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体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村,农民,苏联,农村,工效,土地改革,黑箱。
集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常利兵,李辉芳[1](2019)在《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地域性档案资料建设的长足进展,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地域史转向方兴未艾,体现了由整体性的宏观叙事向局部性的微观叙事转型的历史建构过程。然而,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的视角分析,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和民生工程的广泛历史实践,为当代史研究的再出发开辟新路径;并以足够的学术自觉避免直接以地域性史料呈现去简单对接总体史视野下的当代史问题研究,进而构建出一个更加贴近"政治与日常"历史演变脉络的本土化叙事架构和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洁[2](2019)在《性别,历史与记忆——评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部妇女史着作,贺萧所着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审视女性的性别身份对集体化历史和相关记忆的影响。该书通过将农村妇女生活视作一个社会性别化的议题,使封建妇德的作用以及农业女性化的现实得到发掘。另外,妇女记忆集体化的独特内容和机制体现出对"女主内"的家庭生活及性别分工的重视。《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通过以性别作变量的口述史,带给我们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彦君[3](2019)在《农机赋能:集体化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社会效应——以山西汾阳贾家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这个模范村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并聚焦于农民主体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成长,可总结出农业机械所具有的"赋能"作用及其政治内涵。农业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乡村社会中塑造了农业的现代化景象,并作为性别化劳动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发挥了解放妇女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可见农机赋予了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身做主"的能力。农机的"赋能"作用内含丰富的政治实践意义,以"土洋结合"的方式将农民的成长与农机化的阶段性发展融为一体,以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为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从而定下了以农民群众为发展主体的基调,使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社会革命动员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50年代的现实国情,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辩证思考和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以农业机械化为切入点,可将农民个体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探讨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全面理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行龙[4](2019)在《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体制结束的时代。山西堪称集体化的典型和缩影,开展以山西为中心的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逻辑和历史特征。多年的研究经验显示,开展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首先需要进行一场资料革命,在掌握和解读基层农村档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就视角而言,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视野应是我们研究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立场;从方法来说,"优先与人类学对话"是我们进行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的基本主张。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治史理念下,未来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玲,王丽[5](2019)在《农业集体化前后农民心态及行为的变化——以侯永禄《农民日记》为中心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49年至1956年,陕西省合阳县路井乡的农民先是经历了土地改革,随后又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集体化变革,在变革中,农民的权利尤其是对土地的权利经历了一个获得而后又渐次失去的历程。伴随着自身权利的得失和生活水平的起落,农民对国家政策的态度从初始的满怀信任慢慢转向失望与不满,体现在行为上则是从积极配合转向抗争。这种转变是农民对以土地为中心的权利转移的直观反应,农民通过日常的、非暴力的方式——沉默、消极怠工、藏粮、损公肥私等行为表达着自己对权利的需求与维护。通过反应中国底层民众生存形态的鲜活文本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发现集体化初期农民的态度及其行为变化的逻辑在于自我权利的保障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罗静[6](2019)在《微观视野下的集体化和改革——《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中国纪事》一书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中国农民在集体化时期的行为模式,以原始的资料为依托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将农民的"异动"模式归纳为"正义的抵抗"与"正当的抵抗",国家也在这之中逐渐重视农民的态度;外加的政治参与制度与内嵌的社会纽带、惯性共同形塑着基层干部和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对农民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李怀印将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村以一种微观的、发展的、连续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揭示了国家与乡村的互动和农民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1期)
任冬梅[7](2019)在《美国青年学者马特·奥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动因的多维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乔治敦大学哲学博士马特·奥贾主要从消除城乡差别、工业—乌托邦风气以及城市中心论等视角,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动因展开分析,观点较为新颖,通过梳理其主要观点,可以为国内学人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31期)
王程韡[8](2019)在《“地方性场所”的实验室化过程——以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研究在STS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学术界仅在世纪之交前后大规模译介、小规模践行了实验室研究的丰硕成果。通过澄清实验室研究"对称性"打开"黑箱"的本质发现,实验室研究学者在经济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实践多重本体的转向不但没有跳脱出上述两条原则,而且使实验室研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结合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研究还证明了将后实验室时代的研究视角应用于探究中国问题的可能性。实际上,在狭义的实验室以外探究事实和科学意义建构的广阔天地仍大有作为。(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李安峰[9](2019)在《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工效运动——以昆明市为例(1957~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1957~1960年,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迅速实现农村"水利化",广大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掀起了一场工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持续叁年。在有效的组织动员下,昆明市各水利工地充分发挥民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把提高工效作为推进工程进度、按时完成水利"跃进"指标的有效途径,包括政治挂帅、工具改革、关心民工生活、评比竞赛等,中间虽然存在问题,但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看,这场工效运动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有得有失。(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石洋霞,田美玲,周海峰[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襄阳市南漳县花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将农村、农业、农民串联起来,已经成为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扶贫开发中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襄阳市南漳县花庄村的多次实地调研,分析其成功发展模式,归纳总结了"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和此模式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集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部妇女史着作,贺萧所着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审视女性的性别身份对集体化历史和相关记忆的影响。该书通过将农村妇女生活视作一个社会性别化的议题,使封建妇德的作用以及农业女性化的现实得到发掘。另外,妇女记忆集体化的独特内容和机制体现出对"女主内"的家庭生活及性别分工的重视。《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通过以性别作变量的口述史,带给我们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1].常利兵,李辉芳.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为讨论中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
[2].刘洁.性别,历史与记忆——评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J].中国研究.2019
[3].陈彦君.农机赋能:集体化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社会效应——以山西汾阳贾家庄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行龙.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王玲,王丽.农业集体化前后农民心态及行为的变化——以侯永禄《农民日记》为中心的观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罗静.微观视野下的集体化和改革——《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札记[J].经济研究导刊.2019
[7].任冬梅.美国青年学者马特·奥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动因的多维审视[J].现代商贸工业.2019
[8].王程韡.“地方性场所”的实验室化过程——以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9].李安峰.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工效运动——以昆明市为例(1957~1960)[J].学术探索.2019
[10].石洋霞,田美玲,周海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襄阳市南漳县花庄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