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内生细菌论文_赵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内生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水稻,内生,种子,成熟期,群落,微生物。

水稻内生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赵霞[1](2019)在《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核心微生物组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植物内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植物体内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而且这些内生菌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有益功能,如促生、防病、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具有良好的农业应用前景。关于植物微生物组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如何确定其核心微生物组,现有研究证实,植物种子内存在着丰富的细菌群落,这些群落可能会成为下一代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并在世代间进行传播。相对于植物的根际和叶际微生物,种子作为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对其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至今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对其种子内生细菌的研究尤为落后。本课题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基因型的水稻亲代种子和其子代水稻根、茎、种子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进行调查,揭示水稻基因型与环境对水稻根、茎、种子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并确定水稻种子内生细菌核心微生物菌群。此外,利用来源追踪方法探讨水稻内生细菌的来源,从而探讨水稻内生细菌是否可以垂直传播及其来源途径。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a)基因型与环境对水稻内生细菌的影响:水稻各组织内生细菌α-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Chao指数以及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对水稻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但对水稻根、茎与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环境对水稻根、茎、种子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组成与结构均存在显着影响;环境变量对于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塑造更加重要;b)水稻种子中的内生细菌资源十分丰富,在门水平,有3个优势菌群(丰度大于1%),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科水平,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为最优势科;Venn图结果表明亲代与子代种子内生细菌100%共有OTUs有13个,其中10个OTUs为泛菌属(肠杆菌科,变形菌门);而亲代与子代种子内生菌80%共有OTUs有111个,67个OTUs为泛菌属(43.68%),这些OTUs均是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综上,水稻种子内生核心微生物组为泛菌属;c)来源追踪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种子内生细菌通过根和茎在种子间垂直传播,并且推测子代种子内生细菌主要源于其上一代种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黎鹏,黎娟,屠乃美,黄弘毅,谭格[2](2019)在《外源耐镉菌对水稻镉吸收和积累及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稻品种黄华占为试材,大棚盆栽水培水稻,添加耐镉内生细菌R3(Pantoea sp.)和R5(Stentrophomonas sp.)菌悬液(未施内生细菌菌悬液的为CK),研究外源耐镉菌对水稻植株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幵利用16S rDNA测序研究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盛期,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均能显着降低水稻植株各部位的Cd含量;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水稻地上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Escherichia/Shigella和Acinetobacter属在水稻植株内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R5菌株能够成功定殖到水稻的地上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韩如月,李睿瑞,杨帆,李红宇,钱永德[3](2019)在《一株水稻根内生拮抗细菌SM13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作物根内生细菌具有固氮、分泌激素、产生病原真菌抗性物质等特性,根系内生菌的分离及应用成为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关于盐碱地水稻根内生菌的分离与应用鲜有报道。【目的】从大庆盐碱地水稻根中分离内生细菌,筛选对植物真菌病害有拮抗作用的促生菌株,初步探讨其抑菌和促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和促生机理提供菌种资源。【方法】对水稻根表面灭菌后研磨涂布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和改良Salkowski比色法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并有分泌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鉴定、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结构基因以及srfA、ituA、fenB功能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水稻根部分离到一株内生细菌SM13,该菌株具有广谱性抑菌作用,对玉米新月弯孢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禾谷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9.38%、78.13%、53.12%、37.50%,分泌IAA的能力为5.56±0.41μg/mL (n=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结合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SM13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在pH 11.0、盐浓度10%的NA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耐盐碱性。【结论】水稻根内生菌SM13菌株具有耐盐碱性、促生和生防性能,可作为微生物农药及菌肥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唐军,罗辉[4](2018)在《种子内生细菌对黄华占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可以影响根系的生长与发育。