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开花逆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周期,诱导,日照,竹子,生物学,特性。
开花逆转论文文献综述
简波[1](2008)在《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在光周期反应的早期研究中被当作模式植物。与水稻、玉米等短日植物相比,大豆的光周期反应更加敏感,品种间的差异更大,单个品种的适应性狭窄一直阻碍着大豆育种工作的开展。对于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品种米说,短日照不仅是成花诱导的必要条件,而且影响开花、结荚和鼓粒。一旦光周期条件不适,这些品种的生殖生长就会延迟,甚至可从生殖生长状态逆转到营养生长状态。对大豆光周期反应机制的研究将为培育广适应的大豆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四个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相关基因,并通过同源比对搜索到七个相关的光周期反应基因,利用本实验窒长期以来建立的短日照(开花)、长日照(持续营养生长)、短日照-长日照(开花逆转)叁位一体的实验系统,采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了这11个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并比较了它们在光周期敏感性不同品种中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验证与大豆光周期相关的GmSOC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建立了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豆科植物百脉根高效快速的转化平台,并将该基因转入百脉根中验证了其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四个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相关基因GmCOL1、GmCOL2、GmCOL3以及GmSOC1,它们分别编码含311,365,310和211个氨基酸的蛋白。同源比对结果显示,GmCOL1,GmCOL2,GmCOL3与豆科植物苜蓿和豌豆的CO-like基因的同源性最高;GmSOC1与拟南芥AGL20的同源性最高,达到70%,是MADS-box基因家族的一员。2.利用Real-Time PCR技术,通过对10个内标基因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看家基因GmELF1B在大豆光周期反应中较为稳定,可用作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的内标基因。3.以GmELF1B为内标基因,对克隆的四个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以及通过同源比对筛选到的七个光周期相关的基因在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11个大豆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其成花诱导过程中的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均有表达,但是长短日条件下的表达量和表达规律有所不同。它们并非特异地被短日条件诱导,在特定的阶段,长日条件也可以诱导它们的表达。4.所检测的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光周期敏感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SAM中也均有表达,所不同的是,在光周期钝感品种HH27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峰值出现的时间普遍比在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中出现的时间早,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HH27在短日条件下开花比ZGDD早的生理现象相符合,但是这些基因在ZGDD中的表达峰值却比HH27中高。5.对于光周期敏感品种ZGDD而言,经一定日数短日诱导后进行长日照处理,可以产生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甚至整株逆转,植株回复到营养生长的状态。通过研究大豆开花相关基因在ZGDD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发现,拟南芥分生组织特异基因LFY和AP1的同源基因GmLFY-like和GmAP1-like在逆转条件下的表达介于短日诱导条件和长日抑制条件之间,说明GmLFY-like和GmAP1-like可能具有维持大豆分生组织特性的功能。而光周期上游基因GmGI-like和PEBP家族基因只在逆转早期与GmLFY-like和GmAP1-like的表达相似,说明它们可能在开花逆转的早期发挥作用。6.与拟南芥中的基因相似,大豆的光周期相关基因也呈现24小时的日变化规律,GmGI-like在长短日条件下的表达与拟南芥在长日下的表达模式相近而与水稻不同;GmCO-like的日变化与水稻Hd1和拟南芥CO均不同,但其在短日条件下的日变化与拟南芥COL1和COL2在长日下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大豆PEBP家族基因在短日下的日变化又与水稻短日下的日变化相似,但长日下的日变化却不相同,说明光周划调控大豆相关基因对日长的响应机制可能与长日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以及短日单子叶植物水稻均不同。7.结合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高效性与百脉根品种"Superroot"简单、快速的再生体系,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转化平台用于豆科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转基因百脉根植株可在两个半月内获得,分子生物学检测验证了转基因事件的发生。同时,利用双元转化载体pGFPGUSPlus对一些可能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进而得到92%的高效转化频率。同时,将一个来源于小麦、编码Na~+/H~+逆向转运蛋白的耐盐基因TaNHX2转到百脉根中,并对其耐盐性进行鉴定,从而验证此系统作为基因功能研究平台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将大豆中克隆的GmSOC1基因转到了百脉根中使其过表达,导致了百脉根提前开花,从而验证了此基因促进开花的功能,同时也说明了此转化平台可以用于逆境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12-01)
