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震中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中,断层,卡拉,吉隆县,智利,滑坡,山脉。
震中距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郑之光,柴森,邱勇[1](2018)在《一种多参数震中距估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震中距估算是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预警时效性要求,需在P波到达后几秒内发出地震预警信息。然而,对于一次危害性的地震而言,地层地破裂往往不会在几秒内结束,故采用单一参数的震中距估算方法不能对震中距进行准确有效的估算。本文在对比了常规Odaka估算方法与Allen估算方法,在常规方法上提出了一种综合震中距估算法,通过天然地震数据的验证,本文提出的综合法考虑了多种参数的对震中距估算的影响,将多个参数与震中距进行多元线性拟合,计算精度较采用单一参数的方法精度更高,该方法在实时地震预警中具备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35期)
张吉晗[2](2018)在《山脉震中距对地震动山体地形效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山体地形效应易加重山区震害,威胁山区基础设施安全,研究山脉震中距对山体地形效应的影响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谱元法,定量研究山脉与断层走向平行时,山脉震中距与震源埋深比值改变对山体地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l/h<5时,迎侧坡面PGA小于背侧坡面PGA,坡面PGA放大系数可达1.7。△l/h≥5时,坡面PGA呈明显缩小现象;(2)△l/h≥5时,坡面PGD与PGA响应规律有明显差异,坡面PGD出现明显放大现象,PGD放大系数最大可达1.7。(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张效亮,张郁山,吴昊[3](2018)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中距和断层源距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虚拟断层法"给出了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中距和断层源距转换关系。首先,根据已有资料利用经验公式确定虚拟有限断层破裂参数(L,W,Ф,δ,Z_(TOR),hypX,hypY),针对断层走向Ф没有经验公式可用的情况,给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断层走向确定方案。然后,利用上述7个破裂参数,联合震中距R_(EPI)和场点震中方位角θ,或者震中经纬度LL_(EPI)和场点经纬度LL_(SITE),计算4个断层源距(R_(JB),R_(RUP),R_X,R_(Y0)),无需获取有限断层模型端点经纬度。在此基础上,初步对比了震中距R_(EPI)和断层源距(R_(JB),R_(RUP))的差异及其对PGA的影响,总体上存在R_(EPI)≥R_(JB)和R_(EPI)≤R_(RUP),R_(EPI)产生的PGA介于R_(RUP)和R_(JB)之间,距离差异和PGA差异都随震级增加而增大,随距离增加而缩小最后趋于一致。本文方案可以较好的处理震中距和断层源距引起的地震动差异问题,在地震动预测图ShakeMap制作、核电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新的水工建筑设定地震反应谱确定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1期)
张宝龙,倪四道,孙道远,沈智超[4](2016)在《利用小震中距PcP前驱波研究D〞层小尺度不均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D〞层是地核地幔物质能量及角动量耦合的关键场所,具有高度不均匀性,但是人们对小尺度不均匀性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Mancinelli&Shearer(2013)拟合全球迭加的PKP前驱波包络线得出下地幔小尺度不均匀体平均速度扰动为0.1%,几何尺度约为8 km。而Vidale&Hedlin(1998)基于PKP前驱波得出汤加北部核幔边界上方60 km范围内小尺度速度扰动则高达10%-15%。另外,Earle&Shearer(2001)利用Pdiff尾波得到地幔速度扰动约为1%,不均匀体的几何尺度约为2 km。然而PKP(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6-10-15)
吴利军,冯琼松,张波[5](2016)在《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天堂河台2008年一2014年体应变观测结果,对中国大陆及临区M_s≥6.0级和全球MCS≥7.0级地震的同震地震波最大振幅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了震级的统计公式为M_S~*=0.371NA_(max)+0.571nD+0.07。由震级统计公式推导出最大振幅的理论值公式为A_(max)=e~(2.7(M_S~*-0.07))D~(-1.54),这种关系表明,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随震级的增大呈指数函数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且与两者的乘积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高采样率前兆仪器应用于地震监测的必要性,并对未来精确的地震预报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付丽丽[6](2015)在《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4月25日电(记者付丽丽)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为尼泊尔着名旅游城市博卡拉。 这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陆地上的第5次(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4-26)
