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矿化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矿,动力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矿床,铜矿,西秦。
成矿化学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彤[1](2007)在《中低温成矿过程的锰镁碳酸盐矿物化学动力学与矿物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开放流动反应装置研究了中低温热液矿床中常见脉石矿物碳酸盐(白云石、菱锰矿)在25℃~250℃水中化学动力学溶解反应速率。在25℃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的溶解速率r(Ca)>r(Mn)>r(Mg)。碳酸盐矿物在水中200℃时具有最大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Mg、Mn碳酸盐的溶解反应速率会下降,容易形成白云石和锰碳酸盐。实验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中低温环境下,金属矿石的主要伴生碳酸盐矿物与水反应的化学动力学限制,试图说明中低温矿石伴随白云石和锰碳酸盐的沉淀机理。(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07年06期)
赵俊康[2](2007)在《延边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研究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质背景、流体包裹体特征、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事件关系密切的脉岩年龄的基础上对小西南岔金铜矿的有了如下的认识。在矿床地质上,矿体严格受NNW-SN向断裂的控制,北山矿段矿体以细脉浸染状、硫化物石英脉状矿体为主,而南山矿段主要以致密块状、角砾状及硫化物石英脉状矿体为主;北山矿段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330~430℃之间,晚期均一温度在240~280℃之间,南山矿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北山低,在270~360℃之间。包裹体中子矿物的存在表明流体经历了早期氧化状态到晚期还原状态的转变。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初始热流体来自有地幔柱型地幔/软流圈流体参与的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北山矿段细脉浸染型矿体是热流体上升、沸腾的前缘流体与年轻地壳流体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后结晶形成,南山矿段硫化物石英脉是热流体以充填方式为主沉淀结晶形成,南山矿段热液充填角砾状矿石(体)与北山矿段硫化物石英脉是热流体晚阶段沸腾与充填作用形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脉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表明成矿的截至时间为102Ma左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6-15)
张荣华,胡书敏,姜璐,童建昌,李小平[3](2006)在《开放体系化学动力学实验和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及重要金属矿来源-迁移-堆积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矿物/水溶液反应动力学的重大科学发现 (1)高温高压下矿物与水溶液反应速率在 300-400℃、临界压力下数据填补国际空白。获得矿物(萤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锰矿、钠长石、沸石、阳起石、玄武岩玻璃、方铅矿、黄铁矿、磁铁矿等)与水溶液(水,HCl-H2O,NaCl-H2O, NaOH-H2O)在22MPa 25-400℃条件下反应动力学实验数据。提供各种流动体系非平衡、非稳态流动反应模型。(本文来源于《“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期刊2006-12-01)
李进文[4](2004)在《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矿集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的大型铜金矿集区。研究表明,区内铜(金、硫、铁)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密切时空和成因联系。这些侵入岩受基底和盖层构造的控制,主要沿铜陵-沙滩脚构造-岩浆带分布,形成时代集中于148.20±2.13~134.35±3.03Ma,总体上是从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二长闪长岩依次侵位的。侵入岩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组成,两者间不存在演化关系,前者主要为下地壳底部深变质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有少量幔源玄武质岩浆注入的情况下先于后者形成;后者是幔源碱性玄武质岩浆与有限的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进而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拆沉继而环流热幔上涌是侵入岩形成的直接起因,中酸性侵入岩浆的强烈活动也标志着本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的调整,而大规模的铜(金、硫、铁)成矿作用即发生于伸展构造环境中。侵入岩的“体中体”构造发育;岩浆多次侵入活动具有共岩浆补余分异效应,且对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岩体冷速率一般与其相关成矿作用的强度成反相关。区内矿床可划分为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和层控矽卡岩型3个主要成因类型,不同类型的矿床受不同的构造控制。根据控矿特征,矿田构造可分为浅带“行、列、汇”构造样式、中带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和深带“隆中凹”构造,叁者的深度分别为0~1km左右、1~3.0km左右和>3.0km,在空间上构成了矿田构造的垂直分带。