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瑞昌,断层,汶川,危险性,阳新,动态。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1](2019)在《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丹,郝平[2](2016)在《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触发率为71%。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程旭[3](2015)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邻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震后的应力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尼泊尔地区发生Ms 8.2级强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下同),其后25个小时内有发生了2次强余震(Ms>7.0)。5月12日在主震南东东(SEE)方向约130 km发生Ms 7.7级地震,为主震之后最大震级的余震。25日主震发生后12小时内,位于中国境内西藏定日附近和聂拉木附近发生了Ms 5.9与Ms 5.3级地震,距离尼泊尔主震分别约为250 km与120km。大震之后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广泛地应用于余震触发与分布、其他地震触发与区域灾害讨论与研究中。对尼泊尔地震之后库仑破裂应力分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这一地区震后区域应力积累特征、应力(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期刊2015-10-10)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4](2013)在《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徐晶,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5](2013)在《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震后调整被认为是震源区及其邻区的应变积累释放过程.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可有力地解释余震分布、强震序列等地震观测,并为探索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测提供新的线索.地震学家们多采用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同震位错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以研究余震分布及地震间相互作用;随着流变学的发展,粘弹模型因可以很好的解释大量震后形变观测而被广泛用于断层面上的震后应力调整研究;此外,构造应力加载作用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造成断层面的应力积累,基于负位错模型计算震间库仑应力变化为又一研究内容.本文从同震、震后、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提炼出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大量研究成果,介绍了库仑应力变化的基本计算原理及引起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通过库仑应力演化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方法和应用,进一步讨论断层面上库仑应力演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近期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3年01期)
曲均浩,李金,石玉燕,宋金,崔鑫[6](2012)在《苍山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苍山地震周围断层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选择不同的接受断层,研究了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有促进作用,大部分苍山余震分布于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域,应力增加量值为0.003~0.005MPa。通过对比该地区苍山地震前后16年的地震资料,发现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苍山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增强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周边其他断层,由于距离较远,库仑应力变化量较小,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2年04期)
王莹[7](2011)在《地震断层参数和投影断层参数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均匀弹性半空间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原理,从地震断层参数和投影断层参数两个方面出发,计算研究了地震断层的倾角、滑动角、位错量、断层长度、断层宽度、断层深度及投影断层面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和投影深度的改变对地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四种地震断层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特征,并对96个实际震例进行分类研究。此外,还将各种断层参数影响的研究应用于2010年玉树Ms7.1地震,讨论了震源及断层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地震断层深度,其它地震断层参数均能引起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滑动角影响最为明显,滑动角改变45。,就可以引起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次是地震断层的倾角,倾角对倾滑地震断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影响较大,但对走滑地震断层影响不太明显。地震断层位错量、断层长度、断层宽度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分布形态均没有大的影响,而对分布范围和变化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断层深度在30km深度范围变化时没有明显影响。投影断层参数中,走向、倾角、滑动角、深度均能引起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生明显改变。但相对而言,投影断层倾角变化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产生的影响较小,倾角改变45°,才会引起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投影断层深度只会对断层附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影响较大,尤其是对负变化。投影断层的走向和滑动角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通过研究各种类型地震断层模型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特征发现,地震断层类型不同,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差异很大。地震断层类型直接影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形态、强度和范围。不同类型的实际地震断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也基本符合相应地震断层模型得出的结论,对属于同种类型的实际地震断层,其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也存在断层参数引起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1-10-01)
虎雄林,卢吉高,李正光[8](2008)在《丽江M7.0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余震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丽江M7.0地震震源过程及云南地区地壳结构的结果,运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丽江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研究了其与后续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丽江主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场瞬态的正区与稳态的正区对余震的发生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08年S2期)
张国宏,单新建,李卫东[9](2008)在《汶川M_S 8.0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断层危险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川省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演了由汶川地震造成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从余震效应与断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反演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以最大余震断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204°/56°/98°)为接收断层,反演结果最佳,83%M>4的余震均发生于库仑应力增加约0.01MPa的区域;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主要特征为断层北盘大部分区域为库仑破裂应力下降区,断层南盘主要为增加区,断层两端均显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且分别沿NE和SW两个方向发展。最后,基于活断层分布模型,计算由此次地震造成的已存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多条左旋走滑断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增加。(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8年04期)
吴小平,黄雍,胡家富,虎雄林[10](2008)在《汶川M_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和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巨震在其强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该变化对强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汶川主震后15天内发生的7次MW≥5.5强余震均受到了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综合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触发率为71%。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2019
[2].陈丹,郝平.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J].地震.2016
[3].程旭.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邻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震后的应力转移[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2015
[4].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5].徐晶,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
[6].曲均浩,李金,石玉燕,宋金,崔鑫.苍山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相关性探讨[J].地震.2012
[7].王莹.地震断层参数和投影断层参数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1
[8].虎雄林,卢吉高,李正光.丽江M7.0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余震活动性研究[J].地震研究.2008
[9].张国宏,单新建,李卫东.汶川M_S8.0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断层危险性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8
[10].吴小平,黄雍,胡家富,虎雄林.汶川M_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J].地震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