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际论文-刘帼超

两宋之际论文-刘帼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宋之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诗,两宋之际,苏黄高下,诗学宗尚

两宋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刘帼超[1](2019)在《从两宋之际的苏黄高下之争看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和黄庭坚是北宋诗歌的重要代表,在他们手中,宋调实现了最终定型。一直以来,关于苏黄高下的争论是宋代诗歌评论中的热点话题,这种话语出现于两宋之际,并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它包含"崇黄""苏黄并重""崇苏""苏黄并斥"四种评价类型,与论家本身诗学观点有紧密的关联性。此时段对苏黄诗歌推崇和批评风尚的转变,体现了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对于"中兴四大家"诗风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杨国宜[2](2019)在《两宋之际理学的境遇和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接受"宋明理学"一词的宣传效应,对两宋之际理学的地位、作用多有误解。理学仅是宋学中的一派,出现较晚。虽在元佑时期盛极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即遭阻滞。其原因主要是:朋党互攻,纷争不已;空谈大话,无补实际;时势需要,讲求事功。由此诸多原因的掣肘,理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被打击、受限制,以及异化、转型的境地,出现了多种倾向:道貌岸然,虚伪混世者有之。白首书生,洁身退隐者有之。适时转型,倡导事功者有之。守伊洛之道统,集理学之大成者有之。(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包文运[3](2019)在《由唐入晋:两宋之际书法复古思潮的嬗变——以《张由墓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由墓志》书刻俱佳,且保存完整,是目前所见不多的宋碑精品。通过对《张由墓志》的考证,可进一步推动目前对德兴张氏家族的研究。观墓志书法,其笔法和气息均明显带有晋唐楷书的特征,为两宋交替之际士人楷书"由唐入晋"提供了实物佐证,客观上也证明了南宋"复古"风潮,是北宋末年孕育产生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2期)

陈路,朱学博[4](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阐释的求情与会虚》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在文学阐释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影响与意义。其在以"情"解《诗》,肯定和体察人情、性情等方面比欧阳修等北宋学者更加深入和细腻。注重以文学本位阐释诗歌发生机制、绌绎诗篇主旨,求诗人之真情真性,对汉唐以来形成的"按迹求情"进行了驳正。基于文学性质的肯定而舍实会虚的阐释方法,使得对于《诗经》抽象问题和艺术表达能不拘于逻辑推理和历史考据,而突出情感体验和文艺分析。诸多经典论断的确立和文学阐释的风气成熟是此阶段《诗经》学的重要特色和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古典诗文的经纬——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七辑)》期刊2018-12-01)

陈玺[5](2018)在《水穷云起:两宋之际长流刑的运行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长流隶属"闰刑"畛域,旨在完善减死规则,并且是催生配隶制度的动因之一。长流与配隶之间的抵牾现象,实质上反映了配隶日盛,长流渐衰的升降关系,以及长流为配役所吸纳的转变历程。由长流到配隶,由配隶到编管,长流性质与功能的逐步转化,成为中古时期诉讼惯例向诉讼制度厘革嬗变的历史缩影。(本文来源于《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期刊2018年05期)