秦满忠,李顺成,刘旭宙,张淑珍,张元生[7](2015)在《核幔界面衍射波P_(diff)震相最大记录震中距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利MS8.8特大地震在甘肃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最大震中距达179.7°,通过读取该地震初至震相的观测走时,计算该震相的平均观测慢度为4.104s/°,与Pdiff震相的理论慢度4.439s/°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甘肃数字测震台网和甘东南野外观测流动台阵独特的地理位置,记录到了至今全球最大震中距(179.7°)的核幔界面衍射波Pdiff震相;Pdiff震相起始观测走时明显滞后于IASP91理论走时;核幔界面复杂的形态对不同方位传播的Pdiff震相观测走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程钰翔[8](2014)在《基于P波包络的震中距和震级快速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预警是高速铁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可为高速铁路地震紧急处置提供信息,减轻直接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本文面向中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迫切需要,以日本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为依据,对基于单台P波的震级和震中距快速估算开展研究。主要利用单台强震动观测记录P波到来后初始阶段的包络信息,研究幅值增长率(P波包络初始阶段的斜率)与震中距的线性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P波包络面积与幅值增长率作为参数的多参数回归估算震级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P波幅值增长率估算震中距的B-Δ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基于日本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建立了幅值增长率与震中距的线性回归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震中距估算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2.提出了两个用于震级快速估算的P波特征参数:加速度包络面积S a和速度包络面积S v,分析了这两个特征参数与震级的关联性,以日本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为依据,分别建立了加速度包络面积S a和速度包络面积S v与震级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与位移幅值Pd估算震级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速度包络面积S v与位移幅值Pd得到的震级估算结果趋于一致。3.以速度幅值Vm ax、位移幅值Pd、加速度包络面积S a、速度包络面积S v、P波包络参数A值和幅值增长率B值作为回归参数,建立了多种组合形式、多特征参数与震级的线性回归关系,并对不同组合形式的回归关系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速度参数(加速度包络面积S a和速度幅值Vm ax)、位移参数(速度包络面积S v和位移幅值Pd)、P波包络参数A值和幅值增长率B值作为回归参数的震级估算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震级估算的误差,并改进大震时的震级低估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4-06-01)
夏长华,郭龙[9](2014)在《大地震震害与震中距或断层距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震中距作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参数,是地震现场快速评估的重要指标。根据汶川Ms 8.0级地震中378座严重震损土石坝的坐标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不同梯段断层距和震中距下土石坝震损密度分布规律。对土石坝震损比例与震中距和断层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震损数量与震中距、断层距的关系式。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中土石坝的震损密度与断层距的相关性大于震中距。认为大震中宜采用断层距为评估现场震害的指标,中小震则宜选用震中距指标。(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1期)
乔建平,黄栋,杨宗佶,孟华君[10](2013)在《汶川大地震诱发滑坡的震中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地震滑坡规模(体积)类型5级划分法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区的2个宏观震中(映秀、北川)烈度I0≥XI极震区(10个县市)的地震滑坡震中距进行了讨论。其中地震滑坡随震中距分布基本符合正弦、高斯和指数衰减规律。极震区最大滑坡震中距可达120km,最小滑坡震中距可达0.25km。结果表明,地震诱发滑坡的规模(体积)和分布范围都与震中距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震中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动山体地形效应易加重山区震害,威胁山区基础设施安全,研究山脉震中距对山体地形效应的影响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谱元法,定量研究山脉与断层走向平行时,山脉震中距与震源埋深比值改变对山体地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l/h<5时,迎侧坡面PGA小于背侧坡面PGA,坡面PGA放大系数可达1.7。△l/h≥5时,坡面PGA呈明显缩小现象;(2)△l/h≥5时,坡面PGD与PGA响应规律有明显差异,坡面PGD出现明显放大现象,PGD放大系数最大可达1.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中距论文参考文献
[1].刘超,郑之光,柴森,邱勇.一种多参数震中距估算方法[J].价值工程.2018
[2].张吉晗.山脉震中距对地震动山体地形效应影响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3].张效亮,张郁山,吴昊.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中距和断层源距转换[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4].张宝龙,倪四道,孙道远,沈智超.利用小震中距PcP前驱波研究D〞层小尺度不均匀性[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2016
[5].吴利军,冯琼松,张波.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探讨[J].震灾防御技术.2016
[6].付丽丽.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N].科技日报.2015
[7].秦满忠,李顺成,刘旭宙,张淑珍,张元生.核幔界面衍射波P_(diff)震相最大记录震中距探讨[J].地震学报.2015
[8].程钰翔.基于P波包络的震中距和震级快速估算[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9].夏长华,郭龙.大地震震害与震中距或断层距的相关性[J].工业建筑.2014
[10].乔建平,黄栋,杨宗佶,孟华君.汶川大地震诱发滑坡的震中距[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