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粉锅炉,本发明为了解决W火焰锅炉炉内流场偏斜问题,它包括上炉膛、下炉膛、前炉拱和后炉拱,它还包括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和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每个第一煤粉燃烧器包括前拱一次风喷口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每个第二煤粉燃烧器包括后拱一次风喷口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前墙上,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后墙上,前拱上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包括上炉膛(1)、下炉膛(2)、前炉拱(3)和后炉拱(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和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前炉拱(3)上,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后炉拱(4)上,每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包括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同轴布置,且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包裹前拱一次风喷口(7);每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包括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同轴布置,且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包裹后拱一次风喷口(8),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前墙(14)上,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后墙(15)上,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的截面面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截面面积,前炉拱(3)上的多个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上,前墙(14)上的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下,后炉拱(4)上的多个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上,后墙(15)上的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下,S前上、S前下、S后上和S后下的关系满足S前上+S前下=(1\/α)(S后上+S后下),其中1<α≤1.5,并且S前上≤S后上、S前下≤S后下,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风速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风速相等,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风速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风速相等。
设计方案
1.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包括上炉膛(1)、下炉膛(2)、前炉拱(3)和后炉拱(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和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前炉拱(3)上,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后炉拱(4)上,每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包括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同轴布置,且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包裹前拱一次风喷口(7);每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包括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同轴布置,且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包裹后拱一次风喷口(8),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前墙(14)上,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后墙(15)上,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的截面面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截面面积,前炉拱(3)上的多个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上<\/sub>,前墙(14)上的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下<\/sub>,后炉拱(4)上的多个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上<\/sub>,后墙(15)上的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下<\/sub>,S前上<\/sub>、S前下<\/sub>、S后上<\/sub>和S后下<\/sub>的关系满足S前上<\/sub>+S前下<\/sub>=(1\/α)(S后上<\/sub>+S后下<\/sub>),其中1<α≤1.5,并且S前上<\/sub>≤S后上<\/sub>、S前下<\/sub>≤S后下<\/sub>,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风速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风速相等,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风速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风速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乏气喷口(11),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前墙(14)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上方,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后墙(15)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乏气喷口(11),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前炉拱(3)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和前墙(14)之间,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后炉拱(4)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和后墙(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其特征在于: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个数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个数相等,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个数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个数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其特征在于:前墙(14)上的每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喷口中心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β,后墙(15)上每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喷口中心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γ,β和γ均可调,且β-γ≥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两组热电偶(17),每组热电偶(17)包括n支热电偶(17),冷灰斗(16)的前墙(14)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有一组热电偶(17),冷灰斗(16)的后墙(15)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有一组热电偶(17),且冷灰斗(16)的前墙(14)上每支热电偶(17)位置高度与冷灰斗(16)的后墙(15)上每支热电偶(17)位置高度相同。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粉锅炉,具体涉及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烟煤和贫煤等低挥发分煤占我国动力用煤的40%以上,这就决定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电站必须利用低挥发分煤来进行发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专为低挥发分煤而设计的W火焰锅炉并推广应用。
在实际运行中,部分W火焰锅炉炉内火焰并未形成对称的“W”型,而是形成“前长后短”型火焰,燃烧严重不对称,其原因是由于W火焰锅炉结构的不对称性而导致的下炉膛流场发生严重的偏斜。
