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论文摘要

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28000km2,发育白垩纪、古近纪陆相沉积地层,是一个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富含孢粉、介形虫等门类的化石。江汉盆地沉积了近万米的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陆相碎屑岩,白垩纪至古近纪陆相沉积地层发育良好。申科1井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为一口连续取心的科探井。本文利用申科1井岩心资料,对红花套组、渔洋组的孢粉化石展开了分析。孢粉化石主要分布于渔洋组和红花套组,以裸子植物含量多为特征,被子和蕨类植物含量次之。本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恢复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时期的孢粉记录。该界线时期记录了恐龙灭绝等生物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距今大约66Ma。地球上大约四分之三的生物在这一时期灭绝,标志地球上的环境及生物演化曾经出现一次很大的波折,研究这条界线对研究地史时期地球环境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孢粉学的角度来探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渔洋组中的位置,以及界线上下孢粉的演化。另一方面,为解读湖北省中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和植被演变提供孢粉学和地层学证据,以恢复江汉盆地古新世的古气候环境。本文采用氢氟酸-重液浮选法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识别出蕨类植物孢子14属,裸子植物花粉14属,被子植物花粉42属。自下而上识别出两个化石组合:(1)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组合、(2)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Nanlingpollis组合。组合1位于红花套组上段和渔洋组下段,所含化石较少;组合2位于渔洋组上段,所含化石相对丰富,组合1所含化石稀少可能是由于膏盐层所含盐分高,不利于保存孢粉化石,也可能是发生了植物消亡事件。组合1中,松科和麻黄科含量较高。组合2中,雏囊粉属、漆树粉属、芸香粉属、南岭粉属均为古新世常见粉属,所以组合2时代为古新世。而组合1丰度和分异度都不如组合2,又缺乏晚白垩世常见属种克拉梭粉属和江汉粉属等证据。本文暂且将组合1也归入古新世。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可能位于组合1之下。由于红花套组上段及渔洋组下段所含孢粉的丰度和分异度不高,本文选取富含孢粉化石的渔洋组上段岩心进行定量分析。所含孢粉显示,当时植被主要以针叶林为主,认为其总体上反映了一种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系之交的孢粉学研究进展
  •     1.2.2 国际白垩-古近系界线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分析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完成工作量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简介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江汉盆地构造演化
  •   2.3 渔洋组概况
  •   2.4 渔洋组生物地层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野外观察剖面概述及岩心工作情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氢氟酸-重液浮选法
  •     3.2.2 制片
  •     3.2.3 孢粉化石的鉴定、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晚白垩世-早古近纪东南区孢粉植物区系和组合序列
  •   4.1 晚白垩世东南区旱生孢粉植物区系
  •   4.2 古近纪东南区孢粉植物区系和组合序列
  • 第五章 江汉盆地重要孢粉属种描述
  • 第六章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系孢粉分布
  •   6.1 江汉盆地渔洋组孢粉组合特征
  •     6.1.1 渔洋组下段孢粉组合
  •     6.1.2 渔洋组上段孢粉组合
  •   6.2 申科1井孢粉组合特征
  •     6.2.1 组合1 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组合
  •     6.2.2 组合2 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Nanlingpollis组合
  • 第七章 孢粉地质年代讨论与化石组合对比
  •   7.1 化石组合时代讨论
  •   7.2 白垩-古近系界线位置
  •   7.3 孢粉化石组合对比
  • 第八章 孢粉化石气候特征
  •   8.1 渔洋组上段整体气候特征
  •   8.2 渔洋组上段纵向气候变化特征
  • 第九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9.1 结论
  •   9.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黄敏

    导师: 万晓樵,卢辉楠

    关键词: 江汉盆地,渔洋组,孢粉组合,古新世,古气候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52,41688103)

    分类号: Q914;P534.612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1173

    总页数: 64

    文件大小: 2724K

    下载量: 43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汉盆地东部第四纪钻孔地层与沉积环境[J]. 地球科学 2018(11)
    • [2].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下江汉盆地中、新生代幕式沉降与迁移[J]. 地球科学 2018(11)
    • [3].岩盐沉淀对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注入过程的影响: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3)
    • [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04)
    • [5].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盐间烃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6].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22)
    • [7].江汉盆地王北区块盐湖沉积和微相特征[J]. 四川地质学报 2008(03)
    • [8].江汉盆地盐间页岩油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4)
    • [9].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4)
    • [10].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滩坝砂沉积及分布特征[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1].江汉盆地陈沱口地区结构构造及演化特征[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8(04)
    • [12].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岩性岩相特征[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5)
    • [13].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二段油藏潜力的新认识[J]. 江汉石油科技 2010(01)
    • [14].江汉盆地典型二级构造带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3)
    • [15].低渗卤水盆地提高CO_2注入性的技术方法: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11)
    • [16].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非常规油藏成油潜力分析[J]. 矿物学报 2013(S2)
    • [17].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致密油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8].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 地质学报 2010(02)
    • [19].江汉盆地新沟嘴组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10)
    • [20].勘探开发研究院两个股份公司科研项目通过中期评估[J]. 江汉石油科技 2015(04)
    • [21].盐间泥质白云岩储层成像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1)
    • [22].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1)
    • [23].技术进步助力盐湖盆地钻井提速[J]. 中国石化 2009(02)
    • [24].江汉盐湖盆地盐间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03)
    • [25].江汉盆地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藏储层盐析伤害特征[J]. 特种油气藏 2019(06)
    • [26].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的中低温热年代学约束[J]. 地质学报 2013(08)
    • [27].新沟地区非常规油藏“甜点”预测[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1)
    • [28].江汉盆地牌洲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地震采集技术研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9(02)
    • [29].基于因子分析的江汉盆地第四纪沉积物源讨论[J]. 现代地质 2014(05)
    • [30].江汉盆地海相探区中寒武统盐下层勘探潜力浅析[J]. 海相油气地质 2011(01)

    标签:;  ;  ;  ;  ;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