质和酶活性等指标发现,对硫添加响应敏感的是土壤pH和酶,土层是另外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硫添加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则影响有限。采用Pearson分析得出,硫输入改变了土壤生化特性、酶活性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可见,酸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外源性硫添加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可为硫沉降环境胁迫下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月,周雯雯,贾浩然,李卫,李保同[5](2019)在《双唑草腈在7种土壤中的淋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唑草腈在7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为该药的环境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物理模拟人工降雨,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检测土壤中双唑草腈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双唑草腈在7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农药添加量为最高推荐用量的倍量,降雨量为200 mm/48h。[结果]经过3 d模拟人工降雨后,双唑草腈在7种土壤淋溶向下迁移特性顺序为紫土>棕壤>水稻土>褐土>黄壤>砖红壤>黑土。[结论]在黑土中施用双唑草腈,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小,在砖红壤、褐土、水稻土和黄壤土中使用,对地下水存在潜在威胁;在紫土和棕壤中使用,将会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大。(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12期)

田伟,刘伟,宋伊真,刘新[6](2019)在《复合微生物肥料对设施生菜生长发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罗曼尼’生菜为供试材料,通过施加不同量的‘黑老虎’复合微生物肥料,研究了设施栽培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生菜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料处理条件下,设施生菜的株高、叶面积和单株质量较对照分别增长了15.61%~17.37%、14.95%~16.77%和10.71%~14.29%;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18.29%~20.00%、16.85%~17.63%和41.77%~43.88%;而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分别增加了17.86%~18.28%、21.34%~22.48%和13.57%~14.70%。结论: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可以显着提高设施栽培下生菜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商品品质,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宝虎,赵鹏武,周梅,丰洁,宝金山[7](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典型天然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典型天然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法、土壤剖面调查法、浸泡试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等实验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结果表明:山杨林和白桦林枯枝落叶层储量分别为7.83(t·hm~(-2))和7.99(t·hm~(-2)),最大持水量分别达28.38t·hm~(-2)和26.32 t·hm~(-2),达自身重量3.78倍和3.29倍,有效拦蓄量分别为24.13(t·hm~(-2))和22.37(t·hm~(-2));两种林分枯枝落叶层及其各组分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显着对数关系(R~2>0.96)。两种林分枯枝落叶层持水速率与时间的幂函数关系最为显着(R~2=0.999);两种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层厚度加深而增大,而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变化与之相反,当土壤层0-20cm时总孔隙度为最大,山杨林为64.49%,白桦林为71.96%。山杨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小于白桦林,分别为4775.80(t·hm~(-2))和5228.60(t·hm~(-2))。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2期)

