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哲学论文_胡禹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现代,哲学,语言学,体认,人本,认知,语法。

后现代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胡禹[1](2019)在《后现代哲学视阙下对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至今,人类社会科技发展日益精进;经济领域跨国际、地区、民族的协同合作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为切入,并借鉴后结构主义、文本主义、后哲学文化观等流派的思想理论对其核心概念进行诠释;并进一步阐述后现代教育理念对现今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期为现今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宋美华[2](2019)在《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翻译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关于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辩论出发,通过理清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概念和发展,分析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意义观。分析表明,本质主义论哲学的发展自身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反本质主义论中也有建构论;从"意义"的角度讲,传统翻译研究是本质主义论,现代翻译研究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后现代翻译研究内部派别并非都持解构主义意义观。(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彭志斌[3](2019)在《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认语言学是在修补国外认知语言学忽视"唯物论"和"人本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研究汇入后现代人文大潮,是当今全球人文学科之前沿。分析发现,ECL虽在CL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多数主张还是受到了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诸如"反传统""差异性""模糊性""非哲学""反基础主义""去中心化""多元化方法论""多视角主义""后人道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后现代哲学特征都在ECL中有所体现。在后现代哲学风靡全球的时代,ECL这种语言研究范式的出现是时代之使然。(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李金淑[4](2019)在《学生身份认同的批判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身份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和与其发生关联的外在他者,通过对某些价值原则的排斥和认同而形成的对学生应有形象的认可。学生身份认同与教育目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身份认同回答学生应该是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则涉及到培养什么样人的宏观标准,暗含着对学生身份认同的微观看法和态度。可以说,教育目的是学生身份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身份认同是教育目的的体现。学生身份认同深受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尤其受到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并把自己的哲学思维用“后现代”命名。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思维表现出对统合现代主义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强烈怀疑,反对认识论上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倡导异质多元的语言游戏规则。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思维的思想体系,提醒人们应高度重视因现代理性的泛滥而被长期遮蔽了的差异性及其方法论意义,以规避对普遍价值和标准的不合理应用。运用这一思维来审视学生身份认同,不难发现:学生身份认同基于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具有中心主义性质的“宏大叙事”,其价值取向也体现出“宏大叙事”特征。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精英主义价值取向两个“宏大叙事”影响下,学生身份认同体现出“功利—工具人”特征和“精英—完人”特征。从外在他者角度而言,具体表现:国家层面,学生是国家未来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层面,学生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服务者;教师层面,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家长层面,学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者和阶级晋升的改变者。从学生自我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与学校关系中,学生是学校代言人;在学生自我与教师关系中,学生是教师权威的服从者;在学生自我与家长关系中,学生是家长学习的替代者和未来希望者;在学生自我与同辈群体中,学生是“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学生。可见,国家、学校、社会、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在认同学生身份时都基于同一个标准展开,这个标准就是精英完人。追其根本原因,是现代主义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等“宏大叙事”导致的学校教育中“人”的物化。运用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思维分析学生身份认同,学生身份认同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身份认同的价值取向过于追求“精英—功利”化、具体内涵体现出“单一—片面”化、参考标准表现出“固定—统一”化。根据利奥塔后现代哲学思维,需要对基于“宏大叙事”基础上的学生身份认同进行去现代性的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生身份认同重构应推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协商性;学生身份认同重构应彰显具体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学生身份认同重构应凸出参考标准的动态性和异质性。(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刘玉梅[5](2019)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构式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发表于《外语学刊》2013年第五期。作者在简述后现代哲学"体验人本观"(embodied humenism)和"多元多面"方法论的基础上,探讨构式语法的后现代特征,并指出语言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永远是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理不清的缠绕关系为双方提供滋养,使它们不停地在新问题、新发现中前进。文章共分4节。第一节为引言,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兴起及其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所体现的后现(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李晓梅[6](2018)在《后现代哲学解构主体的他者向度及其理论困境——兼论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主体性重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者的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者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8年06期)

王寅[7](2018)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构式语法研究——兼论体认语言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哲四转向简史探索当前人文学科的前沿,尝试从前沿性的后现代哲学角度分析"构式语法(CxG)"中的"唯物论vs唯心论,客观主义vs非客观主义,天赋性vs体认性,特殊性vs普遍性,中心论vs去中心论,一元论/二元论vs多元论"之争论。认知语言学、CxG是在反思索氏先验论、乔氏天赋论之上发展而来的,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都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哲学观,强调语言研究中的唯物论(体)和人本性(认),这就是我们近年来所主张的将国外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构式产生自对现实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邬德平,邓胤龙[8](2018)在《后现代哲学思潮下我国外语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后现代哲学视角,针对语言技能培养的长期性和人文素质提高的时效性原本存在的矛盾,结合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人文素质偏低的现状,论述了人文素质是语言能力的血肉、语用的润滑剂,后现代哲学思潮与外语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辩证统一等问题,分析了我国外语人才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提高和专业技能内化间的矛盾,强调在语言的学习中需要广博的百科知识、文化素养来支撑、理解、内化语言,因为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对语言的习得、理解、感悟等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所以,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外语高级人才来说,人文素质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许金哲,谷菁菁[9](2018)在《后现代哲学与徐复观心性哲学之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现代化进程后,对人类命运的进一步回顾和反思,目的是挽救现代人"价值"的失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理性、解构本质主义、反对基础主义、反对二分法等。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思想亦是在探寻"人生价值"和人之"终极安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西方后现代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新儒家学者,徐复观的心性哲学建树独到,其"探求价值根源、消解形而上学、文化观、文化特殊性格"这四个观念都体现出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相契合的特质。同时,这些契合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亦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含[10](2017)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哲学的视野之下,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人本观存在不足之处,通过相关的哲学以及现象学等方面特征,建立体验式的人本观极为重要。以此为基础,相关语言学理论批判其他理论的错误以及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提高文学以及其他语言学的水平,人们应用这种语言学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并且了解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7年S1期)

后现代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翻译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关于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辩论出发,通过理清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概念和发展,分析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意义观。分析表明,本质主义论哲学的发展自身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反本质主义论中也有建构论;从"意义"的角度讲,传统翻译研究是本质主义论,现代翻译研究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后现代翻译研究内部派别并非都持解构主义意义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禹.后现代哲学视阙下对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9

[2].宋美华.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J].上海翻译.2019

[3].彭志斌.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J].外国语文.2019

[4].李金淑.学生身份认同的批判与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9

[5].刘玉梅.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构式语法研究[J].外语学刊.2019

[6].李晓梅.后现代哲学解构主体的他者向度及其理论困境——兼论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主体性重建的启示[J].哲学分析.2018

[7].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构式语法研究——兼论体认语言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邬德平,邓胤龙.后现代哲学思潮下我国外语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反思[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

[9].许金哲,谷菁菁.后现代哲学与徐复观心性哲学之契合[J].邢台学院学报.2018

[10].周含.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

论文知识图

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获奖信息2006年哲学学科科研成果获奖情况(...获奖信息2006年哲学学科科研成果获奖情况(...获奖信息2006年哲学学科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重大项目2006年哲学学科其他研究立项情况(...重大项目2006年哲学学科其他研究立项情况(...

标签:;  ;  ;  ;  ;  ;  ;  

后现代哲学论文_胡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