叁个层次的控矿构造带分别控制了热液脉型矿床(体)、矽卡岩型矿床和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浅、中、深控矿构造带在不同的矿田常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两两组合,当叁者完全产出时则构成了完整的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发育程度是控制“多位一体”成矿和矿床成矿组合的主要原因。矿田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海西期“隆中凹”构造的形成和发育、印支期褶皱和层间滑脱构造的形成、燕山期层间滑脱构造的发育和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及“行、列、汇”构造样式的成生与演化等阶段。各类矿床矿石中石英、方解石和石榴石矿物流体包裹体的观测表明,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叁类,其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为128~>570℃;盐度变化于1.07~60.72wt%NaClequiv,其中含石盐子晶包裹体的盐度为30.27~60.72wt%NaClequiv。矽卡岩型矿化初始阶段的成矿流体呈超临界态,并在成矿主阶段发生过流体沸腾或不混溶作用。减压降温是引起成矿流体发生沸腾的原因,也是导致流体中矿质淀积的主要因素。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变化特征表明,热液脉型矿化稍晚于矽卡岩型矿化。成矿流体以H_2O、CO_2、N_2、Na~+、K~+、Ca~(2+),Mg~(2+)、SO_4~(2-)、Cl~-为主要成分,含有少量到极少量的CH_4、He、Ar、O_2、C_2H_6、H_2S等成分,少量样品含F~-;流体中CO_2、O_2、Ca~(2+)、K~+、SO_4~(2-)、Cl~-和F~-等成分的含量可能对成矿规模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由还原性增强再降低的动态演化过程,而还原性增强有利于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而且流体从岩浆分出时已含有一定量的铜等成矿元素,并在岩浆-流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中的成矿元素逐渐富集。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揭示,流速相对较低的流体有利于Cu、Mo和Zn等成矿元素从岩石中溶出,水-岩反应速率与流体流速基本成反相关,与流体在体系内的停顿时间成正相关,但反应速率是呈非线性变化的。成矿流体中的Cu可能主要是在超临界态流体中迁移,而在低于临界态条件下从流体中析出;在低于临界态的350℃温度条件下,Zn元素仍保持从岩石中呈大量溶出,可能因此导致了Cu、Zn等成矿元素在空间上常构成分带特征。同位素测年表明,区内金属成矿经历了海西期和燕山期两个时代,成矿作用时限分别为313.2±32.7Ma~290±10Ma(晚石炭世)和140.3±1.7Ma~134.2±3.9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但燕山期为主成矿期,中酸性侵入岩是铜(金、硫、铁)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海西期原始沉积矿胚层是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重要成矿场地准备,仅提供了很少的矿质。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成矿早阶段的流体为岩浆热液,主阶段和晚阶段有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参与,而一定深度岩浆房的流体和矿质补充对大规模的铜、金成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演化成矿概念,以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为背景,分析总结了铜陵矿集区的成矿地质演化历史。研究了矿集区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地球化学块体的关系,根据成矿时限与矿床储量相对丰度相关关系评估了燕山期铜矿成矿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找矿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4-06-01)
王勇[5](2002)在《西秦岭晚古生代地层地球化学动力学及盆地—造山—成矿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造山带为秦岭造山带的西段,是该造山带一个重要的矿集区。西秦岭地区的研究工作历来是以铅锌矿、金矿的研究为主的。但大量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对西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其与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性的研究工作。秦岭的大地构造格局是以南北两条缝合带(商丹带和勉略带)为界与南北两大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分开,中间则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秦岭微板块。本文研究表明,东西秦岭存在很大的差别,结合前人在东秦岭的研究成果,本文建议将西秦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块,称为西秦岭地块。秦岭沉积盆地的范围位于南部志留系和北部李子园群之间,这样,西秦岭是一个由南北基底、中间盆地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演化体系。晚古生代盆地研究表明,本区盆地具有南浅北深南缓北陡的不对称形态、偏离沉降中心的热活动、向南倾、向北发展的主同生断裂活动等特征,属于一种伸展构造产生变质核杂岩的盆地模式,吴家山背斜核部对应于变质核杂岩的隆升部位。本文将该盆地称为伸展盆地。晚泥盆世开始西秦岭北部发育前陆盆地,从而形成了一个北部前陆盆地、南部伸展盆地的盆地组合。从晚泥盆世后,本区始终处于一种东部不断抬升、盆地不断向西部发展的状态之中。