通过砂培法比较分析了3株内生细菌对黄华占水稻根系活力、酶活及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内生细菌对黄华占根系鲜质量/干质量、根系活力、SOD/POD/CAT酶活性的影响不完全一致,但总体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菌株OH2的促生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陈苏,谢建坤,黄文新,陈登云,彭晓剑[5](2018)在《根际促生细菌对干旱胁迫下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根际促生菌蜡状芽孢杆菌F06菌株对不同干旱胁迫下水稻汕优63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水稻汕优63为种植材料,研究了轻度(LD)、中度(MD)、重度(SD)3个干旱强度下接种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F06对水稻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干旱胁迫(DS)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逐渐降低;而干旱胁迫下接种F06可显着减缓P_n和g_s下降,与不接种(NP)处理相比,P_n和g_s分别增加7.67%、12.97%、18.14%和11.51%、16.63%、17.07%,且呈现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提高,增幅增大的趋势。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初始荧光(F_o)、非荧光淬灭系数(NPQ)显着上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_P)显着下降;而干旱胁迫下接种F06可显着抑制F_o、NPQ升高和F_v/F_m、q_P降低,明显改善水稻叶片光能转换效率。干旱胁迫下接种F06虽然不能改变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趋势,但可以有效降低其变幅。正常水分处理下接种F06虽然没有增加光合色素含量,但干旱环境下显着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分解或降低。干旱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和根系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增加了叶片中脱落酸(ABA)的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接种F06可显着提高叶片和根系中CTK的含量。【结论】由此可见,干旱生境下接种F06,可调节植物体内的激素含量,减少干旱胁迫下光合色素的分解或流失,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水稻在干旱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沙月霞[6](2018)在《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详细了解水稻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方法】对宁粳43号内生细菌的总DNA提取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水稻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叶部共获得内生细菌OTUs610个,茎部411个,根部174个。物种分类显示,叶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2门40纲103目198科399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1.00%和9.19%;茎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19门31纲85目169科306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9.25%和13.52%;根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9门19纲44目82科140属,其中优势类群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13%和10.89%。根茎叶中相同的OTU有78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大多数细菌具有相关性。根系内生细菌中具有调控各种代谢网络功能的物种丰度高于茎部和叶部。【结论】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群落多样性,其中叶部的内生细菌物种最丰富,根系参与各种代谢调控的细菌丰度最高,各个组织部位的优势菌属各不相同,变形菌门是最重要的水稻内生细菌。(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俊誉,陈小龙,高玲玲,黄琼[7](2017)在《水稻白叶枯病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拮抗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云南省感染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株和健康植株上共分离得到475株植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167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病株体内拮抗内生细菌的菌株数量多于健康植株,病株和健康植株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菌株数量略有不同,从病株根、茎、叶中分离出的拮抗内生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着;而从健康植株的茎部和叶部分离出的拮抗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显着高于根部拮抗菌(P<0.05)。采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分离菌株的抑菌能力,得到30株对白叶枯病菌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5种病菌的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30株菌株对5种水稻病害的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水稻内生拮抗细菌分别与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17个属的细菌相似性较高,其中,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为发病植株特有的拮抗细菌属,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考克斯菌属(Kocuria)仅存在于对照植株中。(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李南南,黎妮,曹艳花,张欣,肖明[8](2017)在《3个杂交水稻亲本成熟期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对成熟期的杂交水稻亲本"深08S"、"和620S"及"16A007"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处于成熟期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多样性。"深08S"种子内生细菌含40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分属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及Bacteroidetes类群,其中,第一优势菌属为Rhizobium,丰度为15.83%,第二优势菌属为Bacillus,第叁优势菌属为Sphingomonas和Curtobacterium。"