张丹,王雪力,王怡,田怡丰,杜鹤恬[8](2019)在《土壤中残膜量及分布状态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膜覆盖技术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连续覆盖造成了地膜的残留,残膜给土壤和植物生长均带来了影响.本研究将不同残膜量和残膜的分布角度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残留使得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发芽进程缓慢.残膜的不同分布角度也影响了种子的萌发,90°发芽率最高,30°、60°次之,0°时发芽率最低,9-14天时各处理的日萌发率最高,萌发率达到50%的时间(T_(50%))以90°所用天数最少,0°所用天数最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残留量的处理总体来看,随着地膜量和角度的变化影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移,也影响了土壤孔隙度和空气的交换,所以地膜的连续覆盖对玉米发芽的影响是弊大于利,通过研究客观评价地膜残留给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准确推断残膜污染程度以及合理推广玉米覆膜技术和残膜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赵际翔,范仲卿,郭新送,于晓东,李巧玉[9](2019)在《控释氮钾肥料及其配合使用对大蒜生育特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控释氮、钾肥及其配合使用对大蒜生育特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设计常规处理、控氮处理、控钾处理、氮钾双控处理、减量16.7%氮钾双控处理,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使用控释肥料可显着提高大蒜产量及品质,且氮钾双控产出效益最佳,减量氮钾双控次之,仅控氮、控钾间无明显差异。大蒜生理指标的表现为:控释肥料抑制大蒜苗期根系发育,提高花芽鳞芽分化期后大蒜根系活力。对根系活力的提高能力具有以下规律:氮钾双控处理>减量氮钾双控处理>控氮处理>控钾处理>常规处理;控释氮素抑制大蒜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提高花芽鳞芽分化期后大蒜叶绿素含量;对花芽鳞芽分化期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为双控效果优于单控,控氮效果优于控钾的表现。使用控释肥可显着提高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全量效果优于减量。控释肥料在大蒜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环境效益,综合投入及产出,减量16.7%氮钾双控处理为最佳投入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张莉,王玉鑫,张艳玲,尹健,马国珠[10](2019)在《不同坡位对土壤特性及茅苍术幼苗长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年生茅苍术为试材,研究了坡上位、坡中位和坡下位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茅苍术生长状况,以探明茅苍术种植区不同坡位土壤供肥能力与植株长势的关系,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结果表明:相同土层,坡中位和坡下位土壤容重低于坡上位,而土壤含水量、pH和速效养分含量高于坡上位。与坡下位相比,坡中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且在0~10 cm土层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坡中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坡下位降低33.3%,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7.5%、13.7%、335.6%和37.8%,进而为茅苍术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显着提高其地上生物量和根茎干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茅苍术地上生物量和根茎干质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坡下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坡上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低是影响茅苍术生长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坡中位土壤供肥水平较高,更利于茅苍术生长。(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1期)

土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主要特性的早期影响,在2016-2017年设免耕(No tillage(NT))、浅翻(Shallow tillage (ST))、深翻(Deep tillage (DT)) 3种耕作措施,分别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化肥处理(CK)、施用有机肥(Manure (M))和秸秆还田(Straw (S)),调查玉米出苗率、土壤温度,分析了玉米拔节期土壤有关特性。结果显示:从3种耕作措施来看,玉米苗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显着提高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DT将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6%,在25 cm层次无明显差异。NT处理的出苗率仅为40%,ST和DT达到了70%左右。玉米拔节期,无论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均能明显提高DT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DTM和DTS分别提高了30. 3%~40. 9%,58. 9%~86. 1%,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措施对于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不明显,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显着提高了土壤中0~20 cm、20~40 cm土层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含量。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但是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影响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介于-3. 9%~288. 6%和-30. 3%~124. 4%,其中20~40 cm土层提升效果优于0~20cm土层。不同处理显着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和游离体态轻组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游离态轻组、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效果显着,这些敏感指标受到有机物料与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翀,方芳,王超,袁子越,张蕊.澎溪河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9

[2].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3].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房焕英,肖胜生,潘萍,欧阳勋志,熊永.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张月,周雯雯,贾浩然,李卫,李保同.双唑草腈在7种土壤中的淋溶特性[J].农药.2019

[6].田伟,刘伟,宋伊真,刘新.复合微生物肥料对设施生菜生长发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宝虎,赵鹏武,周梅,丰洁,宝金山.大兴安岭南段典型天然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8].张丹,王雪力,王怡,田怡丰,杜鹤恬.土壤中残膜量及分布状态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赵际翔,范仲卿,郭新送,于晓东,李巧玉.控释氮钾肥料及其配合使用对大蒜生育特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10].张莉,王玉鑫,张艳玲,尹健,马国珠.不同坡位对土壤特性及茅苍术幼苗长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论文知识图

各层土壤的持水特性曲线东营2012年一月至五月土壤含水量的季...万能试验机操作界面土槽装置图(左:120cm×20cm×90cm;...基于地形生成的模拟土壤湿度数据

标签:;  ;  ;  ;  ;  ;  ;  

土壤特性论文_王翀,方芳,王超,袁子越,张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