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酶论文-王若宁

耐热酶论文-王若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热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奶,耐热酶,嗜冷菌

耐热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宁[1](2017)在《牛奶中的耐热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奶大多采用低温贮藏,但嗜冷菌仍会生长繁殖。虽然利用巴氏消毒和超高温瞬时灭菌等方法可以有效抑杀嗜冷菌,但其衍生出来的耐热酶会仍然存在,还会影响牛奶活性。针对那些无法实现无菌操作的奶源国家和地区,嗜冷菌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加速牛奶的凝固、变苦、变质。笔者主要梳理目前有关耐热酶的研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7年12期)

王伟军,李延华[2](2015)在《乳源嗜冷菌产胞外耐热酶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乳及乳制品中污染的嗜冷菌可分泌耐热的胞外蛋白酶和脂肪酶,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介绍从乳体系中分离鉴定的嗜冷菌种类,指出荧光假单胞菌是产胞外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主要嗜冷菌菌株;分别阐述乳中污染的嗜冷菌所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并比较乳体系中耐热酶的测定方法,期望为有效预测乳中嗜冷菌污染程度、在线检测和控制耐热酶活性、提升乳制品的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15期)

王娇,张筠,刘术明,刘文丽[3](2015)在《乳和乳制品中嗜冷菌及其耐热酶的危害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嗜冷菌是乳低温贮藏中的主要腐败菌,嗜冷菌及其代谢酶的存在直接影响原料乳的质量,阐述了嗜冷菌及其耐热酶类对乳及乳制品的危害,并通过分析嗜冷菌的适冷机理和影响酶活的因素,探讨控制嗜冷菌及其代谢酶的方法,以保障原料乳质量。(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13期)

廖成玲[4](2011)在《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化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生产中皆是不可缺少的助剂,本文略谈各种耐热酶在食品化工生产中的作用及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11年10期)

张正阳,须文波,丁彦蕊[5](2010)在《SVM的参数优化及在耐热酶和常温酶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的组成是影响蛋白质耐热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以20种氨基酸所占比例作为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预测蛋白质的耐热性。在比较了几何方法、SVM-KNN和重复训练3种参数优化的方法之后,从中选择了几何方法来优化SVM分类器的参数,并使预测率从85.4%提高到88.2%。从预测率上可知:(1)几何方法优化SVM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率;(2)氨基酸含量与酶的耐热性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渤[6](2008)在《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化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生产中皆是不可缺少的助剂,本文略谈各种耐热酶在食品化工生产中的作用及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8年08期)

史玉东,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7](2008)在《浅析UHT乳中耐热酶与产品质量问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温灭菌牛乳在贮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脂肪上浮、结块、酸包和苦包等)。耐热酶具有较强的耐热能力,经超高温灭菌后仍有残留,因而导致产品出现上述质量问题。阐述了超高温灭菌牛乳在贮藏过程中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及乳中耐热酶的性质;论述了产品质量问题与UHT乳中耐热酶的关系及其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08年02期)

孙国庆,付治军,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8](2007)在《超高温灭菌牛乳残留耐热酶的中温灭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超高温灭菌牛乳残留耐热酶的活性,系统地研究了中温加热方式对超高温灭菌牛乳残留耐热酶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中温加热条件能灭残留耐热酶的活性,在中温加热温度50℃~60℃和加热时间15min~25min条件下,耐热性脂肪酶和蛋白酶的灭活率均能达到最高,分别为43.74%和46.67%。(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07年12期)

楠丁呼思勤,母智深,陈芳,赵广华,胡小松[9](2007)在《影响牛奶品质耐热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储藏的牛奶中嗜冷菌仍然会生长,虽然经过巴氏消毒或超高温瞬时灭菌嗜冷菌本身会被杀灭,但是它产生的耐热酶仍会保持部分活性。在奶源不能完全保证无菌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嗜冷菌的耐热酶是引起牛奶凝固、变苦变质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耐热酶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张爱霞[10](2003)在《耐热酶与乳成分对UHT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HT乳是指乳经135~150℃高温杀菌而生产的一种长货架期液态乳。而且UHT乳有营养丰富、保存期长、便于携带和饮用,因此倍受消费者青睐。 乳的凝胶现象是UHT乳产品中较常见的质量问题,对其明确原因目前国内外还无定论。通过本研究发现,UHT处理不能完全钝化乳中的酶,因此在产品贮存过程中,乳蛋白酶、脂肪酶能够水解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最终使产品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并表现为乳的粘度、酸度增大,使产品具有形成凝胶的倾向,但是在贮存的前150d并未发现凝胶的形成,所以在UHT乳出现凝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脂肪上浮是UHT乳贮存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影响因素也很多,如原料乳脂肪含量的差异、原料乳与产品的长期高温贮存、均质参数的选择等。本试验分析了乳中的酶与乳的理化成分对乳脂肪上浮的影响。乳中存在的蛋白水解酶对产品的脂肪上浮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产品贮存中,随着蛋白水解度的增大发生脂肪上浮越严重。而且原料乳的理化成分,尤其表现为脂肪与蛋白含量的不同比对产品的脂肪上浮影响也很大。当乳中脂肪含量越高时,产品发生脂肪上浮程度越严重。而当乳中含有的脂肪相对于蛋白含量较低(在1.1左右)时,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乳化剂来减缓乳脂肪的上浮,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脂肪上浮现象。此外加工过程中的均质工艺对乳的质量也产生一定影响,就目前的产品分析来看,采用二级均质效果较好,均质压力为20MP和5MP,可以使脂肪球大小一致并均匀分布。(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耐热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及乳制品中污染的嗜冷菌可分泌耐热的胞外蛋白酶和脂肪酶,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介绍从乳体系中分离鉴定的嗜冷菌种类,指出荧光假单胞菌是产胞外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主要嗜冷菌菌株;分别阐述乳中污染的嗜冷菌所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并比较乳体系中耐热酶的测定方法,期望为有效预测乳中嗜冷菌污染程度、在线检测和控制耐热酶活性、提升乳制品的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热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若宁.牛奶中的耐热酶[J].食品安全导刊.2017

[2].王伟军,李延华.乳源嗜冷菌产胞外耐热酶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3].王娇,张筠,刘术明,刘文丽.乳和乳制品中嗜冷菌及其耐热酶的危害与控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4].廖成玲.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化工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1

[5].张正阳,须文波,丁彦蕊.SVM的参数优化及在耐热酶和常温酶分类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

[6].刘渤.耐热酶与食品级双氧水在食品化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

[7].史玉东,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浅析UHT乳中耐热酶与产品质量问题的关系[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

[8].孙国庆,付治军,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超高温灭菌牛乳残留耐热酶的中温灭活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9].楠丁呼思勤,母智深,陈芳,赵广华,胡小松.影响牛奶品质耐热酶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

[10].张爱霞.耐热酶与乳成分对UHT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耐热酶论文-王若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