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度理论论文_巴塔

导读:本文包含了捻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捻度,理论,力矩,纺纱,扭矩,摩擦,测量。

捻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巴塔[1](2003)在《转杯纺杯内捻度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转杯纺杯内捻度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主要服务于转杯纺针织纱的生产和转杯纱捻度测试仪产品的开发。全文由叁大部分组成:转杯纱捻度理论的研究现状;转杯纱捻度测试方法的试验研究;转杯纱降捻装置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这叁大部分内容本文共用六章的篇幅加以介绍,详见如下: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在转杯纱捻度测试方法和降低转杯纱捻度方面的研究现状。转杯纱捻度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所采用的捻度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及其试验结果分析。降低转杯纱捻度研究现状表明,假捻盘和阻捻装置等的作用对降低转杯纱捻度非常关键。此外,本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对加捻至断裂捻度测试法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可行性分析,并研制了基于此捻度测试机理的转杯纱捻度测试装置,应用该装置对转杯纱捻度进行了测试和相对于传统捻度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法所测得结果相对退捻加捻法而言,比较准确反映了转杯纱实际捻度,其捻度偏差最大时也只有5%。 第叁章通过建立剥离点附近虚拟捻陷现象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影响剥离点附近捻度水平的因素和其影响机理。在此理论的启发下,本章提出了可积极减小剥离点附近虚拟捻陷作用的边缘刻槽假捻盘,并对其作用进行了试验验证和成纱质量测试。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转杯纺纱自由纱段剥离点附近存在较大的虚拟捻陷作用,该作用使传递至剥离点及其后方的捻度减少,但通过纺纱工艺的合理搭配或假捻盘边缘刻槽等技术措施可减弱虚拟捻陷作用;边缘刻槽假捻盘可使转杯纱捻度降低4.5%左右;使用边缘刻槽假捻盘降低转杯纱捻度后,成纱棉结和细节有所减少,强力不匀减小、成纱条干无差异,尽管成纱毛羽和粗节有所增加、强力有所减小。 论文第四章建立了任意曲面阻捻器阻捻系数的理论模型。通过常见曲面阻捻器阻捻系数的数值模拟。对阻捻器阻捻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阻捻器阻捻系数模型的计算得出,曲面曲率对阻捻系数没有影响,纱线接触阻捻器时的偏转角对阻捻系数影响较大。在该理论指导下设计的四种阻捻器的最小捻系数试验较好验证了上述理论计算结果,其中叁平槽和叁斜槽阻捻器可降低转杯纱捻度20%左右。使用具有较好阻捻系数的叁斜槽和叁平槽阻捻器进行的成纱质量测试比较表明,使用阻捻器降低转杯纱捻度后,成纱条干、强力以及毛羽同不使用阻捻器相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条干和毛羽有所增大,而强力则有所下降,其他指标如棉结和粗节则没有显着差异,但18.2tex纱使用叁斜槽阻捻器后的细节数有显着性增大。叁平槽阻捻器和叁斜槽阻捻器的成纱质量指标间的差异不显着,但叁平槽阻捻器的强力变异系数相对叁斜槽要小。 论文第五章对假捻盘作用机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探索有利于降低转杯纱捻度的假捻盘。理论分祈结果表明,生产实践中使用的光滑表面假捻盘只有假捻作用,没有捻陷作用,更没有阻捻作用,但当假捻盘表面具有延伸至引纱管内的螺旋凸槽时,假捻盘则可有一定的假捻和阻捻作用,因此,这种假捻盘相对一般假捻盘更有利于降低转杯纱捻度。使用螺旋凸槽假捻盘降低转杯纱捻度后,成纱强力下降、毛羽增多、强力不匀增加。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贡献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3-11-01)

王善元,杨国荣,卢明德,杨秀芳[2](1999)在《低捻转杯纺纱理论分析——阻扭件、阻扭矩及其捻度分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杯纺纱过程中断头的主要部位在成纱形成过程的一段,此段捻度小、强力低.如果为了扩大转杯纱的应用范围以及改善转杯纱的有关性能,纺制低捻度转杯纱,则断头率进一步提高,生头成功率进一步降低.这里研究在转杯纺加捻区中加装阻扭件后,讨论分析加捻区中纺纱张力的变化,进而构成阻扭件产生的阻扭矩以及形成阻扭件前后区域捻度分布的变化并建立捻度分布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加装阻扭件后,成纱捻度不变,但提高了自由端成纱形成过程一段的捻度,这对降低断头率、提高生头成功率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纺织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魏铭森,陈蓉娟[3](1999)在《自由端摩擦纱捻度结构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在自由端摩擦纺凝聚和加捻过程中纤维的运动规律,推导获得了摩擦纱捻度结构的理论公式。由此公式所得到的摩擦纱的捻度结构形式为外层蓬松,中层紧密,核心无捻。这一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本文分析表明,摩擦纱这一独特的捻度结构的产生原因是当纤维进入纱尾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反向捻回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导致摩擦纺加捻效率甚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南通工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魏铭森[4](1991)在《测定低捻长丝纱线捻度的方法及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了测定低捻长丝纱线捻度的新方法,并通过试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1991年05期)

王兟,张知佑[5](1987)在《自捻捻度与纤维条捻度之间理论关系的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揭示了Ellis建立的自捻捻度与纤维条捻度之间的理论公式T_(ST)=T_2/2~(1/2)的不妥之处,从建立低张力、层状结构纱条的加捻力学模型出发,导出了T_(ST)=T_2/1.75的理论关系式。(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1987年11期)

捻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杯纺纱过程中断头的主要部位在成纱形成过程的一段,此段捻度小、强力低.如果为了扩大转杯纱的应用范围以及改善转杯纱的有关性能,纺制低捻度转杯纱,则断头率进一步提高,生头成功率进一步降低.这里研究在转杯纺加捻区中加装阻扭件后,讨论分析加捻区中纺纱张力的变化,进而构成阻扭件产生的阻扭矩以及形成阻扭件前后区域捻度分布的变化并建立捻度分布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加装阻扭件后,成纱捻度不变,但提高了自由端成纱形成过程一段的捻度,这对降低断头率、提高生头成功率有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捻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巴塔.转杯纺杯内捻度理论与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03

[2].王善元,杨国荣,卢明德,杨秀芳.低捻转杯纺纱理论分析——阻扭件、阻扭矩及其捻度分布模型[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

[3].魏铭森,陈蓉娟.自由端摩擦纱捻度结构的理论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1999

[4].魏铭森.测定低捻长丝纱线捻度的方法及理论[J].纺织学报.1991

[5].王兟,张知佑.自捻捻度与纤维条捻度之间理论关系的论证[J].纺织学报.1987

论文知识图

一1764根纤维在XOY平面上的投影一1664根纤维在纱线中的叁维立体转移曲...一5尘笼纱的捻度结构伺服电机运动曲线不同混纺比纱线的电镜照片不同捻度缝合线浸润树脂后尺寸图

标签:;  ;  ;  ;  ;  ;  ;  

捻度理论论文_巴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