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物理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朝[1](2020)在《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航海技术专业围绕船舶驾驶岗位职能为航运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的船舶驾驶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探索资源库服务航海教育的教学实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资源库应用、确保资源库的生命力,对提高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外混合教学和资源库应用现状、研究基于资源库开展混合教学的可行性、构建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中展开了混合教学实践,对混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资源库为依托的混合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课程评价机制的多元化、能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资源库与混合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混合教学的开展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基于资源库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双重混合,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内容设计、线上自主学习实施、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教学效果反思总结”的混合教学模式,这丰富了航海技术专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领域的研究。混合教学的应用,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促进了资源库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学习效果的动态跟踪、提升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混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等提出了挑战,对学校有关混合教学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反馈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赵冲[2](2020)在《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能力,而创客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小学、高校纷纷开始开展创客教育的相关实践,创客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开展的新取向。COOC(Collaborative Open Online Course,协作式开放在线教程)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拥有开放、多人协作、更新快捷等优势,目前已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中。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可知创客教育领域以实践性、嫁接性研究居多,而理论建构不足。创客教育理论体系涉及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创客空间学习环境构建、创客教育模式构建、资源建设与使用机制等领域。因此,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为创客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并丰富创客教育的理论成果。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模式构建:分析了COOC平台的特点,通过梳理国内外创客教育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了创客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包括目标、培养流程以及实现条件,在创新教育、项目学习、“做中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2)模式应用:选取了兰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7名,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了两轮创客实践,并针对实践中暴露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模式。(3)模式应用效果评价: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创客作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对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习者的创客作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这说明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高筱卉[3](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楚广勇,卞宝安[4](2019)在《基于雨课堂与PagamO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MOOC在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在大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兴趣。本文基于以上的问题,重点探索在高校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式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案例教学,利用雨课堂和Pa Gam O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
韩思思,罗莹[5](2018)在《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核心期刊论文,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近10年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显示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一是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主要研究高校大班物理课的教学方法,以慕课、翻转课堂最具代表性;二是物理实验教学,包括有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实验教学中都有很多应用.最后,基于近10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发展,提出了对其未来的展望
谭积斌[6](2018)在《美国大学STEM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马祖尔团队翻转课堂实践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剧了知识经济的发展,STEM(理工科)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尽管我国理工科人才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人才质量却面临严峻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在大学理工科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理工科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全球教育研究领域最高奖:密涅瓦奖(Minerva)的获得者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领衔的科研团队以“PI教学法”为核心教学方法,借助特定的技术工具,在美国大学STEM专业课堂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历时28年的优化迭代,逐渐形成一套能有效提升STEM人才质量的,并得以广泛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研究以马祖尔团队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于教改过程中的技术工具应用,希望了解他们使用了哪些技术工具?如何应用这些教学技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结合解决了什么教学问题?有何经验可资借鉴?对我国未来大学理工科课堂教学改革有何启示?这也是当前国内STEM(理工科)教育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翻译大量相关的外文文献,整理归纳马祖尔团队教学改革的缘起、理念、历程、方法与应用技术及其应用原则,以全面认识整体改革实践。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与评价国内基于PI教学法的翻转课堂应用案例,推动PI教学法的本土化进程。最后基于笔者对马祖尔团队教改的总体认识,评述马祖尔团队教改。