曾晶晶[6](2018)在《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成为宋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时代的剧变也深刻地影响着宋代文学的演进。作为在宋代颇受关注的伟大诗人杜甫,随着家国沦丧的社会剧变,诗人经历的飘荡流徙,更成为两宋之际诗人们普遍学习效仿的对象,其中涌现出了陈与义,吕本中等一批成就显着的诗人,或崇尚杜甫精神,或推尊杜诗艺术,或模仿杜诗句法,不一而足。虽学界对宋代杜诗接受多所研究,但专门针对两宋之际杜诗接受并以之为题的探讨并未多见。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宋之际的杜诗接受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梳理这一时段在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层面的学杜状况,进而展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杜诗接受的原始面貌。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的学术背景。北宋初、中期杜甫由诗坛边缘过渡到中心典范地位,众多诗坛大家在推动宋调成熟的过程中,共同将杜甫推上了诗坛尊位。其次,宋代雕版印刷的成熟为杜集的大量刊刻提供了技术前提,杜诗别集的整理亦为杜集的刊刻提供了文本;最后,两宋之际高质量的杜诗注本的出现,为诗人理解、学习杜诗提供了门路与捷径。第二章着重分析两宋之际诗学理论中的杜诗接受情况。苏轼与黄庭坚二人的杜诗论对两宋之际的诗学理论起着发夫先导的作用。两宋之际的杜诗论主要集中于诗话中,“集大成”说与“忠义说”促进了杜诗在两宋的典范地位的确立。第叁章意在探讨两宋之际杜诗的整体性接受,主要从两宋之际诗人对杜诗的艺术创作手法、忠君爱民精神、沉郁顿挫诗风叁方面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介绍两宋之际诗人学杜的个案研究,选取陈与义与吕本中两位代表性的大家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其南渡前后诗歌创作对杜诗关注重点及效法方向的改变。两宋之际的杜诗接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尊杜和学杜,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有利于推进杜诗接受史研究的深入,而且有利于深化两宋之际诗歌发展的研究,具有杜诗学史和诗学史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学博[7](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诗经》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又以变古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学者突破了汉唐注疏的藩篱,开始注重研讨《诗经》的文学性质,宣发情性,丰富了《诗经》的文学阐释。另一方面,宋代理学的发展,开创了以理解《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宋学特色的《诗经》学。此外,宋代学者疑《序》删《诗》,批驳毛郑,拓展了《诗经》学研究的视域,沾溉百代,启迪后学。回顾以往的宋代《诗经》学研究,学界对于名家名着、热点问题,研究深入而繁多,但有时亦令人感到有叠床架屋之嫌。譬如欧阳修、朱熹的《诗经》学研究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同样的问题、相似的结论一再宣说。而对于一些空白领域却鲜有探索,许多碎片化的材料也没有串联,以至于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厘清。譬如两宋之际(北宋徽宗至南宋高宗),这一转折过渡时期的《诗经》学,至今没有人深入、全面梳理。有鉴于此,本论文对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展开研究,先搜罗1佚了近10万字的两宋之际的叁位重要《诗经》名家的着作;后以文献为本,全面研讨了此阶段的《诗》学,对于以往学界忽视的董逌、李樗、曹粹中、陈鹏飞等都有全面的讨论。尤其是杨时《诗义辨疑》、曹粹中《放斋诗说》、陈鹏飞《诗解》的1佚完成,一改叁家《诗》学无本可考的局面,更澄清了以往诸多疑问。本文除去绪论、结论、附录以外,共有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专题研究为经,下编以专人专书研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冀望可勾勒描绘出两宋之际这近七十年的《诗经》学面目。具体而言:上编共讨论了“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两宋之际《诗经》学的小学研究”、“两宋之际《诗经》学与经筵”、“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这几个重要专题。此时期的《诗经》学嬗变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王安石新学的终结,二是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王安石变法革新,其《叁经新义》颁于官学,天下考生奉为圭臬,虽然新法后遭废除,批驳新学者亦多,然王安石《诗经新义》影响波及了北宋中后期,即便到了南宋依然很多学者研习讨论。两宋之际的杨时是批评荆公新学最为激烈的名家学者,其着《叁经义辨》专攻王氏《叁经新义》。而南宋初的李樗对王安石经说较为客观,虽然批评不少,但亦有赞扬与采纳王说者。总体来看,两宋之际是新学终结的时期,但也是部分经学家客观看待王安石经解的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政变法已成过往,王氏《叁经新义》和政治科举已无多大关系,学者可以以经学本位去审视探讨其学术中的短长。故虽诸家皆批评王氏为变法张目而曲解经文,但对王氏经说合理者亦多采信。众所周知,北宋欧阳修、苏辙掀起对于汉唐注疏的批驳,苏辙更是疑序派的代表学者。其后宋代学者“摆落汉唐”,兴起了疑经变古的巨澜。现今学者提及宋代经学,几乎无不标举“疑经变古”四字。然而,本文经全盘观照审视,对比各家经说,认为此时期的学者对于汉唐注疏依傍较多。各家经解不少是承习《毛诗注疏》的旧说,甚至多有节抄、化用注疏原文者。