和620S"种子内生细菌含20个OTU,分属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及Actinobacteria类群,其中,第一优势菌属为Curtobacterium,丰度为25.33%,第二和第叁优势菌属分别为Microbacterium和Pantoea。"16A007"种子内生细菌含24个OTU,分属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及Actinobacteria类群,其中,第一优势菌属为Pantoea,丰度为35.00%,第二优势菌属和第叁优势菌属分别为Micrococcus和Pseudomonas。相比处于灌浆期的水稻种子内生细菌,成熟期的水稻种子内生细菌更丰富,种类更多。由研究可见,种子内生细菌的种类随种子成熟度而变化,成熟期的水稻种子具有丰富的内生菌资源,可为开发新的植物益生菌剂奠定基础,且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的组成与水稻品种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南南[9](2017)在《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及一株新菌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叁个优异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亲本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通过培养方法结合可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从水稻种子分离的一株潜在新种进行了鉴定。所得结果如下:通过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对优异杂交水稻亲本“深08S”、“和620S”、“16A007”灌浆期和成熟期的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从灌浆期和成熟期“深08S”种子中分别分离得到98株和120株内生细菌,分别有6个和40个OTUs,分别属于两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四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有5个和22个属;从灌浆期和成熟期“和620S”种子中分别分离得到71株和75株内生细菌,各有10个和20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类操作单元),分别属于两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叁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有5个和12个属;从灌浆期和成熟期“16A007”种子中分别分离得到82株和100株内生细菌,分别有11个和24个OTUs,各属于一个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叁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分别有6个和14个属。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叁个品种水稻种子两个发育时期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均较明显,种子成熟期细菌种类较丰富,且细菌优势种类不同。“深08S”灌浆期的优势菌属为泛菌属(Pantoea;丰度52.0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1.63%)及根瘤菌属(Rhizobium;10.20%);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为根瘤菌属(Rhizobium;15.83%)、芽孢杆菌属(Bacillus;14.99%)、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9.17%)及短杆菌属(Curtobacterium;9.17%)。“和620S”灌浆期的优势菌属为泛菌属(Pantoea;69.02%)、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32%)、根瘤菌属(Rhizobium;5.64%)及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5.64%);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为短杆菌属(Curtobacterium;25.3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5.99%)及泛菌属(Pantoea;11.99%)。“16A007”灌浆期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5.12%)、泛菌属(Pantoea;41.46%)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6.10%);而成熟期的优势菌属为泛菌属(Pantoea;35.00%)、微球菌属(Micrococcus;11.00%)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8.00%)。对超级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非培养方法,结果表明来自种子内生细菌的180个阳性克隆属于13个OTUs,Proteobacteria在克隆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9.44%(179克隆);此外还有极少量克隆与Actinobacteria(1克隆,0.56%)类群的细菌同源。该群落优势菌属(丰度)为Pantoea(89.44%)、Flavobacterium(3.30%)及Methylobacterium(3.30%);Proteobacteria是种子的优势类群,其他类群所占比例很小。通过采用可培养方法对“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从种子中分离到200株可培养内生细菌属于49个OTUs,分属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叁大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56.5%、35.5%和8.0%;第一优势菌属为Bacillus(37.5%),第二优势菌属为Fictibacillus(12.5%),Pantoea(7.5%)和Klebsiella(7.5%)并列第叁优势菌属。可以看出“深两优5814”种子内生细菌丰富。与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非培养方法相比,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分离获得的种子内生细菌种类更多,内生细菌群落更具有多样性。两种方法获得的优势菌属及丰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两者的联合使用及其对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获得种子内生细菌客观与全面的区系分析结果。对从水稻种子中分离的一株潜在新种Z8T进行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型特征、化学类特征的多相分类鉴定。菌株Z8T菌落颜色浅橙色,细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无子囊孢子。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糖糖、D-甘露糖、D-甘露醇、D-麦芽糖、D-纤维二糖、D-果糖、D-阿拉伯糖、菊糖、糖原、葡萄糖酸钾、2-酮基葡糖酸、5-酮基葡糖酸、淀粉。菌株可利用的氮源有亚硝酸盐、硝酸盐。26S rDNA D1/D2区和ITS区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Z8T归类于Microsporomyces属。Z8T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56.7mol%,泛醌为Q10。基于表型特征、生理生化、遗传学上存在的差异,将菌株Z8T鉴定为Microsporomyces属的新种,并命名为Microsporomyces hainanensis sp.nov.。(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8)