高小伟[2](2008)在《APETALA1大豆同源异型基因GmAPETALA1的克隆及其在光周期诱导的大豆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验的出发点是一个传统的生态学问题。本文在立足于生态学这样一个基本生态问题—植物如何适应光周期现象,而后延伸到了光周期适应物种是如何适应这种光周期现象而进行程序性发育?光照和温度是自然界中两大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从根本上讲,物种(尤其是植物)的进化就是适应光温条件的一个过程。中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很大,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品种选育过程中,各个地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栽培品种,而这些栽培品种无非就是单一适应地方光温条件。本文所用材料为自贡冬豆(Glycine max[L.]Merr.),大豆中晚熟品种,短日植物,产于四川自贡地区,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在室内模拟纬度变化条件下的光周期变化,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比较观察自贡冬豆的生长形态,我们发现自贡冬豆存在叁种典型的形态:持续短日(12h/d)条件下的正常花;持续长日(16h/d)完全营养生长;短日/长日条件下花序呈现(自上而下)营养芽、逆转花和正常花混合分布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适宜的光周期条件是自贡冬豆成功地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必须生态因子;第二自贡冬豆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所需光周期条件是连续的;第叁维持自贡冬豆开花的信号具有数量特征;第四这些特征同模式植物拟南芥生长发育转变所必须的AP1(APETALA1)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行使功能赋予的特征相似。APETALA1基因是MADS—box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它们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在植物的发育过程中功能又很高的保守性。根据这些特征结合双子叶植物碱基使用的保守性,我们设计了兼并引物并成功调取了APETALA1在大豆中的同源类似基因(homolog)GmAPETALA1。在碱基水平和蛋白水平上,GmAPETALA1同APETALA1的相似性分别为45%和56.08%。RT—PCR实验证明在长日条件,GmAPETALA1在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meristem)表达处于很低的水平,并且表达水平不会随着长日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短日条件下GmAPETALA1在顶端分生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短日条件的延长而升高并且在花器官中的表达处于很高的水平;不论在长短日条件下,在其它组织中都没有表达。为了分析APETALA1在大豆中的表达,我们比较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制作核酸探针的效率并发现利用PCR的方法制作ssDNA探针与利用转录的方法制作的RNA探针以及PCR方法制作的dsDNA探针相比较可以获得更高产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11-01)
李晓梅,吴存祥,马启彬,张胜,李春林[3](2005)在《大豆品种自贡冬豆花芽分化及开花逆转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自贡冬豆在正常花芽分化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光周期处理包括连续短日照(SD,12 h)、连续长日照(LD,16 h)和13 d短日后转入长日(SD13d-LD)3种。结果表明,自贡冬豆在连续短日条件下可正常开花结实;经13 d短日照处理后移至长日照下,约50%的植株发生开花逆转,另外50%的植株形成短的顶端花序;在连续长日照下保持营养生长。短日照不仅促进大豆的生殖发育,而且加快出叶速度。短日处理3 d基部叶腋开始分化花芽;13 d顶端分生组织开始分化花序,19 d顶端花序分化结束,29 d植株开花。SD13-LD处理,在移至长日照的最初14 d内,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化花原基,但分化速度比连续短日处理慢,分化出的花芽数目少。长日处理20 d(出苗后33 d)左右,约50%植株的顶端分生组织逆转到营养器官的分化。在连续长日条件下,顶端分生组织一直分化叶片。还讨论了叶片和花器官的同源性问题。(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马启彬,韩天富,徐云远,种康[4](2003)在《GmNMH7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花发育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 [Glycinemax (L )Merrill]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 ,光周期反应敏感品种在一定的短日 -长日条件下可发生开花逆转。本实验室以大豆品种自贡冬豆为材料 ,将SD (短日 )、LD (长日 )和SD13d -LD相结合 ,建立了大豆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新的实验系统。本研究通过筛选自贡冬豆成熟花的cDNA文库得到MADS box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GmNMH7,采用RNA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GmNMH7基因在大豆顶端分生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并观察了GmNMH7基因在幼叶、幼茎、根瘤等器官中的表达情况。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在短日照 (SD)条件下 ,自贡冬豆植株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花诱导、正常开花和结实。GmN MH7基因在可观察到的花芽分化出现之前即开始在大豆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 ,其表达时间贯穿成花诱导、花芽分化、花器官发育及种子形成的全过程。在长日照 (LD)条件下 ,植株持续进行营养生长 ,没有任何形式的花器官出现 ,GmNMH7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中一直不表达。在短日照 13天 -长日照 (SD13d -LD)条件下 ,6 0 %以上的植株出现花序逆转和花逆转 ,另一部分植株顶端出现短花序 ,开花期比持续短日处理的植株晚。在出现开花逆转的植株中 ,GmNMH7基因的表达可随长日处理日数的增加和营养器官的出现而减弱。当顶端分生组织完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3年04期)
吴存祥,韩天富[5](2002)在《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叁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反应研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特别是可以提高在研究开花机理时的基因表达时空性方面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2年05期)