利用比较分析法,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对大学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马祖尔团队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自下而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实践,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理工科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们秉持一贯的科学态度与原则看待教学,主张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基于科学发现的改革理念是马祖尔团队长期改革的动力所在。其教改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完善与推广阶段。在整个改革历程中,他们不断基于科学发现——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断优化与迭代课堂教学,是教改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PI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方法,所有教学策略、手段都是围绕PI教学法的实施需求而选择应用的。在教改历程中,马祖尔团队围绕PI教学法开发了四种技术工具,分为应用于课堂交互的课堂应答系统和课外在线学习的在线交互系统。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管理与监测学生自学,协助教师分析学习,调控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应用技术支持PI教学时需要借助特定的评价机制,保障课前预习的有效进行。笔者通过E-mail访谈马祖尔教授,他认为技术能够优化国内同应用PI教学的共性问题。基于对马祖尔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1.马祖尔团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一批翻转课堂实践者;2.将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和教学互动的工具能促进STEM(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深度学习;3.教学基础的科学化和教学设计的精致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4.教育工程学的改革方向能够使STEM课堂教学改革更具可行性。马祖尔团队的课堂教学改革能为我国大学理工科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如下启示:1.必须将教学方法的改革置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2.夯实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发现基础;3.基于教学方法需求开发与应用技术才能使教学信息化更富生命力;4.用教育工程学思维引领更卓越的教学。
赖志欣[7](2018)在《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的行动计划首次被提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提出应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其中包含是三方面: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很显然,“互联网+教育”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特别是各种新型的社交媒体迅猛发展和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链接更倾向于使用微博、微信、QQ等“移动即时通讯(Mobile instant messaging,MIM)应用程序[2]”,来实现高时效、多样化的信息交流。MIM应用程序拥有随时随地可被运用的突出性能,在创造新型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方面发展潜力巨大,移动学习模式必将成为“数字化一代”[3]大学生之间流行的新型学习方式。最近两年,基于智能手机开发出的各类智慧学习APP发展迅速,以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合作开发的智慧学习平台“雨课堂”为代表,还包括“Google Classroom”、“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已经被各高校争相研究实践。本文正是将智慧学习平台雨课堂应用到大学必修课程《大学物理》授课过程中进行混合式学习和教学的实践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1)通过大量阅读与混合式教学相关的文献,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及SPSS等软件,分析总结出新型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建构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模式;(3)在大学必修课程《大学物理》授课过程中实践应用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过程模式,并且通过期末综合测评、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综合分析研究其学习效果,师生对于此类混合式教学的态度、评价,及其优势、不足等等。经研究表明,雨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工具是有助于教学的,并且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但是如何确保雨课堂在混合式学习与教学中的适当充分运用,如何对其教学影响进行科学测评,由于时间和学科的限制本研究是否具有普适性,仍需更多的教学实践来探索。
李家春[8](2017)在《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学习技术和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教与学带来了新的价值与使命,智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高端形态,对于变革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新范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的呼声也越来越响。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学习系统,最大限度的挖掘智慧学习的功能和应用,实现“智慧化”学习,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其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课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时容易产生信息“迷航”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结合教育教学原理研究《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适应性的学习资源,跟踪记录学习情况,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技术”的研究思路。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智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然后开展问卷调查,对当前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构建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在线学习情况,研究影响学习风格的要素,并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学习风格初始化模型;分析智慧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环节,设计基于微知识点的自组织学习模式;利用本体技术搭建大学物理知识库,并基于Apriori算法实现知识点、学习路径的推荐;设计智慧学习评价,帮助学习者记录学习过程、诊断学习效果,促进智慧化学习;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趋势,采用当下最流行的前端技术 HTML5,以及 JavaScript、jQuery、CSS、JqueryMobile 实现前端界面和逻辑调用,结合登录模块、学习风格测试模块、学习模块、跟踪记录模块进行界面展示。
万海青[9](2014)在《“云计算”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师基础物理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云计算"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师基础物理课进行了一些探讨,从教学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物理的微课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应用微课教学时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有借鉴意义。
李腾,张晴,韦艳[10](2011)在《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探索了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物理"的网络教学模式,通过近年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实践,把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相结合,构建"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二、大学物理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物理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混合学习的相关研究 |