W火焰锅炉炉内流场不对称会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产生以下危害:(1)飞灰可燃物含量高;(2)炉膛负压波动大,锅炉燃烧稳定性差,可能导致灭火事故发生,严重影响锅炉的经济、安全运行。因此,为了实现W火焰锅炉安全、高效运行,解决W火焰锅炉炉内流场偏斜问题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W火焰锅炉炉内流场偏斜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它包括上炉膛、下炉膛、前炉拱和后炉拱,它包括上炉膛、下炉膛、前炉拱和后炉拱,它还包括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和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前炉拱上,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后炉拱上,每个第一煤粉燃烧器包括前拱一次风喷口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前拱一次风喷口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同轴布置,且前拱上二次风喷口包裹前拱一次风喷口;每个第二煤粉燃烧器包括后拱一次风喷口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后拱一次风喷口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同轴布置,且后拱上二次风喷口包裹后拱一次风喷口,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前墙上,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后墙上,前拱上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的截面面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大幅度降低了飞灰可燃物含量。原W火焰锅炉后墙煤粉气流着火晚,下射深度小,仅到达乏气喷口处就折转向上,燃烧行程短,煤粉在下炉膛的停留时间短,飞灰可燃物含量高,锅炉经济性差。而本发明W火焰锅炉前、后墙拱上二次风和拱下二次风非对等布置,前、后墙相应的二次风风速相等,后墙拱上二次风和拱下二次风喷口总面积S后<\/sub>大于前墙拱上二次风和拱下二次风喷口总面积S前<\/sub>。后墙二次风总风量大于前墙,后墙煤粉气流的下冲动量较大,煤粉气流水平方向上的动量大,削弱了前墙煤粉气流对后墙煤粉气流的挤压作用,前墙和后墙煤粉气流均能到达冷灰斗区域,炉内能够形成较为对称的“W”型火焰。前、后炉拱下方均能形成对称、稳定的回流区,煤粉着火及时,锅炉稳燃性能提高,煤粉颗粒在高温的下炉膛停留时间长,飞灰可燃物含量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W火焰锅炉结构示意图,图中乏气喷口布置于前墙14和后墙15上,图中箭头方向为各股喷入炉内气流的方向。
图2是是本发明的W火焰锅炉结构示意图,图中乏气喷口布置于前炉拱3和后炉拱4上,图中箭头方向为各股喷入炉内气流的方向。
图3(a)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布置示意图,图3(b)是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布置示意图。
图4(a)是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布置示意图,图4(b)是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包括上炉膛1、下炉膛2、前炉拱3和后炉拱4,它包括上炉膛1、下炉膛2、前炉拱3和后炉拱4,它还包括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和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多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前炉拱3上,多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在后炉拱4上,每个第一煤粉燃烧器5包括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前拱一次风喷口7和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同轴布置,且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包裹前拱一次风喷口7;每个第二煤粉燃烧器6包括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后拱一次风喷口8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同轴布置,且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包裹后拱一次风喷口8,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前墙14上,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沿炉膛宽度方向依次倾斜安装在后墙15上,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的截面面积,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截面面积小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截面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还包括多个乏气喷口11,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前墙14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上方,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后墙15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上方。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还包括多个乏气喷口11,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前炉拱3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和前墙14之间,多个乏气喷口11沿炉膛宽度方向倾斜安装在后炉拱4上,且乏气喷口11位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和后墙15之间。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个数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个数相等,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个数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个数相等。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前炉拱3上的多个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上<\/sub>,前墙14上的多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前下<\/sub>,后炉拱4上的多个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上<\/sub>,后墙15上的多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横截面面积总和为S后下<\/sub>,S前上<\/sub>、S前下<\/sub>、S后上<\/sub>和S后下<\/sub>的关系满足S前上<\/sub>+S前下<\/sub>=(1\/α)(S后上<\/sub>+S后下<\/sub>),其中1<α≤1.5,并且S前上<\/sub>≤S后上<\/sub>、S前下<\/sub>≤S后下<\/sub>。本实施方式中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风速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风速相等,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风速和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风速相等,因此,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二次风总动量大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二次风总动量,前拱上二次风喷口9的二次风总动量大于后拱上二次风喷口10的二次风总动量,避免了前墙14气流挤压后墙15气流。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前墙14上的每个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的喷口中心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β,后墙15上每个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的喷口中心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γ,β和γ均可调,且β-γ≥5°。本实施方式中前拱下二次风喷口12下倾角度大于后拱下二次风喷口13下倾角度,这种布置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实施方式五中后墙14气流的水平方向的动量,削弱前墙14气流对后墙15气流的挤压作用。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前墙、后墙二次风非对称的W火焰锅炉,它还包括两组热电偶17,每组热电偶17包括n支热电偶17,冷灰斗16前墙14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有一组热电偶17,冷灰斗16后墙15沿炉膛宽度方向安装有一组热电偶17,且冷灰斗16前墙14上每支热电偶17位置高度与冷灰斗16的后墙15上每支热电偶17位置高度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热电偶17沿炉膛宽度方向均匀的布置在冷灰斗16前墙14和冷灰斗16后墙15上,可以实时测量冷灰斗16前墙14和冷灰斗16后墙15测点附近的烟气温度,根据两侧烟气温度值的大小,调整实施方式六中β和γ的数值,直至两侧温度值相等,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炉内对称燃烧。其它方法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181410.3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CN109945167A
公开日:2019-06-28
国家:CN
国家/省市:93(哈尔滨)
授权编号:CN109945167B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F23C5/08
专利分类号:F23C5/08;F23C7/02;F23L9/00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一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申请人地址: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发明人:陈智超;李争起;张鑫;王青祥;闫天舒;曾令艳
第一发明人:陈智超
当前权利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代理人:牟永林
代理机构:23109
代理机构编号: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