谢寅峰,张春霞,丁雨龙[6](2000)在《竹子开花人工诱导与逆转研究现状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类植物是重要的禾本科经济植物。由于开花周期长且难以预测 ,大多数竹种终身一次开花并导致死亡 ,具有自然结实率低等独特的开花习性 ,使得竹子开花及相关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竹子开化的人工诱导与逆转的研究 ,不仅可以人工获取难得的竹子种子 ,更为竹种分类鉴定、杂交遗传育种和开花机理等多方面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十分重大。迄今为止 ,印度和比利时等国研究人员已在至少 8个竹种中成功诱导了竹子的试管开花 ,成功诱导开花逆转的研究也有了报道。通过已建立的实验模式系统 ,对影响诱导试管开花及逆转的因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并在开花生理和杂交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尝试。可以相信 ,随着研究的扩展与深入 ,必将为整个竹类植物的研究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表 1参 1 9(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韩天富,盖钧镒,王金陵,周东兴[7](1998)在《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熟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出苗后进行8~10d短日照(12h)处理,尔后置长日照(>15h)下,可诱导顶端花序的产生,但花序的上部因短日照后进行的长光照处理而形成茎,花序中部少数花芽原基转而分化营养芽。这是长光照诱导的花序逆转和花逆转现象在大豆中的首次发现。已经短日诱导正常开花的自贡冬豆植株转移至长日照下时,原有花荚大部分脱落,不定芽大量发生,恢复到以营养生长为主的状态。本文将此种现象称为整株逆转(overall reversion)一植物开花逆转现象的一种新类型。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对于研究大豆个体发育规律和结荚习性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并可望建立植物光周期反应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系统。(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开花逆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验的出发点是一个传统的生态学问题。本文在立足于生态学这样一个基本生态问题—植物如何适应光周期现象,而后延伸到了光周期适应物种是如何适应这种光周期现象而进行程序性发育?光照和温度是自然界中两大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从根本上讲,物种(尤其是植物)的进化就是适应光温条件的一个过程。中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很大,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品种选育过程中,各个地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栽培品种,而这些栽培品种无非就是单一适应地方光温条件。本文所用材料为自贡冬豆(Glycine max[L.]Merr.),大豆中晚熟品种,短日植物,产于四川自贡地区,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在室内模拟纬度变化条件下的光周期变化,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比较观察自贡冬豆的生长形态,我们发现自贡冬豆存在叁种典型的形态:持续短日(12h/d)条件下的正常花;持续长日(16h/d)完全营养生长;短日/长日条件下花序呈现(自上而下)营养芽、逆转花和正常花混合分布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适宜的光周期条件是自贡冬豆成功地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必须生态因子;第二自贡冬豆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所需光周期条件是连续的;第叁维持自贡冬豆开花的信号具有数量特征;第四这些特征同模式植物拟南芥生长发育转变所必须的AP1(APETALA1)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行使功能赋予的特征相似。APETALA1基因是MADS—box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它们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在植物的发育过程中功能又很高的保守性。根据这些特征结合双子叶植物碱基使用的保守性,我们设计了兼并引物并成功调取了APETALA1在大豆中的同源类似基因(homolog)GmAPETALA1。在碱基水平和蛋白水平上,GmAPETALA1同APETALA1的相似性分别为45%和56.08%。RT—PCR实验证明在长日条件,GmAPETALA1在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meristem)表达处于很低的水平,并且表达水平不会随着长日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短日条件下GmAPETALA1在顶端分生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短日条件的延长而升高并且在花器官中的表达处于很高的水平;不论在长短日条件下,在其它组织中都没有表达。为了分析APETALA1在大豆中的表达,我们比较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制作核酸探针的效率并发现利用PCR的方法制作ssDNA探针与利用转录的方法制作的RNA探针以及PCR方法制作的dsDNA探针相比较可以获得更高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花逆转论文参考文献
[1].简波.光周期相关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与开花逆转中的表达[D].兰州大学.2008
[2].高小伟.APETALA1大豆同源异型基因GmAPETALA1的克隆及其在光周期诱导的大豆开花逆转中的表达分析[D].兰州大学.2008
[3].李晓梅,吴存祥,马启彬,张胜,李春林.大豆品种自贡冬豆花芽分化及开花逆转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英文)[J].作物学报.2005
[4].马启彬,韩天富,徐云远,种康.GmNMH7基因在大豆成花诱导、花发育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表达[J].分子植物育种.2003
[5].吴存祥,韩天富.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
[6].谢寅峰,张春霞,丁雨龙.竹子开花人工诱导与逆转研究现状及前景[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
[7].韩天富,盖钧镒,王金陵,周东兴.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发现[J].作物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