1.2.2 教学资源库相关研究 |
1.2.3 航海技术专业混合教学现状 |
1.2.4 研究文献总体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资源库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
2.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1.1 学生特征分析 |
2.1.2 课堂教学情况 |
2.2 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
2.2.1 目的性原则 |
2.2.2 双主体原则 |
2.2.3 “3R”原则 |
2.2.4 各要素优化组合原则 |
2.3 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可行性分析 |
2.3.1 资源素材支持的可行性 |
2.3.2 教学功能支持的可行性 |
2.3.3 过程数据记录的可行性 |
2.3.4 技术设备支持的可行性 |
2.4 基于资源库的混合教学设计过程 |
2.4.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
2.4.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2.4.3 线上资源开发设计 |
2.4.4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
2.4.5 混合教学评价设计 |
2.5 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结果 |
3 资源库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实践 |
3.1 混合教学实践准备 |
3.1.1 授课对象选择 |
3.1.2 授课对象分析 |
3.1.3 授课内容选择 |
3.1.4 教学目标设定 |
3.1.5 教学实施环境 |
3.2 教学实践过程 |
3.2.1 自主学习内容设计 |
3.2.2 线上自主学习实施 |
3.2.3 课堂师生互动教学 |
3.2.4 教学效果分析总结 |
4 混合教学效果分析 |
4.1 学生过程性数据评价 |
4.1.1 自主学习情况 |
4.1.2 教学效果反馈 |
4.1.3 个人能力发展 |
4.2 教师同行评价 |
4.2.1 教师自我评价 |
4.2.2 校内督导评价 |
4.2.3 校外专家评价 |
4.3 技能鉴定评价 |
4.4 教学实践反思 |
4.4.1 教师方面 |
4.4.2 学生方面 |
4.4.3 管理机制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项目设计 |
附录2:《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
附录3: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调查问卷 |
附录4:《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能力训练任务设计 |
附录5:《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混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与时俱进:创客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开展的新取向 |
1.1.2 目前现状:我国创客教育处在探索阶段 |
1.1.3 试验构想:COOC平台为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Github、Gitbook与 COOC平台 |
2.1.2 创客教育 |
2.1.3 创客空间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 |
2.2.2 COOC平台的研究现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创新教育 |
3.2 项目学习理论 |
3.3 “做中学”理论 |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构建 |
4.1 COOC平台对创客教育的支持 |
4.1.1 COOC平台的特点 |
4.1.2 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空间 |
4.2 构建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 |
4.2.1 国内外创客教育模式分析 |
4.2.2 创客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分析 |
4.2.3 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的构建 |
第五章 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
5.1 创客实践概述 |
5.2 第一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协作编写”的实施、评价与反思 |
5.2.1 第一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协作编写”的实施 |
5.2.2 第一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协作编写”的评价 |
5.2.3 第一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协作编写”的反思 |
5.3 第二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迭代更新”的实施、评价与反思 |
5.3.1 第二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迭代更新”的实施 |
5.3.2 第二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迭代更新”的评价 |
5.3.3 第二轮创客实践:“在线教程迭代更新”的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4)基于雨课堂与PagamO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
2 改革方案 |
2.1 雨课堂+Pagam O在大学物理课堂中的使用 |
2.2 雨课堂+Pagam O在大学物理课下与课堂教学相互辅助 |
3 研究方法 |
3.1 教师方面 |
3.2 学生方面 |
4 问题检验 |
5 结论 |
(5)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对象 |
3 数据与分析 |
3.1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
3.1.1 慕课与翻转课堂 |
3.1.2 同伴教学法 |
3.1.3 互联网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
3.1.4 双语教学 |
3.1.5 其他教学研究 |
3.2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研究 |
3.2.1 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
3.2.2 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促进 |
3.2.3 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 |
3.2.4 实验评价方式的创新 |
4 总结与展望 |
(6)美国大学STEM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马祖尔团队翻转课堂实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PI教学法在STEM(理工科)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3.2 大学教学互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改革缘起与理念 |
2.1 改革缘起 |
2.2 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革过程与方法 |
3.1 改革历程 |
3.2 改革方法 |
3.2.1 主要的教学方法 |
3.2.2 迭代与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教学法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
4.1 技术开发与应用 |
4.1.1 课堂应答系统:Clicker |
4.1.2 课堂应答与交互系统:LearningCataytics |
4.1.3 文本标注系统:Perusall |
4.1.4 互动学习工具包:InteractiveLearningToolkit |
4.2 技术应用原则分析 |
第5章 国内应用案例分析 |
5.1 北京师范大学的应用案例 |
5.2 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案例 |
5.3 高中物理课程的应用个案 |
5.4 国内应用案例分析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对马祖尔团队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评述 |
6.1.1 马祖尔团队教改是大学教学翻转课堂最早、最具影响的实践案例 |
6.1.2 技术是构建互动的深度学习课堂必不可少的工具 |
6.1.3 教学基础的科学化和教学设计的精致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支撑 |
6.1.4 走向教育工程学思想的教学是大学理工科教学的重要趋势 |
6.2 对大学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发展的启示 |