中叁迭世,由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本区盆地内发生了一次强烈的裂陷活动。整个盆地属于一个统一的盆地演化系统。本文建立了该盆地的演化模式并分析了其完整的演化过程。逆冲推覆构造是西秦岭造山的主要构造形式,东部复杂,强烈,南北各有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西部简单,强度稍弱,是一种单向逆冲推覆构造。造山期后伸展以走滑作用为主,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岩体分布总体受盆地演化期两组同生断裂的控制。本文还讨论了地层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不同时代、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等地层中的成矿元素与微量元素含量等的对比工作。研究了逆冲推覆构造和水热事件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发现逆冲推覆构造能导致地层中的流体活动引起多数元素向逆冲前锋迁移。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重点铅锌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要的变质水热事件可分为叁期,流体有地壳和地幔两种来源;厂坝铅锌矿床的形成与深部岩浆和热液流体有关;气体可携带金属从深部进入浅部。并且通过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变质作用能使含矿元素迁移,有利于矿床形成。伸展盆地的变质核杂岩演化规律、同生断裂活动的特征等方面制着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的形成,中泥盆统地层是有利的赋矿层位。综合分析石炭系和二迭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在盆地西部的石炭系和二迭系地层内形成这种类型铅锌矿的可能性很小。本区金矿按基本成矿机制可以分为构造控矿型和岩体控矿型两种。前者主要是在构造作用下形成,主要形成于强构造变形区。后者主要与岩体有密切的关系,受岩体侵位裂隙控制,区域分布与岩体分布特征相似。总结起来,金矿的形成主要是受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印支—燕山期造山期后伸展作用控制。总体来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从盆地到造山至造山后的伸展整个过程中的构造演化、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等几个重要的课题,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也为西秦岭地区的基础研究、地调及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研究视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2-08-01)
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6](2000)在《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 ,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主要有动热退变质作用、剪切 -扭动裂隙成矿作用、构造带内岩石与流体交换作用、构造扩容带成矿作用 ,这些成矿成晕作用均发生在特定的构造动力学系统中(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00年02期)
张连昌[7](1999)在《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晚古生代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弧岛带的北缘。金(铜)矿床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发生的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之间的碰撞—韧性剪切作用,而主要金(铜)矿床的就位受区域左行剪切作用动力学机制的控制。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主要矿床类型有剪切带蚀变岩型、浅成热液石英脉型、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叁类,前者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具多源性,后二者成矿物质分别来自火山岩和花岗岩,成矿流体分别来自大气降水和岩浆水。 本文重点对该金铜矿带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构造动力学研究表明,西滩金矿成矿期构造差异应力大小为72.8~76.6MPa,容矿断裂构造呈现脆性破裂和脆性扩张的演化过程;康古尔金矿床成矿构造差异应力值为101.3~133.2MPa,构造呈现脆韧性剪切变形到脆性剪切破裂的演化过程。成矿流体输运动力学研究方面,探索应用适合于有压涌流的Bernoulli方程来描述沿较宽大裂隙充填的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流体上涌流动的动力学机制和流动速率;应用变换后的Darcy定律来描述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热液运移过程的渗流问题,为定量研究成矿流体运移机制进行了大胆尝试。成矿反应体系及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热液金矿床的成矿反应体系可分为成矿反应、控制反应和缓冲控制反应叁类,叁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控制,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矿石组构及石英结晶度测试可为估计溶液SiO_2过饱和度、结晶速率等结晶动力学条件提供信息。进一步研究表明,富矿石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动力学性质转化和体系热力学演化的耦合作用所控制。 本文还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成矿(动力学)模式,并为进一步地找矿预测工作指出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1999-09-01)
