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睿
(山西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041000)
【摘要】病理实验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用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由于学生对已学过的正常组织接触不多,要在组织内发现病变特征,有一定困难,使学生有枯燥无味的感觉。本人总结了如何上好这堂课的几点方法:将正常组织结构和异常病理变化对比学习,将人体标本与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紧密结合学习,将徒手切片法应用于病理实验课,用显微镜下病理变化来解释临床症状,用几个关键字来概括病理变化,以突出重点现象的观察,做好检查和评价工作,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361-02
前言
病理实验课是病理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是病理实验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由于学生对已学过的正常组织接触不多,理解不透,要在组织内发现病变特征,有一定困难,加之病理组织变化复杂,有的病变仅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变化甚微,因此学生对显微镜下某些病理变化难以认识,不能准确地辨别某些不典型病灶,致使学生一看显微镜就头痛,有枯燥无味的感觉,上课时得过且过,失去了对它的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病理组织切片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经几年探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将正常组织结构和异常病理变化对比学习
在显微镜下观察异常病理组织之前,先在显微镜下引导学生观察正常组织结构,然后在正常的组织结构中找出病理变化特点,通过观察、鲜明的对比,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看“肺淤血、出血”这张病理切片时,我以同学都认识的红细胞为主题,先指导学生找出肺泡、静脉、毛细血管等正常结构,再结合病理状态下淤血是静脉及毛细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的理论,用正常状态与病态下红细胞的多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病态下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明显增多的现象就是淤血的病理变化,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切片的兴趣,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在血管外能否找到红细胞,若找到,又诊断为什么病?学生积极展开思索,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是“出血”。这样引导,使他们认为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使学生的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
二、将人体标本与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紧密结合学习
每次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人体标本、描述人体标本的病变形态变,这种宏观与微观反复交替进行,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视力疲劳,而且将肉眼病变和镜下病变有机结合在一起,起着一举两得的作用。如结核病的人体标本和切片同时让观看,使肉眼的结核结节在镜下得倒证实,这既加深了对肉芽肿性病变理解,又使实验更形象更具体。
三、将徒手切片法应用于病理实验课
徒手切片法是用普通的小刀或刀片徒手操作把标本切下一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是古代历史上切片机未发明以前,广泛应用的原始的、简单的一种切片方法。在病理实验课中我当堂把大体标本的某一部分切下一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观察,甚至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亲手切片观察,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其具体方法是:1、固定,固定液以福尔马林为宜,因其渗透力强,能使组织的硬度增加并富于弹性;2、切片,用锋利的小刀或刀片切取薄片组织,厚度0.05~1毫米左右,越薄越好;3、染色:用1%硼酸美蓝作表面染色。在玻璃上滴染液1~2滴,将组织片的一面在染液中蘸染片刻,即刻水洗分化。4、镜检:用两块载玻片将已染色的组织夹平(染色面朝上),即可在低倍镜下观察。因徒手切片的组织较厚,镜检时需用强光透过组织,以观察表面着色细胞的组织形态。此法实用意义及效果此在于:设备简单,除显微镜外无需切片机及其它特殊设备,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或刀片即可;简便迅速,操作简单易学。已固定的标本徒手切片包括染色和镜检,只需要几分钟时间;成本低廉,药品消耗少,仅用数滴染料,刀片、载玻片等器材用后仍可再用;最主要的是收到了生动的教学效果:通过徒手切片使学生把大体病理标本与镜下形态密切联系起来,加深了病变的理解,学生映象非常深刻。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及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用显微镜下病理变化来解释临床症状
为了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我们先给学生建立起悬念,然后用显微镜下病理变化来解释临床症状,在实验中加以分析解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你的身体被损伤后,伤口内长出来的嫩肉是什么?当你的伤口痊愈时,留下的疤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切片就会知道。用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临床症状,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建立起悬念,使他们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再从肉芽组织的组成,疤痕组织的来由上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很轻松地接受这些知识,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思维及想象力。
五、用几个关键字来概括显微镜下组织的病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现象的观察,使实验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兼备,我们用几个关键字来概括显微镜下的组织病理变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如在观察“浊肿”的病理改变时,由于此片病理变化与正常状态较为相似,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我力求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先给“浊肿”的病理变化归纳为:“大、混、淡、有颗粒”,学生急于找出“大混蛋”的“可疑点”,在切片上仔细观察,观察的结果为;大―细胞大,混―细胞界限不清,淡―染色淡,有红色颗粒。这样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使他们在学中有乐,乐中有进,便于记住主要病理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加深了同学们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及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映象非常深刻,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江自然.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科学依据―学习应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体会[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4):256.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7.
[3]第二届“徕卡杯”病理技术邀请赛石蜡-HE制片评分细则[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6):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