6.2.1 将教学方法改革置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 |
6.2.2 夯实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发现 |
6.2.3 基于教学方法需求开发与应用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
6.2.4 用教育工程思想引领更卓越的教学 |
第7章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7.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与Mazur教授的E-mail访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的时间和载体特征 |
1.2.2 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
1.2.3 现在流行的智慧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混合式教学(B-learning) |
2.1.2 智慧教学平台 |
2.1.3 微信公众平台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2.2.3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
2.2.4 教育传播理论 |
第3章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3.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3.2 前期分析 |
3.3 教学活动及管理设计 |
3.3.1 教学活动设计 |
3.3.2 教学管理设计 |
3.4 教学方法设计 |
3.5 教学评价设计 |
第4章 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
4.1 《大学物理》课程概要 |
4.2“教学-教学管理-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
4.2.1 前期分析与实践 |
4.2.2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
4.2.3 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
4.3 应用研究:学习效果 |
4.3.1 学习者前端分析调查 |
4.3.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应用情况调查 |
4.3.3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效果访谈 |
4.4 应用研究:教学效果 |
4.5 应用研究: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学习者前端分析调查问卷 |
附件C 雨课堂使用者态度调查问卷 |
附件D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效果访谈问题(学生版) |
附录E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访谈问题(教师版) |
(8)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有关智慧学习的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的方法与设计 |
1.2.2 结果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智慧与智能 |
2.1.2 智慧学习系统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学习分析 |
第3章 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教学分析 |
3.1 大学物理课程分析 |
3.1.1 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 |
3.1.2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3.1.3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3.1.4 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关于大学物理学习风格的研究 |
3.2.1 学习风格要素分析 |
3.2.2 学习风格要素的确定 |
3.2.3 测量问卷的设计 |
3.2.4 调查结果分析 |
3.3 智慧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 |
3.3.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3.2 学习模式设计 |
第4章 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设计 |
4.1 整体设计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特征分析 |
4.1.3 总体结构设计 |
4.1.4 系统学习流程设计 |
4.2 学科领域知识库建模 |
4.2.1 知识库的内涵 |
4.2.2 本体理论与知识库构建 |
4.2.3 基于本体的大学物理知识库构建 |
4.3 学习路径的建立和应用 |
4.3.1 学习路径及其设计意义 |
4.3.2 基于Apriori的学习路径推荐算法 |
4.4 智慧学习评价 |
4.4.1 发展性评价理念 |
4.4.2 数据分析与科学量化 |
4.4.3 理解性学习评价 |
第5章 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开发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技术基础 |
5.2.1 Python |
5.2.2 Mysql |
5.2.3 HTML5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主操作界面 |
5.4.1 登录模块 |
5.4.2 学习风格测试模块 |
5.4.3 学习模块 |
5.4.4 跟踪记录模块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理工科大学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C 理工科大学生物理学习风格调查 |
(9)“云计算”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师基础物理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 对微课的三大教学模块进行开发设计 |
1. 设计出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
2. 制作微课及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
3.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二大学物理课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
1. 微课视频内容应结构紧凑, 体现知识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
2. 除了微视频, 还应提供完整的配套教学资源, 加强网络支撑环境的建设 |
3. 利用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 通过团队协作, 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 |
(10)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实践 |
1. 构建基本知识探究平台 |
2. 习题与解答 |
3. 课外知识疑难问题解答 |
三、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网络交流能力的要求 |
四、结语 |
四、大学物理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航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航海仪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D]. 李彦朝.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基于COOC平台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D]. 赵冲. 兰州大学, 2020(01)
- [3]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雨课堂与PagamO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J]. 楚广勇,卞宝安.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9(02)
- [5]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J]. 韩思思,罗莹. 大学物理, 2018(06)
- [6]美国大学STEM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马祖尔团队翻转课堂实践的分析[D]. 谭积斌.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7]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赖志欣. 湖南大学, 2018(06)
- [8]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家春. 湖南大学, 2017(07)
- [9]“云计算”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师基础物理课中的应用[J]. 万海青. 学园, 2014(30)
- [10]大学物理网络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李腾,张晴,韦艳.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