张连昌,姬金生,赵伦山[8](1999)在《东天山西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滩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晚古生代火山岛弧带,属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矿床控矿构造为破火山口放射状和环状断裂系统。成矿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热液组成,其运动状态表现为沿较宽大断裂裂隙快速(上涌)流动。沸腾作用是主要的一种动力成矿机制,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为主。成矿反应系统包含成矿反应、控制反应及缓冲控制反应3类,动力学条件对成矿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叶荣,赵伦山,沈镛立,王振海,诸惠燕[9](1997)在《义兴寨金矿成矿作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山西义兴寨金矿床成矿构造动力学条件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认识: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被划分为脆性破裂和脆韧性张开两个阶段。其中断裂的脆性构造动力学条件在成矿作用早期控制成矿体系内的成矿反应快速进行,沉淀出体系物质;断裂的脆韧性构造动力学条件在成矿作用的中晚期控制成矿反应缓慢进行,分异沉淀出体系物质。在这两种构造动力学环境中形成元素金的两种赋存状态即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1997年01期)
谭凯旋,张哲儒,王中刚[10](1996)在《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地洼盆地中的砂岩铜矿床进行了化学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矿源岩中以辉铜矿和黄铜矿最有利于溶解和迁移,NaCl对Cu的溶解和含矿流体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溶液中Cu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其中以一价铜氯络合物为主;温度的降低和溶液中性化导致了络合物的失稳、分解和铜矿物的沉淀。铜矿物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制约了砂岩铜矿中以辉铜矿为主及矿床分带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1996年03期)
成矿化学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深入研究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质背景、流体包裹体特征、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事件关系密切的脉岩年龄的基础上对小西南岔金铜矿的有了如下的认识。在矿床地质上,矿体严格受NNW-SN向断裂的控制,北山矿段矿体以细脉浸染状、硫化物石英脉状矿体为主,而南山矿段主要以致密块状、角砾状及硫化物石英脉状矿体为主;北山矿段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330~430℃之间,晚期均一温度在240~280℃之间,南山矿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北山低,在270~360℃之间。包裹体中子矿物的存在表明流体经历了早期氧化状态到晚期还原状态的转变。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初始热流体来自有地幔柱型地幔/软流圈流体参与的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北山矿段细脉浸染型矿体是热流体上升、沸腾的前缘流体与年轻地壳流体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后结晶形成,南山矿段硫化物石英脉是热流体以充填方式为主沉淀结晶形成,南山矿段热液充填角砾状矿石(体)与北山矿段硫化物石英脉是热流体晚阶段沸腾与充填作用形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脉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表明成矿的截至时间为102Ma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矿化学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彤.中低温成矿过程的锰镁碳酸盐矿物化学动力学与矿物成因[J].矿床地质.2007
[2].赵俊康.延边小西南岔金铜矿成矿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
[3].张荣华,胡书敏,姜璐,童建昌,李小平.开放体系化学动力学实验和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及重要金属矿来源-迁移-堆积过程[C].“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2006
[4].李进文.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
[5].王勇.西秦岭晚古生代地层地球化学动力学及盆地—造山—成矿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
[6].方维萱,李亚林,黄转莹.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7].张连昌.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铜矿带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9
[8].张连昌,姬金生,赵伦山.东天山西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
[9].叶荣,赵伦山,沈镛立,王振海,诸惠燕.义兴寨金矿成矿作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J].现代地质.1997
[10].谭凯旋,张哲儒,王中刚.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