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面神经麻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面神经,针刺,特发性,电针,功能,频次,粒细胞。
面神经麻痹论文文献综述
赵增趁,王孟长,钮学琴,傅瑞阳[1](2019)在《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功能康复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交替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2例,交替针刺组给予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给予传统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交替针刺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结果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交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32%,显着高于传统针刺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有显着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2期)
郑璇,李世亭[2](2019)在《直接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转接术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各类面神经转接术式的起源发展、适应证、优缺点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宋琼梅,张福琴,黄印[3](2019)在《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利用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H-B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H-B评价量表评分评定,1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效改善患者H-B评分,临床疗效也有效提高,是今后值得继续深研的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2期)
耿银龙,郭长娥,朱校序[4](2019)在《祛风化痰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波幅均升高,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均下降(P<0.05);治疗组H-B评分、波幅升高差值,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下降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法可显着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董娴蔚,卢建华,冯丹,倪佳佳,韦薇[5](2019)在《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分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垂放血治疗。观察2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值及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的疗效比单纯电针分期治疗效果明显,可更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张秀娟,高喜松[6](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2例。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H-B等级)将所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H-BⅡ~Ⅳ级)和重度组(H-BⅤ~Ⅵ级),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BMI和NLR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抗病毒和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记录并分析疾病恢复时间。结果: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的NLR更高,恢复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严重程度与NLR(r=0.422,P<0.05)呈正相关;患者恢复时间与NLR(r=0.349,P<0.05)呈正相关。相较于低NLR组,高NLR组患者的H-B等级明显更高、恢复时间明显更长(均P<0.05)。结论: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NLR越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越重,恢复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健,张静之,张峻峰,苑秋鸣[7](2019)在《奎星笔点叩结合“叁透法”温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奎星笔点叩结合"叁透法"温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奎星笔点叩结合"叁透法"温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普通温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Stennert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优于对照组的82.93%(P <0.05);治疗组痊愈率为61.36%,对照组为48.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奎星笔点叩结合"叁透法"温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普通温针组。(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李明,朱珊珊,阮建国,王玉娟,徐天舒[8](2019)在《电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效关系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频次及留针时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优化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脱落3例)、B组(35例,脱落3例)、C组(34例,脱落1例)、D组(34例,脱落1例),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及针刺介入时间(发病第8天)、相同的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健侧合谷)及电针疗法干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针刺间隔时间及留针时间,即A组每日针刺20 min,B组每日针刺30 min,C组隔日针刺20 min,D组隔日针刺30 min,治疗20 d。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痊愈率分别为44.1%(15/34)、46.9%(15/32)、57.6%(19/33)及51.5%(17/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有改善(P<0.01,P<0.05),且改善程度相当(均P>0.05)。结论:每日针刺20min、每日针刺30 min、隔日针刺20 min、隔日针刺30 min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10期)
毕婷婷,彭勋超[9](2019)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针灸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显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文献进行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科研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0期)
陈从艳,屈洪党[10](2019)在《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主因"视物成双,行走不稳4 d"于2019年3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 d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未予以特殊治疗。入院前4 d出现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双手麻木,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1 d后患者症状加重,出现双脚麻木、言语不清、吞咽费力。于当地医院行头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颅内未见明显责任病灶。2 d后患者肢体麻木范围较前扩大,双上肢、双下肢(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面神经麻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转接术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各类面神经转接术式的起源发展、适应证、优缺点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神经麻痹论文参考文献
[1].赵增趁,王孟长,钮学琴,傅瑞阳.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功能康复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2].郑璇,李世亭.直接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3].宋琼梅,张福琴,黄印.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耿银龙,郭长娥,朱校序.祛风化痰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现代中医药.2019
[5].董娴蔚,卢建华,冯丹,倪佳佳,韦薇.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6].张秀娟,高喜松.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7].张健,张静之,张峻峰,苑秋鸣.奎星笔点叩结合“叁透法”温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药.2019
[8].李明,朱珊珊,阮建国,王玉娟,徐天舒.电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效关系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9
[9].毕婷婷,彭勋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针灸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陈从艳,屈洪党.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