平心而言,北宋学者各逞才志、各自论说,突破汉唐藩篱,或如欧阳修者以诗心性情解《诗》,或如王安石者为变法张目而谈经立论,百家争鸣,极似战国诸子之风气。至南宋朱熹、吕祖谦等醇儒学者,宣扬义理圣化,聚徒讲学,矻矻兀兀,皓首穷年,极似汉儒风气。两宋之际正是自战国诸子之风到汉儒风的转折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依傍汉唐旧注的特点,这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两宋之际另一极为重要且有特色之处是此时学者对《诗经》小学的探索。最值得称道的是吴棫对《诗经》古音的探索,开创了古音古韵研究的先河,在中国音韵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樵、李樗、曹粹中、董逌等众多学者对《诗经》的名物训诂、礼制度数皆有研究。此些都是北宋诸家所未涉及,而南宋继武者亦鲜的。譬如《诗经》古音的探索,虽然朱熹颇为关注,但其却误解了吴棫的音学理论,而产生了广受后代批评的叶音说。自吴棫之后,南宋再没有出现能和他比肩的《诗》古音研究者。南宋后期汉学训诂一派的《诗经》学者以王应麟为大成者,然而王氏对于叁家诗异文的研究,仍有稍逊于两宋之际董逌之处。以往由于董逌《广川诗故》的亡佚,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近年吴国武先生1佚了《广川诗故》,虞万里先生又发表了《董逌所记石经及其<鲁诗>异文》一文,才稍揭示了董氏《诗》学的重要价值。两宋之际的经筵由于资料亡佚很多,诸多问题难以考证了。不过此时期仍有叁种《诗经》经筵讲义流传下来,即刘一止《毛诗讲义》、廖刚《毛诗讲义》、张纲《毛诗讲义》。此叁种学界研究较少。对比来看刘一止的篇幅最短,廖刚、张纲涉及篇目较多,很能反映出当时经筵讲《诗》的特点。关于此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诸家学者对《诗经》艺术性质和艺术手法的探究、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审美的影响展开讨论。此时的学者在继承欧阳修以情解《诗》的理论上,进一步注意探讨《诗经》所包含的人情、诗韵,摆脱经学本位,真正还《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譬如《诗经》中一些闲情、劳动的歌谣,此时一些学者可坦言其无王道教化深意,而是一时诗人闲情的歌咏,此无疑是摆脱传统毛诗学派的束缚,而能以文学体认诗情。自北宋起,学者开始标举《诗经》作为百代诗歌之祖的权威地位,批评鉴赏、指导诗歌创作。两宋之际正是这类诗歌艺术理论发展和凝结的时期,诗人、学者的研讨和宣说,大大丰富了宋代的诗歌理论。本论文下编是专人专书的研究,一共五章,讨论了杨时、董逌、陈鹏飞、曹粹中、李樗五位代表学者的《诗经》学。杨时的代表作是《诗义辨疑》,专为攻驳王安石之书而作。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还考证了杨时《叁经辨疑》成书、流传的相关问题,澄清了学界以往的一些误解。董逌的《广川诗故》是此时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文献价值巨大,可惜以往学者并未注意研究。董氏深谙训诂考据之学,金石古籍颇富,其《广川诗故》不但大量记录叁家《诗》的异文,还引用了许多今已亡佚的唐前古书,不少记载是南宋后期王应麟也未曾见到的。本文对董氏徵引古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辨证,力图揭示此一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独树一帜的学者的学术内涵。陈鹏飞《诗经》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对《鲁颂》诸篇思想艺术的批评,甚至提出了《鲁颂》可废的说法。曹粹中和李樗各自代表了地域性的《诗经》学研究。曹粹中是四明人,在两宋甬上《诗》学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李樗是闽人,和林之奇开创了叁山学派,其《毛诗详解》则反映了南宋前期叁山学派的经学特色。总之,两宋之际的《诗经》学有继承、有新变,不仅在宋代《诗经》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古代经学史中亦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的1考、阐释,全面深入的探究此时《诗经》学的面貌特质,彰显其在中国经学史中久被忽视而又亟需重视的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黄成蔚[8](2018)在《两宋之际豪放词派承传的北折与南还——兼论金初蔡松年的转枢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豪放词派在两宋之际的承传是随着政治走向变动的。在其开创期的北宋,虽然有着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作为其开宗鼻祖,但在北宋词坛,豪放词派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相反,随着北宋灭亡,这种词风被蔡松年带去了北方金朝,形成了"程学盛南苏学北"的情况。蔡松年让豪放词风成为金朝词坛的主流之一,并发扬光大。辛弃疾早年师从蔡松年,很好地继承了此词风,并随着归宋而将此词风重新带入南宋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起源于苏轼,成熟并发展于北方金朝蔡松年,最后被辛弃疾带回南宋,才是豪放词派的承传和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帼超[9](2018)在《苏门叁学士晁、秦、张“善文不善诗”说——以两宋之际的文学批评话语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门四学士之间有着密切的友谊和频繁的文学往来,这使得研究者习惯于展开整体性的研究。但在江西诗派勃兴的两宋之际,四学士评价出现分离的趋势,黄庭坚被推崇,其他叁人的诗作受到江西派理论家的质疑。另外一部分评论家跳出诗歌创作的畛域,从文章创作入手,提出了叁学士善文的"各有所长"说,较为客观,符合叁学士的文章创作和批评实际。叁学士善文不善诗的观点虽提出于江西派勃兴的批评背景下,但基于本身的客观性,也为南宋后来的批评家接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8年02期)