张彩文[10](2017)在《不同基因型水稻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传播途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植物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热点之一,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可。随着对植物内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植物体内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而且这些内生菌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有益功能,如促生功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具有良好的农业应用前景。对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可培养法或者低通量的非培养方法,现如今高通量测序技术逐渐应用到了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中。相对于植物的根际和叶际微生物,种子作为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对其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至今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对其种子内生细菌的研究尤为落后。本课题通过调查了8个不同水稻基因型的SSR分子指纹图谱及表型特征,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基因型的种子内生菌的组成进行深入调查,拟揭示水稻基因型与种子内生菌区系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初步确定水稻种子的核心内生菌群。其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对3个基因型的水稻亲代种子、根、茎、子代种子组织内生细菌进行调查,并探讨水稻内生菌是否能够垂直传播。获得结果如下:1.在本研究中,8个水稻品种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66-0.95,不同基因型的水稻SSR分子指纹图谱能够与植株表型特征聚类图很好地相呼应;不同基因型种子内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比较相似,但其SSR基因指纹图谱无法与其种子内生菌群落结构聚类图相对应,说明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和水稻的亲缘关系远近无关;2.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水稻种子内生菌,发现水稻种子中的内生菌资源十分丰富。在门水平,有4个优势菌群,分别是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此外,一些稀有类群,如Acidobacteria,Fusobacteria,Chlamydiae,Gemmatimonadetes等在本研究中首次发现存在于水稻种子中;3.不同基因型水稻种子共有内生菌分析表明,在属水平,不同基因型水稻种子内存在共有的内生优势菌属,主要有Pantoea(26.69%-72.77%),Acinetobacter(0.16%-34.23%),Xanthomonas(3.20%-22.19%),且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种子内生优势菌属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4.水稻不同组织的内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明显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共有菌属;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相同组织内生菌的组成与结构差异较小,但其内生优势菌属的丰度分布差异较大;水稻组织内生菌在各基因型之间存在共有OTUs,研究结果初步推测种子中的内生细菌可能借助于种子繁殖向下一代垂直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水稻内生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水稻品种黄华占为试材,大棚盆栽水培水稻,添加耐镉内生细菌R3(Pantoea sp.)和R5(Stentrophomonas sp.)菌悬液(未施内生细菌菌悬液的为CK),研究外源耐镉菌对水稻植株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幵利用16S rDNA测序研究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盛期,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均能显着降低水稻植株各部位的Cd含量;R5菌株和R3菌株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水稻地上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Escherichia/Shigella和Acinetobacter属在水稻植株内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R5菌株能够成功定殖到水稻的地上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内生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赵霞.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核心微生物组的界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黎鹏,黎娟,屠乃美,黄弘毅,谭格.外源耐镉菌对水稻镉吸收和积累及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韩如月,李睿瑞,杨帆,李红宇,钱永德.一株水稻根内生拮抗细菌SM13的分离及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9

[4].唐军,罗辉.种子内生细菌对黄华占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J].农业工程.2018

[5].陈苏,谢建坤,黄文新,陈登云,彭晓剑.根际促生细菌对干旱胁迫下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

[6].沙月霞.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8

[7].杨俊誉,陈小龙,高玲玲,黄琼.水稻白叶枯病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拮抗功能[J].江苏农业科学.2017

[8].李南南,黎妮,曹艳花,张欣,肖明.3个杂交水稻亲本成熟期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7

[9].李南南.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及一株新菌种的鉴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7

[10].张彩文.不同基因型水稻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传播途径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论文知识图

水稻根内生细菌165rDNA一PCR产物混合...分萦期水稻根内生细菌165rDNA片段的P...不同绿肥轮作下水稻种子、根内生细菌...一2.四个内生细菌处理对水稻幼苗根发育...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根结合细菌...邻接法构建的水稻种子内生细菌16SrRNA序...

标签:;  ;  ;  ;  ;  ;  ;  

水稻内生细菌论文_赵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