蔡栋[10](2016)在《两宋之际皇帝为何多“生前退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有一些皇帝生前退位,选择"内禅",即把皇位传给家族成员。古代的内禅并不多见,但令人惊异的是,两宋之际尤其频繁。这一时期,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就有徽宗、高宗、孝宗和光宗四位皇帝五次内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生前退位呢?退位避兵燹:徽宗与高宗的内禅宋徽宗的退位发生在宣和七年(1125年),他仅四十余岁。当时,金兵大举侵宋,兵锋逼近开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乱,于是打算命皇太子任开封牧,留守东京,抵挡金人。也就(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6年16期)

两宋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人们接受"宋明理学"一词的宣传效应,对两宋之际理学的地位、作用多有误解。理学仅是宋学中的一派,出现较晚。虽在元佑时期盛极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即遭阻滞。其原因主要是:朋党互攻,纷争不已;空谈大话,无补实际;时势需要,讲求事功。由此诸多原因的掣肘,理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被打击、受限制,以及异化、转型的境地,出现了多种倾向:道貌岸然,虚伪混世者有之。白首书生,洁身退隐者有之。适时转型,倡导事功者有之。守伊洛之道统,集理学之大成者有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宋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帼超.从两宋之际的苏黄高下之争看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J].文艺理论研究.2019

[2].杨国宜.两宋之际理学的境遇和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包文运.由唐入晋:两宋之际书法复古思潮的嬗变——以《张由墓志》为例[J].中国书法.2019

[4].陈路,朱学博.两宋之际《诗经》阐释的求情与会虚[C].古典诗文的经纬——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七辑).2018

[5].陈玺.水穷云起:两宋之际长流刑的运行与嬗变[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

[6].曾晶晶.两宋之际杜诗接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7].朱学博.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黄成蔚.两宋之际豪放词派承传的北折与南还——兼论金初蔡松年的转枢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8

[9].刘帼超.苏门叁学士晁、秦、张“善文不善诗”说——以两宋之际的文学批评话语为考察中心[J].理论界.2018

[10].蔡栋.两宋之际皇帝为何多“生前退位”[J].意林文汇.2016

标签:;  ;  ;  ;  

两宋之际论文-刘帼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